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模式

摘要:近几年,国内各高校的生源持续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伴随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国民思维方式发生深刻改变,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基于此,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模式展开研究,以期为高校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创新管理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模式

引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亦是党的执政理念与要求。明确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将以人为本观念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大学生管理工作是落实此目标的主要保证。伴随国家教改工作的深化,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学校后勤社会化发展不断深化,二级学院与学分制等教育管理变革的广泛推行,以及互联网的纵深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越发复杂,原有管理体系中的管理制度、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学校必须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持续创新和改革管理体系与管理理念[1]。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必要性

(一)强化服务管理建设工作的必要前提从根本上说,管理即人的活动,是以人作为核心,呈现的亦是人的本质力量。基于现阶段教育发展及社会发展现状而言,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应注重人的因素,注重人性化管理,明确服务观念。而服务就是为满足受众需求,受众与供方间接触活动与供方内部活动生成的结果。简言之,服务即为满足受众利益而执行的活动。对我国高等院校而言,管理是实施全面服务建设的着眼点。高等院校管理服务建设是以全面服务平台为依托,融入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及学习当中,从而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与道德建设融合的问题。高校服务建设当中,在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等方面的设置上,应充分指向“育人”,从而为大学生发展供给优质条件,集中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将以人为本视作指导思想实施育人工作,是将服务作为内核的学生管理工作重要方针。

(二)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应明确科学质量观,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顺应社会需求视作权衡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同时,教育工作应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服务、为社会群众服务,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视作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育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培育人才作为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亦是其核心价值的具体表现。坚定立德树人与以人为本思想,培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现代高校教育的关键性内容与必然要求,有着重要且深刻的现实意义。高等教育应以育人为本,而育人为本首先应以德育人,立德树人明确了思想、道德与品行建设的重要意义,旨在为国家培育合格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相对于培育出具备高超技能的人才,培育出具备优秀品行的人才更加重要。因此,应借助培育道德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使其成为具备优秀道德素养的公民。

(三)彰显立德树人理念的内在需求高校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支柱与核心,其将学生发展视作核心,将育人作为教育目的,本质目标便是提高受教者的生命价值与道德品质[2]。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德”对人才评价指标具有重要和直接性的影响。大学生管理工作应全面落实党在育人层面的核心要求,确保培育目标服务于人才培育工作。所以,在社会变革持续深化以及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高校管理工作当中的“德”越发受到重视。彰显立德树人理念,必须借助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及管理才可落实,而学生管理工作亦必须融合德育才可获得有效发展。脱离德育工作,空谈制度,凭借行政命令处理各项问题,无法达到学生管理的理想效果。同时,脱离制度的学生德育也失去了其工作基础。学生管理工作,明确要求培育学生群体遵纪守法的思想与行为操守,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行,亦要求把未来就业工作和立德树人观念充分融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国家现代化发展所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现行管理工作模式落后现阶段,高校管理工作者依然沿用陈旧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但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管理工作对象及环境均有所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渐渐显现出有心无力的疲态。高校现行管理工作模式仍以班级作为单位,并适应院校学年制。然而,当今学生崇尚个性化,崇尚自由,亦崇尚兴趣相投。并受网络交友工具影响,交友方式多样化,交友面扩大,班级职能会被弱化,班级凝聚力大幅度降低。当前学生教育管理组织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与约束力已有所降低,难以达到高效的教育管理效果,进而现行管理工作模式难以有序运作。大学生奖惩体系与评价体系是以相对统一的教育方案作为依据,将学业成绩视作重要标准的现行评价体系缺失可比性,而以班级与年级来评价基层单位缺失了可操作性,学生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与可比性的缺失,致使学生群体奖惩举措失去了原有作用[3]。

(二)学生管理工作环境封闭学生管理工作旨在培育其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有效落实高等教育目标,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根本目的,学校应改变以往封闭的管理环境。学生管理实践当中,管理人员惯于应用榜样力量与制度约束的方式,过多干预和建设管理工作环境,映射到管理当中均是正面与积极的因素,忽略实际生活图景,割裂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封闭的高校管理工作是行不通的。处在“真空无菌”环境下实施的教育管理难以抵制外界侵蚀。伴随互联网快速普及与校园网覆盖面积的扩大和完善,大学生现已成为互联网受众的主要群体。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生活模式,对大学生群体思想及思维产生深刻影响。大学生身份不但是在校学生,亦是与社会具有密切关联的人,因此不可能独居学校环境当中。基于此方面而言,大学生管理依托的环境应具备开放性特征,而开放性呈现在学生和管理工作环境中将产生相互作用。

(三)学生管理工作观念滞后基于当前状况而言,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仍停滞在事务管理层面,鲜少关注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发展,并将学生视作被管理者,仅需做到服从管理即可。部分高校将管住学生视作管理工作的着眼点,并以学校内部稳定及发展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培育全方面发展的高素养人才。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初入社会的学生群体如同一张白纸,能够随心所欲在学生群体身上刻画管理痕迹,以管理人员身份自居,面向学生群体发号施令,从而突出其管理地位的权威性,这一管理观念不但会激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且亦会导致管理工作质效大幅度降低,阻碍管理目标的有效落实。另外,对于学生群体的评价亦是采取以往的智育指标,注重成绩忽略综合素养评价。这一管理观念对管理人员而言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仅将大学生视作管理对象进行管理,将学生群体规划为“模子产品”,缺失教育管理观念,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造成阻碍,势必难以获得较佳的管理效果。

(四)学生管理工作手段单一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学生管理始终停滞在应用强制性手段,借助外在规章制度的传播制约学生行为方面。来自上面或者外部灌输,将外界规范与标准强加于正处在成长且趋于成熟的大学生,不仅无法推动学生成长,反而会约束其智慧与道德的发展。灌输既属于传授道德的手段,亦非道德的教育手段。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对于机械化管理思想的迎合性以及严厉惩罚的迅速见效性,均导致以堵为主的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备受推崇。实际上,采用堵截的管理手段、强制强迫的管理手段使学生接受来自外部的规范,把学生视作不具备生命力的“物”,抹杀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并不能获得理想化的管理成效。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多元化管理模式与手段高校大学生普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及生活环境,具备其专属特征。因此在管理工作实施中,管理人员应创新以往统一化管理模式,切实深入大学生实际生活及学习当中,掌握其心理与思想动态,了解其个性化特征及不同条件,进而更好地改革管理工作模式、创新管理手段[4]。在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更为广泛,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及沟通不再是传统单一化的面对面交流互动,而是借助当下主流的微博、微信及QQ等平台,达到无话不谈的效果。学校管理人员可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及特征,创建学生管理群,同时管理人员应掌握学生电话号码及微信账号,从而以微信为依托对每名学生实施定期回访与交流,掌握其学习及生活现状,对存在生活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可积极引导,最大程度帮助其解决各类问题。另外,管理工作者还可在管理微信群当中组织活动,呼吁学生积极参加到活动中。还可定期举办主题班会,在丰富学生课下生活的同时,全面了解与掌握大学生当下学习心态及生活态度,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管理工作。

(二)建设文化育人平台拓展管理途径高校学生管理中,学校应塑造文化精品,建设校园品牌。首先,深入实施校风建设。应在充分发掘高校传统资源的同时,融合高校发展规划及战略,按照办学理念与思想,打造善于创造、崇尚科学以及具备时代特征与学校特色的校园风气。有效进行师德教育,拟定完备的师德规范,强化教师学术道德及思想品德教育,积极建设教书育人、爱国敬业以及与时俱进的良好教风。应设计健全的学生行为规范要求,严格管理尤其在考试纪律层面,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形成敢于创新、勤于学习以及诚实守信的学风。借助校风建设,使校园内部生成热爱祖国与为国家建设奉献力量的坚定信念与理想,培育学生勇往直前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其次,强化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教育。管理人员应继续实施素质教育,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培养贯穿育人全过程,并落实到教育、管理每个角落。学校应建设好文化素养教育基地,真正发挥素质教育基地的辐射及示范作用。

(三)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改革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应创新管理观念,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教育思想,将管理工作切实转变为服务工作。一方面,应增强服务意识,原有的高校办学思想提倡对学生实施严格规范化的管理,高校各部门担任管理者角色,致使学生群体形成对立情绪。因此,应转变以往将学生管理工作视作管理学生的偏差认知,将管理转换为服务。管理部门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利益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掌握学生群体存在的关键问题、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应按照科学管理即依法治校要求,明确告知大学生在学校中所享有的权利,并在享有权利的基础上不可忽略应尽的义务。另外,对于学生群体的合法权益应加以维护,对于学生个体的奖惩,应落实程序正规、证据充分、理据清晰、定性正确以及处分恰当的原则,大学生群体对于学校的处理具有陈述权、申辩权以及申诉权,高校应具有清晰的程序并给予保障。

(四)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人才团队建设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体现在人才方面,人才不但涵盖教育及科学人才,同时也涵盖优质的学生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应培育及塑造高素养的专业管理人才团队。基于学生工作发展态势而言,高校管理工作人才团队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高校的关键任务在于教书育人,并将大学生培育成拥有奉献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热爱国家与人民的人。诚然,高校将教育科研工作作为重点、将育人作为主导,若想落实高校办学目标,应将管理工作置于突出位置,针对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设计相应的解决策略。基于当今高校管理团队现状而言,管理工作者数量众多,但是在整体素质层面仍无法顺应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就部分高校管理实践而言,部分高校认为,教育科研工作需要高级人才,而大学生管理工作仅需有人管即可。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及管理部门工作者的岗位培训,致力于提升管理者的职业能力,并推广先培训、后上岗的教职工准入机制,将职前培训、日常训练及骨干培训充分融合。另外,还应制定完善的管理考评制度。行之有效的管理考评制度,是强化高校管理团队专家化、专业化以及职业化的主要保障。因而,应在管理者岗位职权范围内,按照管理者个体特征,强化其工作管理,严格要求其履行职责,设计科学与客观的考评手段。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时代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及创新,在高校学生管理层面,管理工作者应摒弃陈旧的管理思维与观念,更新管理手段与模式。深入到大学生实际生活与学习中,充分掌握其思想与心理动态。同时,学校应建设文化育人平台,以此来拓展管理途径,最大程度帮助大学生群体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持续提高个体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进而推动管理工作质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鹏,孔程程,王天阳,燕雨萌,程钰茗.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辅导员管理模式探索[J].智库时代,2019(17):143—144.

[2]刘鹏飞,李娟.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14):164+168.

[3]雷茂林,李伟,张华岭,朱紫瑞,刘飞.完全学分制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方向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9):16—18.

[4]回凤瑾.学分制改革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48—49.

作者:何晓芳 单位: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