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间文艺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民间文艺能使儿童继承传统的优秀品质
中华民族是个正气凛然的民族,人民勤劳、勇敢、正直、善良、充满智慧、自强不息、不畏强暴。这些在民间文艺作品中有着大量的表现,而这些作品,也深受儿童的喜爱,有大智大勇、公而忘私的治水英雄禹帝,机智勇敢、正气凛然的成吉思汗,冒死为民除害的哪吒。这些闪烁着我们民族优良传统的形象,都是儿童学习的榜样。儿童在接触这些作品时,很容易把主人公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及行为规范的标准,在不知不觉中,儿童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行为得到规范。另外,在众多的民间文艺作品中,宣扬爱国情思、渲染各地风采的作品也不计其数,例如流传于茂名地区的民间故事《冼夫人智除贼寇》,讲述了武艺高强的岭南圣母冼夫人智除贼寇、维护民族团结的故事。我们组织儿童到高州冼夫人庙参观,在冼夫人的塑像前,给儿童讲述这一故事,激发了儿童强烈的爱国情思,使他们感受到了民族英雄的英勇气概。化州橘红是茂名的特产,具有平喘治咳的神奇功效。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时,向他们讲述了《范公识橘》的故事,儿童在了解健康常识的同时,对自己的家乡特产有了更多的认识,产生了爱家乡的情感。并通过《潘仙祠与潘茂名的传说》,向儿童介绍茂名的来历,这对培养儿童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文艺对促进学龄前儿童智力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童年与民间文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天,母亲边念着歌谣,边逗弄宝宝,“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拉锯,扯锯,姥姥门前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起去看戏”。晚上,母亲怀抱着自己的心肝宝贝,不停地吟唱着优美的摇篮曲,“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睡下床……”,在母亲轻软温柔的话语中,儿童快乐游戏,悠然入眠。这些温馨的歌谣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经历了多少代,伴随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成长。这些儿歌、童谣是儿童最早的语言教育素材,陶冶着儿童的心灵。儿童在民间文艺伴随下一天天长大,他们在这些歌声中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做人。
(一)民间文艺开启儿童学习的兴趣
无论在哪个朝代,快乐都是人们共同的需要,游戏则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儿童得到了最大的快乐。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应当给予儿童欢乐而不是沉闷。而民间文艺则能让儿童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启迪心智。如民间文艺中的童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一个蛤蟆一张嘴,四个眼晴四条腿,乒乒乓乓跳下水……”,儿童边跳边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数数。福建的《学算术》《一放鸡》也是众多知识和游戏童谣中的一种,是教儿童数数的,其中的内容接近儿童的生活,绘声绘色、节奏明朗、易念易记,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在轻松的游戏中就可理解算术的概念。作为广东的学前教育教师,让儿童口齿清晰是一大难题,民间文艺中的绕口令则可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它将声、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要又准又快。如在绕口令《四和十》中,“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区分了“四”“十”“是”三个字,分清了平舌音、翘舌音和声调,让枯燥的教学变得富有情趣。学前教育要求做到寓教于乐,而民间文艺这一生动活泼的形式,则使这一要求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二)民间节日丰富儿童的学习内容
儿童生活在纷繁的大社会中,不停地经历各种各样的民间传统节日。正月初一庆新年,万民同庆,舞龙舞狮活动布满大街小巷,这是儿童一年中最喜欢的一天,穿新衣、拜新年、拿利是、放鞭炮,欢天喜地过新年,跟着父母走亲戚、探朋友,感受人情的淳厚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关爱。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汤圆、赏花灯、逛花街、猜谜语,做“年例”,儿童在这种欢愉的氛围中体验到了大团圆的欢乐,在欢乐中受到了教育。年的故事、放鞭炮的来由、点花灯、猜谜语,令儿童的眼界开阔,想象驰骋。五月初五端午节,全国各地赛龙舟、吃粽子,每年的这一天,各地均有盛大的龙舟赛,儿童一边吃粽子、看龙舟赛,一边听民族英雄屈原的故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九月初九重阳节,儿童和大人们一起放风筝,天空中,风筝竞放,满天奇景,“生气风筝”“排篷风筝”“风蛾风筝”,它们不仅随风摆舞,栩栩如生,有的还能在空中自动点燃炮仗,令人叫绝。民间文艺具有如此丰富的内容,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成长,陶冶着儿童的心灵,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帮助他们树立美与丑的标准,激发儿童爱美向善的情感。通过民间节日文化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使儿童了解到祖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民众善良,从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三、旧戏新玩,在学前儿童脑中嵌入中华文化因素
传统民间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在集体创作中不断得到加工、修改,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艺术的再加工。在每个时期,它们对人民都具有新的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更是儿童的最爱。学前教育教师在传授给儿童民间文艺作品时,应不断挖掘传统作品的新意,使传统作品能适应现代儿童心理的需求,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民间游戏“占四角”规定五人玩,多人或少人怎么办?这可难不住机灵聪明的儿童,人多了就玩“占五角”,人少了就玩“占三角”,一群人就分成几组一起玩。形式根据需要不断变化,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又冲破了游戏自身的局限,拓展了游戏的玩法,深化了游戏的内涵。上古神话一直是儿童最乐意接受的一种传统作品。《嫦娥奔月》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了嫦娥偷吃了两份仙丹(包括了后羿的那一份),身子变轻了,飞到了天空,但又不好意思再见众神,只好飞向无人居住的月宫,过着孤寂的生活的故事。这么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却能给儿童很多思考:嫦娥本来只想和后羿长生不老,长住人间(如果每人吃一份仙丹就会是这样),可是吃多了,却事与愿违了,多么可惜呀。通过这个故事,儿童明白了做事情要恰如其分,过多或过少都是不行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时代要求我们的儿童能和同伴团结协作,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个难题,家中的“小皇帝”来到了幼儿园都不知道怎样与同伴相处、合作,而《三个和尚》这个古老的故事则可让儿童知道团结的好处,但如果单纯这样来讲,儿童可能没兴趣听,于是,笔者把它改编成了歌曲,儿童边唱边跳,积极认真地参加表演,在演出的过程中,儿童受到了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民间文艺作品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儿童年龄小,生活的环境和区域毕竟不够宽广,对社会的经验仅限于自身的亲身经历,对于民俗风情、民族生活习惯的了解也限于本民族。让儿童大量接触本民族以外的民间文艺作品,帮助他们了解全国各民族的概况,可以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知识,提高其素质,这对增进各兄弟民族的感情和交流大有益处。习强调:“去中国化是悲哀的。”民间文艺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也是我们必须传承的,自觉地把民间文艺运用到学前教育中,是每一个学前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民间文艺与学前教育相互影响,民间文艺给学前教育提供了无数优美、有趣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好材料,学前教育也给予了民间文艺新的形式,影响着它的发展,我们应该自觉地把它们结合起来,使双方都能受益。
作者:梁红雨 单位:茂名市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