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探究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教育方向和培养模式,高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就业的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理论与实践教学走两个极端,教学过程与学生未来就业缺乏有效衔接,儿歌教学缺乏文学审美教育,教学过程缺乏教学法的传授。高职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儿歌为例,高职应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和实践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促进“三课一体”的实践模式有效衔接,开展“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准确把握文学特色,提升学生审美教学能力,授予学生学科教学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儿歌教学;就业导向;职业技能;幼儿文学

一、就业导向下学前教育儿歌教学的重要性

幼儿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儿歌、散文、童话、幼儿诗、幼儿寓言、幼儿故事、图画故事、幼儿戏剧等文学样式。儿歌是幼儿文学最古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儿歌教学也是整个幼儿文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其一,从儿歌接受对象发挥的作用来看,儿歌的主要接受对象是低幼儿童,儿歌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歌是采用韵语的形式,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适合幼儿听赏、念唱的歌谣。儿歌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儿歌语言简洁,结构简单,音韵和谐,趣味性强,易于理解和记忆,深受幼儿喜爱。儿歌对幼儿的认知、情感、道德、语言、思维、想象、美育、娱乐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发挥着巨大而独特的作用,跟其他文学样式比,具有文学中的启蒙性。其二,从儿歌在幼儿园运用来看,儿歌广泛运用于幼儿园的各个领域,如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一日生活、户外活动、五大领域教学(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等。儿歌在幼儿园活动中起着媒介、载体、工具的作用。其三,从儿歌技能对高职学生职业影响来看,不管是地方招聘考试还是教师资格证国考面试,儿歌的鉴赏、表演、创编、教学等技能都是高频考点,儿歌技能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高职学前专业学生所学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运用对幼儿成长和个人职业发展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毋庸置疑,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学生,要重视儿歌的学习。因此,儿歌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普遍从传统的纯理论教学中解放开来,开始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未能将这一理念实质性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调查显示,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出现脱节

幼儿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融合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情况。其一,过于强调理论灌输,教师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但理论知识难度大,与高职学生的理论接受水平与运用范畴不符,与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模式背道而驰。其二,过于注重实践技能,忽视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理论素质偏低。在就业导向下,教师迫切追求专业知识与职业发展的契合度,对教育期待的实用性倾向明显,注重显性的专业技能,而对于隐性的理论性内容不够重视,甚至完全忽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造成学生理论素质偏低现象。理论的缺陷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学生就业缺乏有效衔接

随着国家教育部出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幼儿教师招聘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逐渐改革,幼儿园的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和课程结构等均发生了变化。但一些高职教师在开展教学前没有深入了解幼儿园一线文学活动中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的变化,也未能将学生将来就业招聘和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融入至教学内容中,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性不足、实效较差,使得教学过程与学生就业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三)儿歌教学缺失文学审美教育

儿歌大多浅显易懂,认知和教育功能比较突出,这使得幼儿教师普遍将儿歌视为幼儿学习语言、习惯养成、道德教育的工具和载体,却忽视了儿歌自身押韵、节奏、稚拙、快乐的审美特征。对儿歌功能的认识偏差,导致儿歌未能在幼儿园文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审美功能。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对儿歌也有工具化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没能专门指导学生通过儿歌对幼儿进行文学美的引导和启发。例如,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在进行儿歌模拟教学或实习教学时,朗诵完儿歌后,学生设置的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大多为“喜欢哪个字?哪句话?”“明白了什么道理?”“小朋友应该怎样做?”等,而高职教师也未能及时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的教育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法的传授

一些高职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已设置语言教学法的课程,幼儿文学课没有必要再专门进行教学法传授。儿歌是幼儿园儿歌教育活动的基础,儿歌文学活动中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固然重要,但考虑到儿歌接受对象———幼儿的特点,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活动组织与设计的教学法,还要掌握行之有效的儿歌指导技能,运用朗诵、表演、创编等教学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儿歌作品。当前高职学前专业教师的学科教学意识比较淡薄,教学时侧重学科知识传授,学科教学方法的传授比较缺失。

三、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与时俱进,优化调整理论和实践结构

在传统教学中,儿歌的教学重点是讲授其历史发展、概念和特征、形式分类、功能作用和作家作品等理论知识。根据课程特征,文学类课程中基础理论的讲授是必需的,但从学前教育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来看,理论传授远远不够。儿歌朗诵、儿歌表演、儿歌创作、儿歌配画和儿歌教学技能等等,都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必要技能,这些职业需要对高职儿歌课程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此外,当前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不如实践教学重要。区别于职业培训,高职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是职业素养教育。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2]。幼儿文学的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儿童观、教育观、师德修养、美学理论和文学原理等方面。学前教育学生毕业后服务的对象是天真可爱的幼儿,他们应该学会全面、系统、辩证地从幼儿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儿歌作品。学前教育学生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师德修养,将来才能用爱和童心与幼儿互动和沟通;应具有一定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将来才能在儿歌教学中顺利承担起对幼儿的指导任务。在儿歌的教学活动中,一个理论成熟、技能丰富的幼儿教师不应只是教会幼儿朗诵和表演儿歌,应还能根据儿歌的韵律、节奏、语言、形象等特点来指导幼儿如何体验和表达情感、如何感受和塑造形象等。看似简单的儿歌鉴赏,其实对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要求较高。例如,儿歌教学活动《小蚱蜢》:“小蜂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翘,哪个有我跳得高。草一溜,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这首儿歌朗朗上口、有趣好玩,幼儿特别喜爱。在这首儿歌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幼儿体验小蚱蜢骄傲、稚拙的形象,引导幼儿感受这首儿歌的稚拙美、游戏性等,这需要幼儿教师熟悉幼儿心理特征,以儿歌的主题内容、节奏韵律、稚趣美以及游戏性等文学理论为基础,并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和启发。这些都需要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技能作为保障。高职学前教育应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才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屋建瓴地引导幼儿感受、理解作品以及学会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此,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应与时俱进,优化和调整理论和实践结构,以理论基础为指导,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在教学时,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点都要精心规划,理论知识以必需、适用、够用为度,以理论为指导来规划相应实践课时、安排好实践场所、设计好实践等内容。例如,在儿歌教学中,儿歌的特征和分类形式是理论重点知识;而儿歌的朗诵、表演、欣赏、创编、教学组织及手指谣的玩法,是儿歌的主要实践内容。

(二)有效衔接

“三课一体”实践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当前,高职学前专业幼儿文学类的实训内容大多停留在课堂模拟上,脱离教育实际,造成学用脱节,制约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与“零距离”上岗存在较大差距。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实行“三课一体”实践模式,即课上、课下、课外的综合实践模式,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具综合性、全面性、针对性和衔接性。顾名思义,课上实践即课堂上的实践活动,课下实践是指下课后的实践活动,课外实践类课程一般是指幼儿园实习。幼儿文类课程学一般每周只有2个课时,课上实践时间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不断练习、巩固技能,或者为实习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儿歌表演技能需要学生多进行动物模仿操方面的动作造型练习;手指谣游戏技能需要学生在课下充分练习手指游戏的基本手型。课下还可充分利用学校社团、儿童剧社、汇报演出等平台,开展幼儿文学课程的实践示范;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形式,如微信、qq、教学APP等,在实践中与教师互动反馈,提高实践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课外实践应让学生深入幼儿园见习和实习,了解幼儿心理特点、阅读状况、语言特征、日常阅读等,了解幼儿园课本运用、教学环境等的实际情况,并学习如何开展幼儿文学教学和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结合幼儿园的重大活动,同步开展幼儿文学课程实践活动。例如,幼儿园有朗诵、故事或节日汇报表演时,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园帮忙指导相关节目,或同台演出;幼儿园有文学教研课展示时,组织学生参与听课、评课,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幼儿、锻炼学生教学意识,还可以加强其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技能[3]。在“三课一体”实践模式中,三者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促进和有效衔接的。例如,学生在课下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具,课上进行儿歌模拟教学;然后到幼儿园开展真实教学,由幼儿园教师点评;回到课堂上再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反思。课上、课下、课外实践相互促进、有效衔接,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三)融合

“课、证”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入职资格能力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依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4]。根据教育部的部署,2015年后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统一考试。对此,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应认真研究《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历年考点和考试趋势,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和强调,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例如,儿歌表演、儿歌配画、手指游戏、组织儿歌活动是近年来教师资格考试中儿歌面试的常见考点,教师应将这些考点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课上、课下、课外的多种实践模式,点对点地加强儿歌技能的实践训练,保证教学内容与资格证考试有效衔接。

(四)准确把握文学特色,提升学生审美教学能力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5]。《纲要》的规定体现了幼儿教育对艺术性的重视,弱化了文学作品用于道德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工具性色彩。目前,在幼儿园开展的文学活动中,活动重点往往是认识某些字、学会句式词汇、学会朗诵、明白某个道理,利用幼儿文学进行审美教育的不多[6]。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幼儿教师对幼儿文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足,未能真正关注幼儿从身体到精神的健康成长,未能认识到优秀文学作品对幼儿成长的重要启蒙作用,这偏离了幼儿文学的文学属性,与《纲要》精神背道而驰。让幼儿接触并喜欢文学,不是因为作品中的某个字、某个词或某个道理,而是因为文学给他们带来的精神愉悦。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庄野英二曾做过一个形象比喻:“孩子喜欢吃苹果不是为了维生素,而是因为苹果好吃。”[6]2018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文禁止幼儿园提前识字、写字,禁止机械背诵、记忆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行为。[7]不可否认,幼儿文学具有客观上的认知功能和语言教育功能。在许多情况下,幼儿文学文本的功能是向幼儿传递某些生活知识。例如,许多民间童谣流传下来的儿歌中包含了大量对日常生活中事物名目的吟唱,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也包括各种动植物、节气方面的基本知识。但在儿歌的认知传递过程中,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展示和建构了自己的独特美学[8]。文学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读写、听说、背诵和复述的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学体裁特点,开展丰富的文学作品活动。幼儿文学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最终归宿是文学性,它以语言为媒介,传达着生命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创造。任继敏教授在“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研究”中提出:幼儿文学欣赏活动同时具备审美要素和教育功能,主要是一种审美教育,要从审美角度挖掘幼儿文学的内涵,滋养幼儿,促进幼儿的精神情感健康发展[9]。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不仅是文学的接受者,更是传播者。幼儿文学有其独特的审美和理论体系,要求高职教师准确把握幼儿文学的文学特征,将这些原理和规律运用到教学中,形成文学教学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意识,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教学能力。在审美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体特征。例如,在进行儿歌教学活动时,指导学生根据儿歌的韵律美、稚拙美、游戏性等特征,引导幼儿进行哼唱、配舞、游戏等,这种符合儿歌审美特征的教学才能让儿歌真正具有“儿歌的味道”。

(五)传授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教学能力

幼儿文学作品是语言活动的基础,幼儿文学课程应侧重朗诵、表演、创编等微观教学法和教学技能,让语言学科教学法的实施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并帮助学生掌握符合体裁特色幼儿文学的学科教学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幼儿文学的接受者及传授者,高职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学科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5],“接触、感受、体验、理解”应是幼儿文学教育的主要方式。儿歌教学活动以儿歌为内容来设计组织语言教育活动,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儿歌,感知文学作品的美,丰富语言知识和经验。对此,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这样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幼儿园教学中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根据儿歌文体特点,在儿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朗读法、儿歌配画法、歌唱法、游戏法、表演法、创编法等。儿歌是一门非常重要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文学类基础课程。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幼儿文学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就业为导向,突显学生职业技能与实践的实用性与衔接性。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渗透“三课一体”的“课、证融合”实践模式,将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规划、统筹安排、有序完成,推进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发展,实现职前学习与职后岗位的零过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17.

[2]张建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0):13-15.

作者:彭秀春 苑敏 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