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构想2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构想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构想2篇

(一)

一、提高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紧跟时代潮流的优秀人才

当前关于学前教育改革问题,涉及的重点还是在于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全面改革幼儿教育体现了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新起点、新追求。如果幼儿师范院校及其学生连学前教育改革的生存挑战都不能应付,那么改革的落实也就有待验证了。对处境艰难的幼儿教师来说,改革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可能会受到幼师的抵触,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因为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受到了各方面的制约,尤其体现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改革上。我们不能对幼师学生能够参与课程改革抱有期望,毕竟他们自身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因此,这个重任就落到了对幼师学生进行培养的机构上,需要他们重视对幼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目前对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结合对幼儿教育的高效性与课程的适用程度为目标,使得改革能够深入学前教育的基础方面,从目的到整个的教学方法及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评价。这些改革最终都是通过幼儿教师具体的施教策略得以体现的,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所以,应该把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的编排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样也有利于对培养出新人才课程的变更。

二、要注意培养幼师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变换学习的方式

学习是幼师学生的主要任务,他们的学习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质量。为此,准幼儿教师需要学习有关幼儿教育成才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更需要他们从幼儿的视角去学习与探索,只有在探究其本质之后,才能真正为幼儿创设探究、发现学习的机会,帮助幼儿成长、发展。这就要求幼儿师范院校重视建构更科学全面的课程体系,彻底转变这些准幼儿教师在学校学习的方式。一个依靠机械记忆通过考试而成为幼师的人,能否对幼儿的教育、成长感兴趣,能否不辞辛劳地引导幼儿经历探究的种种艰辛还依旧鼓励幼儿不放弃等,都需要我们再次认真审视。

三、更深层次地对幼师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行培养

目前准幼儿教师的一般文化与道德修养也令人担忧、引人深思,我们常看到的是乱扔垃圾、不爱护公物、待人不恭、学习懒散的幼师学生。这使得对于给予更高期望的受过唱歌、绘画等艺术技能训练的幼师生更有可能成长为高品位的文化人与高境界的知识分子的愿望再度破灭。在就业情景不好、基础教育没有保障、自信心不足等背景之下,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状态都处在不好的阶段,尤其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基本教育观念还没有建筑起来,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有创新意识的幼儿教师。老师自身的问题能够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产生变化,情绪不好或者是比较没有活力都会使得幼儿的学习处在比较压抑的境地。幼儿从这样的教师身上学习到的只是同样的无趣与无奈,偶尔的新意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教师漫不经心的回答,甚至可能是简单粗暴的驳斥。

四、结语

总之,每一个关心儿童成长的人,都应该“对儿童的关心而关注幼儿教师的品质、地位及工作环境的状况”有自己的思考。那些为培养幼儿教师提供场所的高校更应该担起责任,认真思考研究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更重要的是能够以实践来证明。

作者:张谦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二)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现实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对所有专业实行“一刀切”的建设思路,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培养目标还不能正确反映师范专业的特性,仍在忽视专业与职业的区别

幼儿教师是一个专业,这在国际社会已形成共识。根据现有研究显示,专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专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二是专业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三是专业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的专业组织。

(二)培养目标还不能正确体现教师培养工作的特性,仍在忽视教育与培训的区别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主要内容是知识,同时兼顾能力、人格等要素,它的目标是解决学生做人做事的问题,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人格的养成性和能力的全面性,主要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而培训是人的技能速成途径,它的主要内容是技巧,主要目标是解决学生做事的问题,强调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工作情境,主要方法是观察模仿。

(三)培养目标还不能全面应对行业的变化,仍在忽视引领和适应的不同取向

现有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似乎并没有关注到学前教育行业的变化,尤其是不能从这种变化中发现自身在幼儿教育师资培养中的重要价值和社会责任。培养市场需要的、能就业的毕业生仍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最高追求,而对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异化现象、现实中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和学前教育事业的畸形发展等却毫不关心。只知适应当下,不想引领未来,是制约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观念因素。比较而言,适应性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站在现在、面对过去的教育,是一种向后看的教育,它认为现在是过去的发展顶点,现在是完美的,教育就是维持现有社会秩序并让受教育者适应现有社会秩序。而引领性教育认为,现有社会是不完善且不确定的,教育应该推动社会不断趋于完善且能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它立足于现在,面对现实和未来,以现实为基点,指向现存的和即将出现的问题,关注的是人以及人的追求,注重参与与前瞻。教育是精神成长的过程,是将人“引入”并“领出”既定知识与价值世界的生命成长过程,所以是适应和引领相互支持和渗透的精神创造活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不能不考虑“适应”问题,但主要的还应该是“引领”。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想

(一)培养具有全面教师专业素质的专业化幼儿教师

首先,要承认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认识到幼儿教师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既然是专业,那就要按专业标准来培养,就不能像培养技术工人一样只强调实际操作,并用培训的方式来训练,而是必须强调知识的价值,强调理论的功用和态度的影响。其次,要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性。教师素质是指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教师是智慧的化身,绝不是技术的替身,教师必须要掌握知识和技术之外的东西,譬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发展观、道德价值观等,这些需要教育知识和教育技术的支撑,但远比知识和技术重要。要培养全面的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引入自由教育,以丰富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教育思维和开放的教育视野、自主的学习实践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具有广泛适应能力和专业引领能力的幼儿教师

对幼儿教师广泛适应能力的要求,不仅仅因为幼儿教育机构多样化发展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职能的演变因素。尽管我们批判适应性教育,但教育不能完全超越社会传统,高校培养的人才还必须能够适应现有的社会秩序。但适应不应该是单一维度的被选择,而应该是广泛的选择机会,能开放地面对新的不同工作,尊重文化和社会差异,具有较强的自我转换能力,随时准备迎接未来更多就业机会的挑战。由此,我们认为,广泛适应能力是开展专业引领的必要基础,最根本目标是引领学前教育实践改革与创新,引领学前教育理论与政策发展方向。这是高职教育能称之为高等教育的关键特征,即高职必须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幼儿教师,否则只能被沦为工具或教书匠的角色。

(三)培养具有良好专业态度、学习方式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幼儿教师

良好的专业态度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这种专业态度不仅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专业精神。它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四个方面,内涵远比教师职业道德要丰富。《老子》中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鱼只能解一时之困,渔才能长久改善人的生活,但只有欲(兴趣、愿望、信念等)才是人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动力。所以,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持续的学习愿望,否则,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只能去适应本不完善的教育实践,并迟早会成为教育实践乱象中的一员而不自知,这又如何能引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幼儿教育实践家

首先,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发展,导致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就业压力倍增,看似令人羡慕的高就业率,其实反映出的却是普遍的低端就业。同时,由于学前教育供求矛盾的尖锐化,使得民办幼儿教育机构异军突起。据统计,2007年,我国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达2348.83万人,但在全国适龄儿童5338.25万人中仅占44%,仍有56%(约2989.42万人)的幼儿未能入园接受社会公共幼儿教育。[7]早在2002年12月,我国就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为创业兴办幼儿教育机构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些社会的不完善都要求我们有必要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幼儿教育实践家。目前,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并不懂得学前教育规律与特点的民间资本家在学前教育市场上赢得了暴利,并产生了极不好的社会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消费观,对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有责任培养专业化的幼儿教师,甚至亲自创办示范性幼儿教育机构,以科学引导学前教育实践回归理性。

作者:陈新文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