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分析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学校的校风校貌,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不足,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考虑不周,学生在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存在心理问题等。本文旨在分析高校学生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办法,指出高校学生工作要以学生为本,树立更好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生管理
一、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科学发展,人民满意。在提出的六项任务中提出要坚持改革创新。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民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并且过分重视了制度的制定,但效果在具体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制定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没有认同感,持有一种抵制态度,认为学校束缚了学生的想法,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甚至一部分学生在接受学校处罚的同时,仍然执意追求所谓的自由与个性。与此同时,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者更侧重学生是否在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学生犯了哪些错误等,对学生的想法及内在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变化没有更多的重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学校和管理者处于权威位置,学生必须服从管理,这使得管理者在某些方面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不够,没有更多的探析学生内心的需求。此外,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与管理更侧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应试教育。学生更多的注重获得学分,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和实践相结合,实践能力不强,使得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遇到挫折,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的学生甚至一蹶不振,走入极端,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
二、高校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在步入大学后,同样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学生面临着学习危机。刚刚入学的学生经历高考后,在突然面对相对宽松的环境时,很多学生变得无所适从,部分学生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安排,课堂缺席,沉溺于网络游戏。在进行学年学籍处理时,有个别学生达不到应修学分,面临退学或者延长学制。学生在校期间,在完成应得学分的基础上,需要通过不同的技能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缓解学生产生的焦虑与压力。其次,高校学生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家境贫寒的家庭,学生需要承担学费与生活费,这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忧心生活来源,他们的自尊心与独立意识较强,心理更加敏感,心理负担也较重。在各个高校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此类学生,需要通过学校集合各方力量为学生切实解决困难。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容乐观,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因为心理障碍导致自杀现象逐年攀升,各类犯罪案件不断增加。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他们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薄弱,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不能够找到合理的办法解决,如没有及时的心理疏导的情况下,有个别学生易走入极端。
三、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上述问题与现状表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充满了挑战和坎坷,如果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仍采用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管理手段,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管理工作者在制定制度的同时,应注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尊重理解学生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与发展空间,一切为了学生,从实际出发,对部分制度进行完善与修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配合,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各部门的配合,树立更强的服务意识。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及时了解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关心的是什么问题,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反馈做出相应的修正,更好的为其服务。如完善学生宿舍设施,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的解决问题等。团委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生自行组织管理,发展学生的个性,营造一个更为人性化的校园环境。最后,学校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设心理咨询室,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不断健全其人格,帮助其健康发展;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总之,随着高校的发展,对于高校管理者的要求也会更高,这是一种对其自身的调整与完善。牢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响应十八大教育方针的要求,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心理健康的高等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维权.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学周刊,2015.07.
[2]怀茜.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重点探究.优先出版《品牌(下半月)》,2014.10-09.
[3]许文蓓.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0(5),第39页.
[4]玉素甫•阿布来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3,Z1:129+183.
作者:李秘 单位:林化工学院
第二篇:高校异地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异地合作办学高校于校园、教员、资源等分属于不同的地方,在人事、学籍、财务、学生学习、实习、就业等诸多方面情况都不尽相同,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校区例,在介绍异地办学学生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出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加强引导自主学习创新、加强心理疏导,更好适应同校异地学习。
[关键词]异地办学;分校区;学生管理
为适应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造就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广西财经学院与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合作,设置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依托广西财经学院雄厚师资力量,校市共建,合作办学。实行“2+1”分段式办学,是其中一种重要模式,即前两年在防城港市校区学习,第三年在南宁市明秀校区或相思湖校区学习并推荐就业。2012年9月份迎来首批新生到现在,从两年多的异地分校区办学成效来看,由于防城港与南宁相距约150公里,办学条件、生活环境不同,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心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这些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思考。基于此,本文将以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校区为例,对异地办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和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思考。
一、异地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一)管理模式变化下学生管理情况
异地合作办学后,校区整体运作通过市校合作管理。模式的变化在初期会出现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不到位,从而影响学生的稳定。
(二)各类信息渠道不通畅
异地合作办学后,校区的各项信息和渠道来源会发生某些变化。例如党团组织的属地化管理、各类社会实践、社会志愿活动、校园比赛活动渠道的变化等等。这些导致学生评奖评优、参加各类校园大赛的信息来源比母体学校慢很多,准备时间也相应少很多。
(三)更加复杂的校园周边环境
首先防城港市地处广西南部边陲,西南毗邻越南,防城港校区地处江山半岛,周围海滩众多而道路路况复杂,学生安全隐患较大,需要经常反复强调安全纪律;此外在办学初期,一些征地遗留问题、工程建设遗留问题都给学生管理带来影响;还有境外的敌对力、社会不良分子对高校的渗透也将更多的矛头直指办学相对偏僻的分校区。这些都加大了学生管理难度。
(四)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
校区本身在交通、医疗、治安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不方便。首先公共车辆车次较少、每趟车间隔时间较长,交通出行很不方便。其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超市、购物商店、银行、餐馆等与校区相距较远,这些都很大程度影响对学生的统一安全管理。
(五)异地合作办学模式的一些负面影响
母体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分歧矛盾,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容易波及影响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从而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负担。[1]
二、更新观念统一思想,结合校区所属环境,做好分校区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一)选任班主任助理,加强与学生沟通
新校区办学初期,除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直接配备外,选聘班级优秀学生干部或文体活跃分子作为班主任助理。通过班主任助理,组织开展各项校园活动比赛、社会志愿、社会实践活动,拉近师生关系。
(二)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指定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对各班学生心理情况建档建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助理、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关注关心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对有过心理问题的重点同学密切关注,及时帮助疏导。此外,鼓励心理问题重点同学对参加班级、学校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调整心态,消除不健康心理。[2]
(三)根据校区安全隐患,形成习惯性安全主题班会教育
防城港校区周围还是荒山僻岭,校区外防东公路路况复杂,方圆数公里内有白浪滩、金滩等海边休闲胜地,借此地理环境,不少学生单个或团体野外烧烤、公路自行车骑行、海边宿营游泳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存在安全隐患。对此,不能管死,而要管好学生。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班级进行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图文并茂引入实例反复强调,对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如何避免形成常识。
三、加强制度管理,促使学生管理和谐有序
(一)加强辅导员管理制度
首先,所有辅导员要完成辅导员岗前培训,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生管理、学生工作技能等方面有充分的学习。其次,能够建立辅导员工作例会的交流制度,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例会,就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交流总结,传达并学习学校新的文件精神,落实各项工作。此外,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加强锻炼。辅导员以周记或者实例后记的方式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
(二)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学生安全稳定事件体系
首先,加强安全稳定工作管理队伍建设。比如防城港校区与武警防城港市边防支队签订联教协议,联合开展国防知识教育、党建交流活动、教育培训交流、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主题联谊活动等等,建立良好的外部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内部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助理、学生班干部等队伍建设,确保各类学生信息第一时间掌握。
(三)建立宿舍不定期巡查、舆情常规监察机制
异地合作办学分校区往往面临各类安全事件,因此安全稳定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预防上,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辅导员、班主任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档案,以周记、月总的形式记录并形成习惯。[3]高校异地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分校区,学生管理工作复杂而艰巨,在学生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国家、地方、校本部创新合适的管理体制,搭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教育平台,帮助学生管理工作从繁杂的体系中理清头绪。因此,学生管理工作中既要遵循规章制度,又要工作创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既要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又不能放任不管。总之,学生工作应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一切工作出发点,遵循并延伸母校区的办学理念,结合分校区所在区域的独特人文地理特点,做好异地分校区办学下学生的安全、稳定、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翟悦,宁永红.天津市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3.
[2]谢肖力.东西部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探讨———以学生异地学习适应性为个案[J].教育评论,2010.
[3]张正亮.独立学院异地办学模式下影响学生稳定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独立学院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经济管理
作者:韩明英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
第三篇:网络信息平台的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从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角度出发,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为例,研究网络信息平台对解决新建校区存在的校区周边环境复杂、管理成本高、校园文化匮乏等主要问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详细介绍了网络信息平台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网络信息平台高校学生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开始通过拓展学科和功能来壮大自己,然而有限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校的发展,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高校开始积极拓展新校区,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就是其中的一例。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创建于2011年9月,目前共有3个学院,27个专业。作为新建校区,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在解决自身扩招问题的基础上,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但是在新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师队伍、新的管理方式下,也给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新建校区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新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校的新建校区普遍存在着距离远、办学成本高、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学科和专业调整等诸多问题,但在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以下突出的问题。
1.管理成本较高。河北农业大学本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渤海校区位于河北省沧州市距离校本部212.4公里,车程为三个小时。每周三、周五、周日都有校车往返于两个校区,一辆校车往返一趟的费用至少要3000元,而且随着渤海校区的发展,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校车由原来的每次两辆增加到三辆。由于两个校区的空间跨度非常大,除了交通方面的成本大大增加之外,通信方面的成本也增加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不但不方便,还增加了大量的通信费用。除此之外,对于往返在两个校区的教师,学校还要给予一定的补贴。
2.管理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在高校新建校区的学生工作中,许多高校都采用“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了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形成不同专业的管理特色。但这一管理方式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协调,新建校区没有决策权,使得管理工作效率低。除此之外,教师和管理人员奔波于两地,不能够很好的投入到新建校区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尤其是渤海校区,很多课程采用的是任课教师分段授课的方式,也就是说同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讲授,对新建校区的教学质量和科研都有影响。新建校区,由于距离的问题,无法实现和本部之间的资源共享,例如图书馆资源、实验室资源等。
3.校园文化缺失。每一所高校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校园文化、历史传统和良好的学风以及辉煌的成绩。河北农业大学始建于1902年,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农业院校,距今有110多年的历史。河北农业大学创建了以“太行山道路”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但是在新建校区,这种浓郁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底蕴是无法通过简单的模仿和复制在短期之内形成的。加之,新建校区由于硬件条件限制,开展活动条件有限,学术文化活动不足,学生感受不到高校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历史文化底蕴,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既保持原有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又体现出与新校区共同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员工思想上的真正融合,是新建校区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极大问题。
二、网络信息平台在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平台的使用的越来越广泛,可以说涉及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新建校区来说,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常用的网络信息平台主要有QQ、微博、微信、微信平台、贴吧等,使得学生或教师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及时的联系在一起,它的高效使用,克服了新建校区特殊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在建校之初,就遇到了上述问题,在不断的摸索和归纳的过程中,学校建立了以网络信息平台为基础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不但能够使学生管理工作者所做的学生工作能够不打折扣地传递到学生身上,而且能使“90”后、甚至“95”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给学生管理工作者。
三、新校区网络信息平台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1.抢占网络阵地,用积极的思想引导学生。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多方收集信息资料,了解到学生们主要采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获取信息。因此,在校区网站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贴吧、微博、微信平台为主,辅以QQ群、飞信群的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的和资料的收集等工作。同时,通过使用微信平台,使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避免了枯燥的说教,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此外,每个班级也有属于自己的小型的网络平台,在网络上也有一个属于每个班级的共享平台,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2.搭建网络交流平台,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凝聚学生。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上网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上网聊天、看电视剧或电影和玩游戏,其中上网聊天的人数是最多的。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面临“95后”的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交流互动功能,以此为平台了解学生、凝聚学生。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一方面通过建立校区的贴吧、微博、微信平台等多种网络形式来宣传学生活动,改变了以往的单一的展板宣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来,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另一方面,由于渤海校区新建之初辅导员数量有限,所以每一名辅导员所带的学生存在跨年级、跨专业的现象,为了能够更好的与学生交流互动,笔者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微信平台,日常的通知、通告以及学生活动的照片、视频等,有时还会自己写一些想对学生说的话。微信平台的创建不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还有能够促进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给大家一个互相了解认识的机会,将学生凝聚在一起。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覆盖面广,经济、迅速、便捷等特点做了一些调研活动,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技能,以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搭建学生工作的网络信息平台,把分散的校区连接起来,建立一个快速、通畅的交流通道,是降低校区分散带来的不便和困难的最佳途径。利于网络弥补学校硬件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将教育和网络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寓教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时实现跨校区办公。目前,渤海校区就在大力地推进自动化办公,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校区建立了管理系统,将学生的所有相关信息电子化,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轻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负担。除此之外,各学院均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便于学生了解学院动态,获取所需信息。当然,新建校区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以党的教育方针为重要思想指针,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要注重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建立一套基于网络信息平台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的、有特色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辉,秦芳.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创新探索[J].理论观察,2014,(1):158-159.
[2]曾茜.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辅导员工作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63-65,95.
[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5):47-50.
[4]顾亚竹,徐敏慧.论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1,(6):24-26.
作者:张卫丹 王坦 张力元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思路
摘要:文章探讨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意义,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路径:加大对高校学生管理双方的法制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规范的法制管理程序,完善各项管理救济机制;正确处理人文关怀与法制管理关系,探寻最佳学生管理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是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所谓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就是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对管理的主体、行为、权限以及管理监督的协调,以保障在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管理秩序的一个实践过程。其目的是从法律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学生无论身处何地均在法律的调节范围内,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分明,便于规范管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市场经济负效应也使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行为在部分学生身上有所表现,这有悖于我们的培养目标。只有逐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才能弥补传统说教式、自律式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不足之处,从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机制。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存在的问题
1.管理难度增大导致高校规章制度违法。近10多年来,随着我国各高等院校连续不断的扩招,导致我国高等学校生源素质不断地下降,致使我国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逐年增加。因此,我国不少高校都提出了“从严治校、严教严管”的学生管理指导方针,并据此制定出了许多学生管理相应办法:如“考试作弊开除”、“将学位证和英语四级挂钩”、“男女同居开除”等。这些学校的管理办法虽然方便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但是却置法律于不顾,置学生的尊严和权力于不顾。这些高校自己制定的土办法普遍地轻视,甚至无视了学生的权利。
2.侵犯学生受教育权。宪法赋予公民受教育权,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学校侵犯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现象。一是在高校入学方面,普遍都存在着不公正和不公平的现象。在考生体检方面存在着不必要的限制。如对有残疾的考生不予录取或是录取之后取消入学资格等。二是在退学方面,普遍存在违法地对学生进行处分,尤为严重的是学校在开除学生学籍方面违法现象较多。如2004年9月,成都某所高校一对男女同学就因为在教室之中拥抱接吻,并被监控器录了下来,该校以“非法性行为”勒令他们退学。
3.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大学生享有要求校方对自己的品行和学业进行公正评价的权利,在完成相应的学业后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但在现实中,部分高校存在着违反教育法,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作不实评价的情况。如2013年6月,江西某高校要求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之后才能参加论文答辩,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典型案例,也再次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受教育权与就业率孰轻孰重?如何保障学生公正评价权?《教育法》第22条和《高教法》第58条中明确规定,学生的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的发放条件与“学术水平”、“成绩合格”、“修满相应学分”有关,并无其他的前置条件,与违纪行为的相关性不大。
4.侵犯学生参与权。在校大学生应享有学校发展状况以及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发展情况的知情权利,高校管理也应当设立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与学校的平等协商制度,让学生通过参与管理,培养民主意识,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维护权利的能力。长久以来,高校在规章条例的讨论、制定、修订、完善等步骤中,并没有主动号召学生广泛参与,学生群体对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公共决策事务、教学管理事务的参与权没有得到重视。
5.违反程序性原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56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人的陈述和申辩。”第58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因此,高校学生对自己的处分拥有被告知权、申辩权、申诉权以及诉讼权。但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在学生管理中显然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程序性权利的维护。如各高校在学生违纪处理的条例中对违纪处理的程序内容措辞概括而模糊,操作性极差;在进行处分的过程中,不重调查,只是高校管理者意志的单方面体现,不给学生申辩的机会;学生申诉不能有效地行使,由于相关部门相互推诿,学生申诉无门,学生诉讼权也得不到保障。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路径
1.加大对高校学生管理双方的法制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前提保障在于学生管理者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因此,构建高水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对管理者进行法制教育,对师生进行法学理论方面的专业培训成为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路径的重中之重。在提高管理者法律意识与民主管理思想基础上,使管理者具备平等、公正、法制观念,自觉依法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法定权利,从而形成法治育人环境。另外,外聘部分专职司法人员,设立大学生法律咨询组织,与相关司法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并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进一步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2.建立规范的法制管理程序,完善各项管理救济机制。部分高校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其主因是内部管理人员沿袭传统金字塔式的行政管理体制,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以学校党政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行政、立法等机关相互配合的有效预防侵犯学生权益的法律机制。在学生管理工作程序中要将法制融入其中,实现规范的管理。“无救济则无权利”,司法救济对于维护学生合法权利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合理而完善的救济途径是保证高校管理活动合法性的必备条件。但目前由于客观条件的欠缺和管理者与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学生的救济性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所以要尽快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权利的救济制度。一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二是建立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三是实行限期办结制度,四是建立学生服务承诺机制,五是建立校内听证制度,六是建立校内申诉制度,七是疏导、协调各种机制。
3.正确处理人文关怀与法制管理关系,探寻最佳学生管理途径。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引导和组织师生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它在强调制度管理的同时,也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我们称之为“人文管理”。“高校是人文教育圣地,是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地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应当体现这个精神”。法制管理应真正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有价值、有人格、有尊严的生命个体,而不能抑制学生的主体性,成为绳索、囚牢和心灵的“屠宰场”。人文管理则更注重被管理对象和对象的主体性,更关注个体的情感满足和发展需要,着重激发被管理者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校管理的实质就是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法制管理与“人文管理”的有机结合,忽略人文管理,仅仅依靠法制管理,就会造成法理无情、唯重结果的错觉;而淡化法制管理,一味迁就人情,则会助长不正之风,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德法共行、刚柔并济,在国家的治理、社会的治理乃至一个学校的管理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陆云卿.“依法治校”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实现路径[J].素质教育,2014(9)
作者:苏晓哲 单位:新乡学院社科部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策略
摘要: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学生管理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自我国高校建立以来,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一直在探索和寻求新的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发生着改变。学生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进行着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要求,所以必须寻求突破与创新。探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措施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措施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创建和谐校园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开展的重点工作,也是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在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指出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创新管理工作,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校园不但是为学生创造学生环境的场所,也是为学生提供深厚的学习氛围及和谐的生活环境的领域。作为教育工作的最前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体现教育的理念,以此为前提人才更好的培养优秀人才。通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从而为学生创造和谐多彩的校园生活。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措施
高校从扩大人才建设的角度出发每年都在进行扩招,但是管理工作的观念不提高,管理工作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工作的体制得不到改善,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入到窘迫的状态,为了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就必须采取创新的手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创新。要想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提高,对于管理工作的观念就要与时俱进。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加强服务理念,要以人为本,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创新要树立服务观念、民主管理观念和创新的观念。
(1)服务观念。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时候要以服务为本的观念为基础,突出管理工作中的服务功能。在工作的过程中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把服务意识入到平时的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当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他们当下迫切需求的服务。在平时的高校生活和学习当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学习空间,所以这就使得学生对于学校资源的需求就会增加,对于学生资源分配的合理度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就要以突出服务精神,对于高校教学设备按照学生的需求进行完善的同时,对于学生的生活设施也要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民主管理观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是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所以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加强民主的观念,把人的因素作为重点,把学生价值观考虑在内,从而科学平等的看待每个学生个体,使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3)创新观念。在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以人为本,要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要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观念,把高校学生创新的能力进行深度的挖掘。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合理疏导学生观念,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个性发展是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开发的基础,这是由于个性发展本身就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创新,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条件。
2.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新体制。为了更好地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我国高校进行了学分制改革,这不但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同时推进了学生管理工作新体制建立的进程。通过建立学生管理新体制能够更有效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也能够促进学校各部门的联系,发挥互相配合的优势。有利于教师教育工作与课业教学的开展,同时也加强了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联系,使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新体制的建立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思考以及自我反省,优化校园的人文环境,使校园更加的和谐。通过学分制的改革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建立,能够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更加的稳定实施。
3.健全学生管理制度的评价体系。现行的学生管理评价体系只专注于学生成绩的评价,而忽略了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激励的作用。要想使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使之能够成为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接班人,使学生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就要健全学生管理制度的评价体系。在健全学生管理评价体系的时候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点,在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制订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中心点,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主旨来制订,从而使评价系统能够更加的科学,这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才能够更加的关注他们的创造力和他们自身的品质。这种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同时也更专注学生个性的培养。第二点,在健全评价体系的时候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以及自我管理,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评价体系当中,激发他们的热情与激情。综上所述,社会的进步需要人才去完成,而高校学生是祖国发展社会进步的主力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旺。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从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创新、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新体制以及健全学生管理制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才能在新形势下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校人才。
参考文献:
[1]丁兆明,王恩江.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10
[2]张朝辉,范琛.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11
[3]冯润民.以学生为本视域解析高校内部管理的冲突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
[4]时长江,黄玉霞.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内涵、途径及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1
[5]彭美莲.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作者:周兆娟 李晓辉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第六篇: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如火如荼地发展,专业性强的艺术类高校面临着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与严峻的考验。深入探索与思考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迫在眉睫,转变管理思路与管理模式是探索与思考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具有性格活泼开朗,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自我意识较强,综合人文素质较低,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兴趣爱好多变的特点。学校应该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建设队伍,组织有序;文化构建,提升内涵;网络信息,拓宽渠道;心理问题防预,层次管理。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大环境的考验。经济全球化、教育多元化、文化国际化,包括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无一不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对于专业性强的艺术类高校而言,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以教师干预为主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学校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探索与思考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迫在眉睫,转变管理思路与管理模式是探索与思考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艺术类高校的现状
(一)艺术类高校学生特点
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场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加,“艺考热”持续升温,艺术类高校相继扩招,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数大量增加。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生源基本分为三大类:一是从小进入艺术专业院校训练,由附属中学升入本科的学生;二是从小学习艺术专业,因兴趣由普通高中进入艺术类高校的学生;三是由于文化成绩不佳,为考入大学而突击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总结起来,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有以下共同特点:第一,性格活泼开朗,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由于有较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学生性格外向、思维灵活、做事积极性高,但遇到问题时骄傲自大,控制情绪能力较差,易冲动,易感情用事,容易引发冲突。第二,自我意识较强。由于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较为突出,对班级的集体荣誉不够重视,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不易管理。第三,综合人文素质较低,思想政治觉悟不高。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的情况,对艺术专业学习的关注较多,对思想政治层面的关注较少。第四,兴趣爱好多变。大部分学生都处于二十岁左右,兴趣爱好很多但不确定,在枯燥的专业学习之后可能会被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加上缺乏自律性与学习生活规划,学生容易产生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基于以上几点,在新时期对艺术类高校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已日臻成熟并走向正轨,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管理观念滞后、管理模式单一、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定位模糊、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艺术类高校存在学生“难管”现象的同时,也承受着社会转型期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因此,适时转变管理模式、改变管理思路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而言是很有必要的。探索与思考适宜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扭转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滞后于时展的局面,使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引起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及思考
(一)从管理思路方面进行转变
一直以来,学生管理工作都是以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在新时期,这样的管理思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学生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渠道较多,思维活跃,只靠说教的方式实施管理收效甚微,因此,需要转变管理思路,倡导以人为本,建立服务型学生工作的思路。以学生为管理工作的主体,树立新的教育观,聆听学生的内心世界,改变通过单一的考试考核来评价学生的思路,多方面、全方位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实现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与自我权力,充分尊重、了解、信任学生,发挥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能动意识,使学校的教育更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终极目标。
(二)从管理模式方面进行改变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大都以管理者干预的模式为主,课堂教育成为其主要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教育多元化的影响,传统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需要重新规划管理方案,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学生管理制度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是最基础的部分,例如规范学生行为的学习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奖(助)学金的评定、竞选学生会班委、入党等与学生有关的内容,都应该有相应的制度,确保管理到位、公平公正。制度管理不仅是保持良好学风的重要条件,也是实施科学管理工作的有效保证,一旦有了明确、清晰的制度,使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那么学生管理就可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建设队伍,组织有序。由于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具有性格外向、思维活跃的特征,学校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的、先进的、系统的管理工作队伍。要吸引思想政治专业的人才进入学生管理队伍,建立有责任、有担当、有创新、能力强、观念新的职业管理队伍,合理分配优秀的管理者,对其进行有序的组织,使其成为学校管理中最坚实的力量。管理者各司其职,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管理工作。文化构建,提升内涵。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在以文化为主的综合素质方面普遍有所欠缺,文化构建是建设校园文化、保障管理有序进行的有效措施,也是从学风、校风、治学精神等方面展现学校软实力的最佳途径。文化构建并不需要强制的手段推进,而是需要管理者在平时的学生管理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以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及综合素质。
网络信息,拓宽渠道。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今天,网络信息也可以作为管理学生的辅助手段加以利用。互联网不仅为管理者提供先进的传播载体,也为传统的校园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互联网,管理者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并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促进两者形成和谐、融洽、平等的关系。另外,高校也可以建设校园网站与校园文化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加强对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监控,推广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理念,预防网络犯罪,提高学生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入侵的自觉性。艺术类高校的管理者应预防学生沉迷上网、游戏等问题,切实掌握网络技术知识,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进而开展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心理问题防预,层次管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就业压力、家庭问题的增加,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特别是对于就业较困难的艺术类高校学生来说,可能要承担的心理问题风险更高。因此,建立心理问题防预机制是学生管理者不可疏忽的。艺术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对于普通院校学生来说更为复杂,他们的心理更加敏感,心理特征也更加多样化。如果管理者没有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管理者需要仔细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状况,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及思考,进而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监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的系统工程。若要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井然有序,就需要管理者对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在管理思路、管理模式等方面多加协调,确保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逐项顺利落实。
参考文献:
[1]杨克非,张文君.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与学生工作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5(1).
[2]邢学亮.高校学生工作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3]周森,高玮玮.试论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工会论坛,2007(2).
作者:胡冰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第七篇:学生管理中学生骨干的积极影响力分析
摘要: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是高校教育中的主要任务之一,需要调动学校管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在相关各因素中,学生骨干的自身素质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他们的素质能力对全体学生的素质能力提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与普通学生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学生骨干对普通学生的影响力是极其显著的,所以引导学生骨干坚定的理想信念、协调各个方面素质的发展、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发挥他们的导向性、辐射和示范带头作用,就必须加强学生骨干积极影响力的培养。
关键词:学生骨干;积极影响力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是高校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学校管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在相关各因素中,学生骨干的自身素质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大学生骨干是一支在学生当中有着特殊作用的群体,他们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学生各方面行动的表率,他们都是班里的佼佼者,其自身素质和能力都较强于其他同学。他们都是从普通学生中成长起来的,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在自身成长进步过程中的思想状况,并具有一定的威信。他们的素质能力对全体学生的能力提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普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学生骨干,从参加活动到学习进步;从发展党员到评功评奖,乃至日常的休闲娱乐,普通学生与骨干都在发生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由此可见学生骨干对普通学生的影响力是极其显著的,而且时时、事事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发挥学生骨干积极影响力的前提是自身要有较强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
学生骨干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服众能力。通俗理解起来就是要在各项工作中做到技高一筹,由于工作的需要,学生骨干要求要比一般学生更加周到的考虑问题,因此学生骨干的素质能力也会提高更快。其他学生意识到自己骨干还有差距,就会自觉的向骨干看齐,从而就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而这一思想转变的过程,关键在学生骨干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负责带领全班人员完成各项工作,同时还要主动运用自己的积极影响力来促进本班学生的各项工作,促进其他学生的成长进步,不断激励其他学生向优秀学生看齐。骨干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自觉培养积极影响力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形成积极的影响力,学生骨干还要加深对工作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在高校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强调高校要以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能力为核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高校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学生骨干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标杆和榜样,是学生与管理者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学生骨干决不能轻视自己的工作,要不断增强主动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自觉地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
2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影响力的保障是要按照“三化”的标准
规范各项工作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影响力,关键是要按照“三化”: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标准规范各项工作。骨干有很高的工作热情,他们能吃苦耐劳、迎难而上、表现积极。但他们在指导其他学生工作时往往会显得经验不够丰富,工作起来时常会“事倍功半”。为克服经验上的不足,首先,学生骨干要严格落实各项制度,使一切工作都依照制度开展;其次,在工作过程中要落实程序化,如果工作程序混乱,骨干应该努力将这种混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当然也可以积极向上级汇报寻找帮助解决。即以实现程序化为目标,强调照章办事的重要性,增强落实规章制度的主动性。
3发挥学生骨干积极影响力的重点就是要形成学生骨干的示范力
综合示范力是个性倾向、人格品质、道德素养等在日常生活中的综合体现。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态度、思想品德、社会理想、职业信念、性格、气质、工作能力等。学生骨干的示范力,就是指学生骨干在日常工作、训练、学习中敢于做旗帜、勇于做标杆的标兵意识。体现好骨干的示范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要增强“传”的本领。如果自己素质不过硬,也就无从谈起。只有自身素质过硬,才能敢于在工作中高喊“看我的”、“跟我来”。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潜移默化中传给其他学生。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进行传经验、教方法。其次,要耐心的“帮”。要注意利用以老帮新、以会代训等形式一招一式的帮,当他们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或失误时,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吸取教训,使他们明确问题在哪里、该怎么办。而不是动辄训斥、数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第三,要认真地“带”。就是对那些能力素质弱的学生,要大胆的放手使用,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扬长避短,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4发挥学生骨干积极影响力的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密切内部关系,营造团结奋进的集体氛围
管理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日常工作的开展,管理工作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工作,不是以管死、管严为目标,而是通过管理,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在被管理中学会管理,使学生实现从不犯错误、得过且过到为集体荣誉争光的转变。具体做法可概括为四个字:“捧”、“抓”“比”、“合”。“捧”:就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长处,挖掘他们的潜力,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委以工作,使每名学生感到自己受重视,感到自己能为集体做贡献,并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以点带面,激发干好工作的动力。“抓”:有奖必有惩。安排工作时要周密计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检查工作时要严抓细扣,标准要高,严抓落实,出现问题,要做到纪律严明,责任落实到人,责令改正,并列入量化评比。只有这样才能使每名学生养成干工作要服从安排,完成工作要尽心尽责的习惯,从而克服工作中的懒、散、等、靠的思想。“比”:工作、学习中,仅完成自己份内的事情是不够的,这样会使一些人形成“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心理和个人主义思想,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一种集体观念,协作观念和团结意识。通过开展评比活动,以比、学、赶、帮、超的形式,鼓励先进,树立典范,以此把一些人的个人主义观念转变成为集体荣誉争光的自觉意识。“合”:适时组织集体活动,让每名同学参与其中,树立正确的集体荣誉观念,克服狭隘的集体荣誉观念,使每个学生都有争先创优意识,以校为家的意识,自觉维护集体形象的意识,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5提高学生骨干积极影响力的途径是实际管理中下细功夫、深功夫、真功夫
在实施管理中,管理者要在工作方法、形式、手段上寻找新路子。
5.1克服学生骨干的“临时观念”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重在其组织建设上、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上做文章。要定期检查,一方面是检查各方面工作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也检验学生骨干的敬业心和责任感,同时又锻炼了学生骨干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第一任职需要”,较好地克服了“临时观念”。
5.2结合规定,创新管理
管理中,以法律法规和院校管理条例为准绳,以“量化管理”为辅助手段,这个手段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学生管学生有难度,一些学生骨干存在“不愿管、不想管、不敢管”的问题,用“量化管理”的方式,是学生骨干一级行之有效的方法,避免了一讲管理就难为情的现象;二是日常工作都以“量化”衡量标准做参考,这是掌握学生情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求每周有讲评,每月有总结,统一汇报,张挂排名,这样对表现好的学生是一种无形的鼓励,对表现差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
5.3教方法,树威信
每月安排一定的时间,由老师参加各部的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了解掌握情况,针对问题共同探讨,制定措施,统一思想,同时,对骨干成绩给予褒奖、肯定,对存在的问题郑重提出,责令改正。同时还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工作经验交流汇报会,让每名骨干在会上发言、述职、汇报工作情况,这个举措,一方面锻炼了部分骨干的写作说话应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汇报工作的陈述,其他骨干也可以从中交流工作的方法,吸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骨干的威信,使学生们都了解学生骨干的工作情况,奠定了学生给予学生骨干开展工作时的理解和配合的基础。
5.4针对问题,适时教育,做好疏导工作
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有时可导致学生的心理叛反,从而使工作停滞或造成更大的影响。此时,老师要及时靠上去,有针对性地搞好随机教育,大到理想信念、人生观教育,小至为人处世交朋友,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骨干积极影响力的形成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两届优秀的学生会就能完成的。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注重抓学生骨干的自身形象和点滴养成,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营造积极上进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影响力,形成学生骨干工作主动,普通同学积极配合的良好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胡新峰,李威娜.大学生骨干素质培养的意义、内容及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2]张倩.高等学校学生骨干队伍激励管理研究[J].科教文汇,2014年4月.
[3]曹林林,王介忠.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骨干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纵横,2011年10月.
[4]李芳菲.加强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12月.
作者:王文伟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八篇: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管理问题分析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引入优质海外大学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立足于合作办学工作经历,总结了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高等学校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特点分析
(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普遍不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招收一本、二本学生,也有三本、专科层次,跨越层次较多。进入大学后,学生缺少了父母和老师的严格管理,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准确的自我定位、缺乏对学业的长远规划,使得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容易产生怕苦畏难情绪,最终形成“不会学、学不会、不想学”的恶性循环。
(二)学生家庭环境优越、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经历,笔者发现,优越的家庭环境并没有为学生锦上添花,反而养成了他们种种不良品格:不求上进、好逸恶劳、爱慕虚荣、自我中心,缺少艰苦奋斗精神,盲目追求高消费、生活费用高昂,有的每月动辄几千元。个别学生脱离父母贴身看管,逐渐沾染了各种社会恶习,缺乏较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三)课程面广量大、学习压力较重。中外合作办学采用国际化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计划、课程要求和教务安排等方面要与国外相衔接,引进优质的国外教育资源,采用外籍教师进行中英双文小班授课,学生需要同步完成国内外两个教学计划,且要在毕业前达到出国的外语水平,达到外方规定的专业课成绩,所以,课程安排紧凑、培养周期较短、任务压力较重。
(四)环境相对复杂多变,学生心理相对脆弱。一是由于办学模式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必须面临国内外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无形中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合作办学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教育水平较高,加之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呵护,导致合作办学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自立自理能力较差,承受压力能力较弱,相比其他学生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三是尚有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等原因缺少父母关爱,性格比较孤僻,存在心理意识障碍,一旦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就会难以排解,产生极端念头。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由于缺乏较好的党团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差。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缺乏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对加入党团组织存在思想误区,甚至是抵触情绪。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国外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但由于他们的政治敏感性较差、社会经验较少,很难自行判断并抵制其中不健康的信息,难免受到国外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近几年来,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发展迅猛,但学生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特别是奖学金评定、贫困生资助等还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管理制度,与合作办学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且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学习,只能参照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在其基础上不断探索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学生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和教育发展新趋势,在“搭建出国之桥,铺就成才之路”方针指引下,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优质办学资源,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还要不断创新知识结构,积极开拓国际视野。然而现实中,从事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离合作办学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四)学校教育教学模式与学生实际情况存在差距。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普遍采取小班互动教学,强调日常考核管理,注重学生交际能力培养,这些教育方式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但与国内学生接受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相一致,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发展不平衡,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难题。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及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政治素养。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应该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时代特征,不断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触角,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课堂、进社团、进网络,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持续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切实提高学生是非分辨能力。抓实大学生入党培训教育,严把准入关,努力把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组织当中,以学生党员的“点”带动学生群体的“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二)优化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切实提升队伍综合素质。一是注重引进具有留学背景和较强管理经验的教师从事辅导员工作,便于辅导员把握合作办学规律,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二是学生工作干部要切实加强管理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摸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学生管理道路。三是从学校行政干部、任课教师中选聘职业生涯规划师、就业创业导师、出国事务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专项导师,通过开设公选课、讲座等方式来解决学生的专项问题,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针对性服务。
(三)促进学风建设,丰富教学内容。优良的学风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专业介绍会让新生对所学专业有初步的了解,逐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朋辈教育,利用“伙伴学习”的方式,邀请已出国同学回校讲解国外学习生活经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形成你追我赶争上游、团结友爱共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开展业余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模式及办学目标,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举办以英语风采大赛、英语沙龙、英语辩论赛、英语角为内容的英语文化节,形成了以英语为主要特色的合作办学学生活动品牌,开阔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谭花蓉.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袁莎.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3]曹建斌,刘勇.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策略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3
作者:云兵兵 赵长青 张洪宾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