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现实诉求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范式,城镇化发展是对传统农村发展模式的反思、批判和超越,代表着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方向,是未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导性策略。在充分肯定城镇化发展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积极意义的同时,本文试图准确把握农村学前教育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涵,审视农村学前教育在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多重困境,解析构建农村学前教育城镇化模式的艰难性,并尝试提出了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向。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城乡文化资源
农村学前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在这种剧烈演变的进程中,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既是农村学前教育最为突出的矛盾,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城镇化发展既是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推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必将成为引领我国农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战略目标和基本政策导向。本文准确把握农村学前教育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充分肯定城镇化发展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的积极意义,在农村学前教育独特的中国情境中理性审视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多重困境,深刻理解构建农村学前教育城镇化模式的艰难性,并尝试提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向。
一、农村学前教育城镇化进程可持续内涵的多元解读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城镇化内涵的界定歧义纷呈。对城镇化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辨析的过程,有观点认为“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等同,认为二者都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并实现市民化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1]。有观点认为二者的具体指向不同,认为“城市化”主要以城市作为人口的转移目的地,以大城市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化,而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也是一种中国式的发展模式,指流动人口不仅向城市转移,也向城镇转移[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面对日益突出的“城市病”问题和可能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更加强调人的城镇化。城镇化进程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分工与制度变迁整个过程,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形态与功能。国内学者对城镇化研究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理论研究日趋系统和深入。社会学界主要从经济学视角研究人口、地域、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及价值观与城市化的表征关系,提出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张、城镇人口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学界主要从教育本质出发研究城市化与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有观点认为教育对城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有观点认为具有消极作用,主要论述城镇化发展对教育的“挑战”,问题聚焦于“病理说”“危机说”,也有观点提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均衡”等解决策略[3]。纵观已有研究,虽然不同学者观点不同,研究视角不同,但都试图来回答“城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其问题的实质是探寻人类活动的理性规则,即可持续性。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体制改革密切相连,与其他时空相比较而言,中国当代的显著特点是现代化,而中国现代化现阶段的任务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在此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主要表现为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整体上处于一种薄弱状态,且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催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实施优质、均等、现代化发展战略,实现城市教育先进思想、先进理念向农村学前教育传播和辐射,通过接纳、吸收城市文化,新生出富有优秀特质的文化,形成独特的农村学前教育,需要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关照下,立足于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农村学前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学前教育与城市教育以及农村学前教育系统自身的动态平衡与协同共进,从而充分发挥农村学前教育的乡村重建和乡土文化传承功能,促进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4]。
二、农村学前教育城镇化的现实困境
1.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长期短缺使得农村学前教育城镇化先天发育不足。农村学前教育城镇化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运行成本很高。《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提出城镇型教育体系的表现有三个显性指标:一是财政实力充足,二是学习者及用人单位的支付水平较高,三是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畅通多样[5]。我们从这个报告中发现,充足的财政投入是城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研究表明,学前教育质量与经费投入正相关,教育经费尽管不是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充分条件,但却是一个必要条件。一些发达地区具备有效支撑学前教育城镇化发展有效运转的雄厚财力,但对于绝大部分农村地区而言,这种较高的发展成本往往成为幼儿园的难以承受之重。从农村幼儿园实际情况来看,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为农村学前教育提供足够的资金,多数农村幼儿园属于自筹自支,农村幼儿园经费多来源于保教费的收入,保教费又很低,一个学期大概在750~1000元左右,大多数幼儿园处于亏损状态,保教经费不足以支撑幼儿园的运作与持续发展。在这种基本运行都难以维持的情况下,还要按照城市幼儿园标准建设、运行和管理,致使绝大部分幼儿园仅有一个空壳和框架。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发展阶段的提升,对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那么,农村学前教育城镇化建设所需的财政资金势必越来越高。在这种发展状态下很多农村幼儿园的经费缺口越来越大,以致大部分农村幼儿园都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也就是说,农村学前教育并未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有着同步的质量提升,其中决定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最关键的因素,无疑是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的水平。2.充足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缺乏使得农村学前教育城镇化面临后天营养不良。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口变迁与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人口的乡城转变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城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园教师无疑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因素。也就是说,农村学前教育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幼儿园教师密不可分,充足的专业的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保障。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将幼儿教师素质结构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而城镇化进程又给变化中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即包含农村的特点,又包含城镇的特点,并逐渐向城镇靠拢的过程。这就要求农村幼儿园教师既要研究农村幼儿教育,又要研究城市幼儿教育。然而,在我们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教师来源的“随意性”,难以支撑其城镇化发展。根据《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最新标准,全日制幼儿园每班配备2名专任教师和1名保育员,或配备3名专任教师;半日制幼儿园每班配备2名专任教师,有条件的可配备1名保育员[6]。根据目前的统计来看,农村幼儿园教师师资配备达标率很低,平均每班都不足两人,基本上都是一人一班。然而,在有限的师资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基本不达标,其来源基本上是小学转岗或初高中毕业背景的教师。由于缺乏学前教育专门的学习,对幼儿教育理论的理解程度低,缺乏规范的科学的观念和行为,对幼儿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致使幼儿教育容易走向“重教轻保”“小学化”的教学方式和“只保不教”的“保姆式”的管理。由上可以看出,农村幼儿园教师整体队伍结构不优,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同时,该群体的工资福利待遇较低,人员流动频繁,导致部分幼儿园工作很难有效开展,使得城镇化教育体系很难有效运转起来。3.多元化文化冲突下价值取向的缺失致使农村学前教育城市特征明显。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化思维方式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文化路向的选择中,也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乡土化和城市化。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原有的乡土文化特征逐渐消弭,乡村的“城市”特征越来越明显。长期“城市主导”的价值预设,使得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标准是参照城市教育的标准来考量,其管理模式也是采用城市教育的模式进行治理,其做法是将城市教育的要素简单复制到农村学前教育中去[7]。也就是说,农村学前教育不管是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在教育内容选择、课程设计乃至教育方法的运用上,都越来越脱离农村场域。比如,一些幼儿园户外场地本来是天然的草坪,而按照城市幼儿园标准都统一铺设成人造草坪,甚至不惜花费几万元购买几个机器人,就为了响应现代化的呼声,这些行为造成了农村幼儿园有限资金的浪费。在课程设计、内容选择上更为明显的特征是倾向于设计和选择远离农村孩子现实生活的城市素材。这种城市倾向导致城市教育不适应农村学前教育,而农村学前教育的优势不复存在。显然,这些都是在城市幼儿园才能开展,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没听说过、没见过,更谈不上理解掌握,造成了孩子学习的障碍。而对于老师来说,如对于现代化的搜索资源、城市幼儿园教育使用的教学资源、设施设备等,大多因不懂操作而成为摆设,既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也极大地造成资源的浪费。4.教育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导致城镇与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规模差距扩大。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和迁移的自然历史过程。据统计,我国城镇化水平每年约提高1%,意味着每年约有1000多万农村居民流动到城镇。这些流动人口对我国城乡之间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状态造成了冲击。2002—2013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与农村幼儿园在园学生规模差距日益扩大,两者呈现同步变化。200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39.09%,城镇化幼儿园在园学生总数高出农村26万;到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3.73%,城镇与农村幼儿园在园人数规模差距扩大到1736万[8]。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全国学前毛入园率的增长速度出现整体放缓。2014—2015年的数据表明,与过去几年相比,虽然入园率不断提高,但年均增长率下降幅度较大。以县镇和农村为例,2010—2014年入园(班)人数平均增长率为0.66%,而2014—2015年增长率则降至0.23%。据上海社会科学院预测,2030年,城镇学龄人口持续增长,其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将增长29.43%;相反,农村学龄人口将持续下滑,其中,学前教育学龄人口规模下降54.65%[9]。这说明,随着农村人口规模的下降,农村居民对学前教育资源的总需求相对减少,农村幼儿园规模也逐渐缩小。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
1.加大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政策性倾斜和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性增长的长效保障机制。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处于结构失衡和保障缺乏状态。学前教育经费与教育经费结构失衡,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总经费中所占份额很少,而在学前教育经费中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更少。在教育投入上,中央、省、市对农村学前教育会有投入,但多为一次性投入,缺乏制度保障,农村幼儿园的后续发展完全是通过保教费的收入自负盈亏来维持。农村幼儿教育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农村幼儿教育的缺失或质量不优将会影响到人一生后续学习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为使农村幼儿能够在城镇化进程中真正享受到有质量保证的教育服务,实施教育投入倾斜政策,财政资金的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10],通过倾斜性的公共财政支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性增长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城乡教育高水平可持续均衡发展。2.建立健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常态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针对农村幼儿园教师量少质不优的现状,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师资不足的矛盾,如在高校中定向培养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带教、实施培训等。这些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但只是杯水车薪。学前教育师资紧缺状况不仅是农村甚至是全国都存在的共性问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流向了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城镇幼儿园在自身缺乏师资的情况下对农村也是无暇顾及,教师培训因缺乏针对性,其实效性也不高。针对此状况,笔者认为,依据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常态机制是全面提升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路向。农村幼儿教师来源上基本是中小学转岗教师和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正规学习的初高中学历的教师,依据林伯曼(Hu-berman,M.)教师职业周期理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只是处于入职的前期,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职业适应与职业规范问题。有学者构建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阶段培养方案,提出初期阶段重在基本业务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中期阶段重在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丰富,中后期重在与教师资格证获得相关培训,后期关注综合素养的提升[11]。按照分阶段培养,能够培养出适应幼儿教育的合格幼儿教师,关键是培养过程需要长期的持续性过程,为此,建构起一套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常态机制是当务之急。3.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形成具有独立价值的农村学前教育理性发展之路。农村学前教育的研究正在走向多层次、多类型构成的立体式研究。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多样态型的,是多种发展路径和多类发展模式的结合。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在实践中存在误用、套用和泛用城市化模式的现象,我们应树立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把城乡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整合城乡文化资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自组织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农村学前教育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因地适时地调整策略,保持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农村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是跟随、模仿城市化道路,而是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既保持延续农村原有的传统习俗,又有选择性地借鉴城市文化价值观念[12]。鲁洁提出,任何一种教育模式的发展都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在的教育必然是在原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决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根基而任意创建。”农村学前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性,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能遗失掉自己的传统和优势,应该保持农村学前教育的特色和优势,留住自己的“根”,也惟有如此,农村学前教育才有存在的意义,才能拥有自身的价值。4.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学前教育的小规模幼儿园,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多元需求。农村学前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不匹配一直是制约中国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性难题之一,研究农村学前教育需求是确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和资源供给的重要依据。然而,需求最容易被人们忽视,有研究者在对改革以来近20年的中国城市研究文献的考察中发现,几乎没有文献表明,城市化研究是从农民的需求出发的。苏联学者S00-HyangChoi在1998年提出,随着幼儿教育城乡入园率的变化,应提供低成本的服务方式,比如微型幼儿教育中心等。基于目前农村幼儿入园率的降低,小规模幼儿园应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小规模幼儿园并非新生办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但受人们认识误区和政策歧视被排斥在体制之外,遭遇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剧烈冲突[13]。随着教育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城镇与农村对学前教育需求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学前教育需求量进一步萎缩,人们对“广覆盖、保基本”的普惠性的幼儿园更加青睐,小规模、现代化的农村幼儿园办学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它的存在对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多元学前教育需求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和探索小规模幼儿园的常规态势和办学模式是适应未来趋势的农村学前教育改革的着力点[9]。
作者:赵红霞 单位:荆楚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