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戏曲文学中段落结构对比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戏曲文学中段落结构对比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戏曲文学中段落结构对比探析

中国戏曲文学历来对剧作结构的设计颇为考究,此处所提及的“结构”暂不涉及剧作精神内涵上的深层次要素,而是专门指代剧本的外部构造,即戏曲段落构成与铺展的方式。如元人将杂剧架设为“四折一楔子”的文本体制,使得元杂剧严谨紧凑、短小精悍。戏曲发展到明代,剧本分齣已蔚然成风。除原创剧本外,明人在刊刻宋元南戏时也不忘为其加上“出目”。自清代花部乱弹地方戏兴起后出现更灵活的、分场的剧本结构形式。无论是折、齣,抑或是场,都属于段落结构单位,折、齣、场等便是构成戏曲剧本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它们在戏曲中作为“立本之筋骨”而存在。从段落结构入手,着眼于戏曲文学剧本的谋篇布局,是在宏观层次上总体把握剧作思维的有效手段。

“覆水难收”的历史典故出自“朱买臣烂柯山下马前泼水”的故事,戏曲舞台上很早就有敷演此故事的记载,现存的戏曲文本很多,本文选取昆剧《烂柯山》(选自《缀白裘》,钱德仓编选,汪协如校点,2005年中华书局出版)、京剧《马前泼水》(汪笑侬作,李洪春整理,1958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川剧《马前泼水》(徐棻作,选自《剧本》2010年04期)这三种戏曲文学剧本作为比较对象,将文本设计与舞台构思均纳入对比视野内,剖析其段落结构构造方法上的异同及其所呈现出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戏曲剧作的编剧技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首先对昆剧《烂柯山》、京剧《马前泼水》、川剧《马前泼水》的具体场次进行“分筋错骨”:昆剧《烂柯山》共有《寄信》《相骂》《逼休》《痴梦》《悔嫁》《北樵》《泼水》七齣;京剧《马前泼水》没有场次标目,而是按时间顺序直接由第一场至第九场依然排之;川剧《马前泼水》则由先到后按一、《谈婚》,二、《煮饭》,三、《茹苦》,四、《离家》,五、《论嫁》,六、《还乡》,七、《回家》而分之。在明晰了各剧所包含的具体场次及名称的前提下,笔者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运用表1对各剧的场次基本信息予以梳理和归纳。

由于《缀白裘》是清代刊印的昆曲和花部乱弹的零折戏选集,其分散的折子戏形态已然对原戏进行了分、合、联、删、增,因而无法得知场次的真实排列顺序,以至于无法探寻谋篇布局上的内在逻辑关联,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洞悉出它大体的段落结构原则。从上表的基本信息来看,一齣戏中的地点和时间是固定的,没有出现明显的时空流动。在确定的时空中,人物是围绕着当下所发生的事件来行动的。各齣中的内容分量基本均匀,且都有各自的“中心事件”,再由中心事件的“颗颗爆破”来“炸”出主题事件,是一种典型的“点线串珠”式结构———由一系列“珠点”般小的中心事件,串联起了朱买臣与崔氏命运变幻交替的大的主题事件。由此可知,昆剧《烂柯山》的段落结构以“一时间一地点一中心事件”为原则,这样的结构在时间和地点上有严格限制,情节上也力求精炼,做到了戏剧各环节的高度集中统一,便于折子戏搬演上台。

相较于各齣体例大致均等的昆剧《烂柯山》,京剧《马前泼水》的场次段落划分便显得参差不齐,大场次和小场次之间的篇幅相去甚远。如第二场的全部内容只有朱买臣的一段唱,第五场也仅用寇恂的几句念白以走考试情节的过场。这种用不同场次的换场来取代一场戏里的转场的方法,体现在段落结构上便显得不甚工致,这使得部分场次中存在“无效时空”,因而在场次方面尚可精简。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以京剧《马前泼水》第二场为例:第二场:朱买臣上。朱买臣(唱)天寒地冷雪花飘,无有干柴枉心劳,崎岖窪弯上山道———哎呀!跌将下去命不牢,我不打干柴回去了,回家去见崔氏定闹吵吵。

由于剧作者持有过分强调运用人物的历时行动来叙述剧情的叙事观,因此在第二场中,仅为了表示朱买臣上山打柴不得而归单设此场,导致了时空散漫和意义含糊的弊端。当然应该考虑到剧作者为扮演朱买臣的演员预留了“雪天踉跄”的表演空间,但如果将上下语篇纳入考察视野,我们还可看出此前在第一场末尾下场的朱买臣和崔氏,又紧接着分别于第二场和第三场再度上场,这不仅让叙事节奏显得拖泥带水,还使得人物在没有转场时间的预留下频繁上下场,也不符合舞台调度原则和实际演出的需要。这一系列弊病的根源即在于京剧《马前泼水》一味地企图展现人物的所有历时行动,而以人物的上下场作为其分场依据。回顾比较对象———昆剧《烂柯山》,《烂柯山》将“朱买臣砍柴不得而归”的情节置放于《逼休》一齣当中,将这一情节作为矛盾冲突爆发的引子,从朱、崔二人对“柴米油盐”小事争吵过渡到对“人生幸福”大事的争论,这从剧作思维上讲更符合情节集中、矛盾凝聚的段落安排法则,人物的情绪变化延续得更为自然,过渡得更令人信服;同时,从演出实际来看也不失为更适合搬演上台的处理方式,此一举两得也。

如果说京剧《马前泼水》是按人物上下场为原则的机械性分场,昆剧《烂柯山》是以“一时间一地点一中心事件”为原则的整合性分齣,那么川剧《马前泼水》的场次结构安排则更加体现作者的主观创作意识,是一种按情节段落来分场的处理方法。川剧《马前泼水》第一场与第七场的场次基本信息见表2所示。

从川剧《马前泼水》首场和末场的具体信息可看出,川剧《马前泼水》中,每一场戏里包含多个事件和多个地点,甚至出现了“闪回”“想象”等意识流时空、事件,但剧作却全然不显杂糅,关键便在于徐棻充分化用了戏曲时空相对“主观”的特性,以人物“意念”支撑起事件的融合与切分,将同一情节段落的事件组合在一起,使得结构鲜明、叙事流畅。如第七场《回家》中,跟随着朱买臣的主观视角,从草堂到昔日的家中再到崔巧凤自杀的水塘边,地点发生了三次转变,且能够在回忆场景和现实场景中自由地跳进跳出,将朱买臣“触景生情、后悔不及”的段落主题一以贯之。这一分场方法体现了戏曲文学与舞台演出相统一的戏剧创作观,实现了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和舞台表演的连贯性,能够为演员表演、意境营造和剧情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川剧《马前泼水》在首场和末场中成功地融入多个事件,扩充了每场的容量,但这并不是我们忽视相对而言较短文学场次的依据:其一,由于戏曲艺术“以歌舞演故事”的舞台表演性征,使得部分短文学场次在舞台上述演的时间却可能很长,因此要因“戏”制宜;其二,短文学场次如果能在不破坏情节段落的前提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它在剧作中便具有结构性价值,故而同样不宜废弃。

不同的戏曲段落结构单位本身没有优劣之分,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戏曲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特定艺术生态下的“妥协”产物,应予以辩证看待。然而,在划分段落的依据方面,各种戏曲文学作品之间便存有高下之别。因此,唯有对戏曲段落结构进行解剖式的考察,方能对不同段落的划分依据予以去芜存菁,从而给现世的戏曲创作与实践带来指导意义。

作者:周昊 单位: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