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警临战心理训练课程体系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引言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变得日益复杂,对执法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一线执法执勤的民警面临的语言和肢体冲突也越来越多,民警现场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影响执法水平的重要因素。民警在剑拔弩张的临战状态下保持清晰的认知思维和稳定的情绪状态,说该说的话,做合理、合法、规范的行为反应,发挥自己平常训练的技战术水平,才能有效控制局面,最终克敌制胜。要做到这些,要求民警必须有稳定的临战心理素质,国内的很多研究已经开始强调,警察要胜任执法执勤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心理调控。①公安部近期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加强针对性教育训练,着力提升广大公安民警身心健康水平,尤其提到了加强实战心理等技能战术训练。有研究者提出了构建公安民警临战心理训练课程的构想,模拟民警真实的工作环境开展训练,让心理训练融入到实战背景的环境中,将警务技战术训练与心理训练有机合成,构建满足基层一线民警岗位需求的临战心理训练课程体系,实现训练所学向实战能力的转化,使心理训练更加贴近实战、服务实战。关于临战心理的概念,国内很多学者做了阐释。徐俊文(2005)提出警察临战心理是心理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是警察在临战活动中,对临战环境的特殊反映,并据此提出了警察临战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同时,他提出警察临战心理训练是采用科学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临战警察的心理施加影响,塑造其良好临战心理状态的过程。②还有研究者提出了团体破冰、情绪唤醒、心态平衡、认知调整、行为强化等“五位一体”的临战心理训练模式。临战心理训练,即在贴近实战场景的基础上,唤醒警察的临战情绪,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科目,有针对性地对警察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提升警察的临战心理素质的过程。③构建临战心理训练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实战要求,通过持续、系统、科学的训练,实现民警学以致用的正性迁移,达到提升临战心理素质的目标,从源头上解决基层和一线民警普遍存在的因接处警而造成的心理困扰难题。
二、临战心理训练课程建设的探索
2016年,山东省淄博人民警察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承担公安部公安理论与软科学项目“公安民警临战心理训练一般模式研究”(2016LLYJSDST055),对临战心理训练的理论模式、项目落地试训做了一些探索。④根据前期训练实践,基地尝试构建符合基层和一线民警岗位特点的临战心理训练课程,主要有基础训练、压力管理、情绪管理、应激应对、认知行为干预等五类训练课程。
(一)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主要面向新入职民警、岗位轮换民警和临战处置经验不丰富的民警,他们经历的案事件不多,从基础的心理能力开始训练,系统提升其临战心理素质。该训练主要针对临战时需要强化的心理能力而设计,由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反应速度训练、注意力训练、时间知觉训练、自信心训练等组成。
(二)压力管理训练
民警的临战心理压力是民警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民警自身应对能力的不平衡。基地为临战压力较大的民警开设此类训练,如派出所治安民警、刑警等。通过该训练,让民警对临战心理压力形成正确认识,学会良好应对策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心理弹性,主要包括压力认知、自我控制、心理弹性等训练。
(三)情绪管理训练
民警在临战状态下,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恐惧等负面情绪,情绪管理训练主要针对基层一线有丰富临战经验的民警而设立,重点是曾经被负面情绪困扰的执法执勤岗位民警,训练其负面情绪的管理能力,避免发生涉警舆情,达到以稳定、积极的情绪执行任务的目标。情绪管理训练由了解情绪,不良情绪应对,挫折、焦虑、恐惧、愤怒控制与应对等专题训练组成。
(四)应激应对训练
应激是个体对外界的刺激所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如果控制不好而出现过度反应,则后患无穷。应激应对训练是整个临战心理训练的核心部分,主要针对民警在临战状态下经常出现的应激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肌肉紧张)、心理反应(如焦虑、愤怒、认知能力下降)和行为反应(如谩骂、攻击)等。根据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刺激程度,分别进行初级训练、中级训练、高级训练。从情境评价和对反应的干预两个维度,基地运用系统脱敏、满灌疗法、放松训练、正性画面植入等技术方法进行训练,达到了培养良好的临战心态,做出适度的心理、情绪、行为反应,发挥应有的技战术水平,实现规范执法执勤的目标。
(五)认知行为干预类训练
人的心理和行为相互影响,认知和行为训练是临战心理训练的强化提升部分,以改变民警在临战中的认知失调、合理化心理预期、增强自我效能感、建立合理归因方式,从而达到从本质上提升临战心理素质的目标。有研究者指出,通过心理训练可以提升民警的自我效能感,达到提升自我适应和适应环境的能力。⑤在此类训练中,通过设置团队支持训练、积极心理品质训练,经过价值观、职业荣誉感、团队凝聚力的探讨和正性行为强化,就会形成合理的认知和适当的行为方式,保持或提升对警情的处置水平。
三、临战心理训练的实践
(一)在新警训练班中的尝试
基地在总共10期的新招录民警初任训练班中,开展了基础训练、初级应激训练两大类课程,共培训3000余人,对新入职民警快速适应岗位效果明显。基础训练课程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心理行为训练的方式开展,计算机软件可实现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反应速度、注意力、时间知觉能力的反复训练。心理行为训练中的高空科目、地面科目可以提升勇敢、顽强、自信、果断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四米墙”等科目可以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初级应激类训练科目主要采用的是系统脱敏训练,采用计算机软件的方式逐级呈现灾难、交通事故、实战对抗等刺激源,通过影片、想像方式等逐步呈现应激情境,辅助重要的放松方法,如腹式呼吸训练、想像放松训练等,提升相应的应对能力。
(二)在派出所实战轮训班
中的尝试基地近3年连续开展了6000余人次共24期的派出所民警实战轮训,主要内容是压力管理训练,包括压力认知、自我控制、心理弹性等训练。压力认知训练让民警明确执行任务过程中压力来源,并在小组晤谈中进行分享,确定一个压力主题在小组内通过情景剧形式再现,小组成员轮流提供解决方案之后,民警写出想对压力说的话。压力管理训练的主要训练科目有辨识压力来源(如伸缩警棍实际使用中的压力)、压力再现(如应对语言攻击)、与压力对话(如压力我想对你说)等。自我控制训练是建立在压力认知基础上的,通过一系列应对策略对压力进行控制和调整的训练,其主要训练科目有积极应对压力(如伸缩警棍训练中的心态)、压力重新评估(如模拟处置中,哪些处置行为可以做得更好)、处置过程中的应对策略(如在模拟情景中,如何提升压力应对水平,是战斗还是回避)。当在某一个擅长或相对容易的领域完成自我控制训练后,其训练效果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心理弹性训练能帮助民警从预期的临战威胁中迅速恢复,提高民警临战中的压力承受能力,保持心态平稳。训练科目有挑战思维定势(如面对非法上访群众,如何转变思维定势)和信心与沟通训练(如面对无理纠缠,如何保持自信心,运用倾听、积极关注、共情等心理咨询技术,进行有效沟通等)。⑥
(三)在基层小教官训练班中的尝试
在专门针对基层警务实战小教官的培训班中,基地主要开展了情绪管理和高级应激训练,共培训200余人次。针对此类学员实战技能强、心理素质过硬的实际情况,情绪管理训练主要结合警务实战科目开展。例如,在盾牌实战使用课程中,加入了对盾牌的认知类课程,由教官持砍刀等直接砍击持盾学员,分享在受到攻击时的情绪感受和身体反应,掌握和理解自己心理与身体之间的连接,增强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提升临战状态下的技能发挥水平。同时加入行为干预课程,在增强信心之后,如何缩短自己的反应时间,以提高技能使用时机的把握能力。高级应激训练是利用强应激、强刺激,达到“放松、评级、系统脱敏”的过程。通过设置突发警情,让民警暴露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对压力事件带来的情绪进行评级,然后依次进行脱敏,达成对此类警情和场景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的目标。训练如利用彩弹、红人对抗、警情模拟处置等手段方法,效果往往更佳。
四、训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情景不能贴近实战
临战心理训练的核心是通过营造贴近实战的场景来唤醒民警的情绪体验。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营造实战场景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课程设计、场地限制、设施条件、民警投入程度等因素影响,有时模拟出来的“危险”“困难”“刺激”等元素并没有给民警造成与实战中等量的情绪体验,容易造成偏离训练目标的情况。
(二)教官的素质能力因素
临战心理训练需要实战教官和心理教官的密切配合(或两种专业素能集中于一身),通过两个专业穿插训练、讲练结合、分组点评等方式进行。无论是科目设计、知识点讲评,还是动作示范等环节,都需要教官既懂实战技能,又懂心理学知识,这就对教官的素能提出了挑战。在实践过程中,实战教官容易出现重视技能和行为,忽略认知和情绪的因素,出现过早切入到技能强化的环节;而心理教官容易出现过于强调认知、情绪等因素,变成了理论讲授、心理辅导,导致训练体验感弱、实战冲击力差等情况。
(三)心理知识点的提炼和嵌入不深
在课程设计环节,需要把心理学知识点从实战情境中提炼出来,如民警遇到阻碍执行公务行为时,其内心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的程度如何量化?出现了紧张、焦虑等变化后,如何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自我调适等。这些知识点的提炼往往是凭着教官自己的理论框架展开,不能较好地与实战情境融合,训练科目有时变成“教官来设计,民警来训练”而不是“针对民警需要开展训练”。在知识点恰当应用到实战方面,有时还存在不同步、不合拍的问题。
(四)训练过程中容易造成游戏化
无论是警情模拟,还是红蓝对抗,都是通过“模拟”演练的方式开展的,这也是此类训练的通病。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教官引导不到位,民警容易把训练当成游戏,会流于形式或走过场,甚至出现“开玩笑”“偏离主题的打闹”等现象,特别是在需要体验真实性的训练环节中,民警往往不愿意动真格,怕伤和气、怕受伤等畏难情绪,都阻碍了训练目标的达成。
五、下一步训练提升的方向
(一)多手段提升带入感
临战心理训练组织形式的核心在于情境模拟的真实度,为了提升贴近实战的效果,可以尝试多角度、多手段的方式。例如,有的训练单位已经尝试在多功能靶场内开展训练,引进声、光、电设备,模拟警笛、人群的声音,增加夜晚、下雨等天气因素,摄像机复原训练场景、执法记录仪画面还原真实实战场景,通过这些科技手段增强带入感,让参训民警进入情境更快、更投入。在下一步的训练中,可以增加监测性生物反馈设备的使用,使民警的生理指标、心理指标可视化,使训练的效果更加直观、可量化。
(二)加强教官集体备课
临战心理训练是交叉学科训练,法律、实战、心理等不同专业的教官不能各自为战,要不断加强融合,突出合成施教的特点。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所有施训教官们要明白整个课程流程,对所涉及的知识点清楚明晰。法律教官注重对实用法条的提炼与讲解,实战教官注重对心理知识的掌握,心理教官注重对实战技能和实战场景的感受,最终实现“1+1+1>3”的合成训练效果。
(三)做好课程设计
训练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课程设计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临战心理训练中的情绪体验等环节,可能爆发时间很短,但对整个课程的影响却很大,因此,要在实施训练前将各种因素考虑齐全,将实战情境中的心理学知识点尽量提炼整理清楚,如在处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心理变化,关于紧张、焦虑、情绪管理的知识点要提前梳理,并对民警可能出现的典型行为进行分析,在情境模拟中,当出现典型行为的时候,要及时“喊停”,对心理状况进行体验和分析等。
(四)分层次、分阶段展开训练
基地虽然区分了初任训练、派出所民警、基层教官等几个层次施训,但对警种、岗位、专业阅历等个性化特质开展精准施训不够。在下一步训练中,可以尝试分为新警、骨干,普通岗位、实战岗位等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训练分为四个阶段,即理论提示阶段、不同警情初级脱敏训练、模拟情境临战训练、实战状态下心理训练等,逐步探索形成体系化的训练课程群。
(五)针对不同警种建立素
质模型临战心理训练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大量训练数据支撑的课程,在大量数据基础上,根据每一个警种的工作特点,建立心理素质特征模型,并以此模型为依据研发针对不同警种岗位胜任力为特征的临战心理训练科目,使临战心理训练科目的设计更加精细化,更有针对性。
作者:徐振雷 于福洋 单位:山东省淄博人民警察训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