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戏曲角色形象的积木玩具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戏曲角色形象的积木玩具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戏曲角色形象的积木玩具设计

摘要:基于戏曲角色形象进行儿童积木玩具创新设计。从弘扬中国戏曲国粹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借鉴国外玩具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形象进行提炼和再设计,创新积木图案和玩法。完成一套基于戏曲角色形象的积木方案,让积木玩具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寻找个性,使中国戏曲文化在儿童内心世界里得以扎根。

关键词:积木戏曲角色儿童玩具

引言

玩具作为益智的工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学习的自然接受方式,一款成功的益智玩具就像老师一样,在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市场上,学龄前儿童益智类玩具的需求逐渐旺盛起来,许多家长逐渐认识到玩具不但具有娱乐性,其本身的功能性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选择购买的玩具时,特别注重益智玩具的引导性教育意义,是否能够让孩子在游戏玩耍时轻松的丰富孩子的认知视野,接受知识,无形中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效果。益智类玩具的教育信息植入是目前玩具开发的潮流之一[1]。积木玩具则是一种广受喜爱的益智玩具,它常以块状木质材料为载体,表面赋予卡通图案、颜色、字母或数字,围绕不同的主题可以堆叠出丰富多样的造型。人类在幼年时通过搭积木来模仿成人的生活场景,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积木玩具也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许多积木不仅仅是被用作启发少年儿童智慧和提供娱乐消遣的玩具,而是帮助人们了解复杂系统、开启创造力、想象力的工具[2]。那么如何借助“积木”这种玩具类别,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儿童在自然的接受方式下,了解戏曲国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中国戏曲角色形象提炼

(一)中国戏曲角色形象筛选

中国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度比较高的艺术形式,它汇聚传统艺术美的精粹,是人物性格、戏剧意境、舞蹈、音乐、美术、语言、气韵等美感在舞台上的综合体现,是对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最全面系统的呈现,是一种独特艺术魅力的盛大绽放[3]。中国戏剧成熟的突出标志是戏曲脚色的形成,戏剧形态的发展和戏曲脚色的演化密不可分。古典戏曲脚色的演化明显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金杂剧院本之“杂剧色”变伎艺性的歌舞、说唱形态为搬演故事、装扮人物的形态,从中演化出生、旦、净、末、丑等脚色;第二阶段是随着戏剧形态的丰富与发展,脚色也在搬演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出现老旦、小生、副末或小丑一类名目的分化;第三个阶段则是随着古典戏曲演出形式中折子戏的出现,片段式的重视伎艺的表演造成戏曲脚色的行当化,这一现象表明戏剧形态向更高层次的跃升[4]。笔者从戏曲舞台上挑选出成熟的“生、旦、净、末、丑”角色,并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形象,将这些传统戏剧形象进行现代化“改造”,将之转变为更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的卡通形象。

(二)中国戏曲角色卡通形象设计

中国动画创作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两个发展高潮,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动画人物,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和赞赏[5]。一个成功的动漫形象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文化趋向,同时具有巨大的财富潜力和文化潜力,在动漫人物中如果使用戏曲人物的写意化处理方式、以概括的笔法创作动漫形象,会形成鲜明的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感的“很中国”的独特动漫形象,同时也有利于弘扬戏曲文化,拓展戏曲文化的受众[6]。我国戏曲动画人物塑造多以舞台戏曲人物为根基,其表现力不足的一大原因便是尚未凸显人物共性中的个性因素,进而缺乏对戏曲人物的动画化创新[7]。而如何塑造戏曲角色人物,将其转化为儿童更容易接受的卡通形象,这个过程既值得期待又富有挑战。笔者在进行戏曲角色动漫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参考迪士尼动画中的“个性化”处理手法,彰显形象传情达意的清晰性与特征化,并在多次进行轮廓线调整和简化之后形成设计草图。以中第二排第一个人物形象为例,该形象原型是戏剧舞台上的“旦角”,本形象特征体现在“头部直发自然梳拢搭配花朵发卡装饰”、“身着素衣”、“手执圆扇”这几个方面。在进行卡通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将形象特征进行清晰的突出而弱化其他装饰元素,例如衣服和圆扇上的图案和花纹。并且重新调整身体比例,让头部尺寸适当偏大,符合卡通形象的风格要求。

三、基于戏曲角色形象的儿童积木玩法研究

玩具最重要的功能属性是供儿童玩耍从而收获乐趣。所以玩法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玩具的好玩程度。

(一)传统儿童积木玩法

传统儿童积木大多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设计,将复杂的场景“颗粒化”。儿童玩积木的过程,既是围绕相关主题进行重构,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8]。不同的儿童围绕相同主题可以搭建出各种各样的组合结果。其玩法特点是可以反复长时间的玩耍,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二)戏曲角色积木的玩法设计

戏曲积木不但在形式上做创新,引入了传统的戏曲角色形象。而且在玩法方面有大的改变,立足为儿童提供好的玩耍体验。戏曲角色积木与传统积木的组合方式和玩法均有较大的区别。首先单个角色的组合完成不需要大量数量的积木,一般三到五颗即可。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儿童玩耍积木完成单个结果的时间。其次戏曲积木的组合逻辑除了形状、颜色、图案之外,还多了人物结构的构成。儿童在玩的过程中会认知头部、身体、四肢的组合顺序。最后,戏曲角色积木多了置换玩法。当儿童完成几个角色的组合之后,可以将不同角色中的头部、身体及四肢进行置换。

四、戏曲角色积木的细化设计

(一)戏曲角色积木图案设计

从手绘的角色卡通图到电脑效果图的过程中需要完成图案的细化设计工作,包括角色表情细节的考究、衣服配饰的明确、积木块轮廓线的特征化,同时还需考虑木质材料的加工特性,保证生产工艺的可行和成本的可控。为了便于加工,单个积木块的轮廓线相对于草图做了进一步的简化,保证每条轮廓线均由直线和标准的圆弧线组成。由于戏曲积木设计研究中涉及到的角色形象较多,而文章篇幅有限,下文单以中的第一个角色为例,就其图案细节的刻画进行说明。戏曲积木的正面图案主要由角色的脸谱和服饰构成。第一个卡通角色源自京剧中的生角扮相,其身份为帝皇。本角色头戴方翅乌纱帽,所着服装为红色龙袍,其特点是以龙作为装饰纹样的主题,配以彩云、山石、潮水、海浪等衬景,突出龙的神力与威严,通过艺术的烘托,显示服用者的尊荣和高贵[9]。本角色为生角,脸谱较净、丑角脸谱的构图、形状变化较小,主要通过涂脂抹粉,加浓肤色、描眉画眼、涂口红敷面颊,在突出五官的前提下,删去面部其他细节(如各种皱纹),构成了独特的定型式样[10]。为了满足戏曲积木的玩法要求,本形象从上至下分为4个部分:帽、面孔、上身、下身。而便于木质积木的加工,将人物面部、身体轮廓线进行了进一步简化,面部和上身简化为矩形,下身简化为梯形。

(二)戏曲角色积木三维设计表现

虽然戏曲角色积木的细化设计重点在正面的图案上,但最终的积木实体是三维的,仍需考虑侧面及背面的配色。不同侧面的颜色应与正面图案的主色调保持一致,避免使用反差较大的对比色。同时,为了提高戏曲积木的可玩性,将背面图案与正面图案的轮廓保持一致的同时,改变配色方案,使产品显得更丰富饱满。如上文所述,戏曲积木的玩法与传统积木的堆叠玩法有所不同。儿童通过置换戏曲角色的头部、身体和四肢,可以生成新的角色形象。这个不断置换积木块的过程,是在寻找某个角色正确的拼接方式,同时也是学习认知传统戏曲角色形象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不同积木块之间的拼接线时就需要考虑让其具有可置换性。例如头部积木块和身体积木块之间的拼接线可以设计为直线或者标准的半圆弧,这样可以保证任意不同两个角色间的头部和身体可以进行互换。而身体和四肢的拼接线则最好设计为直线,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可置换性。

结语

本文从弘扬中国戏曲国粹文化的角度出发,借助儿童喜爱的积木玩具这一产品展开设计研究。筛选出“生、旦、净、末、丑”等戏剧舞台上的经典角色形象,并进行卡通化设计,创新积木玩具的玩法,加入人物结构的组合逻辑,完成戏曲角色积木的创新设计。旨在让儿童在玩积木的过程中,认知和了解国粹文化,为将来戏曲艺术的传承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丽山.论学龄前儿童益智玩具—布艺积木设计的探索[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6.

[2]郑玺.交互式电子积木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0.

[3]轩蕾.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戏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07.(1):12.

[4]元鹏飞.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J].文艺研究,2011.(11):72-79.

[5]赵黎丹.浅谈戏曲动画人物的创造.当代电影,2013.(2):178-182.

作者:申伟 周诗韵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