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管理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已呈星火燎原之势,但如何推动当前的“星星之火”在高校更大范围内“燎原”,如何探寻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可利用的育人载体,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最具吸引力的生活空间之一,但从目前学生社团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互现状来看,存在着时空、功能、结构三重耦合困境,本文以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管理目前面临的困境与瓶颈为切入点,探讨二者的耦合关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社团管理;耦合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人力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称之为“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核心任务。2018年6月21日,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也提出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战略性要求。在国家、社会、学校三个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逐步显现。但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也面临着诸多亟需破解的现实难题,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渗透程度仍不甚理想,特别是作为第二课堂活动重要载体的学生社团,其系统与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同频共振”现状仍不尽如人意,探讨两者的充分交互和耦合协调发展将有助于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空间,推动其教育改革发展,育“敢闯会创”之才。
二、耦合关系的确立
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管理是作用于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子系统,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性。诚然,两者的关联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大多数研究仍属单向关联的研究,关注点较为狭窄,对专业类或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在双创教育中的功能效用与载体作用的探讨尤为偏爱,对两者耦合关系的研究较少,忽视了其它类别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一方面,学生社团具有自发自治性、灵活多样性、开放自主性等特征,从制度建设、会员招募到活动策划与实施,再到社团文化传承与发展,各个阶段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与科学化指导需求。国内相关研究普遍认为,目前大学生社团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管理不规范、活动欠实效、发展边缘化和资源支持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恰恰能提供政策性信息、名师供给、社会资源对接等功能,可以为学生社团提供破解发展瓶颈的功能性保障。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刺激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多元化和高层次需求也倒逼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学生社团所带来的组织优势可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社团活动与生俱来的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多样性、形式上的灵活性,这些独有优势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促进教育实效明显提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管理两个系统在各自发展中的共生、互动、匹配与协同是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客观必然,两者间具有相互促进、相互保障和相互拉动的关系,这种动态复杂的关系可认定为耦合关系。
三、耦合视角下
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管理的交互现状大学生创新创业已呈星火燎原之势,但如何推动当前的“星星之火”在高校更大范围内“燎原”,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管理,它们工作对象一致、功能目标相近、内容相互融合、成效互相转化,二者有着显著的互为促进的双螺旋发展关系,但从目前它们的交互现状来看,存在着时空、功能、结构三重耦合困境,由此衍生出“理论灌输多、实践历练少;被动接受多、积极主动少;整齐划一多、个性选择少”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问题。(一)时空耦合困境。从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来看,二者是沿着各自不同的轨迹孤立发展的,在时间、空间、速度等方面虽偶有联系,但呈现出了显著的非一体化倾向,两个系统及其内部要素之间信息交互次对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协同效应不明显。大学生中仍存在着“安于现状、推崇权威、畏惧挑战、自我否定”等恐惧创新创业的心理趋向,部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水平亟待提升。(二)功能耦合困境。所谓功能耦合,是通过两个系统各要素的协同作用和优化组合使耦合负效应最小,通过各要素功能的系统化整合使耦合总体效能最优,使两个系统成为一体化的复合系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与学生社团管理系统,目前二者内部要素的功能协同整体状况不佳,显著地表现为两个系统“各自为政”,运行中目标指向吻合度低,缺乏载体互通性,甚至出现负向影响、削弱整体效能等状况。部分学生社团文化存在着多元发展的不良倾向,比如部分社团弥漫着社团干部“因循守旧、尸位素餐、胸无大志”;活动开展“粗制滥造、敷衍了事、一成不变”;活动创新“浅尝辄止、瞻前顾后、有始无终”等不良风气,部分学生社团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三)结构耦合困境。要实现结构耦合需要两个系统各要素间构成关联作用强弱适当且结构合理的形态,从而实现系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然而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与学生社团管理系统及其内部各要素间并未形成结构上的有机结合。比如两个系统具有着一致的工作对象和相近的功能目标,但其主体地位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资源耗散率高,本可通过功能互补降低信息、能量、资源等方面的耗散,却由于结构耦合的缺失而成效不佳。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与学生社团管理系统之间尚未建立起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系统内要素之间也没有充分展现出互动、共生、协同、匹配关系。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管理耦合功能研究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境中,教育实践也面临着诸多亟需破解的现实难题:一是意识激发层面。教育实施者单向的灌输形式与“不接地气”的灌输内容,使大学生提不起认知的兴趣,很难产生强烈的主观学习意愿;二是实践历练层面。由于平台设置和利用率等问题,实践教育覆盖率不理想,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多数学生缺少感性体验和实践认知。另外,活动设计没有完全源于大学生的需求以确保其针对性,没有尊重大学生需求的层次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特点。三是品质培育层面。缺少优良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多数学生持“事不关己”心态,创新创业优秀人物犹如“传说”般使多数学生觉得遥不可及。另外,制约大学生自觉参与的另一根源问题在于其主体地位被忽视所引起的内化动力缺失。从意识激发、实践历练、品质培育三个层面剖析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管理功能互补的耦合表现形式(如表1)。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与学生社团管理系统都属于复合型系统,二者的耦合形式主要包括时空耦合、功能耦合和结构耦合。三种形式作用于两个系统及其内部元素,逐渐形成育人的统一体,实现二者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耦合,从而共同推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一)实现时空耦合。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与学生社团系统无法脱离时空环境而独立存在,二者系统内部的各元素会随着时间空间的演变推移而逐步地变化发展。两个系统都不能离开时空环境而独立存在,它们拥有着相互融合的工作内容和互相转化的工作成效。若要建立二者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首先需要界定空间耦合区域。当两者耦合的范围在一个社团之内时,该社团的组织机构、自治能力、活动平台、文化建设等子系统就需要通过各要素与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相互作用。当扩大到一所高校范围时,该社团的相关子系统就需要先与校内其它社团内的有关要素充分交互,再与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进行耦合,从而整合优化各类学生群体,促进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二)实现功能耦合。功能耦合是系统间总体耦合的实际表现。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多样化渠道提升育人成效,如师资投入、教学环节、实践载体、环境建设等等,这些要素间存在着复杂交叉的互动关系,只依靠某一单一的要素是不可能提高教育绩效的。对于学生社团管理而言,其绩效影响因素包括自治能力、自治监督、活动组织、文化建设等等,每一个维度的功能各异。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管理的功能耦合主要体现在二者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功能互补作用,各因素功能协同交互,使得以一体化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管理在平台功能、组织职能、师资功能、经济功能等尽量减小信息与能量的耗散,实现载体互通、资源共享。比如学生社团通过其人气兴旺、多元载体、氛围和谐等优势的发挥,能够有效地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促进其丰富发展实践活动载体,并使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如此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保障功能,学生社团的自治管理功能与文化建设功能同时分别发挥到最佳程度。(三)实现结构耦合。结构耦合即反映两个系统及其构成要素在结构上的有机结合。合理的结构耦合有利于在教育情境中突显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强化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优化教育整体氛围。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管理的结构耦合包含二元复合结构和多元复合结构。二元复合结构包括社团-双创结构、双创-社团结构。相较之下,多元复合结构复杂得多,包括社团-大学生-双创、双创-大学生-社团、社团-大学生-指导教师-双创、双创-大学生-指导教师-社团等等。在二元结构耦合中,社团-双创结构体现的是学生社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作用,双创-社团结构体现的则是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社团发展的促进作用。多元复合耦合结构的表现尤为复杂,比如双创-大学生-社团表现为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学生社团作为重要的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学生社团间接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可见,多元复杂结构体现了极为复杂的关系,但从繁杂的关系中仍可以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管理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常青.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D].辽宁: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3]王肃元,马虎银.素质教育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1):284-290.
作者:费江波 何艺贝 单位:宁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