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异地办学体制下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前多校区办学、校地合作异地办学已成为高校办学发展的常态。异地办学如何紧紧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是当前高校管理的一个新难题。该文分析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两地办学过程出现的学生管理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见和思路。
[关键词]异地办学多校区学生管理创新
1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在开办初期,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跨校区教学使得思政教育师资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为减少校区往返奔波的时间耗费,思政课往往会进行集中教学,缩短教学周期,甚至大班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②空城现象明显。到了晚上或者周末,校园内很难见到教师,学生活动难见教师的身影,师生课外交流机会少,除了吃饭、上课,学生更愿意在宿舍里上网,整个校区似乎成了一座空城。③政治辅导员工作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因缺乏主校区文化,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缺失[1]。校区辅导员均为新入职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尚浅,且工作任务较繁重,没有形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1.2学风凝聚力不足
安溪校区在建设初期,主要精力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一些人文设施和校园文化的构建明显滞后,这样会直接导致学生的认同度和归属感明显下降,从而使学风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一,校区学习氛围不浓,旷课现象明显,部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调剂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无动力,常出现逃课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欲望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时,学生就会对所学课程产生厌倦情绪,对不喜欢的教学项目就会表现出惰性行为[2]。其二,学生宅在宿舍,沉迷网络现象严重。校区宿舍是家庭公寓式的空间布局,舒适度更好,当校区户外文化生活相对单调时,在宿舍沉迷网络和游戏成了更好的选择。其三,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和沉迷网络等因素造成的迟到、旷课现象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校区内滋生替人点名签到、抄袭作业等一系列不诚信行为。其四,校园文化对学风没有起到支持作用。目前校区硬件条件相对较好,但是整个校区是建设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精神遗产的“荒漠地带”,缺少体现校园精神的历史性建筑和标志,缺乏校区自主文化积淀,对于主校区的文化精神传承和创新没有明确思路,造成新校区“表里不一”。
1.3校园文化积淀不够深厚
校园文化具有文化基本特征,是高校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服务管理和改革实践创新中传承、创造、积累、共享,是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四种文化”的总和[3]。安溪校区远离主校区,学校本部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在短时期内无法有效传承和融合到新校区,极易造成新校区文化出现短暂的虚空现象。一方面,安溪校区推行的“1+3”培养模式,每年都会存在两次学生大迁徙[4]。学生对学校和校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迁徙文化”代替“传统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体现校园精神的校内历史性建筑和标志较少,校园文化活动类型相对单调,也不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积淀。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
研究显示,新建校区存在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特别是退缩、冲动及抑郁等问题较为突出[5]。安溪校区涵盖的学院多、学生规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方面,每学年末的大迁徙会让很多学生因校园环境、人际关系、宿舍环境等发生巨大变化而造成不适应和消极情绪,增大心理压力,特别是大一起在安溪校区就读的学生,校区的环境和日常生活可能与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相距甚远,造成心理落差,不利于新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校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建设还不够完善,虽然心理咨询相关硬件设施较齐全,但是人员配备不足,心理咨询室、团队活动室等使用效率很低,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约谈和团体辅导的频次不高。
2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
面对安溪校区在建设过程出现的学生管理问题,必须切实强化对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和规划,回归教育之本,以学生为中心,因地、因时制宜,既要秉承“农大”传统风格,又要体现安溪特色,既是管理所需,也是推广之要。
2.1构建校区“大思政”育人格局
校区要紧紧把握学校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契机,在稳步推进安溪校区各方面建设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合其中。第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校区辅导员多为新入职年轻人,虽然资质尚浅,但思想活、点子多、有干劲。要加强对这个队伍的投入,从思想引领、业务能力、科研进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指导。第二,构建育人体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贯穿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和服务过程之中。加强对校区各环节人员的育人责任意识培养,把思政教育和服务质量融入工作考评体系中。第三,要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共识和氛围。加强思想引领,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整体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牢牢把握服务宗旨,努力把思政教育工作做扎实。
2.2“三环”联动促学风
新建校区的学风培养应充分发挥“新生”优势,从源头树立新风,发挥任课教师、管理干部、学生自我管理三个环节的联动优势。任课教师要严把课堂及教学的全过程纪律,以身作则,同时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课外沟通,了解学生课堂真实所需,形成良性互动;辅导员或者学生管理干部要发挥榜样力量,把踏实勤劳、严谨治学的作风贯穿到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中,经常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参与学生实践活动等,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学风建设要特别注重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成立“学风督查队”,一方面,吸收优秀的学生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学风建设,另一方面,经常开展学风建设相关的讲座,表彰学习优秀和学风建设先进个人和集体,让学生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自我管理、自我升华。并且要建立这三个环节的互通互联平台,形成固定的通报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研判和干预方案。
2.3打造“茶苑”系校园文化
安溪校区培育校园文化之根应该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传承“农”的文化,立足福建农林大学本部文化母体的基础,对农大的物质和制度文化进行迁移和发展,一些楼宇道路的命名可以延用主校区的风格,一些相关的制度可以与本部保持一致,另外要把本部的学术氛围引入安溪校区,加强相关的讲座、学术交流和学生活动的互动;二是深挖“茶”的文化,把茶文化建设融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日常文明养成之中,校区内的名人雕像、楼宇、道路命名也可融入茶元素,校园媒体网络、学院大型活动都可以突出茶的特色,如校区团委的官方微信“清溪茶苑”、“礼约茶苑”学生文明素养实施方案、“无我茶会”等都是体现“茶苑”文化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还需要多依托安溪县底蕴丰厚的铁观音茶文化基础,积极参与共建安溪县茶文化交流品牌活动“清溪雅集”,利用好“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叶博览会”的平台,让茶苑学子走出去,多锻炼;认真分析安溪校区内外两个地域平台的特点,制定研究校园文化育人综合方案,打造“茶苑”品牌,主动宣传,加强学生对“茶苑”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2.4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构建“一个依托、两个载体、三个互动、四个平台”辐射全校区的多维度、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一个依托”,是紧紧依托主校区心理中心的领导和资源优势;“两个载体”,是利用校园文化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两个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和德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渗透作用;“三个互动”,是加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收到实效;“四个平台”即课堂、心理中心、网络、特色服务平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和健康讲座,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理性认知;发挥安溪校区心理中心的核心统筹作用,建立一支由专业心理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做好心理普查、档案整理、心理回访等基础工作。占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阵地,建立规范的在线心理咨询服务方式,在线咨询与电话咨询结合。特色服务即加强团体项目辅导、沙盘治疗、宣泄治疗等特殊心理辅导方式的探索和使用。
3结束语
当前,高校发展已完成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校地合作、多校区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瓶颈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密切相关,是突破瓶颈的重要一环,很多方面并不能简单照搬模式,仍需根据校地办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玉萍.异地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高教探索,2005(5):80-81.
[2]涂莹.高校新校区学风建设中辅导员工作创新思路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1):146-147.
[3]陈诚.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4]郑江枫.高校“1+3”校地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探讨——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0):97-99.
[5]罗涤,肖铁岩,赵旭.新建校区新生的心理问题特点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13-116.
作者:杨小飞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