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思路(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对“个人素质”、“个体可持续发展”等关注不够。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启示意义。不论何种教育,也不管层次高低,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全面拓展人的个性,从而促使个体与自然、社会高度统一。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定位不准,对培养目标存有片面的认识。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涯关怀,重视培育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环境陶冶,创设积极和谐的高职育人文化。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需求,培养适应新常态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能力发展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当前高职教育片面强调了其社会功能,对“个人素质”、“个体可持续发展”等关注不够。这既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困惑,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误区,影响高职教育终极价值的实现。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启示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启示意义在于,不论何种教育,也不管层次高低,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全面拓展人的个性,从而促使个体与自然、社会高度统一。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程,与培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培训是功利的、短期的,针对性很强;而教育是人本的、长期的,要关注人一生的发展。当前高职教育中的误区,其本质在于片面强调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管理工作变成了人才培养过程的附庸,扭曲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因此,高职教育在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对培养目标存有片面的认识
当前高职教育人文关怀不够,受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较大,过分强调了社会和经济价值,经常被冠以“经济腾飞的基石”、“促进就业的秘密武器”等标签,其价值取向还徘徊在实用主义教育的阴影之中,没有能从“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1]的误区中走出来。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一些职业素质课程只是“调料”而不是“油盐”,学生管理工作也只是维持安全与稳定的手段,缺少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考虑的思维,这就必然导致学生“疲于应付”的现象。高职教育天然具有应用性和技术性,直接关注了职业与生计的关系,但这不是忽视“高等性”和“教育性”的借口。基于这样的认识偏差,目前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有两种偏差。一种是倾向于照搬照抄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理论灌输高于技能训练,导致学生很难满足现实职场的需要;另一种是夸大技术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指导不力,育人工作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相对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尚未重视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学工队伍构成也比较复杂,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也有所欠缺,再加之部分高职院校发展时间不长,缺乏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培训,从而对高职学生素质能力、智力特点、心理特征的关注、关心不够。因此,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教育和常规管理等方面都缺乏行之有效的载体和方法,一般是就问题解决问题,缺乏预见性和发展性教育对策。这与新时期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相去甚远。与此同时,由于许多高职院校近几年外延发展太快,内涵建设相对滞后,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也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仅在学历层次、职称水平、业务知识上与国家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要求有较大差距,而且在高职生实习实训跟踪、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具体工作中,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技巧。
(三)忽视需求,偏离学生个性全面的发展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时刻,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赋予高职教育新的内涵,从单纯注重职业技能训练转变为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不仅要使无业者有业,还要促进有业者不断学习,实现自身技能的“升级换代”,从而提升工作能力与生活品质。当前高职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只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对人的潜能开发的揭示;只注重培养学生工作岗位目前所需的职业技能,而忽视对人的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扩展;只注重对学生行为的改造,而忽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等诸多不良现象。难怪,时下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高职院校中“人”不见了,高职院校就是“人力加工厂”。[2]这种现象已经影响到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耽误了解决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辨别是非能力差等问题的关键时期。直接表现就是高职生往往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没有远大的抱负和追求,职业规划不明确,每每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缺乏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公德觉悟较低,不文明现象和不注意行为礼仪情况比比皆是;社会适应能力较低,不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路径选择
(一)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其基本要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将合作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始终,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自由的教育情境。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是有见解、有情感、有渴望也有能动精神的人,任何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超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局限,对学生亦师亦友,特别是学生管理人员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差异,尊重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疑虑和“异想天开”的想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长,在独立探索中成熟,在自然发展中成功。二是注重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目标从单纯的“职业技能”培养转变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把综合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目标追求,用综合素质教育观取代传统的职业教育观,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构建科学的素质测评体系,让“素质培养”与“能力训练”双翼齐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生涯关怀,重视培育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培养“德业俱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我们高职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重视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胜任能力冰山模型”表明,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外显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冰山以下的隐性成分,包括一个人的性格、动机、价值观等。[3]我们知道,职业素养包括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所有才能看成是一座冰山,那么浮在水面上的就是他的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是能看得到的,即显性素养;而潜在水面之下的东西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追求,这些是看不到的,我们称之为隐性素养。职业素养中大部分是隐性的,肉眼看不到的,就如同一座冰山有3/4存在于水底一样,正是这3/4的隐性素养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养的发挥,也就是说隐性素养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可以说,隐性职业素养才是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职业技能只决定一个人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决定了个体想干什么以及愿不愿干。
(三)环境陶冶,创设积极和谐的高职育人文化
世界日新月异变化,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带来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而个体的价值追求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作为一种信念、道德与心理的力量,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支配与引领、规范与调解的作用。这告诉我们,文化环境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催化力量,它可以将学生的期望、认识、情感、意志等好品质凝聚、同化,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个体需要指向确定的行为动机,引发正确的行为习惯,真正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但是,当前高职文化土壤还很贫瘠,还没积淀形成被全体高职人所普遍认同、内化、奉行的精神要义及通过制度架构在主体人和其他实体物上的人文成果[4],还需要我们努力探寻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归宿。在高职文化建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尊重、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自尊自立、自重自强的独立精神,公平公正、守约诚信的道德精神,并将他们注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高尚的文化气息中,“开放合作,尚德重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与进步。高职教育学生管理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诉求,不但要让学生知道“以何为生”,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为何而生”。在帮助他们学好职业技能的同时,要尊重个性,塑造人格,充分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敬业乐业。
[参考文献]
[1]张建.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9-12.
[2]徐生.论我国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120-124.
[3]朱芝洲.高职教育的职业化倾向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9(4):73-75.
[4]石芬芳,胡类明.基于高等教育层类视角的高职文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7):10-15.
作者:朱其志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看到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学生的特点,在学生管理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但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理念和体制落后、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匮乏。本文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
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时展的产物,它要求在教育中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的需求,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是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双向互动而进行的,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活动,管理工作的主客体才能有机的统一起来。①但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开发,这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起到阻碍作用。本文主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介绍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理念和学生管理体制落后
长期以来,严格的制度管理理念占据着学生管理理念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表现为学校和教师是管理者和教育者,学生是被管理者和接受教育的人,这样的理念使学生和学校处于对立的两极,学生过分依赖学校和老师,老师事无巨细。在这一管理理念下,学生忽视了自身的发展,个性得不到表现,创造力被抹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一般实行院系班的管理体制,学院统一管理各系,各系再划分成各个班,层级分布。这样的管理体制使院系管理部门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一线式追踪,事无巨细,造成学生管理工作庞杂,管理人员困顿,难于抓住学生管理的重点工作,造成该管理的不管、不该管的却管了的状况。此外,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忽视,片面强调对学生的管理,忽视了服务学生的职能。
(二)学生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
高职学生是有一定自主和独立性的成人,我国高职院校过分强调学生的同一性,对学生进行批量式教育,讲究同一、平均,现有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日益受到重视,但现有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片面的接受学校的统一管理,思想和行动受到限制。这种管理手段教育出来的学生,难以应对多变的社会,对环境和时局的发展缺乏感知能力。
(三)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匮乏
随着高校扩招的进行,学生人数猛增,相比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队伍却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师生比例失调。这种情况造成一师兼多职,甚至从校外聘请兼职教师的情况。这使得学生与教师沟通缺乏,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关注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同时学生认为老师上完课就走,与自己根本没有什么交集,师生关系冷漠,甚至对立。
二、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管理要素中的主体性成员———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只有以人为本,把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目标转换为通过管理塑造一种环境,激励学生自觉为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而奋斗,这种管理才是有效的管理。③“以学生为本”要求按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高职学生处于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的成年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对亲密感的渴望,希望与同学、朋友建立牢固的亲密关系,避免孤独感。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表现出对自由、个性的向往。因此,在学生管理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大的权利,学会放权,即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学校的管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
(二)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建设
高职生在生理上处于青春期阶段,渴求自由自在,希望了解异性,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而高职院校学习环境宽松,学生个性极易得到张扬,这就形成了学生的独特个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对学生的教育时曾说:“在我们教育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有一条新年起着巨大的作用,这就是: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应看到学生自我管理的长处,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是学生参与到学校和自身的管理中来。一方面,学校教师注意在思想上、心灵上与学生沟通,关注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学会放权,使学生有自己参与管理的意识和感受。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学生管理队伍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此了相关文件来促进该队伍的发展和优化。教师队伍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学校的长久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为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优化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使选聘的教师专业对口,能够尽快适应岗位;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学习培训、进修,建立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竞争上岗、动态管理”的人事制度,使学校教师自觉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和知识建构,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教师队伍。
注解:
①王宝德,刘凯,刘雪梅.“以人为本”学生工作理念初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7.
②赵建军,高媛,朱爱茹.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③吴卿艳.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管理理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3).
作者:李小双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三篇:高职学生管理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分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高等职业院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数据表明,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安全问题多次发生,且发生频率较高。因此,进一步了解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隐患,同时认清建立能够发挥功能的安全稳定的预警机制的重要意义,是加快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安全稳定预警机制构建进程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预警机制;分析研究
由于通讯方式与娱乐方式的单一,在过去的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是十分轻松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讯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复杂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就造成了各大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压力。再加上高等院校学生已经成年,有其自己独立的行为能力与想法,就更加造成了安全工作的难以管理。
一、高职院校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概念及其功能
因为高校安全稳定预警机制是社会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者都对社会预警进行了阐述。而笔者认为高校安全预警机制虽然是属于社会预警的一部分,但是这一机制更是面向高等学校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的预见和警报,并尽可能地减缓不良的后果。这个概念既包括了发挥作用的对象,又有它的功能。就国内外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功能主要有预见、警示、减缓三个主要功能。其中,预见功能是其最主要的功能,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对国家、社会和其他高校的安全信息指标进行观测,在发现数据产生变化时,及时预测本校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的机率。警示是以预见为基础的,当预见功能预测到安全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后,就可以向学校的安全部门发出警告、提示。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安全隐患的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国际政治地位也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再加上,近年来国内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的多次爆发,社会发展也多次出现波动。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因而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但是他们的政治理念并不是十分成熟,因此极其容易被人煽动,发生安全问题。通过对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观察,笔者也发现由于就业压力较大,使得部分学生在情绪上波动较大,因此容易产生校内犯罪问题。
2.学校教学环节设计缺失。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输送的更多的是职业性人才,而在学校课程设计上,也更加注重的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对于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的培养处于忽略甚至缺失的状态。
3.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广大学生由缺乏生活的历练,再加上是由父母亲捧在手心长大的,就造成了他们有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不能快速适应环境,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困惑迷茫、止步不前;不能承受压力和挫折,遇到问题会退缩;比较情绪化,极其容易受到他人的迷惑和煽动。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会大大增大了出现安全问题的机率。
三、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安全稳定预警机制构建路径
1.构建安全的信息网络体系。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明确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事是可以做的,什么样的事会威胁安全是不可以做的。另一方面,各大院校要建立包括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宿舍、个人等层层相连的网络体系,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为学生安全提供保障。
2.建立公开透明的舆情机制。当某一高校发生学生安全事故时,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多是会采取隐而不发的手段。但是,学校却忽略了这一安全事故可以为其他学生提起的警示作用,降低同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公开透明的舆情机制,以警示其他在校学生。
3.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提高安全稳定队伍整体业务素质。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而维护高等职业院校的安全的保卫队伍,应该定期参与培训,增强发现安全隐患和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以保证整体业务素质,为学生的安全提供专业保障。
4.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危机教育。当前诸多大学生对于安全意识是比较单薄的,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当设置专门的安全教学课程,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安全问题的能力;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安全隐患。最重要的是,学校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并对学生进行危机教育,让他们能够拥有辨别危机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听从他人的说法。
5.建立安全防范预警机制。通过分析很多高职院校发生的安全问题,笔者发现,大多数其实都可以通过预警机制进行预防,避免发生的。但是,由于校方的忽视,安全预警机制并未建立或者即使建立也没有发挥其作用,因此使得这些本应当是“屏障”的预警体系却成为了“空壳”。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建立安全稳定的预警机制是预防学生出现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大高校在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上主要依靠学校保卫科,而不是依靠全体学生的自主与配合,这样是不利于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
参考文献:
[1]陆琴,张成龙,王洪让.浅谈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11).
[2]万玉刚,杜学敏.日常管理状态下的高校安全稳定预防预警体系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
[3]孙红珠,翟青,焦兰.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内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8).
[4]王景,陈兴杰,陈学峰.西北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预警工作机制研究[J].社会发展,2010(4).
作者:张谯宁 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摘要: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发展,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高职学生的管理更多的依仗多年来形成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经验主义的传统模式,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让管理者有机会从数据中获取价值,通过数据了解学生,接近学生,引导学生。高校的管理者如何正确把握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发展契机,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模式将会成为未来高校未来学生管理工作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
自2013年被认定为“大数据元年”后,大数据的魅力日益凸显,尤其在电子商务、社会管理、金融投资、社交网络、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彰显出其强大的精准性和预见性。大数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样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顺势而为,把握大数据资源,让这股信息风暴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创新已是摆在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道现实的课题。
一、大数据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意义
关于大数据的定义,业内尚没有精准的定论。从百度定义上来看,大数据又叫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资产,其精准的分析对管理市场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那么,对高校的管理工作又将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千头万绪的工作,凡是涉及学生的事情都要参与,心理健康、奖惩助贷、勤工俭学、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寝室文化等。管理工作呈现出跨度大,时间长、范围广、事务杂的特点。因此,管理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即使花费再多的时间精力也无法做到全面、细致。再者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牵扯面大,职能交叉较多,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在所难免。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资源得以归类整理,日常管理中看似毫无相关的数据都能成为管理的有效依据。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个人信息、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社团活动、奖助学金、社交平台、社会实践等各种网络资源,对各类数据源的定位和连接,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汇聚,做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的放矢。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挑战
大数据的出现将使传统教育管理由“模糊”时代进入到精确化、科学化时代。就管理者来说,教育管理的研究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的学生群体,还有围绕着学生产生的海量数据。研究主体的增加,研究方式、研究手段势必发生变化,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临思维转变的挑战
传统管理思维下,管理成效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二是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能力。管理的成效必须依靠时间的积累和能力的积淀,经验和阅历成为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对于大数据时代的管理者来说,除了要具备传统的管理能力外,还需要转变固有思维模式,重视大数据带来的新的变化。大数据不是一个简单、枯燥的数据集合,数据是鲜活的,会说话的。这对管理者的数据分析能力、解读能力提也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有时更像是一位数据分析师,透过数据看懂数据背后的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找准学生管理的着力点,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2.面临管理水平的挑战
卡耐基•梅隆大学教育学院研究介绍中有这么一句自白:“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以往的认知,大多依仗人人对话,对于全面了解学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数据时代让这一任务成为可能。不过,这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有着极大的考验,管理者要学会对于海量的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等半结构化数据的挖掘和整理,抽丝剥茧,提炼有效信息。让跟踪、记录、处理与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数据成为可能,保障了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从而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针对、系统性,给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以强力支撑。
3.面临定制培养的挑战
我们正处在一个“互联网+”时代,高校的教育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更像是一个私人定制工厂,学生就好比是产品,教育要实现从批量的模式化生产到极致单品定制的转变。未来的就业市场是一个极度细分的市场,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教育的大锅饭式的培养会逐步受到影响,而人才定制培养会受日渐受到市场的追捧。高校的育人模式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更多的看市场的反馈,而不是自己说的算。认真分析用人市场、社会现状和行业发展的数据反馈,及时调整培养课程和培养模式,增加学生就业契合度,显著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进而改善目前的高等教育的教育职能,创新教育模式,实现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三、大数据时代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1.树立大数据意识,强化顶层设计
一直以来,教育一直是一项言传身教的体力活,教育管理工作就好比是老中医,“望、闻、问、切”缺一不可,工作开展全凭经验。大数据的出现,让教育决策和管理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拥有大量的实证数据作为数据支撑,为教育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提供了可能,从而真正实现“中西医结合”。大多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大数据意识偏低,对于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尚处于被动接受阶段,即使有些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但也大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缺乏科学统筹的顶层设计,信息化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甚至收效甚微。学生是高等教育永恒不变的主体,大数据作为辅助手段,不仅能有效捕捉学生的共性的群体性特征,还能发现局部的细微动态的差异化区别。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分析,精准定位,对症下药,从而达到“靶向治疗”的准确管理。也只有大数据,才能实现教育由粗犷向精细化、科学化的转变。
2.组建大数据队伍,科学使用信息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常见配置为班主任加辅导员的双重管理模式,管理上较为倚重人海战术。但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师资力量相对滞后,管理人员的欠缺是许多高校的通病,辅导员配比一般都无法达到教育部的要求,管理人员经常处于“人少活多”的尴尬境地。高校是一个数据相对集中的单位,大学生的招生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党团活动管理、后勤医疗管理、社会实践管理、奖贷勤补管理、就业管理等众多管理活动,过程中会伴随产生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很多高校仍采用文件夹存放数据的普通管理方式,结果造成文件夹数量众多,存放路径杂乱无序,逻辑性缺乏,信息交互性差,融合度低,系统查询效率很低,海量数据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高校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开发学生管理工作系统,可是由于缺少大数据分析人才,数据的有效性折扣。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管理一定要有时代特征,组建高校大数据队伍,提高学生管理科学化水平,将会使得学生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3.拓展数据库资源,匹配高校教育
作为高校,教书育人是根本,管理是途径,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高等教育早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学生的培养工作要结合社会的变革,迎合用人市场的变化。因此,高校在注重科学性、系统性、普适性的原则下,还要兼顾前瞻性和开放性,改变现有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中“信息孤岛”现象,积极拓展信息渠道,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推进过程中,重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导入社会各行业领域和社会部门的数据,应建立一个综合性数据服务中心,做到信息共享,方便学生分享使用,更有利于相关部门对接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例如在学生的专业设置、技能培养、学科竞赛、就业指导、素质拓展等方面都应提前做好信息导入工作,将学生的就业工作提前,从入学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做到毕业生的订单式培养,个性化管理,综合性发展的良性教育管理模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由于长期的管理模式的限定,存在着对数据保存不够重视,对存储数据的利用率不高、数据共享不充分、数据重复存贮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数据的冻结,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新形势下的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大数据的使用,打破校内数据割据与封锁,拓展校外数据资源,挖掘数据背后的有效信息,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学习,班级管理、学科建设、创业就业开展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余建斌,赵展慧.大数据崛起[N].人民日报,2013[3]姜奇平.大数据的时代变革力量[J].互联网周刊,2013
[4]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5]郭晓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丁文刚 朱阳瑾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