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心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挑选2018年3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6MWT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较好地调节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护理依从性。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理护理;康复;依从性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心血管病症,会损害心肌组织与心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临床公认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有很大宜处,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的依从性偏低。本文选择2018年3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心理干预对其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选条件:满足WHO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患者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有精神疾病者;有语言障碍者;严重的神经、消化、泌尿、呼吸、血液等系统疾病者;有康复运动禁忌证者。随机将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5岁~80岁,平均年龄(72.5±3.7)岁;病程1年~11年,平均(6.1±2.2)年;原发疾病: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糖尿病13例,高血压22例,高脂血症9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63岁~78岁,平均年龄(70.5±3.2)岁;病程1年~10年,平均(5.5±2.6)年;原发疾病: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糖尿病10例,高血压26例,高脂血症7例。2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改善缺氧状况,开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1.2.1支持性心理治疗护理人员应多关心理解患者,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与患者交流,拉近护患距离,争取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产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况,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安慰与鼓励患者,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增加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认知,包括康复训练的作用、实施方法等,以舒缓患者紧张心理。每周治疗1次,每次1h,连续治疗12周。
1.2.2放松治疗引导患者参加放松训练,通过训练放松心情,包括练习深呼吸、欣赏节奏舒缓的音乐、渐进松弛等。每周治疗2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12周。
1.2.3认知治疗采用面对面交流方法,向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告知患者引发心脏疾病的重大危险因素就是不良情绪;同时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促使患者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去应对负性情绪,帮助患者维持积极乐观心态,从而全方位康复心理、社会功能。每周治疗1次,每次1h,连续治疗12周。
1.2.4其他治疗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之间互相帮助支持,让恢复状况良好的患者进行现场宣讲,增加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信任,提升治疗依从性。建议患者家属参与到康复训练当中,依据康复治疗的阶段特点,引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支持与协助。
1.3观察指标
从按时服药、科学饮食、合理运动、定期检查方面评估患者治疗依从性。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SAS的临界值为50分,SDS的临界值为53分,分数越高说明焦虑或抑郁程度越严重[1]。选择6min步行运动试验(6MWT)评估患者心功能情况,若步行距离小于150m说明重度心力衰竭,步行距离在150m~425m之间说明中度心力衰竭,步行距离在425m~550m之间说明轻度心力衰竭,步行距离超过550m代表患者心功能维持在正常水平[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
护理前2组SAS、SD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2组SAS、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2组心功能情况对比
2组护理前6MWT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6MWT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2组护理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病理机制为多种原因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致使经心脏搏出的血液不能回流到静脉,同时无法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要求,诱发心力衰竭的疾病有高血压、心瓣膜疾病、冠脉硬化等,老年人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患病人群,常伴有多种并发症,目前尚无根治方法[3]。临床上通常运用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而其往往存在一定局限性,患者极易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产生,影响正常生活,且并对预后效果产生不良影响。研究指出,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会显著影响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康复运动依从性,不良心理状况会对个体的认知度与执行力产生阻碍,使其对医疗措施的接受以及贯彻落实的力度较差,治疗依从性低,影响预后效果[4]。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好,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转变不良心理状况,促使患者从内心接受并执行康复治疗,从而全方位提高生命质量。本次研究中,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心理干预,其中支持性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宣泄负性情绪,对疾病与康复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强治愈信心;放松训练旨在通过有规律的程式性训练,达到深度放松心理和身体,调节机体功能,对身-心紊乱加以有效改善的目的;认知治疗干预可促使患者正确认识、合理接受现实,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完善自我意识,建立良好的认知模式,有利于帮助患者卸下思想包袱,以乐观态度坦然面对疾病;辅以患者间及患者家属的扶持和鼓励,可进一步提高治疗积极性,并有助于社会功能的提升。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其负性心理,提高治疗护理的依从性,促使整体治疗效果得到提升。总之,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较好地调节其负性情绪,提高护理依从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利芳.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7,11(3):421-423.
[2]李潇.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饮食保健,2019,6(2):180-181.
[3]李金凤.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大家健康(中旬刊),2017,11(5):226-227.
[4]郑红云,蔡瑜,颜媛.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2):236-237.
作者:吕忠艳 孙敏 刘雪君 单位:大连市民政事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