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对策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常态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对于高校学生的高效管理成了当今高校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本文从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学生的结构特征、学习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四个新特征出发,提出了转化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中心;更新管理模式,突出自我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活力;完善制度保障,做到有据可依四条路径,力求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学生管理水平和效率。
【关键词】新常态;高等教育;学生管理
一、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学生的新特征
1.学生的结构特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形势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转变。高等教育学生结构日趋复杂多变是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产物,伴随着教学模式和培养途径的不断变革,目前高等教育学生结构日益复杂,从总体而言可分为在校生和非在校生两大类。然而,以家庭背景、社会经历、文化水平、年龄跨度等多个方面作为查考系数时,学生的结构更趋复杂。
2.学生的学习特征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学生实现了快便捷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各种学习热潮此起彼伏,“考证热”、“快餐文化”等成为了高等教育学生追捧的学习目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强。学习目的功利化较为严重,大多学生都把学习内容与自身就业相连接,忽视了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面对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学生学习内容呈现多样化,学习任务繁重,学时不合理等问题长期存在。
3.学生的家庭特征
学生是每个家庭的“学生”,高校学生群体中学生家庭特征始终是不容忽视的特征。总体而言,由于城乡差异较大,高等教育学生中仍然存在城市学生多、乡村学生少的现象,城市学生质量偏高、乡村学生质量偏弱的局面。此外,独生子女已经成为高等学生队伍的重要力量,三口之家的家庭特征对学生有着明显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心理素质不强,道德修养不够,心理承受力及社会责任感缺乏。
4.学生的社会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高等教育学生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18-25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这一时期高校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历,已开始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不断凸显。在校期间开始与社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接触,说话办事已经体现出成人化的趋势,而这一时期由于“三观”正处于建立期,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感染,具体表现如缺乏责任心和公德意识等。
二、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路径
1.转化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中心
综合上述高等教育学生的基本特征,高校学生管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适应新常态下高校管理工作的需求,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新管理理念,由约束性管理向引导性管理转变,使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适应新要求、开创新局面。(1)尊重每一位学生高校学生群体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阅历,此外受其他因素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文化基础各不相同,因此管理人员应该始终从理解和尊重学生出发,平等看待他们,尊重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沟通方式,增加彼此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和管理人员之间搭建起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平台,从而更好的开展管理工作。(2)重视学生的内心需求满足高校学生的内心需求是他们乐意接受外部管理与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激发他们主动接受学校管理要求的关键。因此作为高校管理人员要时刻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掌握其内心需求和现实需要,及时疏导学生心理和感情上的问题,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消除各类消极情绪和抵触情感,既要注重方式又要注重结果,发自内心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情感上的贴心人和好帮手。(3)增强服务意识高校学生日趋成人化,自我意识相对明显,管理人员仅依靠命令式的方式管理学生,容易激发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双的矛盾,从而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反感和反对,新常态下的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较强,同时,受客观条件年龄和认知的约束,不免存在认识偏差,一时难以与管理人员达成共识,最终更不愿意配合管理人员,给学生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管理人员应该转变管理观念,倡导服务管理理念,创建服务型管理模式,把育人和管人有效结合,开展高质量管理工作。(4)保障学生权益高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思想,一方面,把制度挺在前面,用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管理学生,要让学生明确知道哪些是应尽的义务,哪些是合理享有的权益。另一方面,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有效的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处理相关事件,要做到不偏听偏信,不偏袒责任人,同时在处理相关事件时要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和申诉权,最终事件要坚持事事有依据,事事有回音。
2.更新管理模式,突出自我管理
高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度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自主性开始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常态下管理工作的需求,造成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归属感、荣誉感。因此,高校应更新管理模式,必须要全面考虑到学生的自我意识,突出学生自我管理的本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拓宽管理渠道,提高管理效率,最终实现人性化的学生管理。(1)树立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是指主体自身自我调控和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主体不借助外力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它的内容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学生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管理;其二是学生个体对集体社会行为的管理。因此,作为高校管理人员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承担自身管理自身的能力,完成自我提升。(2)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是与高校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管理者,是推行管理方式和实施管理办法的践行者,也是决定管理成效的关键。作为高校应该及时吸纳和竞聘思想素质过硬,有责任心,甘于奉献,业务水平能力强的,有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保障管理队伍的水平。优秀的辅导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能根据管理实际情况,及时判断事件的性质和影响,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和紧急事件,及时纠正学生价值观上偏差,解除情感上的困惑,让学生走出阴影、树立自信,为开展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培养学生骨干队伍新常态下,高校学生骨干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领头羊”和“火车头”,因此,抓好高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是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力点,高校可采用推荐、自荐、竞聘等多种方式推选出,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有热情的学生代表组成骨干队伍,在开展日常的管理事务中开创学生与学生接触、学生与学生商议、学生与学生处理的工作局面,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也提高了办事效率,学生骨干在管理与自我管理中得到锻炼,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与高校其他学生共同努力、一同进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向前发展。(4)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化、现代化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利用线上信息化工具,例如:微信、微博、自媒体等多种管理手段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各大高校都已经开通自己的门户网站和传媒平台,利用这些有效资源,一是加强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及时洞察学生的状态,二是及时有效的通知,增强学校管理事务的透明度;三是宣扬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事迹,鼓舞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保障。
3.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活力
激励机制从本质上讲就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激励机制又可分为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激励机制,二者都是通过激发人的欲望形成一定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激发自己潜能,最终实现既定目标。激励机制的优劣是调动积极性的关键因素,高校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通过相互比学赶超不断超越自我和同学。因此,他们对优胜劣汰更为敏感,为此,针对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其一荣誉激励,通过认可学生的能力和成绩,进而满足其自尊需求,从而达到维护其良好荣誉的目的;其二目标激励,通过树立既定目标、激发其实现目标的动力,从而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其三竞争激励,让学生感觉到危机感和紧迫感,迫使其激发向先进看齐的动力。将各个激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效运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形成一套激励机制。不但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和活力,也拓宽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渠道。
4.完善制度保障,做到有据可依
完善管理制度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是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有力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完善细化每一项管理制度是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力抓手。此外,高校管理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管理的实际情况,结合日常的管理经验,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内容,力求达到事事有依据的效果。同时,建立管理人员自身考核评价体系,利用管理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对其执行制度、教学过程、管理落实情况定期抽查和追责,对高效完成管理工作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未能完成既定管理工作任务的追究相应责任。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及保障体系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
总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适应新常态高校改革发展必经之路,是一个长期复杂多变的过程。当前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转变观念,适应挑战、探索模式、健全制度。为适应新常态发展的需求不断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培育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邵媛,王慧生,吴研.新常态下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7(2):87-89.
[2]李强.新形势下地方普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
[3]周静.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
作者:续建军 单位:高校学生管理湖南交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