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和现实难题,亟待认清和破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发挥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质属性及其承载的学科使命决定了其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统领地位。这种统领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关系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能否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解决这个作用发挥问题关键在于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首先,发挥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夯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础,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巩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其次,发挥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导航作用。学科建设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代性,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现实的能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学科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为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提供学理指引和价值导航。最后,发挥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导引作用。在学科建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文化传承、社会文化创新、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为高校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思维框架、价值根据和前沿观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独立性与其他学科的支撑性整合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使其作为独立学科被确定下来。随着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范式的不断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独立性进一步彰显,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前提性基础。但是,学科设置的独立性不等于学科建设的独自性,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独立性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对其理论支撑的问题,避免学科建设的孤立、封闭、僵化。这就要求,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独立性和主导性基础上,积极发挥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相关学科协同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搭建重大问题研究协同创新平台,汲取各学科破解问题的专长优势,整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能力;搭建哲学社会科学一体化教学平台,汇集各学科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育人转化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统合与二级学科特色发展问题。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对其所属六个二级学科的统合能力,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做实、做大、做强的根本前提和内在要求,这也符合当前学科建设的总体趋势。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构成、学科属性、发展历程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强调一级学科统领能力发挥的同时,也要注重二级学科的特色发展。一方面,要强化一级学科意识,明确一级学科边界,凝练一级学科范畴,突出对二级学科的规范指导功能。另一方面,要尊重二级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发展现实,发挥二级学科的学理特色、历史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比较特色,助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强势发展。因此,我们要通过制度安排、学科规划、项目拉动和人才配置等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齐头并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学科归属与后续人才培养问题。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长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学科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学科背景多元、学科归属感不强,加之缺少专门性系统化的学科人才培养途径,学科人才储备不足,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队伍支撑乏力,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用制度强化教师队伍的学科意识,明确学科归属,认领学科使命,完成学科转换,提高学科自觉,砥砺学科品质,实现学术旨趣与学科研究协调发展。其次要下大力气支持和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从事本学科学术研究,通过资金投入、氛围营造、专家引领、培养培训、梯队建设等多渠道全方位地创设有利条件和优质平台,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素养和研究能力。最后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化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如本科生提前批录取、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等,打造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骨干队伍,解决好学科接续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性互动,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这就需要牢牢树立三个基本意识:一是学科发展要有课程支撑意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矛盾、规律原理、突出问题、现实要求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应有范畴,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划和发展思路始终心怀课堂;二是课程建设要有学科自觉意识,紧紧围绕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中心进行教材编写、教学设计、课堂规划、方法改革、队伍培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归属,提升研究转化创新能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实力、理论魅力和思想感染力;三是和谐发展要有体系转化意识,通过学科理论体系、价值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信仰体系之间的转化创新,实现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作为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两个基本着力点之间的衔接融通。
作者:李忠军 单位: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