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前教育标准化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前教育标准化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前教育标准化启示

一、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特征

(一)课程标准的主旨强调公平性和普适性

以高质量教育结果为宗旨的公共教育理念,其理论假设是相信所有儿童,无论其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都具备学习的潜能,只要条件适宜、教学方式合适,所有的儿童都能达到共同的要求。因此,课程标准强调面向全体幼儿,而非特定幼儿群体。从标准制定的参考文件来源到具体的标准内容,都反映了标准的大众性。这一特征表明美国对现代教育公平的诉求已经超越了对基本“教育机会”的追求,进入到对“教育结果”公平的重视上,即让所有儿童都获得高质量学前教育,做好入学准备,是当下美国学前教育改革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课程标准的导向强调基础性和学业性

受到“回归基础”运动的持续影响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以结果为导向的改革指引,课程标准应当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视,强调学业性。对做好“入学准备”这一国家教育目标的追求,更是强化了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这两点特征。例如,个案所在州的5岁幼儿园语言课程目标就是要求幼儿“区别并理解字母、单词、句子和故事;识别标题、作者及插图名称;读出简单的单音节词和常见的单词”等。

(三)课程标准的内容侧重知识和技能

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现对所有儿童认知学习期望的规定,包括儿童应该学习的知识、技能与思维习惯。[8]由于情感领域的结果难以客观测量,无法判断孩子是否达到这些目标,[9]所以课程标准一般不涉及情感技能、态度和心理行为。例如,个案所在州的5岁幼儿园课程标准中,就没有情感方面的要求;4岁幼儿园课程标准中,虽然涉及健康与社会发展,但只涵盖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与他人的意识”两个方面,也不包括情感、感受及个人价值观等。[10]然而,对情感目标的忽视,最终有可能会消弱标准的指导作用。

二、课程标准化对美国学前教育课程实践的影响

标准化课程改革对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既是良机,也是挑战。一方面,学前课程标准的推行从宏观上对美国学前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和增进社会公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注重对儿童学业结果的考核,课程标准保障了处境不利儿童的受教育质量,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他们与同龄正常儿童之间在学业成绩上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处境不利儿童为入学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也就顺应了美国社会要求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的呼声。[11]同时,标准为决策者、教育工作者、父母及社会大众监控、测量及持续改善学生学业成就与学校品质提供了共同的参考框架,也使得绩效责任制的推行有了目标和方向。[12]具体到课程实践方面,课程标准的推行为课程和教学提供了支持,指明了方向。它为每一门学科都指明了最重要的、最值得儿童学习的内容,这不是一般教育工作者所能胜任的,因此无疑免去了教师在课程内容选择和目标定位上的诸多烦恼。[13]但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标准和长期以来在学前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它的执行也着实给教师的日常课程实践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笔者曾以“课程实践”为基点,分别选择美国的一个5岁幼儿园和一个4岁幼儿园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参与式观察和调研,亲身感受到了标准的实施给美国教师们带来的挑战。

(一)课程结构:语言和数学活动的突显与科学和社会活动的弱化

通过对5岁幼儿园个案班级学习活动的长期观察,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在标准化背景下该班级课程结构的重心所在(详见图1)。所有活动中归属于语言学科的活动,不但名目繁多(如读写、识字、有指导的读写时间、读写时间、小作家工作坊、识字指导、故事时间等),而且时间也最长。其次是数学活动,在课程表中也有两个不同的称谓———数学时间和日历时间,占课程结构的比重仅次于语言活动。科学活动在课程表上有70分钟,但是在真实课程实践中,每70分钟的科学活动中有40分钟是与语言写作活动相整合的。而社会活动只在教师的年度教学计划中有所体现,在教师每日实施的课程表中则根本没有发现该领域的专门活动时间。参阅该州的5岁课程标准,对各个学习领域都做出了篇幅类似的规定,予以了同样的重视,但是在真实的课程实践中,语言和数学活动在课程结构中占了80%的比重。

(二)教学方式:游戏的减少与直接教学的增加

在幼儿园课程中,游戏与儿童经验的增长紧密相连,是传统学前教育教学理念中“幼儿的基本活动”。然而根据鲁宾(RubinK.H.,1983)等人确定的儿童游戏标准,笔者在个案5岁幼儿园里,几乎没有观察到与之相符的游戏活动。个案主班教师提到游戏时曾说:“就在同一个会上,有的学前教育专家说儿童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然而学区的负责人说儿童可以游戏,但是必须做到每50分钟都有10分钟的读写活动。这就意味着在实践中,我们没有游戏的时间了。所有的教师都被这两种不同的力量左右着,不知该如何取得平衡。”②不仅如此,主班教师不得不把孩子们喜欢的“娃娃家———厨房”悄悄地移到不显眼的地方,以应对学区的要求。相比5岁幼儿园,4岁幼儿园的课程在结构化程度上更低,尽管教育内容也以读写算为主,但依然保留了儿童自发的游戏活动时间,教师的教育任务中对儿童学业知识和技能的强调亦不像5岁幼儿园那么明显。这反映了课程标准在不同年龄维度对课程实践的不同影响。与游戏时间的减少共生的是5岁幼儿园里直接教学的增加。来自5岁幼儿园主班教师的访谈及观察数据显示,幼儿在园每天参与的集体直接教学活动时间达到了1小时20分钟左右。当将此与幼儿在园时间做对比时,连主班教师自己都感到颇为惊讶。无疑,这与其心目中坚守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并不一致。可见,这位主班教师正在无意识地增加直接教学。

(三)评价方式:真实性评价向测试性评价过渡

美国联邦政府2002年颁布实施《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为了确保所有的儿童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高风险标准化测验作为主要评价手段来衡量学校绩效状况。[14]尽管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没有直接要求对5岁及4岁幼儿园进行测试性评价,但是由于法案把学生的考试结果作为学校绩效评价的主要因素,使得学业压力由小学三年级(联邦政府开始测试的起始年级)向下延伸。在个案5岁幼儿园与4岁幼儿园中都出现了测试性评价,形式是教师与儿童面对面一一测试儿童的读写算能力,甚至测试性评价已经成为个案5岁幼儿园惟一的评价方式。可以说,课程标准化运动在美国学前教育领域的推行所带来的结果,就目前来看仍是喜忧参半的。尽管改革已经施行多年,但面对标准和传统学前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美国的幼儿园课程实践仍处于尴尬之中,作为标准和儿童之间中介者的教师更是左右为难。可见,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之路也尚在途中。

三、美国课程标准化运动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标准的制定:社会本位主导下的儿童本位求索

课程标准,尤其是国家课程标准,其实质是一种国家课程政策。以希望借教育改革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以提升全体幼儿入学准备水平为实践导向,美国的课程标准化运动正探索着通过标准促进社会平等、实现公平和质量兼具的教育改革道路。但从实践来看,政策解决方案的依据主要还是国家的根本利益,而非儿童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其一,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关乎一国之教育质量和实力,影响着美国的大国地位和荣誉;其二,美国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对较好地解决了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开始追求教育结果公平,而教育结果公平最关键的衡量指标,在现在的美国政府与社会看来,仍然是学业上的成功,而不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完整性、水平与程度。因为只有学业成功,才能借助教育这一途径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打破贫困的代际循环,从而决定了美国学前课程标准的社会本位特征和学业导向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以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注定遭遇挑战和需要协调,我们希望“发展适宜的实践课程标准”的努力无疑还有着漫长的道路要走。

(二)标准的范围:学前教育弱势处境的另一种表现

在美国,课程标准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下延,一方面反映了美国政府对早期教育在儿童未来学业成绩、个人成就和社会整体效益等方面可能产生的积极效用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再次说明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开端阶段的弱势地位。在建立“一体化教育体系”的系统工程中,任何国家或许都是让低阶段教育向高阶段教育的标准看齐,只要小学不再以儿童发展为本,而将儿童的学习结果作为关注点,那就可以想见学前教育的压力。譬如在个案5岁幼儿园中,对语言和阅读活动的极度重视,既源于美国教育界近年来对早期阅读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更源自高阶段教育测试的压力。因为《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全国学生都必须接受阅读与数学能力测试,并以此来评判学校荣誉,这使很多5岁幼儿园不得不早早开始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可见,要想维持学前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学前阶段教育特殊性和独立性的深入研究。

(三)标准的推行:实践中的问题解决路径

作为研究者,很难去左右时代需求与政策发展,但我们可以做的,是在思考现实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让现状朝着更好的方向改进。基于对标准化背景下美国幼儿园课程实践的考察与分析,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实施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启示。1.课程标准与力促教师专业成长。学前课程标准在美国推行以来,其教育导向与幼儿教师所推崇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信念之间的冲突,引发了教师在角色定位方面的迷失和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行为困惑,缺乏相关专业支持更是让教师们不知所措。尽管存在背景差异,但面对颁布不久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国的幼儿园教师又何尝不是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如何通过相关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基于标准的教师理念和实践培训等,促进我国教师应对和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能力,进而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进步,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15]2.课程标准与建构高质量课程资源。作为潜在形态的课程,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如果没有丰富开放的、与课程标准的内容相适切的课程资源作为基础,就难有高质量的、基于标准的课程实践。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个案中,就存在着课程资源质量层次不齐、与课程标准不相适应、教师很难运用其开展课程实践的情况。尽管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能够依此很好地开展具体教学。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开发、选择和使用课程资源,并使之与课程标准一致,以此保证标准化背景下的课程实施质量,同样是我国标准化课程实践必须要应对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宋占美 左志宏 夏竹筠 高瑾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