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当下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学校数量不断增多,学生数量也突飞猛进地提高。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性高职院校顺应时局,力求发展,大力扩大招生,但在硬件和软件设备受限的情况下,势必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和学生学习生活现状及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为地方性高职院校在发展潮流中提供基础性的后勤保障。

关键词:地方性;高职;学生管理

一、地方性高职学生共同特点

(一)生源多样化,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有三类,即普高生、单招生和五年一贯制学生,第一类普高生,在本科院校的遴选下,优质学生所剩无几,然后就是但凡成绩好一点的学生都选择一、二线发达城市的高职院校,介于地域性受限的原因,最后剩下的学生分流到地方性高职院校,第二类和第三类学生基本是确定考不上本科和高中的学生。所以,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学习兴趣不浓和自理自控能力较低等方面。

(二)性格多元化,身心欠成熟

在很多发达地区和示范校高职院校都取消了五年一贯制的学生招生,但地方性高职院校这类学生依旧存在,有的甚至比例还很大,这类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考不上高中或虽然考得上高中,但高中毕业后考大学希望不大的学生,初中毕业就进入了高职院校,年纪还小,有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适应环境能力不强,没有体验过高考的压力,都属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尚未成熟,还处于叛逆期,经常犯错是这类学生的标签,用“90后”形容他们不为过,更何况现在大部分都是“00后”了。同时他们性格多元化,“双重人格”大有人在。

二、地方性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现状

(一)学习欠主动,目标不明确

在地方性高职学生独特的特点下,大部分学生入校初衷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本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有排斥心理;许多人不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后选择现有专业,而是迫于高考、中考失败别无选择或是父母的意图,对所选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及其发展趋势都缺乏了解,所以学习主动性低,逃学厌学是普遍现象。

(二)以手机为粮食,生活网络化

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和普及,无疑是给人们带来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地方性高职院系学生中更为突出,据相关数据统计已有84.65%的在校高职生加入“低头族”行列,36.84%学生因沉迷网络影响自己学业,6.43%因沉迷网络不得不终止学业,选择“辍学”。课后时间将宿舍变成网吧;足不出舍,外卖送至床边等现象已成为在校生活的常态,电子支付消费是每天的必修课,提前消费,超前消费,严重扭曲了同学们的消费观念,而这些问题大多都是隐形的,从而给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三、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一)管理体制不合理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配合教学实践而进行的,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将注意力都放在招生和就业上,学生进入学校生活之后的管理工作却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学生管理工作缺乏专业化的指导,管理的职责分配不清晰,各个部门之间没能协调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学生处、校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实行的标准没有严格地规范,具体的规章制度没有严格执行下去;教学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地协调,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能力差、工作效率低,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大量的漏洞。

(二)学工队伍战斗力不强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工人员达不到比例,配备不齐,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当两个人用,超负荷工作;加之学历学识参差不齐,没有岗前培训就直接上岗,工作步调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现状。一线的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待遇低是普遍现象,在学习交流中听到最多的是“当辅导员很累,不评职称谁愿意当班主任、做几年辅导员之后赶紧转岗,这个岗位又累又没前途、有事找班主任,班主任是万能的”等一系列消极的话。之所以有这些言论的产生,是因为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作为辅导员班主任的职业自豪感得不到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感不强,任何部门都可以将学生问题踢给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得不到其他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在孤军奋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样的疲态,认为只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更多的积极性去做其他的事,工作创新没热情,自身学习没有动力。完善辅导员等学工队伍的后勤缺乏保障机制,根据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很多辅导员长期与家人两地分居,周一至周五一天24小时近17个小时不间断地围绕在学生和学校工作中,工资低,消费高(房租、话费等)等现实问题面前,很多一线辅导员将这份职业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跳板,从而导致流动性大,无法形成专家型人才。

(三)思政教育主力军和重要阵地作用

欠发挥大学生中的学生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和重要阵地,发挥好学生干部的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同时可以减轻辅导员们的工作压力。目前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数量大,覆盖面广,约占30%之余,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只很强大的队伍,但现实管理工作更多停留在老师布置任务,学生执行任务,上传下达就结束了,就像一个“没气的皮球”,踢一下就动一下,不踢就永远在原地不动,所以学生干部的思想不积极,工作欠主动,学生干部的真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意识、能力欠缺,致使老师与学生这座桥梁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很多情况下学生会、宿委会、团委会等学生干部队伍大部分形同虚设,各类大小事务由老师亲力亲为,以至老师日常工作中忙于琐事,反而作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力被分散,呈现出有心无力的状态。

四、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对策

(一)建立健全“三全育人”管理体制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实质是对职业院校提出了一项实实在在具体的措施,那么对于地方性高职院校就更应该落实好这项措施,制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管理体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是育人场所,教师是育人的工程师,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从一个学校领导到一线辅导员共同的使命。针对各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晰,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在“三全育人”的机制下,可以适当精简机构,明晰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需要积极主动协调配合,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及相关的教辅人员各尽其职,相互联动,做到真正的管到管教,将育人的效果细则化,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二)加强学习干部的培养,发挥思政教育主力军的作用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先头部队,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学生干部队伍是提高学生工作效率的坚实保障,但相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学生干部还不能完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甚至有学生干部违纪在先的情况,那么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多加强培训学习。目前地方性高职院校主要有院系两级的学生干部,首先这支队伍必须有专职老师负责管理,尤其是院部的学生会和团委会,建立健全管理和奖惩制度,定期举办校内外的培训学习及交流,其次就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活动的内容要打破常规,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可以改变以往“不敢做、不想做”的被动局面,扩展活动类型,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全覆盖,成为常态化工作。让学生从宿舍和网络中走出来,走到阳光下。在活动中发掘自身潜力,适应社会交往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拓展素质完善人格。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的自身素质直接正面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地方性高职院校复杂的学生工作背景下,对辅导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首先要定期开展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和交流,给辅导员提供多渠道进修的平台,因为大多数辅导员都是刚毕业的年轻人,自身的业务能力和阅历都不够,俗话说不出去看看世界哪知道世界观。其次是对于一线的学生辅导员,按照上级文件的规定,积极出台与之相关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的待遇政策,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让辅导员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认同,改进一线工作人员疲于应对“看羊式”的管理模式,积极主动,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传统的“重事务”教育引向“重思想”教育,真正做到管理内涵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2-28.

[2]刘鹏程.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3]刘胜男.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2014(12):73-74.

[4]强慧媛.生源多样化下高职院校教育与管理的现及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2019(1):22-23.

作者:舒爱平 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