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研究(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我国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严,特别是2013年对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改革,使得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三门基础课程急需打破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对“三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初探,初步形成了“一融合、二实践、三拓展”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三学;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等的重视。2010年国家颁布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3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与《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两办法”),使得严把教师入口、教师定期认证等呼吁多年的教育改革落实到了政策层面,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随着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特别是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三学”课程急需打破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一方面是我们更关注的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而不是“三学”的传统学科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更倾向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得“三学”教学不能再停留在书本当中,更应强调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在这样的现状下,“三学”课程教学急需以“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为出发点,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突破学科界限,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探索,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初步形成了“一融合、二实践、三拓展”的“三学”教学模式
(一)“一融合”
即在“三学”教学中实现课证融合。一方面,我们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打破“三学”的原有教学体系,在秉承“教学任务源于工作任务”的同时,将教学内容与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相融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设计。此外,围绕“三学”重要知识点及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分学科编制了“三学”试题库。该试题库可用于“三学”联合举办的幼教知识竞赛,也可用于学生的作业练习,提高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实现教学中的“课证融合”。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与其他职业资格证考试相融合,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职业竞争力。如“幼儿心理学”可与“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相融合,“幼儿卫生学”可与“营养师”资格证相融合,达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实现持“双证”甚至“多证”上岗就业,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二)“二实践”
即在“三学”教学中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在“三学”教学中既重视课程的理论性,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本着“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对教学进行改革。一方面是在理论学习中加入实践的环节。例如,在“幼儿教育学”的教学中,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主导的教学形式,采用了“情景导入———理论学习———应用练习”三段式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三段式”的教学法中,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问题情境进行导入,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理论学习,最后通过应用练习(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幼儿园的见实习进行课程实践。为了让学生在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要求学生走进幼儿园,定期到幼儿园进行见实习,观察幼儿,调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现状和问题。这是由学到用的真正体验,能使“三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从师能力。
(三)“三拓展”
即在“三学”教学中增加课外拓展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着眼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我们增加了课外拓展的内容。课外拓展主要通过网络学习和爱幼协会两大途径实现。互联网时代,网络学习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学习方式。为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拓宽专业视野,“三学”均制定了网络学习制度,并纳入了平时成绩考核。学生通过定期进行网络学习,迅速获取国内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掌握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幼儿园实践中存在的教育问题,从而丰富并拓展“三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二、围绕“一融合、二实践、三拓展”的教学模式,对“三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一)在教学目标上,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以“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核心,从“素养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三个纬度进行设计,每个纬度的具体内容体现了社会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和期望。
(二)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对“三学”的知识重点进行提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重组,实现课证融合,并重视以真实的学习任务驱动为导向,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三学”的教学内容中都加入实践的环节,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为基础,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和组织,保证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实践观摩、研究性学习、现场讨论法等。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能让学生直接、快速、精炼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三学”的教学过程中,对重要的理论知识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地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将“三学”的教学内容安置在一个模拟的幼儿园教育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学生的模拟演练,在特定的仿真场景中实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强化了教学效果,又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差距。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幼儿教育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作出判断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法在“三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启发性、实践性,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4.实践观摩(实习实训):根据“三学”课程内容,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幼儿园教育见实习,增强学生对幼儿园教育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能力。5.现场讨论法:通过学生当堂讨论和辩论,产生思想碰撞,从而有效理解教学内容。
(四)在教学评价上,围绕“一融合、二实践、三拓展”的教学模式,“三学”均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模式,变单一的卷面考核为综合测评和卷面考试相结合。1.综合测评主要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主要从学生的课堂评价、平时作业、网络学习、实践操作四个维度进行。2.卷面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最基本的能力,围绕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中的知识重点进行考试,实现课证融合,形式为闭卷。新的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单凭试卷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比较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和实践操作的训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体验,将学习过程与结果成效相结合。通过“三学”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一融合、二实践、三拓展”的“三学”教学模式,解决了原有“三学”教学落后于学前教育工作实际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提高了“三学”教学质量,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教师在“三学”教学改革中使自身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柳秋华.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2]袁朝阳.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感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作者:陈畅 单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国学诵读课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多,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国学诵读课程。国学诵读课是一门旨在增加国学知识,提高国学素养的中国传统文化类必修课程。国学诵读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应当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其人文素养。在教学内容方面,国学诵读课既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要对重要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的剖析。教学方法上,国学诵读课要做到诵读与讲解相结合,延伸与方法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
关键词:五年制;学前教育;国学诵读课
近年来,全国上下学习国学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对于经典国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小朋友们也在诵读蒙学读物。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对幼儿园国学教师的大量需求。然而,幼儿园国学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有些幼儿园教师缺乏一定的国学素养,有的具备国学素养的教师却不懂得幼儿教育。因此,为了保证国学知识能够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许多高职院校五年制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国学诵读课。几年的教学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国学诵读课的学科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没有清楚的认识。
一、国学诵读课的学科定位
国学诵读课是一门旨在增加国学知识,提高国学素养的中国传统文化类必修课程。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古人丰富的生命智慧,学问之法,渗透着正心、修身、明理的内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诵读学习经典可以引导学生达到增加国学知识,提高国学修养,增强从事幼儿园国学教育技能的目的。当学过国学诵读课的学生走向社会,又会影响更多的幼儿。久而久之,人们的文化修养将会大大提高。除具有提高人生修养的共性功能之外,由于专业特点,这门课还有特殊的作用:本专业的培养对象是幼儿园准教师,师德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国学经典中对于教师修养的阐述有利于学生立师志、修师德、树师表、铸师魂,形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因此,此门课程应为必修课程。
二、国学诵读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的学科定位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制定。国学诵读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其人文素养。围绕这一目标应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审视,得出以下具体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国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国学作品的能力。国学诵读课是通过诵读和讲解,从文体、文论、文化等角度管窥中国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因此,在知识方面应当为学生构建起古典流派、作家生平思想和经典著作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大致情况。然而,经典性著作汗牛充栋,仅靠讲解,覆盖面较小。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逐步学会借助工具书自己阅读作品,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2.教学应以遵循学生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过诵读、讨论、讲述、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习兴趣。3.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21世纪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应当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培养国民的民族自信心。五年制国学诵读课就是要增加这些准幼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认同的基础上,自发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到性格之中,使得青年人的人格修养得到提高,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自觉传承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三、国学诵读课的教学内容
经典作品的选择是国学诵读课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其选择是有一定难度的: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如何将其浓缩在短短的几十课时的教学之中?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学内容应做到“广”与“精”的结合。知识面要“广”。国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学科,可以分为史学、哲学、文学等门类;按照思想,可以分为先秦诸子及儒释道三家等门类;按照《四库全书》分类,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学界往往采用的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国学诵读课要择取一种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对国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宽广的知识面可以为学生终身学习或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良好思路。对思想的剖析要“精”。在国学诵读课的课堂上要重点学习四个部分的内容:儒家著作、史学经典、诸子经典和文学经典作品。对每个版块都要展开具体深入的学习,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
四、国学诵读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取一方面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学生情况的影响。国学经典对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增强趣味性,同时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1.诵读与讲解相结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我国古代学者提出的重要读书方法。诵读可以让学生熟悉经典,增强语感,为进一步地理解打下基础。因此,在国学诵读课上可以采用听读、个读、齐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的理解。然而,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仅仅只动嘴,如《弟子规》中谈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心眼口并用,才能强化诵读的效果。在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开展讲解活动。当教师深入地讲解之后,应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深化理解。如,对于通过评述历史事件或小故事进行说理的著作,可以学生复述故事的方法加深理解;对于哲理性较强的作品,可以辩论或演讲的方式,深化理解。同时,在深刻理解原文,把握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可补充大量历史或现代案例,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事件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看待问题的态度。
2.延伸与方法相结合。国学拥有宏大的知识体系,值得每个人一生学习。因此,国学诵读课的教学既要注重短期效果,更要有终身的引导。课堂上应当对教学进行适当的延伸: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课下继续探究的兴趣;介绍更多典籍,引领学生课下阅读;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论语》指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接触经典,要有一定的方法,基础的训诂学知识必须具备,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在国学诵读课上,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出段落中的语言现象,丰富学生的积累,并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典籍的能力。不仅如此,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知识。现代网络信息量较大,引导学生上网查阅学习国学经典相关材料,既能收获信息又能锻炼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开设相关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解疑答难,开展交流互动,强化教学效果。
3.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大学生人格境界的提升要靠行动来表现。然而,诵读课堂由于时间和环境的限制,行为的改变很难看到。课堂教学可以完成学生思想认知和情感陶冶方面的工作,道德意志的树立和行为方式的形成要靠课余完成。大学生的课余活动较多,若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国学因素,则既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又能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内化。学生比较喜欢的国学活动有古典作品诵读、古典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另外,学生中自发形成的社团组织,如国画社、书法社、武术社也能很好地传承国学文化,增强国学技能。学校还可定期安排国学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邀请民间国学机构进校园,学习民间国学机构的教学经验,提高国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傅可.国学与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实践体系设计.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2]吴少伟,戴庞海.高校国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14(23).
[3]黄海艳.幼专院校“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14(35).
作者:王晓岚 单位: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第三篇:幼儿园常规教育与学前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改革的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学前教育这种基础性教育中,对于3-6岁心理不成熟的幼儿来说,让他们接受常规教育对其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采取有效的常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日常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当前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学前教育;创新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教育者良好形象的树立,教育者一身作则的同时,幼儿家长也必须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常规教育也必须进行创新,不断探索科学的常规教育方法,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黄通波.《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建议》.教育.2015
[2]沈艳凤.《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性思考》.教学研究.2007
作者:任艳宏 单位:山西省吕梁市八一街幼儿园
第四篇:学前教育专业中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视唱练耳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视唱练耳课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我们理解其他课程,作为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基础课程帮助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它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的一门必修课。有音乐,声乐,钢琴,视唱练耳,舞蹈,儿童歌曲创作诸多内容进行培训和教育。其他学科是在乐理视唱练耳的基础上创作的。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在实践中获得音乐知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视唱练耳训练,认识到视唱练耳训练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视唱练耳;重要性
学前教育以培养幼儿优秀的人才、幼儿园的教育和专业的兴趣为基本目标。为了提高幼儿园儿童的整体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音乐素养,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建立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钢琴伴奏和练耳基本的声乐、节奏和舞蹈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表现力,完善音乐教育是为以后的教学准备起到关键作用。视听练耳和音乐基础理论运用写作,唱歌等基本练习手段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节奏,联想和回忆相关元素,提高对音乐乐谱和丰富的音乐词汇的掌握。视听练耳训练包括:听觉训练、节奏和音乐实践训练。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要通过合理练习方式来进行,这些教育手段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一、视唱练耳课程
视唱练耳一般分为视唱、听觉训练。视唱就是指利用看到的乐谱来进行音乐的演奏。对于乐谱的具体知识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针对于表演的具体内容需要有专业性的表现,所要到达的标准也是有相对应的要求。练耳就是指训练听力、练习听觉,通常情况下就是需要学生不断聆听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并且能够辨识出相应的节奏和和弦等基本构成要素[1]。同时,不同人、不同乐器的音色不相同,因而辨识音对于学生来讲是练耳练习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基础要素的学习是音乐学习的关键也是基础,视唱练耳的训练和学习就是在进行音乐基础的学习,而且视唱练耳的学习既能够便于理解和学习其他音乐课程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当前许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对于视唱练耳课程的重要性还没有认识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的理解和学习,造成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把握不牢,进而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和音乐素养的提高。
二、视唱练耳对乐理课程的影响
音乐被称为音乐理论。它包括基本理论、阅读谱、和弦、音程、节奏等。也有如和声、旋律,复调等比较复杂的理论。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一般是指音乐理论中的最基本一个部分,被称为:基本音乐理论[2]。学前教育专业基础音乐理论课程相比专业音乐比较简单,一些重要的章节一般没有再进行深入专业分析和探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将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基础理论课结束之后进入学习。视唱练耳课程的设置时间相对很短。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学到了最挤出的音乐知识,无论多么简单的视唱练耳音乐或是复杂的音乐理论,必须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这些基本的乐理知识相符合。然后在通过基本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灵活运用,提升音乐素质,视唱练耳为其他音乐课程提供了理论前提。而且基本乐理对视唱练耳学习起了主导作用。视唱练耳课程的教育和学习为声乐教育和学习起到一定的基础性作用。视唱练耳练习有利于对旋律、节奏的把握,同时有利与提高听辨能力和读谱能力,最终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创作和演奏能力的提升和整体的乐队配合。一般来说,识谱学习和训练是音乐学习中最基本的要素,通过视唱练耳的训练和学习,学生识谱能力有了提升,达到能够直接唱谱的状态。学生对节奏和旋律的把握可以在视唱练耳的训练和学习中得到提高,这一过程针对节奏感不好的学生进行不断完善和提高。同时,在声乐学习中,伴随着适当的伴奏,直接影响着歌唱的表现。在视唱练耳训练,学生的听力变得敏感,直接有助于学习声乐演唱与伴奏的融合。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分析,歌曲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视唱练耳对钢琴基础的影响
钢琴的学习离不开对乐谱的学习。学习乐谱是学习钢琴的基础课程。一般情况下,老师教学生进行钢琴练习时经常会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乐谱,手指接触琴键。这样是标准的演奏程序,但是在眼睛不能准确看到琴键的具体情况时,就需要学生自己依靠自己的耳朵分辨所弹的内容与乐谱上的内容是不是相同。在演奏钢琴的学习中不断缩短对乐谱的依赖,减少对乐谱的熟悉过程,进而加快了钢琴的学习进度[3]。学前教育专业中视唱练耳课程的内容,就主要培养学生对于乐谱的听辨能力。学生对于音乐学习中不同要素的记忆对于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练耳课程的学习对于钢琴演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钢琴演奏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的急缓和强弱,让学生能够更好得把握节奏。在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默契程度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乐谱的听辨能力,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钢琴演奏本身上,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钢琴演奏水平的提升。同时钢琴演奏水平的提升也使得学生对于乐谱听辨能力的训练有了更好的把握。
四、视唱练耳对儿歌教学的影响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问题,一般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声乐学习之外还要学习一些儿童歌曲。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要进行学前教育工作,工作内容也是与学龄前儿童相关。所以在进行教育活动是就要更多地选择学习一些简单的儿歌、简单旋律的歌曲。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设置的旋律明快的歌曲对于传统的声乐教学是一种弥补和完善。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对儿歌的学习训练是与今后的工作内容充分接轨。
五、视唱练耳对儿歌创作的影响
儿歌的创作也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必修课之一。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二者融合创造出儿歌。它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儿歌的特点就在于对儿童心理和儿童特点的把握,一般来说,儿歌的内容要尽量浅显、节奏要尽量明快、旋律一般要简单一点。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异,一般要考虑儿歌的风格,加入活泼的元素进行创作。视唱练耳课程对于儿歌创作起了基础作用,是儿歌创作的前提条件。视听练耳有利于学生对节奏的把握和学生听辨能力的提升,所以在进行儿歌创作之前,针对儿歌创作必须具有的创作要素都要完备,集体就是对于内容的创作以及对于旋律和节奏的把握。这些儿歌创作的基础元素一旦完备,儿歌创作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通常情况下对于儿童歌曲的选择不要以为选择相同风格的儿歌,同时要兼顾其他形式的歌曲。在儿歌创造过程里选择不同风格的儿歌来进行学习和创造,要提升边弹边唱的能力。
六、视唱练耳对即兴伴奏的影响
即兴是指演奏者在完全没有任何其前期准备下进行的演奏状态。即兴伴奏就是进行临时组建旋律和和声来进行的没有演奏乐谱的创作形式[4]。利用一些辅助乐器进行演奏就使要求伴奏者能够对于琴键和乐谱有相当熟练的把握,根据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伴奏旋律和节奏,同时要依靠伴奏旋律的改变迅速模式出横隔即兴伴奏所要表现出来的风格和特点,利用一些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改变进而表现出作品的艺术性。在学前教育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的训练和学习能够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水平和能力。在通常情况下视唱练耳训练和学习中,掌握节奏对于整个即兴伴奏的质量有非常大的关系,节奏掌握有利于整个即兴伴奏的结构和整体脉络的进行。一般在对于一些歌曲进行即兴伴奏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要根据原有的风格塑造进行节奏的选定,不一样的伴奏需要不同的节奏风格来表现不同的风格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听觉感受,另一方面就是在视唱练耳的练习和学习中,要培养自己对于声乐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感受,要促进听辨能力的敏感度的提升。最后是调式与调性的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的练习还会加入调式调性的乐曲的训练。即兴伴奏的过程当中由于要接触不同调式调性乐曲的伴奏,所以就在实践练习中得到了不同调式调性乐曲能力的提升。视唱练耳的学习在即兴伴奏当中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视唱练耳的有效学习,在即兴伴奏活动中具有引导作用。如果将这两方面的练习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地实践学习和训练,就会使即兴伴奏能力得到提高。
七、视唱练耳对舞蹈课程的影响
视唱练耳课程全面的训练了学生的视唱,听辨能力,音乐的鉴赏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对音乐的感知,表达以及欣赏。这样的能力对于舞蹈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在舞蹈学习中会需要学生对于节奏和音调、音色的理解和感知。那么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就是对于这一系列内容的学习,所以视唱练耳的学习效果好,势必会影响到舞蹈学习的质量[5]。在进行舞蹈课程的学习时老师会要求学生按照节奏来进行训练和学习舞蹈动作。由于舞蹈动作的表现一定是与音乐相结合的,同时也是与乐谱脱离的,这就以为这舞蹈动作与配乐之间能否衔接完美主要在于跳舞者对于舞蹈配乐的把握程度,根据节奏来进行舞蹈动作的表现。在经常接触到不同的节奏的舞蹈,许多学生无法掌握即时速度的变化。而在视唱练耳学习,各种音乐的训练和接触这使得学生对舞蹈配乐的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再者,学习舞蹈提前去了解舞蹈作品再正常不过,根据已经熟悉的音乐来舒展身体,进行与节奏向符合的舞蹈动作。注意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舞蹈的风格音乐和舞蹈风格,音乐的情感和舞蹈表演的情感关系等的融合。在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和学习的学生可以把握整个音乐独特风格,将舞蹈动作完美配置在整个音乐当中。并且可以准确地将舞蹈风格和情感融入当音乐其中,完成舞蹈动作的分割和整合。
八、结语
总之,视唱练耳课程教育对于音乐本身的积极作用是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训练需要将系统科学的只是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教育能力,培养音乐人才。将听觉训练作为主要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将这一重点因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始终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视唱练耳课程的教育不仅对于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影响,同时对于舞蹈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并且科学有效的推动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和进度。视唱练耳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最基础的课程,视唱练耳训练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深刻的作用。对于学生今后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幸闺.视唱练耳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3,16:229-230.
[2]田媚娜.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黄河之声,2015,11:33.
[3]陈宇飞.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问题探析[J].艺术教育,2015,09:156-157.
[4]张婷.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视唱练耳课程的重要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3-245.
[5]李亚秋.视唱练耳训练之于学前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185-186.
作者:胡勍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第五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构建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开始大力普及学前教育,社会对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的需求急剧增加。本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必须依据“双标”准则,构建完善的目标、内容、考核、监管、保障等实践教学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要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强化教师的实践意识,优化教学资源。培养理论扎实、实践技能强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
[关键词]高校教学;教育改革;学前教育;体系构建
我国在2011年颁布实施了《教育课程改革意见》,(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要求”。2012年又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双标”规范,成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对提升学前教师专业化水平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构建多维度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就是指学生结合实践教学活动、专业教学内容、知识能力要求等增强教学实践性,是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的基础与依据。按照“双向指标”要求与标准,需要界定出三大维度。首先,专业理念与实践行为,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幼儿观与教育观,教育行为要符合教学标准规范;其次,专业知识与能力,包含对儿童认知能力的理解与引导能力,教育计划制定与执行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与知识总结能力,团队合作与反思能力;最后,专业感知与体验,参与实践教学的感受、参观科研单位的体会等。
(二)构建结构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非常关键。过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分为理论教育与实习两方面,在内容上过于单一、分散,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轨。要想使“双标”真正体现出来,就要将“取向”理念树立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践中涉及的具体课程比较多,除了美术、琴法、舞蹈等课程有大量的实践训练外,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五大领域”都有一定的实践内容。
2.活动实践
“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素质、增长能力、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艺术技能竞赛和教育教学技能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不仅如此,学校还要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一系列职业技能训练,并且进行专门的考核。通过微格教学,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3.教育实践
教育见习、实习、顶岗实习都是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18周作为教育实践时间,并将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作为“教育实践与体验”目标,能够表现出系统性与层次性标准。学生通过见习,初步了解幼儿教育的现状,巩固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和热爱幼儿教师工作的专业思想,增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见习,初步了解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初步了解幼儿园保教的方法和管理班级的方法。
4.社会实践
充分调研各地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到基层体验支教生活、熟悉不同地区幼儿教育情况,体验县市、村镇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使学生在服务人民的同时,提升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服务热情,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础教育实际,了解幼儿园、熟悉幼儿园、服务幼儿园、研究幼儿园,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适应就业需要的能力。
(三)建立起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不断强化课程实训与管理,将实训与实践结合起来,共同获得优异的实训成果,教师做好考核与测评记录;实践活动考核可将学习指导与综合素质考核一起进行,将学生综合素养能力提升。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主要体现在管理、运行以及制度构建上。首先,组织上的管理需要学校与教师的联合调控,制定宏观管理方案,对实践教学组织与工作负责。而在运行管理上,可以建立起独立、系统的课程辅助实践活动大纲,有针对性的将实践计划编写出来,将实践教学指导规划落实到位,对考核办法进行规范与增强,真正实现“六落实”中的大纲落实、计划落实、指导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考核落实,将教学质量增强。
(五)构建出完善、具体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首先,需要对教学条件与设施不断完善,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校内的实训实验是学前专业重要的教学体系组成,其中包含了实训室的建设;构建出稳定的实习基地将决定实训教学与实训课程的有序开展。其次,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不断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进行强化,使之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可以聘请专业知识丰富、实训能力强的教研员、知名教师或者幼儿园园长做兼职教师,负责对实践环节进行指导。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
(一)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间的联系
随着《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在课程设置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标准,这项工作的开展将起到指导与规划作用。相对于过去完整性、程序化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更加具有针对性与突破性,并且在课程开展上较为随意客观。而从时效性上看,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相互脱轨、失衡现象严重,实践课程逐渐沦为理论课的附属,实施效果很难强化。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必须做好实践与理论的整合,分清主次,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共同推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强化教师的实践意识
专业实践性是教学需要明确的内容。担任理论课程的教师需要对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有所了解,需要能起到组织与协调作用,真正体验过幼儿园的教学生活,这样才能在讲授课程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使教更加具有灵活性与真实性。最后,要明确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关系,纵向与横向教学之间的关系,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间的关系,在“双标”指导下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三)优化教学资源
需要始终将实践教学放在首位,将培养一支专业能力强、技能扎实、纪律性强的师资队伍作为目标;本着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实训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训活动;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保障设施资源,促进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关系到该专业教学质量与效率,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必须在“双标”规范下开设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不断对个人各方面能力进行强化。
作者:马贵俊 单位:宁夏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第六篇: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优化思考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担负着幼儿教育的重任,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以适应不断提高的幼儿教育水平和幼儿教师的文化素质的需要.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必须优化课堂管理,以保证数学教师与幼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课堂氛围的和谐以及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在课堂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结合实例谈谈优化数学课堂管理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优化
学前教育面对的是0~6周岁的幼儿,其表达能力、思维方式、自控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活泼不易管束,模仿能力强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幼师肩负着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重任,这就要求幼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尤其是课堂管理能力,以保证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幼师生会唱会跳,而往往忽视对文化课程的重视,尤其是数学学科的课堂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学校的学习计划安排不合理,要求不严格,幼师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这样幼师生走向工作岗位,对幼儿数学课堂的管理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耽误幼儿数学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对优化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存在问题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目标不完善
课堂管理目标是开展课堂管理的“方向盘”,决定着课堂管理的实施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所要达到的目的等.新课标规定,课堂管理的目标应当包括长远目标、基本目标、中心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长远目标是指课堂管理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根本”,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本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求师生良好的关系,教师成为学生“亦师亦友”的合作伙伴,师生成为共同学习、成长的伙伴,彻底改变过去紧张、单调、沉闷的课堂环境,构建活跃、宽松、自由的课堂管理环境.中心目标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课堂管理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保证学生按照教师授课要求,在知识、技能、思想、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在课堂管理中,长远目标、基本目标、中心目标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然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目标并不完善.一方面,数学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管理过程中,对于远期目标的关注较少,过分压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单方面的强调数学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完成,忽视了幼师生从事幼教工作的长远规划,缺乏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引导,导致未形成师生共同的长期的、宏观的、共同的愿望.另一方面,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于其过程与方法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重视度不高,尤其对幼儿园需要具备怎样幼儿数学教师考虑不充分,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堂管理目标、教学任务等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课堂主体定位不准确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合作者.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学好数学提供“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和互动交流中领会并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但现实生活中,课堂管理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主宰着课堂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比如教师布置课堂任务、安排课堂教学的进度等,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教师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和接受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被剥夺,只有在教师点名提问时,才会有学生“发声”,但往往也是回答课本上的知识,而不会提出自己对于课堂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等的看法.这样往往导致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为准备教学任务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二是在课堂中能够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课堂上表面“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但在学生心中大多有“怨言”,对教师产生恐惧、紧张的情绪,这样就会逐渐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三是在教师“高压”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独立思考能力,完全是在教师的掌控中机械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索能力无疑是一种扼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3.课堂氛围缺乏生机
课堂氛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轻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提前进入“教”与“学”的状态,促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教”与“学”的效率提高;但如果处于紧张、消极、沉闷的课堂环境,教师产生厌烦情绪,对于教学任务“草草了事”,“心不在焉”,严重阻碍教师真实教学水平的发挥;而处于压抑环境下的学生,往往也会呈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兴奋度不高,注意力分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课堂氛围是师生、生生共同配合产生的学习氛围,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否融洽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对一所幼师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但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和老师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在课堂观察中,我们也发现整个教学过程秩序井然,各个环节安排的紧张而有序,但教师“讲解、提问”的过程占了大部分时间,学生的回应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出现较少,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好字,课堂氛围略显压抑、沉闷,缺乏生机,这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忽视了对师生关系的处理,缺乏对于课堂氛围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关注较少.
二、优化策略浅析
1.因材施教,明确课堂目标与计划
课堂管理目标是课堂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决定着学习内容、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提高学习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了解学生学习经验,并以此制定教学目标与计划.尤其是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知识点关联着另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每名学生的课堂管理目标和课堂管理计划.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曾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取决于性格因素特别是意志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性格是培养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重要因素,不同性格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能力和注意力都有所不同,思维的灵活度和理解能力也有所区别,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性格,根据每名学生的性格特点,规划课堂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课堂管理的成败,教师与学生是最亲密的,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因此,师生关系是课堂管理中最纠结、最复杂的关系.只有教师正确地认识师生之间的矛盾,并巧妙地化解冲突与矛盾,建立和谐共处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取得成效.每名学生都是不可代替的独特的个体,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尊重每一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威严”,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人.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学生,相信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将学生当作与教师同等地位的人,而后才是需要督促、需要爱护的孩子.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
3.强化课后反思,提高管理水平
课堂管理不仅仅局限于课前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课堂上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和课堂纪律的维持,还应当关注课后学生反馈信息和教师的反思.通过与学生交流以及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可以了解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教师应当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水平.比如编写课堂日志可以较为全面地记录教师在课堂管理的全过程,将自己的“闪光点”和“失败之处”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既可以加深印象,又可以作为自己教学成长的记录.通过对课堂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不断反思自己教学方法、管理方式,逐步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的充分结合,培养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提高教师实践反思能力,进而提升专业水平;另外.在对课堂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对课堂管理的反思,还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课堂管理案例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师生对课堂管理案例的共同分析与反思,制定新的课堂管理目标和适用新的课堂管理方法.
4.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立多元化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评价机制使学生处于课堂管理的被动地位,不能满足现在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建立多元化的课堂管理评价主体.一是数学教师之间的评价.数学教师之间具有相同或是相似的知识背景,熟悉、了解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重点知识、学生的基本概况等各方面的内容,能够提出具体而切合实际的评价意见.另外,教师之间的评价还可以看作教师之间互相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促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教师之间形成“竞争+合作”的良性循环.二是学生的评价.学生是课堂管理的主体,也是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最直接“接触者”,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最具有“发言权、评判权”.通过学生的评价可以反映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也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
5.重视实践作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观念与幼师生未来的职业要求相差较远,因此,在数学课堂管理中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一是“课前练教”,在课堂教授新知识前,先挑选一名学生带领同学们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教课能力.二是充分利用仿真模拟教室.目前师范学校都配备了仿真模拟教室,在仿真模拟教学环境下,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自己查找资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作教师的意识.三是组织见习实习.为了保证学生直观地感受幼儿教育工作,教师可以适时的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实习,观摩幼儿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直接给幼儿讲解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与应当具备的素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择业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数学教师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一轮课堂改革对于数学课堂管理提出的“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下,只有不断优化现有的课堂管理模式,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更多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9).
[3]张金福,刘翠兰.新课程与课堂管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4]宋秋前.课堂管理问题问诊与矫治[J].教学与管理,2002(4).
[5]张东,李森.“课堂管理创新:内涵、方向、策略”[J].教育探索,2005(10).
作者:刘建国 单位: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第七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工作的不断重视,使得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专业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的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发展趋势,制约着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基于此提出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出拥有学前教学知识,有能力担任托儿所、幼稚园等幼儿机构的专业教学教师。对于这些专业人才教师,舞蹈是他们日常工作的活动之一,学前专业人才可以通过舞蹈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等。但是,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忽视了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出专业的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因此,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质量,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改革成为了主要任务。
1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1.1舞蹈课时不足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进行舞蹈学习需要长期的间断练习和复习,才能提高身体的舞蹈素质,让身体接收各种专业舞蹈动作。但是,当前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对舞蹈课时的安排不足,每周的舞蹈课时仅仅只有2节课,甚至不开设课程,只要求学生自己学习,那么这样的课时安排,对于需要勤加练习的专业化舞蹈来说是往往不够的。舞蹈课时的不足,直接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完成今后的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低下。
1.2舞蹈教材不规范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就好比医生的手术刀、士兵的枪,教材在专业化教学起着关键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是完成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衡量标准,而对与学生来说,教材是学习的主要依据,没有教材就无从说起教学质量。但是在当前的学校中严重缺乏适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材,对于选择的教材杂乱无章,有选择专业舞蹈学校的教材的情况,还有选择高难度的舞蹈教材来作为入门课程的情况,这些选取教材的情况严重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实际目的,不利于学生的舞蹈教学质量。
1.3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
舞蹈是通过舞蹈动作进行情感表达的行为艺术,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将舞蹈动作做得优美又高超,一定会使观赏者拥有悦目娱心的感受。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是刚开始真正的接触舞蹈,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的舞蹈培训,肢体达不到舞蹈所需的柔韧性、灵活性等基本功;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偏大,骨骼发育早已定型,极大地增加了舞蹈动作基本功的难度,还有些学生对舞蹈的概念模糊,舞蹈的情感表达也不到位。
1.4舞蹈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要的专业课程,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固定,而且没有存在专业的舞蹈管理者,这大大地降低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很多高校中,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程安排没有合理规划,课程随意安排,舞蹈课程不固定,有时临时安排,教师想怎样安排就怎样安排,想怎样教就怎样教,压根没有进行严格的课程计划,这种情况极大地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对教学的要求。
1.5舞蹈教师缺乏教学专业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但是,现今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里的舞蹈教师并不是专业舞蹈教师,有些是由学校人事编制而来的音乐教师,有些是非专业的业余舞蹈者。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存在这样的情况,这成为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一大弊端,虽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经过了一定时期的舞蹈教学,但是由于是非专业的,使得学生的舞蹈程度较低,无法胜任今后的教学工作。
1.6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达成教学质量要求的明确阐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大部分高校中,并没有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的主要特点出发,制定关于舞蹈教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只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制定出粗略接触的舞蹈知识的阶段,加上学生对舞蹈接触时间少,舞蹈基本功差,使得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能力低下。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舞蹈教学目标。
2学期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对策
2.1建立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
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比舞蹈技能型更加重要,因为在舞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如果在舞蹈课程中只是一味地对舞蹈技巧的讲解,而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会使得教学失去真正的意义,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持续保持愉悦的心情,用音乐来感染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教育学生翩翩起舞,用舞蹈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这极大地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质量。
2.2德育思想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是要从事教学事业的人才,学生的德育思想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舞蹈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德育思想的正确指导,因为在舞蹈学习中有许多竞争和交流,还有成功和失败的追逐,所以,舞蹈教师需要教育学生遵守这些规则,要积极面对失败,以此提高德育思想和舞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时刻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优美舞蹈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从而产生对舞蹈学习的主动性,这样舞蹈教师在今后进行舞蹈专业知识教学中就会相对轻松了,也能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2.4培养舞蹈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方面,由于当前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舞蹈教师不够专业,虽然学校通过整编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舞蹈教师,可以节省学校的人事编制,但是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学琴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着具有专业性的舞蹈但是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的教师,那么针对这些情况,高校要积极地培养舞蹈教师的舞蹈专业能力、招聘具有舞蹈专业性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式创新培养训练,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质量。
2.5明确舞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舞蹈素质
由于部分高校缺乏制定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目标,使得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视度不高,教学质量标准不明确,影响舞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制定明确的舞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比如,在学前教学专业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通过这样的阶段性舞蹈教学,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达成总体的舞蹈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制定出了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规定,每个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舞蹈教育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更新,提高实际舞蹈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明静.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5):58,139.
[2]闫婷.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研究[J].黄河之声,2013(6):73-74.
[3]任玲.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析[J].课外语文,2013(20):139.
作者:牟秀萍 单位:潍坊学院
第八篇:高招起点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教学研究
摘要:一般认为,舞蹈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和业余的舞蹈训练不同,同时和舞蹈院系开设的专业课也有着显著差别。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舞蹈课教学,旨在教授学生专业的幼儿舞蹈知识,培养学生的幼儿舞蹈创编、表演以及教学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来实施幼儿美育教育。接下来,本文将对高招起点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课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招;起点;三年制;学前教育;幼儿舞蹈
一、引言
幼儿舞蹈是儿童艺术教育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其艺术性较高,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那么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的高招起点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如何上好幼儿舞蹈课,胜任幼儿园舞蹈教学工作呢?
二、舞蹈基本功练习
基本功是所有学习舞蹈的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高招三年制学前教育学生也不例外。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舞蹈基本功的重要性,甚至有部分学生误以为只要具备了良好的舞蹈感觉就可以学好舞蹈。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加强基本功练习,而且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学习基本功,以至于舞蹈基本功不扎实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实际上,一味注重舞蹈感觉,而缺乏专业、系统的基本功练习,往往是很难学好舞蹈的。通常,要练好舞蹈基本功需要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疼,不怕枯燥乏味。但是,高招学生练习舞蹈年龄较大,客观上存在一定的身体局限性,如果训练的难度较大,极易出现畏难情绪,甚至就此放弃。但是,事情发展都是先有量的积累,才能慢慢地促成质的转变,舞蹈技能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得的。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自身舞蹈素质和幼儿舞蹈教学水平,高招学生应当树立坚定的信念,坚持进行基本功训练,加强把上、把下等练习,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软开度,以进一步改善舞姿。与此同时,教师有必要在教授学生舞蹈基本功的同时,积极敦促学生加强舞蹈基本功的练习。为此,教师可以在每次基本功课堂教学结束后,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由练习,并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动作和练习方式。同时,在每次上课之前,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练习上堂课教授的基本功动作和练习方法,并将此作为一项日常考核内容,以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加强练习。
三、舞蹈身韵练习
就身韵方面来说,呼吸的气、韵以及形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有效运用、调节气息来改变舞蹈动作和节奏是有一定讲究的,而且会对幼儿舞蹈产生极大影响。有人说,呼吸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象征,只要还具备呼吸的能力,生命就具备了延续下去的可能性。对幼儿舞蹈来说,呼吸也是如此重要的存在。只要在舞蹈中合理运用、调整好了呼吸,幼儿舞蹈的独特韵味将更加明显。但是,很多高招学生在舞蹈时,动作非常僵硬,舞姿不够优雅、自然。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很好地运用身韵中的呼吸,亦或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将呼吸融入舞蹈当中,因而无法借助呼吸来增添舞蹈的美感。任何一个舞蹈动作的呈现都与呼吸的有效运用紧密相关,幼儿舞蹈自然也不例外。适当、巧妙而又顺畅地运用呼吸,可以较好地表现幼儿舞蹈的动作、情感以及技巧。也就是说,借助呼吸来展示舞蹈,既能够增强舞蹈的力度和线条美,同时也可以使人通过这种唯美的肢体语言来体会舞蹈者要传递的思想情感。如此一来,舞蹈者便可以通过自身精神和身韵来感动自己、感动观众。为了充分发挥身韵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招学生的舞蹈美感,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期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比赛。例如,教师可以在教会学生身韵练习的方法和技巧以后,让学生分组来展示其身韵练习效果,同时将学生在小组练习中的表现纳入平时成绩,以便学生可以主动加强身韵练习,不断提升自我。
四、幼儿舞蹈素材的选择
幼儿舞蹈不同于成人舞蹈,它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和实用价值。儿童舞蹈创编要具有时代性及幼儿特点,因此,在创作幼儿舞蹈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儿童的价值取向与精神风貌,以创造出既迎合儿童个性发展规律的全新的舞蹈风格形式,又满足儿童学习需求的全新的舞蹈题材。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才能够充分体现幼儿的思想情感,才可能被幼儿所接受、喜爱。创编幼儿舞蹈应做到主题鲜明准确,表现的内容简单不复杂,易于孩子理解和接收,舞蹈形式应多采用科学幻想、童话故事、儿童游戏等。在创编舞蹈中要利用短小、形象生动、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等特点去创造丰富多彩的幼儿舞蹈。如作品《天天》表现了小朋友们在当今雾霾环境下渴望拥有一片蓝天的美好愿望;作品《光荣宝宝》展现了幼儿园小朋友爱劳动、讲团结的美好画面。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招起点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课教学,需要当前教育者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客观条件。怎样把她们培养成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较好地胜任幼儿舞蹈教学工作,当前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娟莉.强化幼儿舞蹈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02:114-116.
[2]蔡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2:106-107.
[3]王兰兰.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1:296.
作者:王艳玲 单位: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