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振兴下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思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调研了浙江省部分乡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借鉴其他地区在数字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新农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及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为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国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制等五个方面落实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本文通过调研浙江省部分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着重分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缺失,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1村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上来看,浙江省的农村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但各方面并不均衡,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缺失,表现为村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和配套教育设施落后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环境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对瑞安市马屿镇所辖的行政村调研得知,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经商、就业,留守人员主要为老人、儿童,以及部分从事农业、手工业的农民,他们对外接触交流较少,环境意识及文明素质不高;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方式相对单一,大部分家庭仅限于看电视、闲聊、打麻将等,甚至聚众赌博等不良陋习时有发生。
1.2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缺失。浙江省于2003年开始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大力发展人居环境、特色经济、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瑞安市马屿镇朱岙底村为例,村里的道路进行了翻修,原本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变成了平整宽敞的柏油马路,货物运输、生活出行变得更加便利。穿村而过的小河加装了护栏,修建了凉亭、加装座椅,村民的休闲生活也丰富了。但纵观村庄的整个生态环境,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民居分散,整体风格杂乱,建筑质量参差不齐,且房前屋后堆积生产用具及生活用品。二是农作物种植散乱无规划,乡村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的矛盾突出。三是村民生态保护意识及健康意识不足,无垃圾分类意识,垃圾收集不到位,有的村民在治理后的小河边洗衣服、洗菜,污染环境。四是公共厕所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且公厕标识不明显,难以满足村民及往来人员的日常需求。
1.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不足。在乡村走访中发现,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稀缺是普遍现象。一方面,留守的成年村民大多是老人和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城市较难立足的人,他们思想观念固化,对了解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积极性不高,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有限。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村文化人才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弱,而且农村也缺少文化组织和管理人员,因此积极向上的文艺活动很难成功举办[2]。
1.4数字化农村建设水平不高。当前城乡信息化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在农村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首先,缺设备。浙江省为多山地区,许多山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网络建设不足,导致农村的网络普及率较低。其次,缺知识。部分村民对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及网络平台的使用不熟悉,甚至有的村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农民文化水平制约着信息化建设。第三,缺物流。农产品物流配送不成熟,农村的配送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存在运输难、成本高难题,阻碍农民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和采购生产、生活物资,影响乡村经济的发展。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2.1因地制宜,构建特色的农村生态建设格局。治理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步,也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农村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因而人居环境整治不能千篇一律,而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因地制宜,让美丽乡村各具特色。如何将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规划,在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中已有探索。例如,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调研,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为余村人指明了发展方向[3]。余村痛下决心关停矿山和水泥厂等污染企业,依托“竹海”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开发白茶、竹制品产业,打造农家乐、民宿、漂流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靠着绿水青山,实现了“金山银山”,成为全国文明村。又如位于瑞安中南部的“中华进士第一村”———瑞安曹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政府与有关部门以山、水、田、村等自然生态和民俗、宗教、耕读等人文内涵为核心,将曹村打造成集农业生产、生态旅游、亲子研学、户外运动、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核心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传承乡土品牌文化,不仅增加了农村经济收入,而且为曹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4]。
2.2骨干带头,群众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模式。针对人才不足问题,一方面,乡镇通过引进人才,再“送师下乡”,开展文化培训课堂,为热爱文化艺术的村民提供免费指导学习。另一方面,培养本土人才,将农村有知识、爱文化的人才汇集起来,特别是民间文艺团体、文艺爱好者等,成立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带动群众共同参与文化活动。“政府搭台,百姓唱戏”,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年可定期举办系列文化宣传活动,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像浙江金华婺城区开展的文化进万家活动[5],包括乡村“村晚”、文化庙会、百姓才艺大赛、美食节以及非遗演出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时代,大部分活动都可以网络直播,但是如何吸引年轻人参与到农村文化活动中来,还需要政府出台一定的措施,鼓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2.3抵制“不良文化”,开展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不再为吃饱穿暖而忧,生活观念也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赌博、迷信等“不良文化”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农村红白喜事仍存在大操大办现象,不仅浪费、扰民,而且严重影响社会文明进步。如何开展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除物质需求之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破陈规陋习,树文明村风”,一是以制度约束农村陋习,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文明举办婚丧嫁娶。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党员干部走进乡村,制作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宣讲党的政策,提倡崇尚科学、健康娱乐、邻里友善,反对邪教迷信、涉黄赌毒、拉帮结派。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村民更应自律,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政府在“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的同时,真正为民办实事,如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以农村集市、小超市混杂的假货和过期商品为要点,增强村民品牌意识,提高生活质量。近期人民日报发文《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点赞杭州临平区塘栖镇莫家桥村开办老年食堂,不仅让村里老年人吃上新鲜可口的饭菜,而且为独居老人搭建了交流的平台[6]。如今,村民不再满足于一日三餐的单调生活,而是拥有了琴棋书画、骑行健身、唱歌跳舞、休闲旅游等丰富多彩的健康文化生活。
2.4“互联网+”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数字化发展。互联网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插上了信息化翅膀,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横一村,以“绿色+农文旅”为主题,依托镇整体智治平台“临云智”,探索“互联网+农业”模式,构建形成了具有横一特色的数字乡村模式[7],横一村成为集自然野趣、乡村休闲、智慧生活等于一体的“萧山未来大地”。尤其是利用闲置资源改造而成的鸭棚咖啡、乡村云播客基地、Hi稻星球、如意山房等,成为萧山网红打卡地。还有乡镇通过与高校合作,引进高校的创新理念和科研成果,产教融合,发展乡村数字化经济。如浙江仙居县溪港乡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展“校地结对共建”交流合作,打造校、企、村共赢模式。在美丽乡村经济建设方面,利用校方的技术优势,发展与完善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实现农产品定制化销售,形成农产品网络营销产业链。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利用校方的艺术优势,结合乡村实际需求,进行党史馆设计、村容村貌微改造、农特产品包装设计、文化衍生产品开发等一系列的文化宣传工作。
作者:余子涵 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