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学生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学生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学生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应用

随着时展对大学生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受多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与改造,大学生管理的内涵愈加丰富,管理的难点与重点聚焦到能否做好人的工作,突出体现在能否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潜能。“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的教育理念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诠释。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思想,不同于传统的、依赖制度对人实行层级分明的刚性模式,柔性管理以研究人们心理与行为规律为基础,采用非强制性的管理方式,以求在人们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引导人们把组织意志内化为个人意识,达到最终的管理目的。从大学生教育工作的角度讲,柔性管理就是在研究大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鼓励、引导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与约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接受校规校纪约束的管理方式。

二、柔性管理的特征

(一)人本性。

“人本”思想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其将人视为管理活动的主体、核心与动力,体现的是一种为人服务的精神———发展、尊重、理解、温暖、体贴每一个人,构建和谐的管理环境。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传统的“警察式”管理、“模具化”生产的大学生培养方式逐步被淘汰,以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为目的的“引导式”教育显现巨大优势。

(二)情感性。

对绝大多数人,情感决定了人们的思考方向。作为一名辅导员,深知大学生的行为往往受情感而非理性决定。情感能够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得到教育工作者关心、爱护、尊重的大学生会主动将自己转变为管理的支持者和参与者,管理的效果也因此提升。

(三)权变性。

地域文化、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因素的不同造就了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柔性管理就是要因人制宜,考虑不同学生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的差异,不断调整管理的内容,为学生提供能使其接受又适合其发展的管理活动。

(四)过程性。

柔性管理使用的是诸如鼓励、引导等非强制性的手段,这决定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人认识的过程。这一内化过程需要大学生逐步认识可能在不断变化的管理要求,所以柔性管理的作用和效果需要一定时间才会有明显的显现。

三、高校实施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一)全新教育环境与教育理念的要求。

通过扩招实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大多数人提供了求学与深造的途径,但自费上学与自主择业使得学生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要求学校提供好的服务质量。而刚性管理中“不准、不得、禁止”等字样使“消费者”反感,扰乱了高校办学秩序。现在社会竞争激烈甚至残酷,好的工作岗位往往要求大学生具有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柔性管理能够为学生发散求异思维提供必要的自由度,有助于创新型学生的成长。高校也会因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得到好评而继续实行柔性管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要求。

从“无他,唯名利尔”到现在的功利思想,世人对名与利的追逐愈发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价值观念也受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差异性,有的人喜欢自己努力,有的人喜欢依附亲朋,有的人满足于碌碌无为,有的人沉浸在幻想的成功思维中。大学生群体接触或是认可了不同的中国传统思想流派,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抑或是其他。同时,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收体现出接受速度快但分辨力差的特点。外来文化随着外来产品的的输入正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很多认识与意识。部分大学生经常表现出一些非主流、反中心的思想———个人意识、叛逆意识增强,价值观念现实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标准功利化。管理者如不以学生为中心,只使用表扬或批评这种表面、肤浅的手段,就很难理清个体的复杂性、差异性,可能会导致潜在的矛盾扩大成危机,导致不良舆情或是更严重的后果出现。

四、大学生柔性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

柔性管理的关键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平等对话”,不只是言语上的交流,更是敞开心扉,是理解,是接纳。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发现还是有很多学生排斥与教师深入交流,可能是因为角色与角度的不同,或是年代形成的隔阂,或是其他原因。这就需要管理者怀有崇高的信仰和高尚的人格,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到被理解、被包容,淡化两者间的界线,展现“以德服人、以德引导人”的管理艺术。

(二)主体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点,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优点为团体服务,强化他们的自我实现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翁。

(三)重视内在,内外结合原则。

对大学生的管理可以为内在与外在两种。通过校规校纪约束大学生的外在管理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易使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反感。内在管理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它侧重于对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影响,往往通过心理沟通、关心体贴、说服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感到亲切,大学生对管理者不仅认可、理解,而且会自觉服从管理。当然,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对校园内的安全维护与稳定工作是必要且高效的。因此,管理者要坚持“内外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不能过于注重内在管理而失去了“规矩”。

(四)重视个体原则。

在信息全球化、飞速化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的了解与接纳彷佛不需要磨合,而又往往在一种事物刚刚“过气”后,马上抛之弃之。所以,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具有公认的“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段还有细微的改变。这也符合这一年龄段的人群“三观”可塑性强的特点。正因如此,群体化的管理方式通常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管理者要学会为每一把锁配一把钥匙,充分考虑个体的自身特性及个体的外部环境设计人性管理方案,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以点带面,增强实效。

(五)肯定重于否定原则。

国内外教育研究的逐步发展指明,与中庸教育和批评教育相比,赞美教育的教育效果更好,对大学生的教育亦是如此。大学生处于即将迈入社会证明自己的年龄段,其表现欲望和自尊心极强,十分在意外界对他们的评价。任何人都有积极与消极两面,在心理学上,人都有趋于美好的倾向。柔性管理就是教育者在评价大学生时多鼓励,发扬他们的优势、肯定他们的成绩。这不仅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安慰,明确是非观念,更能够激励大学生在感到自己处于“优秀集团”后,不愿掉队,继续在其他方面努力成长,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当然,多肯定不意味着不否定,也要合情合理指出学生不足,只要把握好分寸,同样具有“肯定”的意义与作用。

(六)身教重于言传原则。

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初始阶段,通过语言描述来宣传和灌输理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这之后的教育阶段,大学生能否做到知行合一,更取决是否去行动,而榜样的力量无疑会给大学生行动起来的引导、鼓励和动力,这就需要管理者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导之以行。管理者要在行为中为学生传递“正能量”,最好是在行动中展示能力、散发魅力,将学生吸引为自己的“粉丝”,引导大学生把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当作乐趣和生活的模式。

五、柔性管理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实施

站在大学生管理的第一线,作为辅导员,深谙如何运用柔性管理直接关系到管理的实效。

(一)树立柔性管理的理念。

通过之前对柔性管理的内涵、特征和基本原则的描述可以知道,对大学教育而言,柔性管理的理念就是教育工作者能够尊重、理解、关心、激励每一个大学生个体。管理的主客体间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因此,管理者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官僚思想和作风,要尊重每一个大学生的人格,具体到对大学生的言行不要过分挑剔,要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发展需要,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向上的激情,使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发展个性。

(二)构建柔性管理模式。

做任何事情,一套科学完备的工作模式都对工作的广泛开展和深入贯彻落实意义非凡,柔性管理亦是如此。整体功能与实效性都很强的柔性管理模式必然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1.柔性规范。《老子》中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战莫能胜”,老子主张守柔,意在“利万物、补不足”,高校的柔性规范应考虑到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从而使大学生将之视为共同的价值观,体现新时代的精神,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与作风情操。

2.柔性目标。教育管理者设立柔性目标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自我教育”的方向与道路。有明确目标的大学生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走错路时,会及时主动发现,依靠自己或寻求帮助来清除假恶丑回归正途。

3.柔性决策。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做柔性决策,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时时刻刻都没有被孤立的感觉,饱有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这些都有助于管理目标在教育主客体的共同参与中慢慢实现。

4.柔性策略。大学生不仅具有之前提到的个体差异大、可塑性强的特点,其很多特性还体现出极强的不稳定性。比如说,那些相对来说很“听话”的学生会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上,可能会因信仰、喜好、被不良诱导而表现出极强的叛逆性,如果处理不好这种问题,会导致多种学生“小群体”与管理者形成隔阂甚至是对立。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不断变化管理方式,以达到管理目的。

(三)创造柔性管理环境。

柔性管理的实施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环境,具体可分为软环境与硬环境两大部分。软环境即高校的人文精神,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主客体间共同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厚重的文化底蕴。所以,建设的高校文化就是在创造柔性管理软环境。硬环境的建设立于表面却也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图书馆、运动场、自习室,都应典雅。食堂、超市、宿舍,都应让人感到方便、舒适。名人字画展示绚烂的文明,格言警句启迪人以睿智,展板条幅紧跟时代的脉搏。

(四)优化柔性管理评价体系。

评价管理效果是柔性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必要手段,对被评价者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这种“双刃剑式”的影响决定了教育管理者必须做好优化柔性管理评价体系的工作。一是要明确评价依据。柔性管理要求管理者明确的是要采用模糊性的评价,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甚至消除大学生对传统的量化考核的逆反心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不再受“精确数字”的束缚,会感受到更被尊重和信任,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提高自我检查、分析和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注重对过程的动态评估。随时观察和了解学生,发现闪光点马上表扬,遇到行为偏差及时矫正,放大优点,缩小缺点。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做阶段性的总结与相应的调整,不断改进完善过程,而不是对最终的管理效果做被动的工作。

(五)加强心理健康管理。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实际心理测评结果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心理脆弱、抑郁、过于功利的问题。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管理刻不容缓。柔性管理中的心理管理旨在引导大学生形成共同的心理意志。这种心理意志是依托于多数学生的心态形成的心理指向,发挥这种带有“共性”的精神作用对学生进行管理。一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任课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重视心理健康教学。二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网上心理咨询等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三是邀请心理健康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与高校的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心理健康活动,提升大学生了解自我心理的积极性。另外,鼓励大学生多参与“三下乡”、“进社区”、“带薪实习”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会因此了解社会现实,磨练意志,“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六)注重情感管理。

在大学生柔性管理中,情感互动是灵活运用基本的心理控制方法的基础。情感也是人的一种希望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体现着柔性管理非强制性的精神。大学生情感管理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好三点,一是要注意保护大学生的自尊心,这是最基础也是必须做到的工作深度。大学生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和易情绪化,易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路上出现错误与失败,因而伤到自信甚至自尊。管理者要在这种情况出现时积极鼓励与指导,保护好大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有信心继续追求自我实现。二是要付出爱心。管理者只有付出爱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切实的关怀,消除师生间的内心壁垒,被学生认可和接受。三是要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管理者身上强大的人格魅力能够吸引、感染、说服学生树立高尚的心理品质和道德观念。管理者广博的学识同样能使学生信赖、敬佩,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