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戏曲武功的情节推动功能及魅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戏曲武功的情节推动功能及魅力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戏曲武功的情节推动功能及魅力

摘要:戏曲武功是戏剧动作中最为特殊的门类,也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表演功底,其在戏曲情节推动和展现方面有着十分独特的功能。本文结合个人多年演艺体会、戏曲武功教学经验,探讨戏曲武功在戏曲情节推动及展现方面的功能和魅力,为戏曲武功练习、武功情节塑造等提供建议,希望为戏曲表演技能教育和实践提供的一定参考。

关键词:戏曲;武功;情节;塑造

一、戏曲武功的情节推动功能

(一)剧情内容推动

戏剧理论认为戏剧动作的流动性是戏剧场面起承转合的重要条件,中国传统戏曲中武功表演情节在戏剧场面转换中也有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常作为剧情内容推动的工具。从戏曲艺术的表演特征来看,其与所有舞台表演艺术类似,都存在显著的假定性、象征性和虚拟性,就笔者个人感受来看,戏曲的这类特性还更有过之。舞台表演的空间有较大限制,在这种有限空间内进行事实演示或虚构表演都需要保持“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例如在戏曲表演中矛盾性情节、打斗情节、战争情节等最直接的现实化表达方式就是肢体动作,在这里唱腔和念白较之肢体动作都略显苍白,而戏曲武功表演又将这种动作的表现水平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使观众可以更直观的联想到现实情境,从而使剧情获得更自然的推动和发展。当然,戏曲中的武功表演不仅限于“武打”,还包括各类基于武术硬功的肢体动作,前者更倾向于展现矛盾冲突,后者则倾向于剧情烘托和展现,如川剧《双八郎》禹门关选段中杨七郎关城突围前一段空翻跟头的武功表演情节是为此后的铺垫,使文戏到武戏的过渡不显突兀,也能使观众感受到剧情变化的前兆。从本质上来说,戏曲武功出现在打斗剧情时,是场面营造与观众联想共鸣的必要手段;出现在剧情转换时则是舞台氛围转换的烘托手段,一来增强观众感知,二来提升剧情转换的自然性

(二)表演节奏推动

戏剧表演对速度和节奏有较高的要求,通常在戏剧冲突爆发时的表演节奏较快,情节发展到高峰,观众的感知节奏也随之加快,甚至随剧情的变化而为剧中人物担忧、揪心,通常在此类剧情展现中都需要配合更为外化、夸张的戏剧动作来强调表演节奏的变化。西方戏剧在舞台表演节奏的处理上更强调通过舞台语言处理、舞台表演行为调度等来增强表演的节奏感,例如在舞台语言中注重重音、停顿和语调,在舞台行为调度中强调人物密集性和互动频率等调整剧情推动的节奏快慢,这种处理方式相对隐晦,不利于观众直观感受。中国传统戏曲表演更多的服务于大众娱乐,因此更强调节奏控制方式的直白、直接,而武功表演是直接以视觉感受来调动观众对表演情节感知的高效手段。所以说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在节奏控制上手段更为有效,例如唱腔节奏处理、念白插入、武功表演穿插等都能够有效推动表演节奏变化,其中武功表演是利用戏剧动作加速表演节奏的典型应用。例如川剧《金山寺》中白素贞、小青二人至金山寺接许仙一段,饰演小青的男演员飞身上台随后捧棍坠台,一连串空翻打戏直接转入白素贞高腔、单人武功混合表演,戏剧冲突骤然显现,情节加快,将夫妻间咫尺天涯的愤懑与伤感表现得淋淋尽致。从本质上来说,戏曲武功在戏曲表演节奏推动中主要起辅助作用,表演中通常伴随唱腔变化、念白节奏变化等,当然武功表演也让表演节奏的变化更为具象化,这更利于观众感知,也更能够带动表演现场的氛围强化。

(三)戏曲武功角色变化推动

戏剧的动作是直观的,且通常具备显著的象征性,借助戏剧动作可以将剧中人物的外部行动、内心活动、剧情的走向及矛盾等更直观的展现在观众眼前,因此戏剧中的动作有着揭示人物内在的特殊功能。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来看,戏剧角色的内在特征通常是抽象的,即便使用外化的表现方式来增强也依然不能有效改进这种效果,而戏剧表演中所有的外部动作都是角色内心活动的外化表现,这种表现在舞台表演中会被进一步放大,从而增强角色内在特征的形象性。戏曲中的武功表演也有类似功能,武功表演以外化的动作展现内化情绪,随之在观众眼中呈现为由情绪色彩带动的动作,这种“外-内-外”的情绪表现手段使得角色特点更容易被揣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戏曲武功表演同时兼具了角色性格内化与情绪外化的功能,在脸谱化武功造型展示上具备更强的角色性格象征性表达特点,降低了通过剧本中人物语言、唱词处理来展现人物性格的难度,以象征性的舞台动作提升人物表演的内化程度,从而有效提升戏曲表演的艺术性。同时,有强烈生活化行为特征的武功动作表演也能够很好的表达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态、心理和情绪,从而增强人物表现力,满足普通观众在作品欣赏时对演员表演外化的需求,进而提升戏曲表演的形式感和生活感。比如川剧表演中角色特征通常使用脸谱、唱腔、武功动作来表现,脸谱化的形象较为固定,不适合灵活展示角色内心变化,因此更多的使用唱腔和武功来表现角色变化。比如中国所有戏曲武打桥段前都会使用“亮相”动作,戏曲中的武术“亮相”动作或气宇轩昂、或阴狠诡谲,这静止间的一瞬颇富雕塑感,观众也能从这一瞬管窥角色内心。

二、戏曲武功的情节魅力

(一)武术魅力

戏曲演员“唱、念、做、打”四门基本功缺一不可,打便是戏曲武功表演,相对于正统武术格斗来说,戏曲武功表演兼具了武术的格斗性和舞台表演的性,对于武术套路的规范性较低,但对于表演者的武术功底、舞蹈语言表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戏曲表演中的武功表演核心不在于功夫展示,而是通过单人技巧性武功表演、多人武术等来展现具体的情节氛围或者展现战斗和战争场面,因此戏曲武功表演的本质仍是动机表演。但仅从武术自身的特征和功能来看,戏曲武术表演与武术舞台化表演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都强调舞台表演的视觉冲击力,其相对于普通舞台动作而言更强调对动作的夸张处理、放大处理,以此来增强对观众的感染效果。这种舞蹈化的武术动作不仅具有观赏性,同时也能有效带动舞台节奏变化、增强舞台造型美的多元传递、以夸张动作放大角色与情感;同时武术本身就具有奇观性、身体美感特性,这也是戏曲武术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表演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大关键,所以戏曲武功表演也是戏曲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重要补充,这也是戏曲武功表演的武术魅力所在。例如川剧《焦赞发配》中文戏全无,一场戏全靠武功,摸黑打斗的动作精准流畅,邪正交锋的正气与滑稽共存,既展现了摸黑打斗的精髓,也充分展示了角色特点,在不依靠文戏的情况下依然有效推动了剧情发展。

(二)造型魅力

戏曲武功表演中造型区别于戏曲普通造型,其中身体造型是附加于脸谱与服饰造型以外的独特“具身”造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受体对于具体对象的人之体验取决于受体的生活体验,在绘画和雕塑艺术中通常采用静态线条来拟化生活动作并强化观者的具身感知,而在舞台表演中表演者可以利用静态动作(比如戏曲中的“亮相动作”)和动态动作(比如戏曲中重复性武功动作)来展现独特造型,由此向观众提供与生活体验相关的造型。一方面提升舞台表演的美感,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观众对角色特征的感知,这是戏曲武功表演的“打”功相较“做”功的独有特色。比如川剧《天门阵》穆桂英通过翎子功充分展现了女将的飒爽英姿,六尺长翎一摆一甩恰似金蛇,亮相一刻便将这位一代女将凛风正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缠腰打灯花的武功表演可让观众快速联想日常生活中内心躁动与勇武之气迸发时的内心感受,一时间与演员达成共情,充分利用武功造型功能加强观众对情节的体验和感知。实际上戏曲表演中的“做”功中也有许多武术基本功性质的造型表演,中国各地方戏曲中的“做”功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范围大致相同,基本都包含了腰腿功、毯子功、把子功、扇子功、手绢功、髯口功、帽翅功、水袖功、翎子功等,此类戏曲“做工”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的武术基本功要素,比如的鹞子翻身、旋子、探海、朝天蹬等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过硬的腰腿功夫,又如翎子功包含的掏翎、衔翎、绕翎、涮翎、抖翎、甩翎、竖翎、旋翎等动作都对应了不同的人物情绪,这些硬功通常更强调武术造型美感。

(三)人物魅力

戏曲武功最核心的特色莫过于对角色特征的补充、强化,通过武功可以展示一些普通动作、舞台语言无法表现的角色特点,也能进一步增强角色形神内涵。这也与舞台表演中观赏者距离舞台较远,难以完全发现演员细节表情、语气和唱腔的变化等有一定关系,而武功表演动作幅度更大,视觉感知更为完整,在展现人物魅力时有更突出的效果,甚至还能够成为演员自我表演创新的有效动作工具。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通过类似杂技的武术技巧来表现高难度动作、利用武功技巧放大角色特点等,这类戏曲武功表演更集中的采用身体动作来实现角色行为的语义加工。比如秦腔《扈家庄》中王英与扈三娘的骑枪战中使用连续的后空翻来表现闪躲腾挪,既显露出王英性格中的谐趣与爱美之心,也充分展露了王英身轻如燕、武艺轻快的特点。又如川剧《钟馗嫁妹》中钟馗上桥一段运用横叉腾跃的循环动作来表现钟馗的文武兼备,乍观来似与钟馗凶恶脸谱相去甚远,实则以这种柔美展现了钟馗内里的文人风骨。

三、戏曲武功情节塑造注意事项

戏曲武功作为戏曲表演四大基本功之一,自然应是戏剧情节塑造的重要手段,但从情节表现的核心来说戏曲表演还需围绕“唱”这个核心,只有在“唱”无法表现的领域才需要借助武功来强化情节塑造。结合笔者戏曲表演和教学经验来看,戏曲武功表演的情节塑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其一,动静相协。戏曲武功的本质是舞台动作,动静协调可以互为弥补并大幅强化舞台表现力,具体的动作编排应当互为穿插,实现均衡的动作调度,保证动作内容的协调感。对于演员来说,其必须对剧情发展节奏十分熟悉,在日常训练中要不断强化武术基本功,提升对武功表演本身的节奏控制、流畅性控制等能力,以便在舞台表演中更自然地完成唱、念表演和做、打表演之间的切换,并在武功表演环节做到对武功动作的节奏和流畅性的良好处理。其二,保持身段。戏曲武功最佳的呈现是与伴奏准确贴合,同时伴随唱腔(或念白)、普通动作,其中武术身段要与普通动作身段保持连贯性,避免对人物形象表现的内在冲突。演员在日常表演训练中需要始终重视戏曲身段训练,做好身段训练中的武功课基本功习惯锻炼,尤其是武功表演环节的身段协调控制、身段特征控制,始终将身段表现放在第一位。在保证身段“顺而美”的基础上总结武功表演招式与身段协调的方法,基于自身条件和能力可以适当降低对武功动作表演规范性的要求,使武功表演与戏曲身段更有效的融合,使其成为戏曲角色表演的有效辅助工具而非单纯的表演的内容。其三,把握眼神。笔者在戏曲武功教育实践中发现,年轻戏曲演员在戏曲武功表演中常无法顾及眼神,而戏剧脸谱对于眼部的衬托十分突出,这容易导致演员的“动作似乎没有灵魂”这类观感,这会让戏曲武功的情节魅力大打折扣。戏曲基本功中对眼法的训练是十分讲究的,而有许多普通演员在武功表演中会忽略眼法,没有能够充分融合眼法、脸谱、武功表演来完美展示人物特征。笔者建议学生在戏曲武功学习中也要注意眼神锻炼和控制,多揣摩角色内心和武术动作特点,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眼神的表现方法。平时在戏曲武功训练中注意同步进行眼部肌肉、眼帘、眉宇之间及口形变化相衬的密切配合等方面的训练,尤其要关注武术打斗等快节奏表演中眼神与动作的协调性,比如眼随手动、眼随身动、眼随情动等,真正让眼神与武功动作表演有效融合,进一步增强戏曲武功表演的视觉美感。

作者:邹闯 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