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等院校学生管理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根本的确立,传统的学生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管理人员大多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从单纯的一方面认为学生必须要接受教育管理;过分强调教育管理者的主导作用,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约束的能力和作用发挥,从而使学生形成依懒心理和叛逆心理,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和研究,更广泛的吸收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才能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二、创新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和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
学生管理工作要形成和强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人才培养目标,把重视学生的发展、成才教育和终身教育作为教育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将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最关心、最需求的生活、学习范畴中来,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需,科学、理性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和成才观,帮助学生树立爱校、爱国的集体价值观,将个人的理想目标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的人生价值观。
(二)树立“以学生自主管理、辅导员加强引导”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机制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模式,要坚持以思想教育工作为主线,养成教育为基础,着力打造班风建设,推动学风建设,以严格管理加上深层次的思想教育为手段,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落实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两个目标:一个是实现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提倡树立通过引导和服务的过程同时实现教育管理的理念;第二个是学生实现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约束,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三)重视指导和服务职能的功能发挥
使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学生工作四大职能能够实现有机结合。四大职能的发挥、结合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对学生工作的水平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和约束作用。重视指导和服务职能的功能发挥是创新当下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和飞跃,要以“柔性管理”的思想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民主管理的现念,强调在管理中实现“服务育人”,坚持学生工作由“管”向“导”的转变。
(四)发挥全员育人的教育管理合力,全员育人是指全校
教职工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通过班导师制的形式给予学生及时的学业指导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行政管理人员要发扬“严、精、细”的工作作风,通过高效的管理能力、良好的服务态度以及优质的服务效果感染学生;后勤工作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通过校园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是一套完备的工作方法和艺术的工作技巧,作为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创新管理模式,要全盘考虑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紧跟时代步伐,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作者:戚旭娣 李悦 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长春光华学院
第二篇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
1.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载体缺失
行政班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组织载体。班级也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班级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可以说班级这一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类招生背景下,由于实行了选课制、学分制,客观上打破了原有的班级授课,学生可以选择不同课程、不同上课时间,一个班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坐在一个课堂上,客观上淡化了学生的班级意识。尤其专业分流、重新编班后,学生更难以融入新班级中,导致班级凝聚力缺乏,人心涣散,班级概念淡化,很难开展集体活动。班级概念的淡化对于长期以来接受班集体教育方式、对集体有着强烈归属感的大学生来说,则意味着归属载体的缺失。学生归属载体的缺失,将带来学生的困惑、迷茫、焦虑、抑郁,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班级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载体的缺失,相关群团组织则难以有效的补充,使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基础,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基层组织的监督和督促,大大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大的挑战。
2.学生事务管理理念体制滞后
大类招生突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多层次、多维度的成才目标。我国高校一直以来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核心是“以服务社会为中心”,几十年来,我国各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途径和管理方法。从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步开始强调教育性和发展性,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体制等原因,很大一部分高校与学生之间依旧是主从关系,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这与大类招生强调的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还有差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如管理方式带有强制性,管理目的以学校为出发点,形式主义作风严重,师生关系矛盾对立等。在日常管理体制上,常常重管理、轻服务,忙于事务,停留在管好学生、管住学生层面,对日常事务管得过细,而对关系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提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3.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尚不健全
大类招生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但目前学校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职业养成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学生发展指导服务仍处在不断摸索尝试阶段,停留于完成课程任务层次,实际效果不佳。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是大类招生的主体,也是大类招生的真正受益者,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往往不能完全把握自己,容易迷失方向,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交往人群、自主学习方式等,不同程度上会出现种种不适应。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的新的人才培养原则指导下,新生入学后首先接受通识教育,然后选择专业,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的是高考后的松绑与无专业归属的授课模式,使得有些学生产生散漫心理,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关心和指导,产生极大的不适应。另外,学生在进校后一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接触的都是基础课,专业课程的后移必然减少专业学时,一定程度上淡化专业教育,对应性减弱。重新选择专业时,缺乏有效的专业引导,部分学生对优势专业趋之若鹜,不愿选择其他专业,追逐市场热点,或者人云亦云,思维极端,以至于分流后专业之间生源不平衡,专业冷热不均。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原因:价值取向多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面对多元的社会价值导向,产生多元价值取向。尽管主流价值观是积极的,但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社会不正之风、网络文化等多重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缺乏理想信念、轻视传统美德等错误价值取向开始在部分大学生中流行,这是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2.教育原因:人文关怀缺失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尊重引导和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大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随着高等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和内容的庞杂性,学生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出现诸多问题: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制定,注重“刚性”制度,忽视人文理念;管理过程的方式与办法,注重机械管理,忽视情感引导。把学生作为“工具”来培养,造成人文关怀的缺失。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3.个体原因:学生自我迷失
高等教育让大学生从家庭走向被称做“小社会”的高校,脱离家庭的保护和庇佑,角色上发生改变。大学生“是从家庭圈子转向社会圈子的一个‘移民’,他们逐渐摆脱旧型的社会监督,进入新的社会监督形式”。面对角色的转变,很多学生还处在茫然的状态中,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无法适应新环境带来的变化,自身缺乏归属感。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被家长娇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无法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当大学生步入大学校门,接触到新鲜大学文化的同时,也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有些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出现急功近利、不愿奉献、不能承担责任、不愿艰苦奋斗、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等不良价值观,甚至出现消极和偏激行为,成为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大类招生要求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高校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创新精神的神圣殿堂,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文本”的学生管理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工作的主体地位上,充分体现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成长,维护学生权益,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困难和问题。遵循“市场”精神,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全面发展为标准,按照“顾客”的需求,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规律特点,给学生提供更好、更科学、更高等院校的“服务产品”;学生工作管理者要将管理和服务统一结合起来、互相渗透糅合,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发掘自身潜能。
2.构建复合型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大类招生背景下,单单使用一种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不能适应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在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提高管理者的职业水平和服务意识等机制的前提下,建立辅导员制+专业导师制+学长制相结合的复合型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大类招生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课程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侧重点不一样,辅导员侧重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师一般选拔责任心强、对专业知识精通的优秀教师,侧重对学生的专业进行指导,专业导师能消除通识教育阶段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迷惘困惑,指导学生在专业分流时理性选择,为专业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导师制为学生与专业之间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学长制是一种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通过高年级同学将专业学习中的切身体会经验与新生进行交流,以朋辈影响实现良性互动,既有效减少新生群体中的逆反心理,又使得高年级学生得到切实锻炼。辅导员制+专业导师制+学长制使得学生不管在通识教育还是专业培养过程中,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全方位指导和服务,确保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利用网络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充分发挥网络作用,能有效解决从通识教育到专业知识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工作连续性差的问题。通过建立学生电子信息档案保存学生成长轨迹,有效规避班级重组后辅导员对班级熟悉程度降低的风险。利用网络平台,如博客、微信、QQ等,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组建虚拟的班级,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另外,大类招生背景下,建设高效的信息化交流平台与优质的硬件服务设施,创建“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学生管理以尊重学生为根本,以学生满意为出发点,简化学生管理工作流程,建立学校、学院、学生参与、社会辅助的管理与服务运作机制,将快捷的网络融入其中,将丰富的信息应用服务和各部门的协同管理相结合,减少各部门各自为政、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以良好的学生管理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发展。
四、结语
大类招生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招生模式,在人才培养上有其独到的优势,探寻与之相适应的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作者:崔伟 陈娟 单位:京晓庄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不公平现象的表现
近几年来就业形势的紧张,就业受到了各行各业人的关注。各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和企业供需见面会也相继的普及开来,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开展各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有些院校开始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干事一职,可见就业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就业更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业指导工作刚起步几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才能在就业指导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平,也成为了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不公平现象的原因
(一)学生干部选拔方面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选举方面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选拔标准,某些高校对于学生干部选拔的标准不明确、不详细,没有具体的选拔细则,让选拔的时候存在漏洞。在这种情况下选出的学生干部有一部分就是由辅导员指定的,一部分是想着在各个老师或领导面前想混个脸熟自荐的,这就对那些有信心、有真心想服务好同学们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对待。其次就是高校对于学生干部选拔的条件要求高,比如要求有某些方面的干部经历、或是预备党员、或是能说会道、或是能歌善舞等等;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些作为一个辅助的条件而不是必须的条件,从这个方面来说对于那些热心的没有达到这其中的某些条件的同学来说就是另外的一种不公平。第三班干部的选拔有一部分是由在入学军训时的干部继续留任,这样做的目的是节省了时间但也让学生们失去了民主选举的过程,也存在了不公平的现象。
(二)奖助学金评定方面
高校在奖助学生的评定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高校对奖助学金的评定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一般实行的是“校(院)、院(系)、班三级”程序法。也就是说学校(院)制定一个大致的标准同时把相应的指标下发到各院(系),各院(系)再根据班级情况和人数比例细分指标数,再下发给相关辅导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定;没有相应的严格的标准来程序来规范这一流程,本身就对各院(系)的学生就是一种不公平。其次,在这种相对粗糙宽松的程序下,各班级的评定的标准是以成绩为主要的依据,按成绩的高低顺序来评定,同时辅导员从中进行协调和协商,最终确定结果;在整个的评定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存在较多的主观情绪,评定结果往往不公平。第三在高等院校的民主评议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具体的评定事项没有完全的了解和掌握,导致在评选的过程中仅凭自己的感观来决定,更多的时候把这一票投给自己的好朋友或自认为看着还顺眼的同学;这样民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
(三)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方面
高校学生在入党审核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误差的学生申请入党,对于那些真正想为党服务的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现在入了党以后进入国企或事业单位比较容易,有些是因为家里人要求其入党才入的,本人并不清楚入党的意义;其次是对于学生党员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造成某些党员的意识薄弱,没能履行好党员的职责和义务,使党员的一些不好的表现影响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威信。第三是对于入党的条件要求,在同等情况下班干部入选的机率大于学生,因为在审核的过程中辅导员存在着个人的主观色彩,这对于那些没有任干部职务的学生存在着不公平。
(四)勤工俭学方面
高校学生在勤工俭学方面的争取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贫困生的界定,没有严格的、规范的条文来界定何为贫困生,在现在的高等院校中贫困生的界定大多是由生源所在地的行政部门出具一份贫困证明,这份贫困证明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有部分学生就用这种假象来争取这个名额。其次是有的学生干部不把勤工俭学的相关通知下发到学生当中去,自己凭着学生干部的身份加入到勤工俭学的行列中,这样就让许多真正需要得到勤工俭学的机会来解决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去了这个机会,这就是在争取名额的过程中不公平、不公开的现象。第三就是有些学生经常跟主管的老师聊天,表述自己的家庭情况如何的不能满足于自己现在的求学生活之类的,久而久之在主管老师那里有了一个该生需要勤工俭学的机会的一个想法,而那些可能真正需要的同学又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就失去了这样的机会,这里就有了主管负责人的个人主观情绪在里面,这也是当前在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不公平的现象。
(五)就业指导方面
高校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中出现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由于各高校近几年才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干事,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就业指导人员有大部分都是从行政转岗的,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的,这样就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讲解就业信息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其次由于就来指导人员少,学生多的情况,有时某些单位仅需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时,就业指导人员可能会通过网络来传递这个就业信息,很难及时的通知到每位学生,这就造成了信息流通的偏差,让部分更适合这个岗位的学生失去了机会,造成了不公平。第三目前各高校比较注重的是就业率,就是先急着把学生“送”出去。在“送”出去以后就忽略了学生在从业的过程中遇到的服务与管理方面的问题,没有后续的跟进也没有了进一步的指导;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公平的问题。第四在就业推荐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了主管老师的个人主观色彩的问题,经常跟老师有来往的并且关系不错的学生可能会得到更好的单位或好的岗位,而普遍的学生的就业机率就会小很多,这方面也存在着公平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有管理制度本身的问题,因为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详细、不完善,为操作者提供了随意性;健全管理制度,让公平渗透到每个环节,并与时俱进。也有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问题,努力提高管理者的自身修养和律己行为,建立健全职业道德修养,保证做到一视同仁。也有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是、弱肉强食现象、贪污腐败现象给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的情绪,不能客观公正的看待问题,有时甚至表现出消极、懈怠、自我的现象。高等院校培养的是未来各行各业的接班人,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现象的存在,消减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负责情绪,积极的引导他们,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来表达,在网上则可使用网络语言来释放或表达。实践表明用网络语言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可以提高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在当今网络时代,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学会和掌握使用网络语言,把有意义变为有意思,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引,努力成为与研究生有共同语言的知心朋友;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研究生的心里,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吸引力和有效性。
作者:闵敏 夏利平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