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学生管理论文(8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学生管理论文(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学生管理论文(8篇)

第一篇:依法治校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分析

摘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当代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中国关于高等教育的立法相对滞后,高等院校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甚至出现非法的规章制度,制定规章制度过度,导致将“依法治校”误读成“依罚治校”以及“从严治校”。为此,本文将从高等院校学生管理的观念、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以及规章制度的合法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以此提出加强依法治校,完善高等院校学生管理的方略。

关键词:依法治校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救济体制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当代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继2003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年11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对依法治校理念的不断重视,层层推进。高等院校作为依法治校的基本对象,其在日后的各项管理工作中贯彻管理法治化已成必然之势。纵观当前中国高等院校内部规章制度建设现状,存在问题无疑是千仓百孔,规章制度不全,制度内容有违法律法规。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学生的维权意识日渐加强,高等院校已成为常见的诉讼对象。为此,本文将从学生与高等院校之间的法律关系、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高等院校管理下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从中国高等院校发展历程来看,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可以分为两类:行政法律关系和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前者观点更多存在于高等院校发展历程的前部分,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类规章制度约束和奖惩学生,以此来进行学校内部管理,对于学生自身的权利救济相对薄弱,学生的救济方式更多是向学校相关部门投诉等。由此来看,学校和学生存在一种隶属的行政法律关系。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大认可,学生受到学校的权益侵害也越来越多通过私法途径解决。因此,高等院校管理下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主要存在于两层: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将根据不同的管理内容存在不同的法律关系。

二、高等院校学生管理下存在的问题

针对教育领域,中国相继颁布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看来在高校管理方面也是有法可依,执行落实了依法治国的理念,中国高等院校也正朝着依法治校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法治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高等院校学生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将更明显地暴露出来,高校法治化建设滞后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发。这其中存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性、高校管理行为和规章合法性等问题,矛盾争议具体为学生的人身权、名誉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权益受到侵害。

(一)行政管理本位观念的严重性

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封建性思想,间接导致高校数年驱之不散的“行政本位观念”的病根。中国高等院校的行政本位观念严重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高校的管理者被纳入行政级别进行排序。厅局级校长、省部级书记等等,再者,如今高校里的学生组织常被批判“官场气”太重,这也恰恰是中国式高校管理模式下的培养成果。二是学术资源、教学教育的配置上也跟权力扯上关系。这就导致高校管理者拥有绝对优势,背离教学本位,带有行政化的学术只能机械式地培养学生。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不断得到更新,高等院校过往的命令式、行政化的管理手段,甚至有些具有合法性问题的管理手段,逐渐显露出来,涉及高校学生维权的诉讼案件也日益增加,依法治校已成为高等院校自救的唯一途径。

(二)高等院校管理程序的合理性

前文已说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已十分突显,这将无可避免地导致两大问题出现。一方面,高校规章制度遭遇无法可依。如今全国各地大搞依法治校建设,各高校陆续制定其高校章程,章程内容必须较于法律法规更具体化。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章程制定的内容有很多都是现实呈现的新问题。显然,接近十年前出台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很好地解答章程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规章制度程序混乱。法律法规滞后以及高校管理的行政化,直接导致中国普遍高校规章制度“轻程序,重实体”的现象。而程序正义是法理学上十分重要的理念,其在司法界的地位不容撼动。如今高校有一乱象,无论学生受到任何权益侵害,高校内的各部门,乃至最高管理者都会认为学生应找辅导员,任何的事务都堆到辅导员身上,这就要求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必须面面俱到,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然而,担任辅导员的大多是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们,过高的要求与其工作能力不匹配,与其过度地要求辅导员提高自身工作业务能力,还不如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程序规章。学生与高校纠纷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因为学生权益救济无门所导致,制定有效合理的程序规章必能够让高校纠纷案件大大减少。

(三)高等院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

高等院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存在严重的合法性问题。首先,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混乱,部分高校没有很好地明确哪些制度是学校层面制定,哪些制度是职能部门制定,上位制度与下位制度的关系等等。其次,依法治校变相成为“依罚治校”,中国很大一部分高等院校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采取过度的处罚制度,例如:某高校对于整治校内摩托车单车摆放的行动,采取暂扣的行为;对于在校园内道路上进行轮滑、滑板等妨碍交通安全的体育活动,违者将进行批评教育并罚款5元/次等等。此类规章制度过度采取处罚的方式进行校园管理,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且严重违反法律法规,高校并没有暂扣车辆、进行罚款等权利,高校的种种看似“权威”的行为,其实正在埋下越来越多的矛盾。再者,构成对上位法的违反。如今,高等院校大多沿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来作为制定本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依据,然而大部分院校推崇从严治校,依罚治校等观念,导致大量规章制度条文违反上位法(法律法规、国家规章制度)的要求,高等院校并根据这些“违法”的规章制度采取正当的执行手段。在过往缺乏救济意识和救济手段的时代,矛盾自然潜藏起来,而到了如今,学生对高校的偏见、怨气便一触即发,催生出各类高校与学生的诉讼案件。

三、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探析

面对上述高等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高校管理者应当转变管理观念,寻求改变。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高校规章制度应当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章“奖励与处分”部分共有十七个条文,却仅仅三条说明奖励部分,其余十四条都是说明处分的内容。中国高等教育的确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过度影响,现代性高等院校应是“以学生为本位”的服务型高校,突出法治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校。

(一)转变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新理念

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必须认清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明确学校与学生具有双重法律关系,而如今更趋向于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再者,当前全国力推教育改革,各类教育体制不断更新,催生学生与学校是具有互担权利义务的主体。因此,首当其冲的是在管理体制中转变定位,承认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主体关系,从单一的服从与被服从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模式。在找准定位的过程中,要从高校到学生正确认知“依法治校”的理念,防止错误解读的出现,明确“依法治校”并不是“从严治校”、“依罚治校”。组织高校教职工共同学习法律法规知识,防止在日常工作中踩到法律红线,动员学生积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规章制度,提高自身的救济意识,在遇到权益侵害时,懂得运用各种救济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二)健全高等院校各类规章制度

在当前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应当在不违反上位法的前提下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废止非法的规章制度,正确解读“依法治校”理念,明确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以高校章程为抓手,完善各职能部门规章制度,各学生奖惩办法等等。

(三)完善高等院校的救济体制

高等院校完善自身内部的救济机制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首先,合理的救济体制能够赋予高校一定程度的自治权,管理内部纠纷,并减少高校形象的受损。其次,救济体制的运行过程,也是高校不断发现自身问题,得到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依法治校”理念的纵深发展。构建健全的申诉制度。《教育法》第四十一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四条都先后规定赋予学生的申诉权。为此,高校有责任建立一套健全有效可行的申诉程序,这也是高校与学生平等主体的表现。建立法律咨询服务机构,以解答学生日常法律问题以及学生权益救济的直接受理部门。以此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依法治校”和“依法治国”理念的长期教育。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应当树立强烈的法治意识以及人文意识,在日常管理中建立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以学生为本位,构建服务型的和谐校园。在学生管理中逐步改变官场风气过重的行政管理,形成注重权利、依法办事的管理氛围,以及法治化的学生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袁玉玲.论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校.教育研究.2014(12).

[2]罗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思考.大学教育.2015(6).

[3]王霞.“依罚治校”下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探析.广西大学学报.2009(31).

[4]唐赟.依法治校视角下我国高校规章的合法性问题.高校教育管理.2015(9).

[5]张建栋.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作者:黎炳潮 段然 单位:广东肇庆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风险研究

摘要:在依法治校的过程当中,高校和学生之间的诉讼纠纷越发频繁出现,这显示了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当中的存在的法律问题,体现了高校的行政管理职权和学生受教育权利之间的冲突。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更新管理模式,加强管理风险预防机制,以求法治化管理学生,尽可能减少和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本文将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法律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学生管理;法治;法律风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而学生管理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抓手之一。但是在百度词条中输入学生状告学校,一共可以搜索出1440000条,可见这些案例所受到的社会关注度十分普遍,这也表现了高校的内部管理行为开始进入司法审查的视野,体现了社会法治理念的提升更体现了我国大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加,也彰显了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因此作为学生管理者,如何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保障学生合法权益,提升高校管理者法律意识,加强高校法律风险预防,是函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与其学生法律关系的定位

我国高校实质上具有双重角色: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教育教学组织管理,与以上相对应,高校的法律定位就是行政主体和民事主体,故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依据包含宪法依据、行政法依据、民事法律依据。在司法实践中,高校是由国家法律授权专门行使教育行政权力和公共管理权力的组织,在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为学生颁发学位证书、进行学籍管理、奖励处分的时候,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是行政法律关系。而高校与学生之间主要存在民事财产关系和民事人身关系两大民事法律关系,在平时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如高校在安排住宿、餐饮、安全、活动、教学设施时与学生之间就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高校管理者应该依据相应的法律关系做好自己的管理定位,提前做好风险的预测和责任承担的分配。另一方面,高校管理权是行政管理权,依据高校管理权所作的行为,有的是内部行政行为,这是一种基于国家赋予学校自主办学的法定的自治权力,有的是外部行政行为,这是基于国家授权而行使的公权力。高校依据法定的授权制定管理学生行为的校纪校规,只要这些校纪校规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学生就应该服从。研究清楚这两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有助于后面对于法律风险的类型及对策的分析。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加强法律风险存在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高校教育活动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司法审查,依法治校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法律风险防范,作为管理者要提升法律意识,要学会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协调、处理好校内外的各种关系及利益,在法律的指导下规范高校的各种管理,加强高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减少法律纠纷。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分析目前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其成因。

1.从立法角度来讲,相关法律依据缺位,现有的法律内容上较为原则化,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制度是我们从事学生管理的法律和制度依据,我们所依据的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如果不完善、不合法,尤其是行政教育立法滞后,出现法律风险是必然的。

2.高校订立的校纪校规不健全或者某种程度上存在违法成分,权利与义务失衡。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制定校纪校规的时候基本原则是重视学校的权力,大量存在的是禁止性和义务性规范,而较少的是对于学生权利的规定,更甚至很多学校的校规的规定比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更为严格,有的还会和现行法律法规相悖,特别是高校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自由裁量权较大,也会产生与法律法规规定不一致的情况。

3.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忽视学生的程序性权利,对于学生的违纪处理程序存在瑕疵,比如不遵守国家的处分程序,学生的申辩权、陈述权、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4.高校和学生法律关系定位不准确,双方对于管理认识错位,高校行政管理色彩较浓导致侵权现象频发,其实高校作为民事主体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双方构成地位平等的合同关系,而大部分高校认为对于学生的管理属于自己的内部行政工作,定位不准确就会侵犯学生的权利。

5.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本身就缺乏法治,也存在漠视学生权利的情况,将行政管理意识带入到教育管理中。相对应的目前大学生自我意识、权利意识增强,大学生对自己的权利的关心度远远超过了他们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方面知识的掌握,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容易导致法律纠纷,学生将学校推上被告席,更多地是从自身民事权利的角度考虑,而置存在的行政法律关系于不顾。

6.有效的权利救济途径较少,学校以内部规则的方式限制学生基本权利,而且对这种限制,学生有忍受的义务,其中很大一部分权利限制是没有法律救济途径的,而在目前的体制下,申诉和行政复议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数学生只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很多的起诉还会被法院以“不属于受理范围”为由予以驳回。

三、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的类型

1.学校处分违纪学生时的法律风险,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处分所依据的规章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特别是高校自己制定的校纪校规中本着从严治校的方针会出现与法律法规相背离的规定,内部的管理规则失范,包括更改处分设置种类、增强处分力度、部分条款违法等;二是处分程序不当而导致,法律法规赋予学生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申诉权,但对于怎样行使这些权利则没有具体程序性规定,高校在处分学生过程中,学生的以上权利及救济途径难以充分实现。

2.高校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风险,比如学校设施存有安全隐患,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或学生履行请假手续离校发生意外,或学生在外实习期间发生安全问题,都容易引起相关法律纠纷。

3.高校侵犯学生人身权的情况。一是生命健康权,校园内的学生人身伤害大致有四种情况:第一,学生斗殴致人伤害,校方无管理瑕疵的,由加害人承担责任;第二,学校雇员致人伤害,应由雇主承担责任;第三,学生在学校被校外人员打伤,如果有证据证明校方未尽合理限度内的安全保障义务,校方应承担责任;第四,建筑物因维护管理瑕疵致人伤害,或悬挂物搁置物及树木等伤人的,产权人或管理人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承担责任。二是学生的名誉权与隐私权受到侵犯,学校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于学生不分场合的批评、将处分通知书、成绩单张贴,在网络上进行管理的时候,强制检查短信、查看通信记录等强制性措施,就会侵犯到学生的名誉权和隐私权;三是学生的署名权受到侵犯,这会发生在帮老师进行项目研究进行成果发表的时候。

4.学生的财产权受到侵害,常常会发生宿舍丢东西或者是与学校相关后勤机关出现矛盾,如果是外来人员作案,校方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可能要承担责任,如果是学生自盗,校方在合理防范方面无瑕疵的,学校不承担责任。如果出现高校强制收费、扣押学生财务、变相抬高教学用品及生活用品价格等情况,也属于对学生财产权的侵害。

5.学生的受教育权受到侵犯,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更改考生志愿的情况,对于考试作弊的学生做出开出学籍处理,以旷课为标准取消学生考试资格甚至给予相关处分,以上这些情况都或多或少的在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6.学生的公正评价权受到侵犯,由学生诉学校的案件中可以看出,高校存在着违背客观事实及教育法律法规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作出不实评价的情形。

7.对于学生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侵犯,学生对于高校的发展状况、校纪校规、课程选择、专业设置、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水平、教学设备、本专业经费投入、收费情况、奖学金评定及设置、处分的实施等都有知情权,也有权对这些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监督。

四、对于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的对策研究

1.学会用法律的思维从事管理,管理方案的制定、管理的过程、活动都要依法而行,树立法治理念,提升管理阶层的法律意识,同时转变高校管理的思维和方式,更多的建立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

2.对于高校现有的校纪校规的合法性进行全面的审核,特别是禁止性和惩罚性条款,将其中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部分清理,在现有的校纪校规中增加一些尊重和保障学生权利的条款,保障学生的知情权,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监督权、管理权。

3.保证正当程序并争取建立校内多元化的救济途径,高校在做出影响学生权益的决定时,一定要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并说明该决定的事实、根据理由,听取学生的陈述申辩,必要时可以实行听证程序,事后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等。建立学生权利保护机制、纠纷解决机构,规范学生申诉程序,保证每一个学生申诉案件都能及时、依法得到处理。

4.采取有效手段对于安全问题进行防范,包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做到仔细排查、及时发现、迅速处理,要预先准备好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5.提升法律意识,要求活跃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学生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要有法律责任意识和正当程序原则;对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要强化证据意识,做出任何行为特别是处罚或处分必须依据证据,及时收集和固定证据,有效应对学生的申诉和法院的诉讼。

参考文献:

[1]张静,学生权利及其司法保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2]周叶中,周佑勇主编,高等教育行政执法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潘春玲,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研究,《法治与经济》,2011年第八期.

[4]黄彩燕,高校大学生管理中法律风险防范的若干思考,《中国职工教育》,2014年6月版.

作者:陈扬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随之而来学生状告高校的事情也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高校法治管理的缺失,否则如此之多的状告事件便不会发生。当前,我国高校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法治建设,以法治思想、法治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同时,确保高校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当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然后主要就如何从法律途径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部分探讨性意见,以期能对高校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完善

从法律途径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既能够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也能够确保高校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下,高校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法治建设,以法治思想、法治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管理。

一、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状告高校的事件层出不穷,例如“杨振伟状告母校案”(2010年)、“杨永智状告母校案”(2010年)、“78位法律硕士集体诉母校案”(2012年)等等,这一系列的案件都暴露出了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当中所存在的法治缺失。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学生管理规范法治理念欠缺

从如今的高校学生管理规范制定与实施情况来看,还相当欠缺法治理念。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的法律缺失所造成的,这导致高校在制定自身学生管理规范的时候,没有权威的法律条款作为参考,这就导致了高校学生管理规范欠缺法治理念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自身在学生管理规范的制定上,忽视了如何保障学生合法权益这一重大的问题,一些规范措施不仅欠缺人性化,更加欠缺法治理念。

(二)高校学生管理基本程序不健全

高校学生是一个身心成熟的社会群体,在对他们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向法治靠近,要具备健全的基本程序,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管理工作心服口服,否则就会造成他们对学校的误解。例如,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没有健全的陈诉程序、申辩程序、告知程序、申诉程序,这就使学生在学校中找不到合理、合法的程序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最终只能走上状告高校的途径,所以如今学生状告高校的案件才如此之多。

(三)高校整体的法律意识还有待提升

虽然较早些年相比,我国高校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就现实水平来看,还略显不足。有的是学校管理层、学校教师法律意识较低,在学生管理过程当中,不能确保所有的管理措施的合法,这就在不知不觉当中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还有的是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不足,很多时候误解了学校的管理措施,认为学校的管理措施不合法,但实质上学校方面并没有触犯到其合法权益。所以,高校整体的法律意识都还有待提升,不论是学校管理层、教师还是学校自身,都还应当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

(四)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监督

从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看,虽然有学校来管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但是却并没有哪一方来对学校做出的学生管理行为进行监督,这就非常容易导致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做出损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其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没有哪一方能够对学校的行为进行监督,所以学校就不用担心自己有没有触犯相关的法律法规,只用思考如何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取得最快速、最有效的管理效果,而不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与否。

二、如何从法律途径完善高校学生管理

一系列学生状告高校的案件不仅使得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损,也严重损坏了高校的社会形象,对高校的发展来说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因此,从法律途径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法治理念为基础完善高校学生管理规范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为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也为了确保高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必须要以法治理念为基础,对高校的学生管理规范进行完善。应当通过对相关法律的修订、补充,来充实高校学生管理内容、程序、申诉等方面的具体法律制度,通过更加严谨、细致、规范、合法的途径,来处理高校学生管理过程当中的各种事务,例如制定《考试法》、《学生管理组织法》等等,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不和谐现象、无规则现象,给出明文规定,确保学生管理中的一切事务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了方便学校自身的管理,高校可以以相关法律为基础,细化自身的学生管理措施,从申诉制度、奖惩制度、学位管理、学籍管理、日常管理、教学管理等等角度出发,健全学生管理法制体系,确保所有的管理措施都能够受到国家的认可与支持。

(二)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基本程序

第一,健全告知程序。高校应通过规章制度明确学生的管理规定,告知学生哪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这些行为发生后学生要承担什么样的处理结果。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处分或做出管理决定前要告知学生违纪违规的事实、处理的依据、行为承担的结果以及学生享有的陈诉权和申辩权,做出处理决定后也要告知学生,解除处分的方法和救济权利。第二,健全陈诉、申辩程序。高校在对学生做出处理决定前应遵循法定程序,给予学生陈诉和申辩的机会,认真听取学生的解释,对于合理合法的申辩理由和意见管理者要予以接受和采纳,尊重学生的维权行为。第三,健全申诉程序。学生在接到高校的违纪处分决定或其他处理决定后,如有异议可向学校相关部门或教育部门提出申诉的书面申请。高校应该具备专门的申诉处理委员会,需要改变原决定的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学生对复查有异议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

(三)进一步提高高校整体的法律意识

提高高校整体的法律意识必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个方面是高校管理者自身应当更新学生管理理念,重视自身法治思想、法治意识的建设,对相关法律展开学习,严格控制和约束管理行为,不能超出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既要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又要确保学生的权益不受损害;另一个方面是要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除了基本的法律学科教学外,学校还应当为学生开展各种法治活动,例如讲座、演讲、知识竞答等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法律方面的咨询,在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时,也要引导他们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法律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建设。

(四)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监督

要冲社会监督以及司法监督两方面出发,加强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确保学生合法权益。社会监督方面,主要是将学生引入到学生管理的主体范围中来,让学生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对学校的管理方式、手段、措施等进行监督,给予他们话语权,让他们能够保障自身权益。司法监督方面,国家司法机构应当积极介入高校学生管理,加强监督力度,公平、公正的对待与处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确保双方的权益都能够得到有力的保护。

三、结语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当中,应当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建设,以保障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的合法权益,维护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我国高校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咏梅.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14(3):3-4.

[2]周碧彤.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关系及其依据[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42-45.

[3]王冰,董辉,王宇超,韩亚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初探[J].才智,2014(15):97.

[4]杨智丽.浅议依法治校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J].文教资料,2014(34):118-119.

作者:胡超仪 单位:惠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第四篇:高校学生微信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信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人际沟通交流的主要平台,已经成了大学生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教学课堂、学生安全保护意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带来影响和挑战,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借用微信平台建立学院学生管理者的微信公共平台,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微信群,学生管理者利用微信朋友圈功能时刻注意学生的生活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交流,把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微信;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

0引言随着社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QQ、微信已经成为广大用户的社交主流,特别是在广大青年用户中,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为了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的动态,把学校的各种通知及精神传达到每位学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微信平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1微信功能及特点

微信是2011年1月腾讯公司研制开发出的免费即时通讯信息服务,是一种最新的智能终端信息服务,能够发送文字信息、语音短信、音视频、照片等。其基本功能主要有聊天、添加好友、实时对讲机等,另外,微信还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其他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扫一扫”、“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2013年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伴随着手机日益成为社会活动和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我国网民利用手机终端上网的比例明显上升,达到了74.5%,而学生网民是他们中的主力军,占整体的25.1%[1]。截止到2015年年初,微信注册用户突破6亿大关,其中海外注册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一亿,日活跃用户也突破4亿关口,看微信和发微信已成为民众生活每日必做之事。微信与其他的社交软件相比,它显得更加灵活方便,而且功能也丰富强大,归纳起来具有如下特点:

1)实现了无障碍沟通。微信实现了跨操作系统操作,只要是智能手机都可以使用,同时还跨通信系统使用,无能是移动、联通、电信通信系统,都可以运行,在技术上实现了沟通无界限。

2)沟通方式多样性。微信的沟通方式除了普通的发送文字和图片外,还具有强大语音和视频沟通功能,使用户在沟通交流时形象、生动、活波有趣;其次在微信朋友圈里,使更多用户参与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乐趣,从而使微信文化无限扩大;最后,微信公共平台还可以接收咨询,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

3)使用成本廉价。微信平台是一个完全免费的软件,只有在使用时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信息时才耗费一定流量;经统计1M流量可以发送文字信息1000条左右,1分钟的视频信息,1000秒左右的语音信息,而在后台运行过程中耗费的流量也极少[2],所以,微信使用成本很廉价。

2微信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

随着微信社交软件使用普及,终端用户的增加,使人际社交活动演绎出新的网络文化,特别是在广大高校学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微信不仅具有时效、便捷的消息功能,也具有获得各类型资讯的工具,在当代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下,给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一些新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安全防范教育方面。微信在当代大学生中普及率很高,学生在使用微信进行各种各样活动的也多,比如,利用微信中的的“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在方便大学生拓展交际范围的同时,也容易对他们的个人隐私造成侵犯。《法制日报》记者近日从河南省郑州市检察机关共审查起诉利用新型社交工具“微信”的“摇一摇”“漂流瓶”“查找附近的人“等功能实施犯罪的案件47件中74人,其中大部分案件发生在大学校园或大学生有关[3]。

2)课堂教学管理方面。微信中眼花缭乱的娱乐信息可能使大学生沉迷其中,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在课堂上时刻还挂念微信更新的信息,频繁查看手机,严重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3)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根据调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有60%的大学生表示使用微信后对他人的信任感降低,30%的大小角色不再愿意跟现实中的朋友打交道,10%的大学生每天不看微信就会很烦躁,总觉得手机在震动,时不时都要拿出来看看,32.6%认为使用微信会使让人无法克制在熄灯后玩微信,影响休息[4]。

3微信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策

3.1建立学院学生管理的微信公共平台

学院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以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方式向全院学生群体发送活动通知、学校政策、会议内容、各类公告;也可以开展个性化服务,比如在放假期间外出注意安全的温馨提示。通过这个公共平台打造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教育阵地。还要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时效性特点,收集网络时事政治热点,给当地大学生注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另外在开展个性化服务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常遇到问题,设置自动回复功能;如果遇到特殊咨询问题或困惑时,系统会将问题汇总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对一沟通交流,及时为学生进行有效解答,排除困惑。让学生感到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人,在微信沟通交流中,可以感到轻松自由。

3.2建立以班单位的微信群

以班为单位的微信群相对于学院微信公共平台,在传达消息和通知公告时更加灵活,而且效率更加有效。班级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集体讨论,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使各项工作更加有效的传达给每位学生。此外,在微信群讨论事情,可以避免同学之间由于观点和意见不同,造成的场面尴尬局面。学生在表达个人观点和想法是可以轻松、和谐的直接提出,增加讨论和互动的热情。同时,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时事热点,学生关注和关心问题进行有效探讨,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又为学生各自展示才华创造条件;还可以利用班级微信群向学生各种考试学习资料和就业信息等,这样可以有效的扩充学生知识面和视野。另外,通过班级微信群召开班会,探讨班级学风建设问题,提高班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建设问题,通过学生的相互沟通,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3.3主动关注学生朋友圈,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当代大学生喜欢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将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感悟在微信朋友圈中与朋友分享。因此,学生管理者要主动关注学生的朋友圈,及时了解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当发现学生群体中出现不稳定情况,要及时排除,让不稳定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另外,学生管理者通过关注学生的朋友圈,还会了解学生真实一面,有利于对学生做出全面综合的评价,并有效的根据个别突出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4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由于微信支持多形式的传输功能,比如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这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模式。通过这些形式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可以侧面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开展有趣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淡化教育者的角色意识,降低大学生的抵触情绪。总之,微信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便利时,也不要忽视微信不足之处,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比如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时候,通过微信功能摇一摇、漂流瓶、找附近的人时,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给学生带来生命财产安全。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微信,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高健,汤志鹏.微信平台在高校共青团活动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6:96-98.

[2]崔颖.浅析微信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现代交际,2015,04:123-124.

[3]田俊巧.微信在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求知导刊,2015,13:102-103.

[4]赵昕.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18-20.

作者:蒋松柏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以学生为本研究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学生管理,高校学生管理也在教学任务中与之相辅相成的,在这种交互的工作方式中是高校培养人才所必须的管理途径。事实证明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作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主要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学生管理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学生管理;学生为本;主体地位;服务意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质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满足和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探索具有创新性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我们应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发展,通过转变角色,将管理学生变为服务学生,让教育服务于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辅导员的引导和魅力是学生进步的基础。学生步入高校,辅导员沟通了学生教学工作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辅导员的引导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辅导员的在生活上是学生社会生活的标杆,言谈举止、生活态度、道德品质以及处世方法等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更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辅导员应以规章制度为管理的准则,利用自己年龄长于学生,工作熟于学生,经验富于学生的优势,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亲近学生,更好的学生的内心世界。用良师益友的工作方式一步步促进学生进步

(二)以人为本,育德先行。高校,高在学术之深,高于课业之精,更高于育人之重任。一名优秀的学生是精湛的技能和优秀的品格共同组成的,所以育德教育,高校所责无旁贷的。高校办得好不好,在于学生德行高不高,在于学生谈吐雅不雅,更在于政治思想深入不深入。所以学校管理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科学育人,以分类管理为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有着多种多样的人格,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最有效进行学业管理的方式,传统的以班级“群体管理”模式已不在适合高校优秀人才的管理。以学生为本,分析不同的学生性格,用科学分类的方法进行统一的划分,从而才能用最少的资源最大化的进行学业教育。只有管理者必须具备很强的分类管理能力才能有效正确的进行学生的分类。在科学高效的分类教育下才可以更好的做到理解、帮助学生进步,才可以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同样,科学的协调能力,也是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的必备条件。组织好各班级、宿舍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发展专业,拓宽人际关系,快速完成工作的要求。最终使学生在优良的校风、学风中学习、工作、生活,从而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

(四)奉献优先,以服务奉献为手段。对于学生,我们服务的态度决定了学生校园生活的第一感觉。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创新完善自己,在平日里坚持服务奉献的态度,并且围绕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方式,才能树立健全的学生人格。普遍了解学生所需,利用谈心、问卷的方式明确工作。深入明晰教学教育所求,从宿舍和课堂抓起。主动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和贫困生服务工作。利用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活动,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排忧解难。

二、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让教育服务于学生,树立服务意识。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是传统的学院办学理念,但严苛的管理会导致学生情绪上的敌对以及心里的不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是机械化管理和对反对声音的打压。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服务”,从最基本的工作中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态度,因此,一切为学生生活着想,了解学生的困难,咨询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关注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必须明确地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在明确每个人不仅享受权利更肩负落实自负的责任。同样,普法工作一样是工作重点。面对牵扯教育教学中的法律工作,针对学生的决定时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其权利的实现。不让学校成为学生唯一的法律渠道,也让学生自己成为自身的管理者

(二)亲近学生,贴近学生。走近学生,亲近学生,试着与学生做朋友,而不只是做一个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严厉管理者。如果经常采取过激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所以必须要采取民主的方式,学会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校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的社会人才。学生的情感体验应该收到学校的保护和关心,学校应关心学与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有如家般的归属感,进而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正如我们所知,人是情感性动物,需要重视和肯定。人在心里感性情感促使他们在来自学校的尊重和爱护时用相同的方式来对待老师、回馈老师,这会对学校以后的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在大学这种相对自由的环境下,管理不能仅靠老师,更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一个有能力、有责任的班委和团委,其所能产生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所以要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做到“管放结合”,积极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中心,把培养全方位人才当作教育的目的,把学生自主管理视为教育的归宿,开创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本”这种管理模式不但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更应成为当今高校的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高校要把为学生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只有“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才能够真正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这既是对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尊重和肯定,也是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和核心。

作者:王瑛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家长身份的缺失

摘要:当代大学生,受到学习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面临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如果长期累积而得不到合理的释放或者宣泄,就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引起突发事件,甚至导致家校矛盾。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却不若基础教育阶段一般密切,学生家长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身份模糊、尴尬,常常使得家校关系陷入困境,只有明确家长的身份、位置,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家校矛盾,使得高校与家长共同施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家校矛盾;家校关系;家长身份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越来越的学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在学生比例大规模提高的同时,高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冲突也越来越受到媒体与大众的关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发生意外,家长、学校互相推诿的事件屡见不鲜,高等院校家校合作的问题虽然引起了社会、学校的关注和重视,可是在执行和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家校关系,缓解家校矛盾,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学生管理中高校与家长关系的现状

高校与家庭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应当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然而在实践中,高校与家长之间却在沟通上存在鸿沟,无法实现良性互动,在一些具体的教育价值观上也缺乏协同、统一。第一、高校与家长缺少长期、稳定的互动。按照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规定,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人员比例是1:200,而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宽泛,几乎包括一切。这使得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家长保护联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主要集中在学期末的成绩回报中,以及在学生学业出现问题,或者遇到突发事件时,家长才可能与学校产生互动。这使得相关工作变得过于被动。第二、家长与高校缺少主动的联系。一般家长只有在大一新生报到入学的时候才会与学校、老师有短暂的接触,其他时间基本不会再主动前往高校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家长也很少会主动联系学生的老师、辅导员了解学生的近况。在大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里,教育学生成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都是高校的事,与家长没有必然的联系,家长只需要为学生提供经济保障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发现甚至有的家长直至学生毕业也从未与学校有过一次接触。家长与高校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以至在教育理念上没有相互协调,甚至存在很大的分歧,这就给家校矛盾埋下了隐患。第三、家校之间的联系方式过于单一。高校与家长的联系方式上,除了邮寄学习成绩单,高校偏爱电话沟通的形式,但是电话沟通很难深入化、具体化,沟通效果并不显著。而一些新兴的网络平台,却受到家长的文化素质、经济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很难全面推广。虽然有些学校尝试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深入访谈的形式,但是由于学生生源广泛,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以至这些方法很难普及。

二、导致家校矛盾的因素

家校矛盾,即学生家庭与学生所读高校之间的冲突或者矛盾,这其中包括高校与家长之间的矛盾,老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等等。当代大学生,受到学习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升学、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如果长期累积不能得到合理的释放或者宣泄,就很容易引发家校矛盾。家校矛盾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作用,而家校矛盾的产生与大学生、学生家长、高校三者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学生是家校矛盾的核心,是恶化家校关系,触发家校矛盾的内核。家校矛盾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绝大多数“90后”是独身子女,长期受到父母、长辈们的精心呵护,养成了他们自我、独立的个性,也使得他们脆弱、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中,他们在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中读书、考试,而缺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是由于家长、学校、老师的高度关注、极度关心中度过,他们急需自己的空间,独立、自由的生活,急于摆脱家长、老师的控制和约束。这些状态都会影响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后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表现为缺乏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很难确立人生的目标,无法融入新的集体,甚至出现各类生理、心理上的问题。第二,家校矛盾问题的突出也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生进入高校后,家长们像卸下了包袱一样,将孩子彻底交给高校、老师和辅导员,家长普遍缺少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意识。家长这种单方面将学生教育、管理责任推卸到学校身上,而只是从物质上去满足学生的需求,缺少了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了解与关心,一旦学生在高校中发生突发事件,家长会将责任全方位的推卸给学校,导致学生问题尖锐化。大量实例说明,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家长茫然的态度,遇到问题时的过激行为,都导致了家校矛盾的日趋激烈。第三,高校对于家校合作理念的认识不足。高等教育是系统的、正规的、权威的教育,在这样的传统观念下,学校教育占据了学生教育的主体地位,而家庭教育更多是在物质上,生活上予以支持,这就使得高校不得不承担学生教育管理的全部或大部分责任。一方面,高校没有将家长纳入学校整体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之中,往往是在学生犯了错误才临时联系家长,家长与学校的关系零散,没有持续性,家长很难与学校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另一方面,高校的管理层很难投入应有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来保障家、校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甚至有的高等院校出于对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水平的怀疑,担心家长对大学生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而将家庭教育作为一个旁观者身份被动的参与到高校合作之中,家长也不得不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三、家校关系中学生家长身份的缺失

家校关系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与学校就学生培养、教育、管理而产生的相应沟通与合作关系。然而在当前的家校关系中,高校与家长的关系是一种不对等的合作关系,家长的身份、地位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家长对于家校关系的认知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大多数学生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积极的参与到基础教育中,配合中小学老师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愿意竭尽全力资助子女成才,可是,一旦子女步入高等院校,他们就很自然地将培养子女成才的任务交托给高校,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成人、成才的作用。他们在观念上没有将自己视为子女的“老师”,也没有将家庭视为教育的另一个场所,单方面的认为将子女送到高校,子女的教育、管理就应当由高校全权负责。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既没有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意识,也没有意识到参与高校的教育是家长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有些家长仅仅关心学生的成绩和分数,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不全面,漠视学生的德育,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第三种是一些少数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不懂教育,对高校和老师是完全的信赖,在他们的理念里,老师是权威的象征,于是他们主动放弃参与学生的教育活动,将学生百分之百全部交给高校和老师。无论哪种情况,他们都无法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无法与高校在对等的位置上面对和处理学生问题。实际上,家长比任何人都了解子女,家庭教育更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长在与子女的长期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对女子的个性、品质、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高校管理的时候,可以参与其中,一方面家长可以了解学校的政策,可以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决策给予更高的支持,高校在对学生教育管理时也就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更多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大学生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能够得到更多的源于高校方面的理论上的指导,可以对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得学校的制度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合理。家校教育合作,实质上是联合家庭和高校的力量——两个对学生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家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人才教育的有机补充,高校教育是人才培养教育的主渠道,两者应当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建立一种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人才培养教育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0.

[3]李道平.公共关系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8-1.

[4]简敏.校园危机管理策略创新:当代高校稳定的现实选择[M].中国检查出版社,2007.

[5]唐文琴.协同教育视角下中国家校关系的失衡与反思[D].西南大学,2013.

作者:翁明慧 王达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第七篇:校园垃圾分类与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摘要】PPP模式的垃圾分类管理为推向高校,首先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试点工作。针对高校在实施PPP模式下的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举措,确保垃圾分类顺利进行,同时为垃圾分类在高校的改进与推广工作提出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PPP模式;学生管理;垃圾分类

近年来,广州市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垃圾能否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直接关系到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工程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2013年广州市制定《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并以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模式试点推进垃圾分类管理,在居民社区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广州市联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轻工)、广东拜登投资有限公司研发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将试点范围扩大到高校。于2014年9月进驻广轻工学生宿舍区,并投入使用。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应在不断改善校园环境的同时,结合垃圾分类教育学生,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故本文将针对高校在实施PPP模式下的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举措。

1PPP模式下校园垃圾分类运行方式

学校联合广东拜登投资有限公司、学校后勤集团、学生工作处等多个部门采取行动,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广东拜登投资有限公司主要是结合高校垃圾种类及特点,研发智能系统。智能系统是由智能密封式垃圾点、后台大数据处理系统和积分兑换系统组成;学校后勤集团主要是结合智能系统的需求,对垃圾及时分类处理;学生工作处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智能系统,确保垃圾正确投放。智能系统与学生一卡通相结合,可以实时身份核对和实时称重,垃圾投放者的身份核对和实时称重可在1至2秒钟完成。学生只要按照分类要求分好垃圾并装袋,放到垃圾箱顶,刷学生一卡通,密闭的垃圾箱盖会打开,将垃圾投入相应的箱体。投放垃圾后,用户投放垃圾的类别和重量也会及时传送至后台数据处理系统。垃圾投放后,后勤保洁人员每天对分类的垃圾进行核对,分类正确的可以获得与投放垃圾重量相对应的积分,分类不正确的则通过短信等方式进行提示,通过提醒,提高垃圾正确的投放率。垃圾投放正确获得的积分可以到指定地点兑换奖励。针对投放者心理设计的积分兑换系统,不仅提高了正确投放率,也提升学生投放的信心度,最终使得学生养成正确投放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垃圾分类的正确运转。

2从校园垃圾分类视角审视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垃圾分类回收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三种方式中属于再使用和再循环的范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从校园垃圾分类视角,客观审视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绿色校园,将资源循环利用思想融入高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1学生对垃圾分类缺乏行动意识

曾经有学者提出,高校师生们环保意识较高,定点安放的垃圾桶让大家养成了不随意丢弃垃圾的好习惯,但是多数高校在生活垃圾产生最大源头的宿舍区、饭堂,垃圾“一桶装”情况异常严重。[3]这种“一桶装”的现象在我校也是存在的。学生公寓在PPP模式垃圾分类之前,垃圾的处理方式是每个楼层设置大垃圾桶,学生直接将垃圾投放到垃圾桶即可。在启用垃圾分类办法后,大垃圾桶全部撤掉,要求学生将垃圾投放到指定位置。但是很多学生习惯了大垃圾桶简单的投放方式,不愿意到指定地点投放,甚至出现直接将垃圾放在宿舍门口,等待清洁人员来处理。

2.2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不全面

针对学生生活垃圾,垃圾种类分为金属类、玻璃类、塑料类、废纸类、其它生活垃圾。在垃圾分类实施后,虽然有同学将垃圾装入不同的垃圾袋中,但是并没有分类的迹象。据智能系统的统计,垃圾分类错误的现象经常发生。另外,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大部分同学仅知道“变废为宝”,对于垃圾分类的其他意义了解并不多。垃圾分类标准、方法,很多同学都较模糊。

2.3学生对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参与性不高

垃圾分类工作的初期,学生社团主要通过宣传纸,手册等方式宣传垃圾分类方法、标准相关内容,同时在垃圾回收点附近设立摊位,为同学们解答疑惑。但是从宣传的效果发现,主动走向摊位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同学较少,即使有同学拿到宣传纸后,直接丢垃圾桶的现象也是有的。从这些情况发现,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主动参与性不高。

3促进校园垃圾分类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在高校实施垃圾分类,教授学生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通过学生影响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也会影响周边的社会人员,随着时间推移,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会传播到整个民族,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高校实施垃圾分类很重要。高校垃圾分类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投放者对系统的正确使用,为了提高投放的正确率,学生工作处在学生管理方面做了很大努力。

3.1办学理念与垃圾分类相结合,提高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广轻工的办学理念是“高素质为本,高技能为重,高就业导向,创新促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是学校的根本出发点,始终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寻求学校发展的机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垃圾分类融入办学理念,不断追求卓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曾经有学者提出“思想决定行为,理论指导实践,先进科学的理论决定理性成熟的行为”。[4]环境问题的改善,不是仅靠一个国家努力治理就能解决的,根源还是需要人类在意识上重视环境保护[5]。因此垃圾分类的成败,关键是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意识层面提高,对垃圾分类的实际行动具有指引作用。广轻工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方面主要从垃圾分类知识和文化熏陶两个方面抓起。在文化熏陶方面,依靠校园文化建设和环境优化实现意识熏陶,使垃圾分类思想潜移默化进入学生意识。在垃圾分类知识方面,主要利用校园宣传栏、展板、BBS等多种方式宣传垃圾分类重要性以及垃圾分类方法,同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以及社团开展知识竞猜等学习渠道加强学生在知识方面的认知。

3.2垃圾分类思想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重视高校学生培养教育工作,使之健康成长,是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战略性任务。以高校为依托和阵地,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至于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整个日常工作的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外化为自觉行为。校园垃圾分类的成功实施不能仅依靠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或者是惩罚性规定,如果仅是依靠严格的管理而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这样的管理是脆弱的,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德育放在优先位置,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将垃圾分类思想上升到一种品格,学生能够主动加入垃圾分类队伍是最重要的。学校在学生主动性方面主要是将勤工助学与垃圾分类引导工作结合。勤工助学的同学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利用课余时间,加入到垃圾分类引导工作中,这样,在增加了勤工助学岗位基础上,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岗位的增加,提高学生在垃圾分类引导工作中的成就感,使得学生思想上重视垃圾分类,勤工助学的同学会传染给身边的舍友、同学,慢慢的在学生间相互感染,最终不仅提高垃圾分类工作的效率,也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学生的自觉性。

3.3通过垃圾分类,推进民主化进程,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

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培养对象的主体,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我管理,使学生在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针对垃圾分类,在学生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的基础上,推进学生民主化进程,启发学生自行约束,实现自我管理。通过不同的形式,学生参与到垃圾分类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针对垃圾分类,学生组织成立自律委员会、维权委员会,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向主动参与管理。PPP模式下的智能系统投入使用后,学生宿舍区的垃圾桶全部撤离,学生自产的垃圾必须自己分类并投入指定地点。刚进入使用阶段,学生对智能系统的使用不习惯,以前每个楼层都放置垃圾桶,简单、便捷的投放方式出门可以实现,现在全部撤离,需要投放到宿舍楼外的指定地点。有学生会有偷懒现象,尤其是楼层高的同学,会把垃圾装袋后放在宿舍门口,等待后勤保洁人员的帮忙,但是这样等来的是学生自律委员会的同学,通过学生社团的加入,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律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另外一方面是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

3.4垃圾分类融入校风建设工作

校风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师生道德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6]垃圾分类与学生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将垃圾分类融入校风建设中,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奠定良好基础,为高校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借鉴。优良校风是长期积淀的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传统校风是需要学生一代代的传承。将垃圾分类作为优良校风的一个方面,通过高年级的学生向新生传递,使得这种良好的习惯不断传承下去,不仅提高高校垃圾分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为高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有力帮助。

4结束语

将垃圾分类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在高校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通过成功的经验发挥高校的模范带头作用,逐步提高国人保护环境的意识,最终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栏芳.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J].生态环境,2012.(2).

[2]王雯姝,杨增岽.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成功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

[3]冼灿标,齐水冰,李连和,李可,邵琴,李惠萌.广东高校节能减排对策研究[J].节能,2013(10).

[4]程立军,赵海燕.创新高校校风建设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育,2013(2).

[5]陈雯.高校校园垃圾分类可行性分析及推广建议[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4(1).

作者:赵晋芳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它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的成长,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新时期下大学生群体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需要重新思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人文关怀;学生管理;思考

在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更加突出和张扬,其自我发展意识和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感受,需要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在面对大学生群体时,他们的心理上还不够完全成熟,但是已经具有比较强的成人意识,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更加细腻,其中人文关怀是重要的润滑剂和助燃剂,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一、人文关怀概述

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思考过程,关注人的本性,尊重人在身心等层面的不同要求,是人性的展现;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关怀,注重对人的尊严的肯定。人文关怀中人是其中的核心,把尊重人作为重要的方向,具体表现在关注他人的想法、保护他人的利益。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注入人文关怀,不仅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想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帮助。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学生管理的目的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同时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文关怀重视学生个体的感受,通过有效的沟通等来完成管理工作,能够使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减少了管理工作中的障碍。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最终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文关怀的理念得到了大力的宣扬,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也融入了人文关怀的理念。但是在实践中发现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人文关怀没有充分地落实,影响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虽然人文关怀早已应用贯彻到了学生管理工作中,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理论方面也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文关怀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现阶段大学生对于个人精神的追求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同,知识结构等都存在着差异,甚至在精神追求方面也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这就需要在人文关怀的过程中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切忌在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实行“一刀切”的管理手段。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注重标准化教育,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服从。

2、学生的人文素质还不够高。近年来高校认识到了人文环境的重要性,逐渐地改善了学校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校的人文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例如高校的基础设施等不断地完善,为学生的学习和娱乐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不少高校还注重人文环境建设等,大力的开办各种文化宣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一些欠缺,一些大学生的不礼貌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过于重视专业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的现象。在人文关怀中存在着过于狭隘的观念,例如在一些高校教育的过程中重视自然科学而忽略了人文科学,导致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过分关注专业课程和就业信息等,对于专业之外的人文知识关注不够,对于哲学、文学、历史以及美学等缺少兴趣等,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欠缺。近年来一些高校学生从事高科技犯罪活动等,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些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没有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这都是人文教育缺乏所造成结果。

3、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不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建立了辅导员的工作制度,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也是学生管理中的重要力量,学校的相关要求都需要通过辅导员来实施和实现。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些辅导员的人文素质不够高,在处理学生的相关问题时不能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导致学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满。一些辅导员并不热爱学生管理工作,将学生工作看成自己就业中的支点,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更不用提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一些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有效处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引导作用,难以维护好学生的正当利益。大部分辅导员都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这些辅导员存在着社会经验不足的现象,在面对学生问题时过于情绪化,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欠缺,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三、加强人文关怀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1、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并且落实到的具体行动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放到管理工作的首位,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利益,并且细化具体到行动中,使学生感受到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管理工作的支持度。例如在出台管理措施之前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了解学生的意见等,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管理工作中空洞化的现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学生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因素。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为学生管理工作增添新的生命力。例如在管理活动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按照学生的需求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在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地要求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在处理一些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工作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依据,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公正和公平。

2、塑造良好的人文氛围。通过塑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管理效果。管理人员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等。改变传统的重管理、轻引导的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给予学生充分的信心。教师的行为对于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师生关系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逐渐地将学校的管理理念融入其中,例如关于学校的学风等的执行和维护,用教师自己的人文素养来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在高校课程设置上要重视人文教育,特别是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应当努力提高人文素养课程的比例,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感染,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创新人文管理模式。要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建构新的学生管理体系,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加强人文管理的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要努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师生关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基点,它体现在学生管理的各个过程和环节中。在创新人文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等,了解学生的困难和困惑,主动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例如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状态等,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人文关怀的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确保管理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开。人文关怀要求学生管理者重视学生的利益,强调了服务学生发展的理念。大学生作为社会重要的人才储备队伍,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应当从学校的大环境着手,建立有序的学生管理机制,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感受,使管理工作能够得到真正地落实,得到学生的拥护,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玥.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2]易芳.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研究[J].好家长,2015(11)

[3]吴倩.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J].文教资料,2014(2)

作者:袁勇我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