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铁路通信信号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分析

摘要:结合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实践经验,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过程中浆砌石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抹灰工程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阐述地灾项目施工中的常见通病及防治措施,确保地质灾害项目施工质量。

关键词:地灾项目施工;常见通病;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主体工程一般包括浆砌石挡土墙或格构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抹灰工程、抗滑桩等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施工中时有发生常见一些通病,使工程质量难以控制,有的通病影响结构安全、美观或使用,有严重的通病甚至影响工程验收。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施工经验,对于施工过程中一些特别常见的通病,总结归纳了一些预防措施,供同行参考,加以共勉。

1浆砌石工程

浆砌石工程是地质灾害治理主体工程中常有浆砌石挡土墙、浆砌石格构、浆砌石排水沟项目等,现将浆砌石挡土墙的质量通病进行防治浅析,具体防治措施如下:现象一:浆砌石通缝,砌石工程各面石砌缝连通、尤其是在转角处及沉降处。原因分析:(1)石块不规则,砌筑时又忽视左右、上下、前后的砌块搭接,砌缝未错开;(2)施工间歇留斜槎不正确,未按规定留有斜槎,而留马牙形直槎。防治措施:(1)加强石料挑选工作,注意石块左右、上下、前后的交搭,必须将砌缝错开,特别注意相邻的上下层错开;(2)转角处及沉降缝处把丁顺叠砌改为丁顺组砌;施工间歇必须留斜槎,留槎的槎口大小要根据所使用的材料和组砌方法而定。现象二:浆砌石内部结构不牢,砌体内外两层皮、互不联接,石块间砂浆粘接不牢,石块间砂浆不满,砌体结构松散。原因分析:(1)石块间压、搭接少;未设丁石;(2)砌筑未采用座浆法;不饱满;(3)砂浆强度不够;(4)每工作班砌筑高度超过规范规定。防治措施:(1)优选石料,严格掌握灰缝大小在规范要求范围内;(2)采用座浆法或挤浆法砌筑,严禁采用灌浆法;(3)每工作班砌筑高度应按规定执行,石料表面清理干净;(4)按配合比要求拌制砂浆,采用砂浆拌和机拌料。现象三:浆砌石大面凹凸不平,垂直度超出设计及规范标准,局部面石本身不平。原因分析:(1)面石选石料不当;(2)砌筑时未挂线或挂线不准或砌筑过程中未经常检查挂线偏差。防治措施:(1)优选表面平整的石料做面;(2)砌筑过程中必须挂线,经常检查挂线偏差;(3)砌体较高时搭设脚手架,改善作业条件。现象四:勾缝砂浆在砌体完成不久即脱落。原因分析:(1)勾缝砂浆质量不合要求,水泥用量过多或过少;(2)砌体灰缝过宽,造成勾缝面积大收缩严重;(3)勾缝时间落后于砌筑完成时间过多,底缝表面污染;(4)勾缝后未及时养护。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勾缝砂浆质量;(2)砌体灰缝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3)砌筑完成后马上进行勾缝,停留时间过久时在勾缝前认真进行表面清理;(4)勾缝后及时、认真进行养护。

2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常见通病预防及治理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是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中的主体工程,有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格构、抗滑桩等,现将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进行防治浅析,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2.1麻面

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者粘附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2)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3)模板表面隔离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4)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防治措施:(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2)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3)模板表面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4)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直到排除气泡为止;(5)构件表面以后做粉刷的,可不处理;(6)表面不做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2.2蜂窝

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振捣不实、漏振、振捣时间不足;(3)模板缝隙不严,水泥浆流失;(4)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配合比,计量准确,拌和均匀;(2)浇灌时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3)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4)在下部浇灌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注上部混凝土;(5)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水泥砂浆抹平压实;(6)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干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

2.3表面不平整

现象:混凝土构件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原因分析:(1)混凝土浇筑后,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防治措施:(1)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2)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3)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2.4孔洞

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原因分析:(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4)混凝土内掉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防治措施:(1)混凝土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2)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3)砂石中混有粘土块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2.5露筋

现象: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原因分析:(1)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5)振捣棒撞击钢筋或人为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6)模扳表面涂刷隔离剂不均匀,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防治措施:(1)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2)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良好的和易性;(3)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4)模板应均匀涂刷隔离剂并认真堵好缝隙;(5)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6)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7)表面漏筋的,刷洗干净后,在表面抹1∶2水泥砂浆;(8)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2.6缝隙、夹层

现象: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原因分析:(1)施工缝或变形缝处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2)施工缝处锯末、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3)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防治措施:(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2)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3)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4)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5)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用1∶2水泥砂浆填密实;(6)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2.7缺棱、掉角

现象: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原因分析:(1)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2)低温施工时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者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匀。防治措施:(1)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2)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3)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4)模板时吊运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5)缺棱掉角较轻时,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充分冲洗湿润后,用1∶2水泥砂浆抹补齐整;(6)较严重时,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2.8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现象: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原因分析:(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4)冬期施工,拆模过早;(5)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防治措施:(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2)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3)按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4)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5)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2.9爆模

原因分析:墙柱对拉螺杆间距过大,对拉螺杆过小或未拧紧,箍筋间距过大或不牢,模板刚度不够。防治措施:墙体用对拉螺杆拉紧,模板两侧以连杆增强刚度。出现爆模缺陷时应将局部进行凿毛处理。2.10支撑不牢原因分析:支模时支撑角度过大;接口无木枋加固,或间距过大;顶撑底部未垫木枋,支撑面积过小;立柱未设斜撑、卡撑等;支撑断面小。防治措施:斜撑坡度不大于60°,接口下放木枋,控制间距,底部垫木枋,设置斜撑、卡撑。对支撑应在浇筑混凝土前严格检查,支撑不牢处进行加固。2.11拆模后结构变形产生原因:拆模过早;拆模顺序不当;未适当留置斜撑。防治措施:强度达到规范规定,方准拆模;按操作规程施工;按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规范执行。出现拆模后结构变形质量缺陷时在变形较轻时,对结构进行重新支撑;变形较重时,会同监理及设计单位制定处理方案。

3砌体墙、混凝土基层抹灰空鼓、裂缝

墙面抹灰后,过一段时间往往在砌体、混凝土墙面等处出现空鼓、裂缝情况。产生原因:(1)基层清理不干净或处理不当;墙面浇水不透,抹灰后砂浆中的水分很快被基层(或底灰)吸收,影响粘结力;(2)配制砂浆和原材料质量不好,使用不当;(3)基层偏差较大,一次抹灰层过厚,干缩率较大。防治措施:(1)抹灰前的基层处理是确保抹灰质量的关键之一,必须认真做好;(2)混凝土、砖石基层表面凹凸明显部位,应事先剔平或用1∶3水泥砂浆补平;表面太光滑的基层要凿毛,或用1∶1水泥砂浆掺10%的107胶先薄薄抹一层(厚约3mm),24h后再进行抹灰,基层表面砂浆残渣污垢、隔离剂、油漆等,均应事先清除干净;(3)墙面脚手孔洞应堵塞严密,必须用1∶3水泥砂浆堵严抹平;(4)抹灰前墙面应先浇水。墙基层一般浇水2遍,墙面渗水深度约8~10mm,即可达到抹灰要求;(5)抹灰用的砂浆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并具有一定的粘结强度。和易性良好的砂浆能涂抹成均匀的薄层,而且与底层粘结牢固,便于操作和能保证工程质量。砂浆和易性的好坏取决于砂浆的稠度(沉入度)和保水性能。抹灰用砂浆稠度一般应控制如下:底层抹灰砂浆为10~12cm;中层抹灰砂浆为7~8cm;面层抹灰砂浆为10cm。砂浆的保水性能是指在搅拌、运输、使用过程中,砂浆中的水与胶结材料及骨料分离快慢的性能,保水性不好的砂浆容易离析;(6)抹灰用的原材料应符合质量要求;(7)底层砂浆与中层砂浆的配合比应基本相同。中层砂浆标号不能高于底层,底层砂浆不能高于基层墙体,以免在凝结过程中产生较强的收缩应力,破坏强度较低的基层(或抹灰底层),产生空鼓、裂缝、脱壳等质量问题;(8)当基层墙体平整和垂直偏差较大,局部抹灰厚度较厚时,一般每次抹灰厚度应控制在8~10mm为宜。中层抹灰必须分若干次抹平。水泥砂浆和混合砂浆应待前一层抹灰层凝固后,再涂抹后一层;石灰砂浆应待前一层发白后(7~8成干),再涂抹后一层。以防止已抹的砂浆内部产生松动,或几层湿砂浆合在一起,造成收缩率过大,产生空鼓、裂缝。

4结束语

以上论述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从施工方面进行预防或治理的,但对整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来说,预防通病还要从源头做起,也就是说设计单位在设计时应考虑周全,从而减少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通病。施工企业应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核心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该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各小组均应制定自己的管理目标,以便遵照执行与检查,有效控制地灾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并加强全体施工人员思想教育,提高质量意识,加强专业技术教育,提高操作水平,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设计图纸施工,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万德,刘丽,等.建筑施工技术[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董建生.砌体裂缝的成因、防治与加固[J].西部探矿工程,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