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浅议

摘要: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了不断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应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给予更多的资金与人力支持,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农村地区资源利用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农业经济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经济振兴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为了有序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相关部门应全面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优化方案,根据实际情况执行可行的经济管理机制,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概述与发展趋向

1.1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指的是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农业生产中的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活动,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稳定,因此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人力、资金、物力等方面均给予了一定支持。同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客观评价地区的市场环境与经济条件,综合制定可行的经济发展目标,为此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相关部门应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环境与农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实现规范化、法治化、现代化发展。

1.2发展趋向

首先是信息化趋向。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开始引入信息化技术,农村信息交流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市场信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在农业经济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市场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优化农业经济运行机制,为农业经济发展指明正确方向。其次是可持续发展趋向。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未来农村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需要突破传统经济束缚,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经济的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是产业化趋向。随着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农业经济趋向实现产业化。且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农业与工业开始充分融合,基本建立了产业模式,克服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与不足,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2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重庆市涪陵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可达813.19亿元,比2010年净增378.7亿元,年均增长13.36%;乡镇街道GDP总量达到719.77亿元,是2010年的3.73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17亿元,比2010年净增33.19亿元,现价年均增长11.69%;农业增加值52.85亿元,比2010年净增22.6亿元,现价年均增长11.81%。同时,农民经济收入也得到提升,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89元,较2010年翻一番。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来源。涪陵区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建设了榨菜、畜牧、桑果和蔬菜等特色农业基地,发展了现代农业。

3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3.1体制机制建设较为滞后

一方面,是传统小农发展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要求,受经济发展与农民生产需求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开始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缺乏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人员。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形式转变的根本在于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无法跟上新农村的建设需求,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农业经济权责分工不到位,管理程序不明确,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要素管理方案,无法保障劳动生产效率,不利于各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是没有形成农业龙头企业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无法通过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更不能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主要因为农业龙头企业与当地农户合作期间没有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农户与企业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制约了农业产业集约化、精益化发展[1]。

3.2农业生产科技创新不足

一方面,农业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投入资金较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符合实际发展情况,制约了农产品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各政府部门也未重视引进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量与实际需求形成严重缺口,农业生产项目资金分散,投资效能低下,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缺乏科技创新力,无法发挥技术与人才优势。相关部门没有认识到科技创新与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被动应付农业经济信息转换、数据信息加工处理以及市场动态研判等工作,无法在特定范围内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3.3缺失总体效益评价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没有制定综合性的评定指标,无法将获取的管理成果与新农村建设任务相衔接,管理人员不注重评价分析阶段性的经济效益,或者采用的效益评价模式不系统、不全面、不科学,无法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参考。同时,农业经济管理效益评价受个人主观意识影响,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数据核算不准确,存在显著偏差。

4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4.1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

一方面,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基本情况,当地政府部门一个建立符合农村土地特点的土地流转制度,严格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经营权确权、登记以及管理工作。同时,乡镇政府部门应构建相关的土地档案制度,加快农村征地与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进程,严格规范管理纳入城镇或城市化建设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项目。除此之外,政府机构应积极引导土地承包权由农户向市场流转,保证农村龙头企业发展的扩大化、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管理闲置的土地资源,促使农业生产形成规模化效应。另一方面,应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根据农业实际情况,优化升级,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各项工作。相关农业部门应明确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将经济管理体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且还应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吸引更多客户。地方政府机构应为农户与农业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推广宣传现代农业技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以更好的抵御农业市场风险,为农业生产者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

4.2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生产经营者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偏重粮食作物产量与产出水平的管理模式,打造多元产业结构。当地政府机构应借助农业资源优势,支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面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调整,发展绿色无公害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形成产业优势。另外,农业生产经营者还应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附属产业,提高农业生产价值。在此期间,应充分运用仓储、保险、运输、包装等现代化仓储技术,降低农产品损耗,并构建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具备一体化加工工序的龙头企业,在提高农产品产业集聚度的基础上,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具备区域竞争优势的深加工集团。

4.3强化建设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经营管理者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投入更多支持资金,构建完善的农业生产配套体系,包括农业道路运输网、供电网、防护网等,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对于水利设施不完备问题,经营管理者还应加大投资力度,构建完善的一体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节水产业,打造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制定合理的运行制度,促使水利设施的平稳运行,提高农田水利的运行效益。另外,农业经营管理者应重视建设机械化农业,提高农产品机械装备建设质量,减少人力与物力耗费成本,形成具备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机械化生产模式。为了保证农业机械设备的规范操作与安全使用,农业经营管理者还应制定相关的鉴定制度、从业人员培训机制以及维修制度,由机具供应商全方位培训机具使用者。

4.4科学评价农业经济管理成效

为了科学评价农业经济管理的阶段性成效,应选择代表性的参数指标,构建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全面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评价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应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预,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信性,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始终面向正确方向运行。同时,还应强化运用评价结果,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村经济的重要参考,通过全面评估农业经济管理价值,最大化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

4.5组建专业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为了达到预期的农业经济管理效果,应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向农民宣传新农民的概念,使农民认识到自己属于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人员,重视农民职业,愿意从事农业工作。同时,还应提高农民的薪酬待遇,除了支付必要的职工薪酬外,还应给予额外补贴,在教育、医疗方面给予更多便利,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新农村的建设队伍。农村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建设高质量的新农村,才可以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以此加快现代化建设,形成良性循环。除此之外,还应定期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与培训工作,由业内专业人士讲解经济管理新任务、新技术、新方法,强化风险与协同意识,实现全局掌控[3]。

5结束语

受农村建设环境的影响,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相关部门应结合新农村的实际建设情况,遵循农业经济管理基本原则,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为提高农业经济整体质量打下坚实基础,为新时代三农事业的高层次发展提供保障平台。

参考文献

[1]杨巧英.“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J].农家参谋,2021(10):24-25.

[2]林洪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新举措[J].中国集体经济,2021(10):40-41.

[3]刘永.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山西农经,2021(9):52-53.

作者:邹雪梅 陈婷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经济作物发展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