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政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发挥朋辈互助作用、加强学科交流研讨等具体措施,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实现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思政元素;心理健康;教育
0引言
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体系,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该文件要求,各学科教师要不断在课程教学中扎实开展思政教育,将思政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课堂,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部分高校的必修课,关乎到大学生的身心协调和人格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进心理学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新时代合格人才的必然选择。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起到了良好效果,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学生形成了看待事物的正确观点,又提升了学生个人素质,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学者分析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的可行性与相应对策[1]。思政元素进课堂并不等同于将专业课变成思政课,而应该是“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结合,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如何自然合理、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地融入,而不是牵强附会、毫无价值地生硬植入[2],需要研究者系统论述两者融合的可行性、坚持的原则及具体的融入举措。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坚持的原则,以及具体的融入举措,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思政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塑造良好人格。两者虽然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的差异,但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育人效果等方面,存在较高的融合性。
1.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使两者可以更好地融合,引导学生发现和体验幸福,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1.2积极心理学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通性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多地融入积极心理学元素,注重发现和培育学生内心中积极、正向、充满能量、鼓舞人心的特质。积极心理学源于人本主义思想,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人们最大程度地开发潜能,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和谐发展。从个体和社会层面上来看,积极心理学有两类研究对象:一是积极的情绪和人格特质,如友善、好奇心、感恩、修养、仁慈、智慧、自信、希望、天赋和能力等;二是促进幸福生活的社会因素,如友谊、婚姻、家庭、教育、宗教信仰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与基本特征,其内容与积极心理学的目标追求具有相通性。
1.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可相互促进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调节能力,而这通常与崇高的理想和坚毅的意志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帮助学生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与顽强的性格,能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理想信念尚未完全确立的青年学生,通常具有多元化的价值倾向。因此,分析学生的认知和道德发展规律,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尤为必要。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将心理教育的关怀性与思政教育的引导性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看待事物的正确观点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使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更透彻地理解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理想信念,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2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2.1坚持有机融入的原则
作为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课程,心理课有很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道路的选择等育人元素。心理课教师要重新挖掘、梳理这些内容,将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融入到教学中,而非生搬硬套地加入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愉快学习的同时,心灵受到熏陶,更好地发挥心理课的育人作用。
2.2坚持学生为本的原则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完善的个性特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先决条件。将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将政治方向引领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将传播科学思想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将社会的发展要求与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相结合。
2.3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可针对学生群体中比较集中、普遍存在、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或价值判断问题进行集中辅导或专题讲授;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最终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品德与行为规范。
3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3.1利用正面时政要闻引导学生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与潜能,其教学主题通常与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反应模式、塑造阳光心态、体验幸福有关。在每个专题讲授中,教师都可以加入相应的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时政要闻。例如,在“心理健康与成长成才”专题中可融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对青年成才的高度关注、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指示,引导学生将自己成长目标融入到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中,增强学生的历史担当。在“树立理想目标与规划美好未来”专题中可通过案例教学,融入新时代青年人的先锋榜样,引导学生见贤思齐,理解自己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在“认识与体验幸福”专题中可以介绍“幸福生活的心理维度”,包括“人间有大爱、生活有愉悦、人生有贡献、工作有意义”等方面,由此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友善”等内涵。在“情绪管理与积极心态塑造”专题中可融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对国民心理健康工作的高度关注及有效调节情绪、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3.2利用榜样人物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学校和家庭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青年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班杜拉学习理论中的“替代性强化”认为:一般来说,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因此,心理课教师可以通过“心灵的启迪,榜样的力量”“我的偶像”等班级心理活动,让学生分享心中的榜样,分析榜样人物所能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这样,既可以提升课堂趣味性,又可以利用“替代性强化”这种“模仿”机理,引导学生对榜样人物进行观察、体验,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动机。以“学习动机”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自的学习动机,当学生各抒己见时,教师倡导大家要向那些用知识武装自己并立志报效祖国和奉献社会的楷模人物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3发挥学生优势品格
积极心理学流派认为人生下来就具备一定的优势与美德,如文献[3]认为人类具有“正义”的美德,这其中就包括了“公民精神、责任、团队精神、忠诚”等积极性格特征。学习的过程就是挖掘人性之“美”、性格之“德”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优势性格,塑造健全人格,帮助学生走向成熟和实现自我。受个人主义思想影响,部分学生以自身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作为价值取向,过度关注自我得失,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一方面,心理课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介绍”等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积极性格,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内心的积极力量,抑制消极力量,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面对外界环境的挑战[4]。另一方面,心理课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个别学生公民精神不足、责任意识不够的思想问题,开展专题讲授或个别辅导,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公民精神和责任意识。
3.4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优美的场景、温馨的氛围和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马上投入到学习状态中。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和办学效果[5]。以“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影视教学法,播放爱国教育影片,让学生融入浓厚的爱国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培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树立为国家兴旺而努力奋斗的学习动机和理念[6]。文献[7]认为,积极情绪可以扩展人的思维,增加人的创造力,拓宽人的视野,增加心理韧性,让人百折不挠,为个体带来间接、长远的收益,构建美好的未来。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安排趣味性强的班级活动,通过奖励等手段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设不同情境,达到体验式教学的目的,让学生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能够更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学生践行理想信念的自觉性。
3.5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相近、兴趣爱好相同、长期共同生活的同伴或朋友的意见和建议。朋辈心理互助就是利用学生共同拥有的生活空间进行心理互助的教育模式,具有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较快、学生参与度高、易被学生接纳等优点,可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在朋辈心理互助活动中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同龄人“现身说法”,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分享体验,取得统一的认识。当然,心理课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
3.6培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要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这要求教师提升政治素养,把握时政要闻,提升授课能力,注重言传身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通过集中备课、教学研讨、课堂听课、开展培训、挂职锻炼等途径,促进两门学科的教师切磋融合、共同进步。
4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良好成效。如何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拓宽应用领域,融入校园生活,实现“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高度融合;如何通过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将心理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统一起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起来,培育又红又专、蓬勃向上、积极有为的青年学生,是每一位心理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斐.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J].心理月刊,2020,12(5):73.
[2]刘桐菲.课程思政建设下的教育心理学教学[J].文科爱好者,2021(12):16-17.
[3]马丁·赛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180-181.
[4]甘启颖.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考试周刊,2014(54):149-150.
[5]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43-145.
[6]李晓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以“学习动机”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20,37(4):93-96.
[7]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力量[M].王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8-96.
作者:崔树军 邱梦怡 亓晓航 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学院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