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效性提升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面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要认识总结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基于此,分析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及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以预防、缓解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整体素质。当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发展性特点。此处的发展性是指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基于发展的角度坦然面对、积极解决问题,能认识到某个阶段的问题并不能成为其后续发展的障碍。这种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第二是参与性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是指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心理调节的技能水平,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整负面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参与性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更积极的心理体验,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剖析,主动参与课程。第三是实践性特点。除了课堂以外很多场景均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团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的认知,有助于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掌握理论的应用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四是主动性特点。这里所指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学校要积极、主动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二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讲解内容也多是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知识。然而理论知识枯燥无味,有些甚至十分晦涩难懂,使得学生很难深刻地对其进行理解与记忆,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并且上文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理论学习要配合相关的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都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支持,即使有些学校社团组织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职的,这些教师本身专业基础知识就薄弱,再加之日常工作繁忙,无力再学习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即使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通常也只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心理咨询相关知识、技能的了解也同样不足。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仅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再学习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师长期忽略专业知识的再学习,久而久之便导致专业素养逐渐退化。此外,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缺乏足够的专业实践技能,无法做到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有效结合,也无法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即使有些问题已经暴露出来,教师也很难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2]。
(三)缺乏完善的组织管理
虽然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组织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不佳。组织管理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高校缺乏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控机制。现在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主要是由辅导员进行负责,然而一来辅导员人数有限,在面对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时显然力不从心,二来辅导员大多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背景,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无法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帮助。其次,目前很多高校都未建立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所以没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的必要。即使有学生暴露出了心理健康问题,学校也大多是让辅导员进行疏导,无法保证心理咨询的组织化、系统化、专业化[3]。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以提高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一)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高校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首先,要在课程体系内加入心理学基本概念、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能够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进行自我心理保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比如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发展与心理健康、大学期间学生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等课程中加入心理学知识,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突出发展性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步入社会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生活场景,包括职场、婚姻、人际交往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也要涉及这些场景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场观、婚恋观,指导大学生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技巧,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用性及针对性[4]。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首先,要不断加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除了要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外,还要不断提高现有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技能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更多培训、进修的机会,使其在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进行干预,强化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要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规模,将辅导员、兼职心理教师、宿舍管理员、学生代表等纳入心理健康管理队伍,方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后,高校要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经费、管理政策等方面加以扶持,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素质过硬、稳定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5]。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
高校要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心理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要融合第二课堂教学工作,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积极开展线上心理专业知识教育,通过多个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完善心理健康测试机制及大学生成长档案,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及时追踪、跟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完善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6]。
参考文献:
[1]夏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54-156.
[2]石杭科,潘小承.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暨阳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3):161-162.
[3]游英会,王志琳,郑爱明,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50-252.
[4]李玉杰,陈坪.浅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J].鸡西大学学报,2001(1):37-38.
[5]韩杰,费学军.浅析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价值工程,2010(3):146.
[6]朱利娟,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成功(教育),2012(9):262-263.
作者:马婧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