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学生管理泛安全理念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解析”泛安全”的含义及理念,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论证“泛安全”理念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适用性,提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泛安全”的思路及模式,以期丰富学生管理理论,为学生管理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泛安全;学生管理;挑战;模式
一、“泛安全”理念
“泛安全”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外交领域,是基于国家安全威胁日趋复杂和不确定而提出的;随着安全威胁表现出多样化、不对称、多领域、全方位和不确定等特点[1],由于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网络不确定性的增强、衍生的安全威胁增多,单一的和局部的安全防护已经无法保证网络安全,“泛安全”概念被用来分析和解决当前互联网的安全问题。相对于传统安全,“泛安全”所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它并不是定义一种新发现的安全威胁,而是基于环境日趋复杂多元,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综合、全面且动态地考虑安全问题。结合高校学生管理的特性,可以将“泛安全”式学生管理定义为:考虑学生管理效果的多元影响因素体系,以管理对象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特质安全为中心,全面、系统、动态地对管理对象进行安全管理与监控,实现高校学生隐患致因可控的管理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泛安全”理念在大学生安全行为管理和校园安全建设中,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性,必然会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较好借鉴。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来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某所特定高校来说,这种传统安全观上所提及的危害,如学生意外事故、打架斗殴事件等并不是持续发生的,而学生所处环境中众多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其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学生安全事故的表现形式也趋多样。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普通学生安全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导致了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致因更加分散和多元,体现了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多致因和多关联性。
1.管理对象趋于个性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步入高校后往往给人以张扬、随性的感觉,而且不同个体因成长环境、学习能力的不同,对接受能力和生活理念也不同。孔子最早倡导“因材施教”,到了近代蔡元培也以松树和牡丹做比,形象地指出要针对学生自身情况,适应调整教育方式,但目前“填鸭式”灌输教育还比较常见,这种“批量生产”方式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拉埃丁和斯泰来的研究显示,学生是能够主动认识到自身学习风格和差异的,当二者出现不匹配时,学习效果反而比匹配时更好。这种学习的自适性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直接证据,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减少甚至抹杀学生间的差异。这种个性化趋势需要引起足够的正视,这是还原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为社会培养多元人才的必由之路。
2.管理环境日趋复杂
高校的管理环境可以理解为所有影响学校管理的内外条件和因素,包括内部一切资源与设施以及外部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等条件。高校管理环境的和谐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工作效率[2],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学校的安全管理活动也随之变得多元而复杂起来。首先,这种复杂性来自于我国社会、经济等宏观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因为缺少宏观安全管理的社会实践经验,成为许多不法分子的目标。大学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不断与外界环境相互影响,要不断做出适应性调整。其次,变动的环境引发校园文化及其内部师生价值观产生变化,学校为了自身发展并适应社会人才需求,要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而学生为了在校内或工作中取得竞争优势,也会进行相应改变。只有对复杂的校园环境实现能动管理,满足师生自我实现的要求,才能实现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对高校各条件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完成高校学生管理的变革与进步。
3.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
时代不断进步,要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大学必须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改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相对落后的局面。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情况是,由于相当一部分高校是由专科或职业院校升级、发展而来,在管理体制和水平上距离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反映在人才观念上就是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高校管理核心内容的重要意义,缺乏强有力的人才竞争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3];反映在激励体制方面,学生的有效激励措施为数不多,且沿用已久,缺乏根据社会发展做出的必要调整,监督缺失使得管理机制未对学生形成有效且持续的约束力。管理机制的创新是扭转目前高校缺乏创新性的重要保证,具有先导性与基础性的特点。没有管理机制的创新,单纯谈高校教学或科研方面的创新只是无源之水,并缺乏可续性。
三、“泛安全”理念下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根据以上“泛安全”的定义,所谓以“泛安全”理念指导学生管理,并不是认定一种全新的高校学生管理威胁,也不是发现或提出一套安全隐患识别方法,而是要求学校管理者破除之前学生“安全”概念的藩篱,从更广泛、更复杂的角度认识到管理边界内外日趋多元和复杂的安全环境,这种新的模式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1.建立学生管理“泛化”网络
在“泛安全”领导小组组织下,深入挖掘分析“泛安全”多种影响因素,将普通意义上的安全概念“外推”,可将传统安全的影响因素归为“未泛化因子”,而将目前引发高校面临的不良行为或事件的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刺激”称为“已经泛化因子”。在初始阶段,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把握,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完全泛化”。有必要采取广泛的学生意见征集,对学生群体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进行评估,逐步建立有效协同机制,形成网状多元化管理。管理机制缺乏创新一直是影响高校学生管理能力的制约因素之一,而目前高校各部门管理僵化,虽各司其职却在关键政策制定上步调缺乏一致性与协调性。因而要在专家座谈基础上,保证已经泛化因子的评定标准必须一致,使其认定满足有效性。对相同对象进行处理时尽力避免各部门协调管理的“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即保证协调性[4]。对已经泛化因子建立数据库,以密切关注其动态信息。最终建立一套横向宽领域多部门合作、纵向深层次扩展现有管理机制的综合“泛化”网络。
2.学生行为信息“大数据”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利用愈发变得快捷有效,高校也有能力获取学生行为信息的“大数据”,相对于传统数据处理重点关注学生群体信息的特点,大数据更能挖掘单个学生个体的表现。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利用大数据发现技术分析高校学生互联网行为数据,发现用户的异常行为,从而确定课程以及教材改进目标。除此之外,还可以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心理精神状态以及学习状态等。大数据分析得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统计结果,而是通过数据挖掘获得其中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获得学生生活学习状况、就业取向等众多行为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能通过传统数据分析获得。虽然各个大学之间规模、机构不同,具体管理情况更是差别巨大,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共性很多,可以适时地建立科学管理共享机制,确保校际的“信息共享,区别管理”,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安全管理。
3.学生管理的动态化
实现学生管理动态化是建设智慧型校园、促进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要提高高校管理中的适应性、改进管理机制,避免出现过于僵化的现象,有必要利用现代化工具,实时监控学生动态,建立覆盖全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实现网络化管理,这也有利于校方与家长方面及时保持沟通联系[5]。但动态化管理转换不善可能会引起现有机制的错乱,因而必须要在充分调研与掌握管理规律的基础上,与现有的管理机制完美结合起来,完成动态化管理有效衔接。其次,通过对内外部环境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并借助开放型设计的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学生动态管理,该系统要能随管理体制或标准的变化而变化但又不失规范化,并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如今高校的安全形势应对可归结为“内紧外松”的,这应该是利于广泛寻找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的,进而对监控问题设立警戒值,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银芹.中国面临的”泛安全”威胁与超限外交选择[EB/OL].hi.baidu.com/yzsfvazcizbuvxq/item/36beef642838a70ba1cf0f87.2010-02-08.
[2]唐碧华,姚远,朱渊.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的意义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03):45-47.
[3]李晨,杨薇薇,丁义浩.人才培养机制与大型现代化[J].中国高校科技,2014.04(04):64-67.
[4]乔国通,张宏,衡连伟.行为安全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86-88.
[5]付阳.学校安全风险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徐双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