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黑龙江戏曲文学的审美意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黑龙江戏曲文学的审美意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黑龙江戏曲文学的审美意境

摘要:黑龙江戏曲文学,在白山黑水这种最为淳朴的色彩中形成了自身浑厚苍凉、雄阔嘹亮的风貌。针对黑龙江戏曲文学的审美意境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充分了解和认识黑龙江地域特色文化的内涵。本文主要从黑龙江戏曲文学表现形式入手,针对龙江剧这种戏曲文学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深入剖析了黑龙江戏曲文学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黑龙江;戏曲文学;审美意境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的自然风貌、社会习俗以及经济状况存在着很大不同,相应的各个地域和民族在戏曲艺术方面拥有着自身的独特魅力,在保留自身特色的过程中又逐渐融合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特征,呈现出了“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戏曲”的丰富色彩。

一、黑龙江戏曲文学表现形式

龙江剧,是黑龙江戏曲文学的表现形式,这是中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其以二人转、拉场戏的音乐为基础,吸收东北民间音乐,把说唱和歌舞演唱的形式,逐步丰富、发展成戏曲形式,并于1960年8月正式命名为龙江剧。针对龙江剧音乐唱腔的结构形式进行全面分析,能够发现,其以群众熟悉的【四平调】【盘家乡】为主调,选用【红柳子】【文咳咳】【武咳咳】【打枣调】【哭糜子】等曲牌为辅助曲调,其中包含的角色行当有生行、旦行、净行和丑行。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手绢功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程式动作,以二人转为重要基础,并有所发展。

二、黑龙江戏曲文学的审美意境

针对黑龙江戏曲文学的审美意境进行全面分析,将能够更为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到当地这种戏曲文学的艺术内涵,体会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景和思想情感。

(一)民风民俗之美

黑龙江地处边陲,天气严寒,以迎霜纳雪的气候特点吸引着人们的眼光。而在古代其一直都是统治者流放罪臣、惩戒庶民的地方之一,同时很多关内逃难灾民又来到这里,被这蓝天、碧水、沃土所征服,积极开拓荒土,繁衍生息,这些人都成为了这片土地艺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坚力量,为后续龙江剧艺术的良好建设和传承贡献了巨大力量。黑龙江戏曲文学最为突出的一个审美特点在于其呈现出了更为鲜嫩、清香的土野气息,具有更为浓烈的民间风味。龙江剧艺术源自独特的地貌环境和移民智慧的土野气质,在描绘北疆雄浑开阔的地域风貌和粗粝野性的风俗习惯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原始森林、大庆油田、林海雪原以及荒原这些旷远壮丽的风景,体现出的是黑龙江地区和人民那种自然蓬勃的生命气息,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则更多的是肃穆清冽的风格。相应地,具有强烈自然特征的地域特色,直接影响到了当地的文化风俗。北疆地区的民风习俗之中,较少存在那种委婉旖旎的人文色彩,对于饮食、起居方面不讲究,也不过分追求精致,更多的是寻求大气、质朴、简约的风格。形成这种民风民俗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当地是多民族的聚集地,人们自身的风俗习惯较为多样;另一方面在于移民文化与俄罗斯文化、满族文化在不断的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黑土风俗。民风民俗以及地域特色,造就了龙江戏曲文学的地域民族特色,同时呈现出光彩夺目的魅力。比如说,在《与大庆人》这部作品中,丰富展现了大庆油田中人们的勤劳果敢,展现出了井油喷吐的奇观壮景,为全国人们甚至世界人民更为全面了解当地人们的品格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土野气息,透过自然风俗风貌的良好描述和展现,是集聚黑龙江地域特征的重要表现,这是天地造化的天然禀赋,这是龙江戏曲文学地域特色,地域风俗所造就的生存群体的性情思维,更是增加龙江戏曲文学思想、情感的重要着色剂。北方人民本身所具备的豪爽大气、慷慨野性的性格特征,是从自然环境中所逐渐孕育出的阳刚气质,在戏曲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以文学经典《红楼梦》为例,龙江剧中所塑造的贾宝玉形象,与川剧、越剧以及黄梅戏等多种戏剧所编排的形象不一致,这些戏剧中在多愁与多情方面仍然保留着书中人物的独特气质。但是在《荒唐宝玉》里的贾宝玉形象不是温柔缠绵的,而是具有明显阳刚动人风姿的人物形象,具备着明显黑土气质的宝玉,突破了传统戏剧、经典作品中的认知,能够透过剧中人物之口表达作者本身想说却无法说的话,让观众直呼痛快,其表现了典型东北式的直白与爽利。

(二)生命意识之美

生存欲求在龙江剧戏曲文学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其生动准确地传达出了人们的自身情感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丰富展现了生命意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始终是东北地区人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戏曲文学艺术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更是充分融入了这种地方气质,其将人类生命的自觉意识予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将人们彷徨无措的不安和恐惧、悲哀感伤的沮丧和颓唐、英勇抗争的慨然和坚毅都充分表现了出来,这种生命张扬意识的存在,更是龙江剧戏曲文学中的重要特色之一。人们在反抗生活、反抗命运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自我生命的强悍和自觉,这种对于生命权利的争取、对于生命尊严的捍卫,是龙江剧戏曲文学中重点表现的主题之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革命文学龙江剧戏曲文学为例,《赵一曼》《罗盛教》《烈火丹心》等一部部优秀的作品,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个的人物形象,将革命往事进行充分展现,将生命意识予以丰富表达。这些壮烈诗篇的成功演出,将能够为人们回味那段峥嵘岁月,感悟生活不易提供良好的前提。

(三)时展之美

龙江剧戏曲文学根植于这篇广袤大地,具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但是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时代、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龙江剧始终以自身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展现自身的美学风范。现代性的文明观念在不断烛照着深具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的龙江剧戏曲文学,促使其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脱离民族自我封闭的狭隘立场,打破自我陶醉的思想局限性,从更高的层面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内容出发,更多的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风貌和特征,展现出更为全面、充盈的民族品格。

三、结语

黑龙江戏曲文学结合了文学创作的思潮,从当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入手,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立风格的优秀艺术表现形式,在丰富人们日常休闲生活,展现民族特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针对黑龙江戏曲文学的审美意境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将能够促进以黑龙江为重要代表的东北艺术风格和人文特色更好地传播和发展,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内容提供积极的前提条件。从民风民俗之美、生命意识之美以及时展之美入手,全面剖析黑龙江戏曲文学的审美意境,更好地把握了这种戏曲文学艺术的脉搏,为创作出更多更好富有当地特色的作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洪玉.戏曲文学的诗性之美[J].四川戏剧,2010,(05):92-94.

[2]杨运泰.黑土戏剧的产生与发展[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11):79-82.

[3]胡洋.古典戏曲中艺术意境的多层次构成:以《牡丹亭》为例[J].文化艺术研究,2017,(02):83-90.

[4]李娜.论龙江剧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特征[J].艺术教育,2015,(12):180-181.

[5]席琰妍.“黑土戏剧”的地域美[J].艺术教育,2008,(11):97.

[6]杜筱颖,孔美艳.戏曲审美意境论的阐释———《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J].戏剧之家,2016,(08):43.

[7]丁媛.黑龙江戏曲文学的审美意蕴[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02):5-9.

[8]陈正奇,罗永平.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与审美意境分析———以电影《白鹿原》中的戏曲元素为例[J].唐都学刊,2013,29(05):58-61.

[9]田玲.透过形式层面看文学写意的审美特质[J].时代文学月刊,2008,(24):191-192.

[10]任志宏,单建鑫.中国戏曲表演意境审美构成浅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04):151-154.

作者:周树涛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