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行业中的应用日益普遍。学生管理工作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借助大数据平台,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真正将学生管理工作做到细致规范。鉴于大数据环境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的重要影响,本文将结合大数据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发展途径进行探究,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实效。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

大数据是信息技术软件对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数据整合所得,是多方信息的总和。大数据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免于传统管理方式所造成的繁杂无序,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发现管理方案的不足之处,得出更为完善的管理办法,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学生评价体系。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才,大数据环境下,学校可以借助微信、手机短信、QQ、微博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动向,通过对校园时事热点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从细微之处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状况,并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这也能很好地解决当前学校招生规模扩大所致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使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得到有力保障。从另一方面来看,大数据环境下,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接收到多样化的信息,其中网络社交与游戏较为容易获得学生的关注,对于学生所关注的信息内容,学校更需要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分析,建立连贯的动态管理体系,全面了解学生在校行为,掌握其思想动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有效性。

一、大数据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现状

1.1硬件系统较为完善

当前,许多学校已具备较为完善的硬件系统,在服务器主频、存储空间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这也是后期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通讯系统的搭建负载也将后期大数据应用体系的建立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从这些方面来看,就高校而言,在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方面的硬件基础是较为坚实的。

1.2具有可扩展的软件系统

从软件设施方面来看,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中都预留了外部数据接口,这样既拓展了软件自身功能,也能够实现内外部数据的相互联接,这也是后期大数据应用体系建立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当前大数据分析系统也已处在较为成熟的阶段,这对于应用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

1.3业内对大数据优势形成共识

从各学校的学生管理信息化现状来看,学校内部对大数据应用的优势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并形成了较为简易的共享体系,从教学资源、实验硬件到学生信息等方面都能够实现共享[1]。这种在一定范围内达成的共识为大数据网络的形成和应用提供了有利支撑。

1.4多元化联合网络初具雏形

当前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在大数据处理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但校园网络和信息平台已经过多次升级,技术的优化使学生的信息识别更为精准,信息传输更为高效。尤其是当下联合网络已经初具形态,能够实现学校信息管理与教育部学籍管理的联合,与网络教学平台的联合等多元化网络。联合网络形式虽是初具雏形,但仍然不失为后期应用体系建立的重要依据。

二、大数据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2.1缺乏对大数据管理优势的正确认知

虽说学校内部大都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在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就大数据管理的优势达成了共识。但仍不排除有些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数据的含义认知不正确,也就不能积极地投入到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有很多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数据的认知仅仅是信息量多,规模大,这种认识是极为片面的。大数据的本质决不能仅从表面意思来理解,理解大数据的本质应注重数据的广度,需要将数据资料联合起来,进行多维度地分析,从而获得更为精准的信息。管理人员在大数据理解方面的偏差使其目标不明,难以找到合适的管理方案,也会降低其执行工作的积极性,难以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2.2大数据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大数据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无论是数据信息的采集质量还是处理效率方面都有待提升,大数据应用仍然处在初级阶段[2]。具体而言,当下还存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关数据不能及时汇总上报的现象,这就导致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数据信息无法得到系统化地分析和处理,不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还有一些学校是纸质版档案资料和电子版档案资料交替使用,一部分文档资料采用电子版保存,另一部分又采用纸质版形式保存,这也是学校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工作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很多学校也将新开发的信息化管理软件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但只能够以自动化的方式解决一些基本的管理问题,而不具备连贯性,无法将数据积累起来,形成动态的、系统性的信息管理体系。同时,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综合性系统,不同的软件所涉及的数据内容不同,其间因为版本或类型方面的差异而不能产生联接,有效融合,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影响了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2.3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

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全面掌握和有效利用专业知识,而从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大数据环境下,技术更新较快,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使学生管理工作实现全面信息化,除了专业素质过硬,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当下有很多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专业素质不高,信息化处理能力不足,不能够及时解决信息管理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对新型信息管理系统的学习能力较差,难以胜任实践操作,致使信息处理效率不高,大数据功能弱化。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有赖于核心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创新,而当下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也是信息化管理技术难以取得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极大地影响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大数据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路径

3.1强化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意识

现阶段,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管理工作者对信息化管理的态度,着重强化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意识,从思想上提升管理工作者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大数据,理解大数据的实质内涵,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充分利用大数据,切实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训,让相关管理人员对大数据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同时,还要宣传大数据管理的优势,用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大数据的实例来展现大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让管理工作者能够对大数据应用充满信心,提高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使其明确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参考,掌握相关应用方法,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予以实践。通过培训,让学生管理人员能够摒弃不正确的思想认知,充分了解大数据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意义,并掌握大数据的应用要求,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2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

完善的大数据应用体系是提升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成效的必要因素,因此,学校必须重视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结合自身情况与学生实际需求特点,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断优化,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这首先要从完善硬件设施开始,虽说现在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及网络系统相对来说已经较为完善,但学校仍需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并不断完善校内网络系统,以确保大量数据信息能够得到快速高效的处理。同时,学校还要明确信息化管理方向,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确保每个环节、每一阶段的计划都具有可行性,且能有序进行。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大数据平台上录入学生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同时也将学校的教务、财务等工作整合到大数据平台,多方面结合起来,实现统一分析和储存[3]。在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方面,应当借鉴分析其他行业中大数据体系的应用模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其对学生的指导作用,通过不断实践,积累总结经验,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不断优化应用体系。借助大数据,完善管理信息化体系,可以通过系统数据分析,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向,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极大地提升管理效率。另外,学校还要积极引进先进设施及技术,注意强化对数据处理系统的维保工作,保障信息化管理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3.3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提升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大数据应用意识培训,更要注重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具体而言,学校应当注重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并通过专题讲座、学术交流汇报、实践技能大赛等活动锻炼和强化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养其创新精神,鼓励其对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入探索研究,以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价值,推进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四、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大数据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现状,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意识、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及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等发展路径,希望能为大数据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谦.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探究——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04):45-47.

[2]杨麒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研究——基于信息化视角[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4):5.

[3]王燕凤.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策略探究[J].城建档案,2015(12):58-59.

[4]徐宏志.信息化条件下增强高校党内基本管理质效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1):101-104.

作者:徐冰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