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企业会计造假的动因及防范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企业会计造假的动因及防范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企业会计造假的动因及防范对策

一、企业会计假的动因

(一)利益的致命诱惑

企业会计造假的根本动因就是利益的致命诱惑。一方面,经济利益是其进行会计造假的首要动因。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他们就会铤而走险,为筹措资金、偷税漏税等而粉饰会计报表,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不惜牺牲他方利益而假公济私和损人利己。另一方面,政治利益也是企业进行会计造假的重要动因。上市公司为了搞好外部形象工程、提高股市筹措资金总额,就会想法设法影响股价,为股价而折腰。同时,企业的领导们为了彰显业绩,让自己的“政治”生涯锦上添花,就会随意玩弄数字游戏,瞒报成本费用,虚增收入利润,以经济利益作垫脚石,为政治前景而让会计报表大打折扣,会计造假也因此愈演愈烈。

(二)造假成本的廉价

目前,会计造假和财务欺诈已经成为会计行业的“公开”秘密,只不过“心照不宣”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会计造假成本较为廉价。一方面,我国对会计造假和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缺乏较为严格完善的会计造假处罚措施,即使有一定的处罚法规条文,但力度明显欠“火候”,会计造假成本较为低廉,以较低的成本能够换取较大的收益,企业非常乐意为之。另一方面,企业对会计造假抱有侥幸心理,加之被查处的较低概率,以及人们对待会计造假“视而不见”的冷漠态度,间接地降低了会计造假的风险和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计造假的攀升,为会计舞弊提供滋生的土壤,会计造假也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三)会计制度的缺陷

我国的会计制度是以政府为主体、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自上而下制定的,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作用十分有限。同时,会计制度的制定需要经过必要的政治程序,相关利益集团就会形成合力对会计制度的制定施加影响,政治色彩难以根本消除。会计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角色不同,利益冲突油然而生,会计制度的执行者为追逐自身经济利益,必然会千方百计钻制度漏洞。同时,会计制度并非一劳永逸,不但存在些许脱离实践的规定,而且也存在制度不可避免的自身缺陷。比如说,有些经济业务的核算和处理在会计制度上体现不够,只能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会计造假埋下了伏笔。相关核算比例的规定较为模糊,给企业自我自主权较大,为其“暗箱操作”提供平台。

(四)内部控制的短板

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为会计造假开辟了无形的“绿色通道”。企业不可能有绝对万无一失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短板时刻存在,只不过,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一般比较完善,但也不能完全杜绝会计造假。如:郑百文事件和安然事件等,均和内部控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部控制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防范会计造假,又可以纵容会计造假。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一般可以起到防弊查漏的作用;反之,漏洞百出的内部控制以及落实不到位的完善的内部控制,都势必会成为海市蜃楼般的摆设。内部控制的短板,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内部监管的失效,以及会计造假的蔓延。

(五)相关监管的缺失

现今,我国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尚存在缺失,并不能起到真正监管的应有效用。一方面,国家监督机关存在各自为政和执法口径不一的问题,加上重复监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相关社会监督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等)作为第三方,很容易受到企业的直接或间接利益诱导,对企业的监督也是“名存实亡”。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激烈竞争,为招揽客户而满足其不正当的要求,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事务所也比比皆是。相关监管体系的弱化,无疑会降低会计造假的风险与成本,从而助长会计造假不良风气的传播。

(六)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造假主要涉及到会计人员、管理者、监督者等人员,他们的思想观念、做人原则、道德品行等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造假的发生与否。一旦会计人员把会计造假看成合理化,管理者为了追求其特殊利益而放任或指使会计人员进行会计造假,监督者为了自身利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置利益于道德和法律之上,会计造假就会一路绿灯,即便被亮了红灯,通过其复杂的关系和权力变换,经过短暂的黄灯过渡,最终还会绿灯放行。所以说,人员素质关乎会计造假的“成败”。

(七)市场环境的负效应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对会计造假有着不可忽略的深远影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各项经济法律制度还存在空白点,同时不正当竞争现象也加剧了会计造假的泛滥。一些企业为了在市场上获取非法超额利益,尾随市场的负面步伐,钻经济法律制度不完善的空子,不择手段地进行会计造假,会计造假已逐步被市场竞争者看成一种合理的追逐利益的方式。

二、企业会计造假的防范对策

(一)克服利益诱惑,遏制造假源头

利益诱惑是企业进行会计造假的根本动因。要想控制会计造假,必须让企业先克服利益诱惑,方能做到真正遏制会计造假源头。首先,面对当前五花八门的经济利益诱惑,必须逐步加强社会主义利益观的教育和渗透,从思想上预防会计造假。同时要正确引导企业合法经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较好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并进行相关税费改革,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和运营成本,为其提供较大的利益空间,从源头上遏制会计造假。其次,应逐步淡化企业经济效益与政治前途挂钩的中国特色,减少政府干预。同时企业内部也应将人事制度改革,注重能力和企业后劲,不要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对政治利益的驱使有所撼动,从而打乱会计造假的“政治算盘”。

(二)加大处罚力度,提高造假成本

目前,我国对企业会计造假业已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较为廉价的造假成本,加上处罚力度的软肋,更是让会计造假肆无忌惮。企业会计造假的成本与收益明显不对称,而且会计造假的成本远远低于收益。加大处罚力度、提高造假成本,就当前而言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旦加大造假处理力度、提高造假成本,导致造假成本高于造假收益,这种得不偿失的“买卖”肯定让大部分企业望而却步,心有余而力不足,必定让防范会计造假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完善会计制度,提升造假难度

通过完善会计制度、提升造假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减少会计造假的发生。首先,要减少政府干预力度,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会计制度。[4]其次,要贴合社会现实,完善会计制度内容,堵好制度漏洞。再者,要提高会计制度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进行量化,避免企业会计进行随意的职业判断,以及拥有过多难以监管的自主权,进而提升造假难度。

(四)加强内部控制,增大造假风险

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增大造假风险,实质上就是为会计造假设置了一道“障碍门”。首先,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容,进而从内控层面增大造假风险。其次,要认真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控执行力,加大监管力度,发挥内控的防弊查漏作用,进而从监管层面把好造假关卡。再者,要关注内控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注重内控的实时调整,进而从领导层面把握内控的有效运转。

(五)提高监管效用,防范会计造假

目前,我国国家监督力度弱化,社会监督不尽如意,提高监管效用,防范会计造假,已是时不我待。首先,要提高国家监督机关的监督力度和监督效率,注重协调,统一口径。其次,要强化民间审计,完善注册会计师建设,切实提高审计风险防范能力和审计职业道德,真正摆脱审计利益诱惑,充分发挥其“经济警察”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防范会计造假。再者,要加强税务稽核,提高会计造假税务处罚力度,提高造假成本,震慑会计造假。

(六)提高人员素质,压缩道德风险

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不断培养其风险意识。其次,要提高管理者素质,加强领导能力的培养,压缩道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其进行会计造假的行为,同时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洞察其异常动向,及时扼杀其会计造假动机。再者,要提高监管者素质,完善外部监督机构对监管者的制约机制,加大对监管者的违规或违法行为的处罚,以减少其与企业的私下黑幕操纵,提高法律的威慑力。

(七)改善市场环境,防止造假泛滥

首先,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弥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空白点,从而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其次,要控制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减少企业为获取非法超额利润而进行会计造假的可能性。再者,要逐步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营秩序,从大环境上牵制会计造假行为,当会计造假没有了存在的“市场”,也就不会再度泛滥。

作者:赵连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