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学生管理探索(10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学生管理探索(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学生管理探索(10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改革与学分转换研究

[摘要]鼓励与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适应这一改革教育部在今年的工作中提出了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高校要强化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学生管理理念,将学生培养计划从固定统一模式调整为灵活自主模式,制定符合创新创业特点的学分认定原则、程序、范围,成立专门组织保障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顺利执行。

[关键词]学生管理 学分积累 学分转换 改革

为了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任务,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1]但是,如何实施这一制度并没有先例,本文对此进行探索

一、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

(一)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制度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之一,具有鲜明的符合创业的个性特征,比如:突出的干劲、热情、勇气;诚实、正直;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渴望等,[2]这些特质让大学生成为创业的生力军,要想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必须为学生提供制度保障,改变现在滞后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保证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能顺利完成学业。

(二)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内涵

“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的建立是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对各级各类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鉴定,然后以一定的标准折算成具有一般等价物特性的学分进行储存和积累。”[3]实行学分转换,才能使学分像货币一样在各种层次、类型和形式的教育机构中进行流通,最终实现兑换的功能。

二、实现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的基本条件

(一)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1.规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细则。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细则规定了学生必须履行的义务,却忽略了学生享有的权利。[4]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是基于学生享有延长修学时间的权利假设,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实施细则应明确学生享有弹性修学时间的权利,为实现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提供政策法规依据。2.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理念。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会增加学籍管理难度。管理人员只有增强服务学生理念,才能克服繁杂的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情绪,保证转换制度的实施效果。3.将固定统一的培养计划转变为灵活自主的培养计划。传统的人才培养计划的特点是整体性和统一性,[5]这与开放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相矛盾。改变传统的培养和管理方式,以动态的班级为基础,在“完成学业、获得学位”的前提下,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定量定性的考核,使得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能够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自行控制和调节,最终完成学业。

(二)制定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制度

制定规范、有效、可操作制度是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制度化的重要体现,制度中的内容要保证在执行过程中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有具体规范的操作步骤和流程,从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的认定范围到学生提出申请,从认定部门的确定到鉴定结果的审核反馈,整个过程都应该从制度中找到对应的条目。规范的制度具有权威性保证每个学生的信息具有可比性,同时影响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应包括实行学分积累和学分转换的课程目录、管理办法、学分认定细则、学分获得途径及核定标准、提供虚假信息的处罚条例等。

(三)明确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的课程范围

高校的课程类别一般分为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实践实习类等,不同的创新创业活动或项目都可以归到这三类模块中,以抵相应的课程学分。很多创新创业活动都不是一项专门的、单独学科的活动,必然会存在不同专业知识、不同课程相互交叉的情况,因此需要把一项活动按照课程进程拆分,确定涉及课程的目录,依据课堂教学的学分给出创新创业活动的学分。

(四)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组织保障

一项新制度的执行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管理组织,主要职责是确定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认定部门和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咨询,保证认定部门及时审核材料和认定学分,协调认定过程的问题和矛盾,确保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学分转换制度的顺利实行。

三、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的认定

(一)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原则

根据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范围将创新创业活动成果按照类别、级别划分,每个级别对应一个学分。1.竞赛活动包括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和创业竞赛,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每个级别又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共16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一个学分。2.科学研究活动分为参与纵向课题、参与横向课题和其他三类,其中参与纵向课题又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依据报告、实物、成果等给定学分;参与横向课题依据课题经费情况确定级别,每个级别对应一个学分;其他项目需要经过学校专家组核定后确定学分。所有项目必须结题才能获得相应学分。3.发表学术论文分为基础学分和附加学分,基础学分为SCI、SSCI、EI、ISTP国际检索收录论文和国内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收录期刊)两个等级,附加学分以论文转载情况确定分值,分值从低到高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点摘编等同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分值。4.发明创造类主要为发明专利,前三名有效,依据排名顺序确定学分。5.自主创业活动分为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项目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共8级,每个级别对应一个学分,项目负责人的学分略高于参与成员学分。6.职业资格证书类分为从业资格证书、执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三类,根据取得证书的途径确定学分,学分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执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从业资格证书。7.学生获奖类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类。自然科学类分为国家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省科技厅的相关奖项;社会科学类分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艺术类为省艺术学科优秀成果奖;学生团队获国家或行业最高界别比赛团体奖,根据每个奖项对应的级别确定相应的学分。8.社会实践活动分为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和参加社团三类。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参加活动次数,提交调研报告的质量,达到认定部门考核标准确定学分;参加志愿服务每月不间断,连续一年以上,累计达到36小时以上取得学分;担任学生社团干部一年以上,根据社团活动的影响力确定学分。

(二)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程序

学校承认上述途径获得的创新创业成果,其认证标准都是根据其与标准课程的相似性与一致性。首先,学校学分认证管理部门每年两次认证计划(计划包括),相关认证部门联合认证细则,满足认证细则的学生都可以向管理部门提交申请,各认证部门对递交的材料进行初步筛选,最终确定符合创新创业学分转换条件的名单。其次,符合转换条件的成果,认证部门将聘请专家进行审核,确定申请人递交的创新创业成果与认定标准的一致性,根据成果的类别、等级以及与标准课程的一致性给予相应的学分。学校将最终的认定结果和转换后的学分在网站上进行公示,如有异议,学生可以进行申诉,公示结束后将进入学生档案。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中,学分只有通过认证管理部门认可后才能转换,创新创业成果认证是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价。[6]

四、结语

改革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是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高校切实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激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真正发挥出大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生力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肖昊,百丽.论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特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5,(12):123-133.

[3]杨黎明.关于创建上海市“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职教研究,2009,(3):4-9.

[4]林丽.法治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改革探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5,(1):42-44.

[5]杨艳琼,刘易.弹性学制下的学籍管理:困境与出路[J].高教论坛,2009,(5):40-42.

[6]张伟远,段承贵,傅璇卿.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国际的发展和比较[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128.

作者:林佳丽 单位:黑龙江工商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摘要:对于高校而言,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做得好能够给学校正常秩序的维持和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想要跟上社会时代的发展,便必须进行管理创新。笔者主要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和策略,希望能够帮助高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想要做好高校教育便必须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以往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也面临新挑战。这便要求我们必须真正的认识到学生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性,从实际出发做好创新管理工作。

1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改革的进行,以往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无法和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相适应[1]。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比较多,这便要求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必须不断的创新。以往的学生管理方式,比较重视管理人,新的时代学生管理工作,比较重视管理服务。现在,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呈现出教育、管理以及服务一体化的倾向。在管理学生的时候,重视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尊重学生,这些都是新时期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必须重视的问题。新时代做好高校学生管理能够从思想上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职能的落实能够保证学生遵守学校的相关制度,从而给教育教学开展奠定基础。服务职能的落实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的过程中体现平等和民主,能够公平公正的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2]。所以在进行高校学生管理的时候,必须重视服务、管理以及教育三种职能的落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水平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就高校而言,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学生而言,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够给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

2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策略

2.1进行理念创新

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成才,在新的时期,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理念[3]。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以激励为主,要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工作的开展。但是这种制度忽视了人本身的个性需求,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管理的需要。进行以学生为主理念的树立便是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尊重和爱护学生,为学生考虑,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健康的成长。比如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应该避免那种长篇大论的方式,应该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比如进行论坛的开设,给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2.2进行工作方式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科技进步,网络愈加的普及,现在网络犯罪率不断的提高,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也必须重视网络应用教育。在新的时期,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必须密切关注网络,并分析网络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做好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4]。首先,高校应该将网络道德和法制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相关课程的开设,并且还应该重视网络宣传力度的提高,不断的提高学生本身的道德、责任、法制等方面的意识,帮助学生不断的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不断的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以身作则,自觉的抵制网络上的那些不良信息;其次,高校需要进行规章制度的完善,做好校园网络监管工作,定期的对社会热点和那些容易导致争议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将那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内容剔除掉,做好网络监控工作。

2.3进行工作队伍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合理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有机制的规范,其执行效力才能够提高。想要进行工作队伍以及管理模式创新,必须做到下面几点[5]。首先,不断的提高学生工作队伍本身的稳定性,学校应该采取措施解决相关工作人员的晋升和评职称方面的问题,对考核机制以及工作流动机制进行完善,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根据学校的情况进行策略的制定,具体化职称评定的条件,解决当前存在的职称评定困难的问题。其次,需要重视高校学生管理的专门和水平,鼓励相关的工作人员向专家型方面发展,鼓励其做好各方面的研究,让管理呈现专项化的特点。高校还应该给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课题研究平台的提供,切实提高学生工作者本身的水平。

3结束语

高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创新也是一个复杂和艰难的过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必须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进行学生管理的创新,将学校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切实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薛永存,卢万杰.浅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177+111.

[2]田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02):45-46.

[3]易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16-18.

[4]金鑫.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析[J].大学教育,2014(09):169-170.

[5]胡劭颖.“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89-93.

作者:丁义伟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种现代传媒载体的发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越发显露出一些弊病。一些高校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方法也较为死板,难以适应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在当前国内传媒文化视野的角度,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同时,教育机构和相关教师也应认识到传媒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并通过传媒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正面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作者在本文中就传媒文化视野下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传媒文化;视野;高校管理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概念

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内容有多种划分方式。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大块:1)学生的权利和义务。2)课外活动以及校园秩序。3)对学生的奖励和处罚。4)对学生学籍的管理。从高校学生自身的管理和活动形式的角度,则又有不同的划分:一方面是对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包含食堂和宿舍在内的对学生生活的管理。如果从管理主体的角度,又可以将高校学生管理内容分为两大块:一是学生自我管理;二是学校管理。

二传媒文化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一定要注重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在各个高校中,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几乎普遍受到相关教师的重视。然而,目前阶段,受到传媒文化以及其它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病。

(一)管理者认识有待提升,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阶段,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也得以不断丰富。在这种特定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者也应与时俱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介,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然而,很多高校管理者由于从业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一套独有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且工作之余不注重学习和提升自己,致使现阶段的高校管理工作中,几乎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管理者将学生当作管理行为中的客体和纯粹的被管理对象。在这种管理思维下,学生被要求听从教师的话,不惹是生非,不出现大的问题,四平八稳地从学校毕业。在此前提下,管理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致使学生的管理渠道和模式均较为单一,在生活上,主要由宿管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学习上,则由辅导员负责。以上管理模式导致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少系统性,难以因材施教,且无法兼顾到对学生个体的管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不够民主化和多样化。要想有效改善这种局面,管理者一定要通过多种现代传媒载体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二)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使高效管理面临难度

目前阶段,高校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在现代传媒与传统传媒并行发展的时代,90后群体自小接受的思想和价值理念表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致使这一群体在个性上更具独立性,思想上也更多变。相比以往80后和70后的学生,90后的学生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很大,无论是思维、性情、人生观等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为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面对各种类型的学生,以往针对整个学生群体的管理方法已经明显不合时宜,这为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为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互联网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挑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入侵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高校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对新生事物和各类信息的接受能力均较强,这使他们一方面最大限度的享受到了互联网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例如,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腐朽、陈旧的思想,其严重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还有一些高校学生,因为过度迷恋网络游戏和聊天等,导致自身学业荒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学生几乎随时可以浏览网络信息或打游戏,使其正常生活和学习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凡此种种,使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大的难度。

三传媒文化视野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传媒文化有利于学生接受各种新潮文化和信息,但其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此,为最大限度的降低或消除各种网络负面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需要教育机构和社会共同致力于良好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营造。从高校的角度,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重担,加强日常管理,对管理中面临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为此,高校管理者应该加强学校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和学业的重要性,致力于学生自制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很好的把控自己,不致在影视剧和网络游戏中迷失。高校将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力扩大化的同时,要力求最大限度的借助社会力量来优化外部环境,使高校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大环境。

(二)强化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本文中所说的道德判断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和理性的判断。在传媒文化盛行的当下,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在这种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且网络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要想使学生不受其影响,一定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对此,学校应重视思想政治课,通过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发挥传媒文化的积极作用

现代传媒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且相比传统传媒,现代传媒表现出诸多显而易见的优势:1)发展空间更广阔。2)信息传播更便捷迅速。3)信息交流多元化。总而言之,现代传媒的时代特征更加明显,将其引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使管理质量和效率均得到有效提高。1、整合现代传媒载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现代传媒文化中包含有很多积极、有益的因素,对其合理利用可以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起到较好地效果,且有助于高校管理者科学管理理念的树立。因此,各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信息传播等方面,现代传媒所具备的传统传媒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此基础之上,从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通过各种现代传媒载体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时,高校管理者还应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现代传媒中的网络、电视等传媒载体的整合,以及将现代传媒载体和传统传媒载体进行整合。以此使学生还得以最大限度的拓展视野,并对社会各项热点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鉴于现代传媒载体的种种优势,高校管理者一定要对此引起重视,在日常管理中,将现代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2、提高高校管理者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能力目前阶段,自动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可以使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对于革新教学模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一些自动化管理水平有限的高校教学管理者可以据此强化自身学习,是自己的网络技术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各个高校对现代化设备加大投入,确保能够建设完善的教学网络系,使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概念真正得以落实。就目前的形式看,身为一线教育工作的高校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通过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跟上现代化管理的步伐。如此,不仅会使自身工作量于无形中有所减轻,也会使高校管理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和以及新时代知识的共享化,高校管理者也应与时俱进,使自身管理工作进入了网络化时代。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两项知识和技能:一是计算机知识;二是网络技术知识。管理者可以据此使自身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使自身教学管理工作效果更佳显著。目前阶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容易受到网络信息、影视剧和游戏等传媒文化的影响,致使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干扰。为有效改善这种局面,教育机构和相关教师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使其在面对负面信息时具备一定的认知和抵御的能力。同时,还要发挥传媒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管理者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能力,使高效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亚玲.网络文化与高校学生管理[J].发展,2009(10):90.

[2] 薛志奇,季娴,刘丹妮等.新媒体平台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2014(7):191-193.

[3] 李思雨,彭语良.传媒文化机构与高校合作的途径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38-139.

[4] 神彦飞,孙耀庆,孙大永等.大学生文化需求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3):137-138.

[5] 刘科荣.现代传媒环境中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

作者:任佳伟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探索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理念、模式及制度建设方面尚不能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侵犯学生权益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在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应强化依法治校指导思想,完善规章制度、提升管理者法律素养、规范工作程序、落实学生权利保障与救济,加快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全面推动社会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提升全民法律素养和法治水平。高校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宣传和引领职责。高校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的首要任务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使国家治国方略和高等教育有关法律法规在高校得以落实,使高等教育管理更民主规范和科学合理。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是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所谓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指高校学生管理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从而建立合理的权利结构形式和制约机制,以限制和正确运用学生管理权力,实现管理行为的规范,管理结果的有效,逐步实现学生民主的法治化,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1]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第一,规范、健全、层级有序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各高校依据已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校内各方面管理制度,避免出现制度与法律法规相悖或冲突,明确高校与学生各自权利边界,规范管理权限,落实学生权利保障。第二,建立一支具备良好法律修养的管理人员队伍,做到依法依章办事,程序规范、过程公开透明,使管理规章制度获得学生的认可与信赖,实现“良法之治”。第三,权利监督与救济。权利的运行必须以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高校管理权应在社会公众、教师、学生的监督之下运行,防止管理权的越界与扩大,拓宽学生权益救济渠道,为学生权利维护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一)管理理念与模式与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追求平等自由、渴望公平与尊重。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也需要个性化关怀与辅导。但长期以来,“稳定压倒一切”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理念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管控”思想,以行政命令为主导,主动服务意识不足,以学生为本、关心服务学生、挖掘和发展学生潜能的人性化管理理念远未建立。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导致程序失当,学生的知情权、财产权、隐私权等难以得到充分保护。管理体制僵化和管理模式“千校一面”,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事倍功半且难以获得学生认可。不可否认,经验式、家长式管理模式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学生数量和规模的扩大、社会环境和学生特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无法依靠行政手段来解决。

(二)管理者法律意识薄弱

一方面,在管理者主体上,与专任教师相比,高校从事管理工作人员学历层次较低,教育背景参差不齐,大部分人缺乏法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教育,因而管理水平及法律意识、法治素养较低;另一方面,在管理者意识、管理行为、管理程序、管理结果方面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管理者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影响,视学生为客体,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平等对话意识。二是管理过程中无法正确界定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人治化现象严重,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行,不按规定办事,甚至于以权代法等现象,导致侵害学生权益事件时有发生。三是从程序看,重结果轻程序,即重视对结果的处理,轻视对过程的规范,程序存在瑕疵,致使学生知情、申辩、听证、申诉等权利未得到保障,这也是导致高校与学生对薄公堂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早期北京某大学生田某诉母校案就是典型。四是从结果看,因管理者法律意识薄弱给高校带来了一些不必要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我国高校的管理制度经历了早期的单一、行政色彩浓厚到如今逐步多元、法治化的过程,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涉及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教育部部门规章和各省的地方性法规及政策性文件,法律位阶较低,权威性不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规范内容过于宏观,对高校的管理实践难有明显指导作用。二是部分高校现行学生管理方面规章制度与教育部有关规定向冲突,上位法未作规定和限制,下位法增设了新内容,扩大了高校的管理权,增加了学生的义务。三是高校已有的规章制度在内容、程序上需完善。现有规章制度内容方面学校权利条款过重、学生权利条款不足,学生申诉制度和救济制度设计不合理、保护力度不够。程序上,从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以及涉及学生权益的各环节,作为高校主体之一的学生参与度不够,过程流于形式。

(四)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不完善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违规、违纪处理的申诉”、“学生对学校有关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可向学校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对申诉结果仍不服,可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但现有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申诉制度存在的法理依据不足,难以发挥作用,形同虚设。比如,学生处分一般是由学生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作出,而接受申诉的也是学校内部有关部门,两者都隶属于高校这同一主体,高校难以摆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自我裁判嫌疑。同时,从申诉结果看,申诉委员会鲜有改变或撤销原有决议,基本是维持原有处分决定,因而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放弃申诉。二是权利救济的单一性。学生寻求救济的途径,相关文件只提到向学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诉,对于申诉结果或处分结果的诉讼或行政复议却从未提及,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学生权利救济渠道不健全,难以通过诉讼或行政复议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必要性

(一)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走向法治化

依法治国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主导思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进行了全面阐述,上升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诚然,依法治国方略实施需要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但也离不开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法律观念、法治思想、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践行依法治国理念,率先实现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具有积极示范作用与传播价值。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既是高校落实依法治校的具体举措,也是高校的职责与使命所在。一方面,高校以自身民主管理、寓教于行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公正公平、程序合法、民主权益等法治理念;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等方式塑造学生灵魂、陶冶学生情操,为建设法治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具有良好法律素养、遵章守法的法治人。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高校法治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现代大学制度一直是高校建设的目标,而建立该制度必须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完善和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宏观层面,受管理体制及财政政策影响,高校孜孜不倦追求的独立自主办学愿望难以实现,政府与高校如何避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局面,两者需要在法律制度框架内有更好的顶层设计。微观方面,建立和完善大学章程;党委领导校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与校长的职、权、责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机构独立性需要得到保障、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另外,高校行政化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但正如众多专家所言,高校需要行政、需要管理,高校去行政化的实质是去官僚化,官僚化气氛过浓影响了高校前进步伐。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高校法治化改革的重要领域,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社会公众高度关注。高校通过建制度、重程序、分权限,使管理进一步合理规范、公开透明,既能获得政府和社会认可,也有利于自身长期有序发展。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有利于理清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对于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理论界有以下几种争论:一是认为高校与学生形成行政法律关系。高校依据教育部授权,代表公权力行使招生、学籍学位、违规违纪等行政权利,该权利对学生产生法律效果,高校与学生由此形成行政管理关系,理所当然大学生享有行政相对人有关权益。二是民事法律关系。该观点认为认为高等教育是消费品,高校提供服务如学分、住宿、餐饮等,学生以民事主体身份支付对价购买课程与服务,享有民法范畴内平等主体权利。三是宪法法律关系说。该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高校必须无条件保障和落实大学生的受教育权。笔者认为,以上学说各有偏颇,不足以全面概况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高校与学生间既存在因招生、学籍管理等原因产生的教育行政管理关系,也存在如后勤服务、个人财产权等民事法律关系。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有利于高校明确学生管理权,确保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法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过程中能明晰学生权利,加大学生权益保护,不使教育管理行为侵害学生权利。

(四)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增强是高校学生工作法治化的外部推力

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忽视或牺牲个人利益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秉承政治思想教育理念,但随着国家法治化建设的推进,国民法律水平普遍提高,自我权利意识觉醒,个人合法诉求寻求重视与保护。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大环境下,当前大学生个性、思想、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且具备较强法律知识和能力,追求公平公正,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有更理性的认识,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勇于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正当权利,传统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稳定和谐为大局”的纠纷处理思路将逐渐丧失作用。另外,网络普及化,微博、微信等新型交流工具的兴起,为大学生维权提供了更多渠道和平台,这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必须面对的挑战,迫使高校进行法治化改革,使学生工作管理更规范与合理。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路径

(一)转变管理理念与模式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理念是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行动指南。首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摆脱“管”、“堵”等传统思维理念,转变以“服务至上”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其次,尊重学生差异性,因材施教,提高管理的专业性和服务个性化,充分发挥挖掘学生潜能。最后,将学生教育纳入学生事务管理中,正视学生挫折、惩罚性教育,不以思想教化代替法律或校纪校规的处罚。对于学生违规违法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既树立规章制度权威,也使学生获得成长机会。实践中常出现部分高校以“挽救”学生为善意,对个别学生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息事宁人处理,这既违背了教育的本旨,也与法治精神相悖。管理模式上推行契约化。所谓契约化管理是将契约的本质属性融入到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即高等学校与学生两个平等主体之间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的,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签订并履行协议。[2]从法律角度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平等对话权、参与权,以协议形式明确学校与学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界定双方权责,按约定办事。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管理学校事务的能力,对于后勤服务、校园管理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事务应充分保障学生知情、参与、决策的权利。对于学生社团、协会等能够自律自治的组织,允许学生实行自治管理,减少行政干预。管理机构可借鉴英美国家经验,推行扁平化管理,避免多头无序管理的现象。

(二)提高管理人员法律水平

制度的关键在于落实,好的制度需要具备良好素养的执行者,管理人员法律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各项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进程。有学者指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管理权行使过程中人治现象严重。[3]因此,建设一支具有民主、公平、程序规范等法律素养的管理人员队伍尤为重要。提升管理人员的法律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管理人员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选派管理人员到国内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借鉴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其次,改善管理人员学历结构,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推进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最后,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岗位监督,开展管理人员业务评比与考核;重视学生对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服务态度的评价,及时调整或淘汰不合格的管理者。

(三)完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

2015年教育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开始实施,此次修订既是对当前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整,也是依法治国理念下高等教育领域主动适应的举措。高校应根据新规定的要求,结合大学章程制定契机,修订和完善有关学生管理方面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指导思想。应突出学校与学生两个主体的平等地位,做到权利与义务对等,而不仅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是制定的主体。涉及学生管理事务有关规定的出台,应广泛征询学生意见,发动学生参与,落实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三是内容方面,尽量减少禁止性、义务性条款,增加引导性、授权性内容,发挥规章制度的指引功能;加大学生人格权保护力度。我国现行法律对学校与监护人的责任性质和责任条件缺乏明确规定,特别是回避学校与学生这种特殊关系中侵权责任的划分问题,没有专门针对学生在学校发生的侵权责任的规定,给学校和监护人互相推诿埋下了隐患。[4]四是学生程序性权利应有更细致、全面规定。

(四)强化学生权利救济机制

“无救济即无权利”是一句古老的法律谚语,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矫正的正义”。这句话告诉我们:法律对公民权利、自由规定得再完备,列举得再全面,如果在这些权利和自由受到侵犯之后,公民无法获得有效的法律救济的话,那么,这些法律上的权利和自由都将成为一纸空文。可见,完善的救济制度是学生权益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高校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标志。针对目前学生权利救济不完善状况,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申诉制度,明确申诉委员会的人员组成、议事规章,使申诉制度不走过程、流于形式,树立申诉制度权威。引入听证制度,在做出涉及学生重大事项的决议之前,给予当事人说明理由和陈述权利,也能保障决定结果的合理性、公正性。设立法律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法律咨询服务,如美国在高校中设立法律咨询机构及在申诉流程为违纪学生提供的法律咨询员等举措值得我们借鉴[5]。最后,基于高校与学生存在教育行政管理关系,应建立高校教育管理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赋予学生行政法上行政相对人的有关权利,针对高校处分决定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不断实践与总结,任重道远。但管理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是时展主旋律,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既是高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管理育人、教育育人的职责所在。高校只有通过革新理念、创新模式、完善制度、规范流程才能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快自身体制改革和建设步伐,为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海波.论高校学生管理够管理者法治化建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1):107-109.

[2]罗立顺,等.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8):92-94.

[3]张静.学生权利及其司法保护[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6.

[4]张铤.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及实现途径[J].教育探索,2012(4):12-14.

[5]陈静娴.中美学生事务工作法治化管理之比较[J].高校辅导员,2015(4):69-72.

作者:徐平华 单位:五邑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为了完成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实现人格节制道德教育,将人格节制原则普及推广,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文章从人格节制道德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分析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培养道德专项课程的教师,实施道德美誉奖惩制度,建立道德专项培训基地,树立人格节制道德学生典型。与此同时,还进一步探讨了高校学生提高人格节制道德水平涉及的几个维度。

关键词:人格;节制道德;学生管理;实现途径

反腐已经成为当下与中国人最密切相关的一个事件,很多官员、干部、党员最终没能禁得住糖衣炮弹的诱惑。贪欲是导致他们走向腐败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道德、人格节制原则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当前,高校学生深受一些社会不良思潮、不良习气的影响,很多人不能做到用道德节制自身,因而在冲动、贪婪、报复心强等情绪的支配下,大学生校园犯罪事件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残忍。所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至关重要。高校学生日趋走向自我管理的模式,学生自我成长机制在不断完善,在学生自我管理中如何实现人格节制原则,实现的途径有哪些,哪些途径最为有效就成为了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而完成高校学生学生的自我管理,实现道德人格原则的途径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将人格节制原则普及推广,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则是本文探究的意义所在。

一、人格节制道德的内涵和外延

实际上,对于人格节制道德的内涵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对道德节制的探讨更多地出现在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中。“忠”“孝”“节”“义”是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这里“节”的思想,更多地体现在节制上,道德的节制是其重要的方面。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欲论”“义利观”、中庸等辩证思维中,也都存在“节制道德”的思想。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法”“德”的地位之争以及节俭观念中也都有“节制思想”。节制道德在这里更多地是如何更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欲望,这些欲望包括贪欲、奢侈的欲望、放纵的欲望、挥霍的欲望、随心所欲的欲望等等;另外,就是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不触犯法律,也需要控制到允许的范围内。人格节制道德的外延则是对人格的一种更高境界的要求,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节制道德习惯的养成需要具有动机意识、自爱意识,需要具备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基本属于’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时代早已来临,网络的迅猛发展,大量外来思潮的涌入都时刻冲击和影响着他们。在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暴力色情信息的浸染下,加之当代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自身道德节制的控制力,近年来大学生校园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手段更为残忍、情节更为恶劣,大学校园犯罪事件甚至开始逐渐向高智商、高学历的趋势发展。纵观这几年的高校大学生犯罪案件,从某某大学的投毒案到几个月以前的杀人案,往往都是由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最终成为伤人、杀人的恶性刑事案件,而且这些犯罪案件中的当事人都是同班同学,或者是同住一个寝室的同学,事情的起源或者爆发往往也都是因为极小的事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离开了世界,一个个本应前程似锦的学生锒铛入狱,从天之骄子成为阶下囚,一个事件往往导致几个家庭的破碎或者毁灭。我们仔细探究就会发现,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缺失、自身没有人格节制能力的严重问题,因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人格节制道德教育就成为了必须要进行而且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基于上文的分析,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大学生人格节制道德教育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另外,高校也具有开展这种教育或者开设这种课程的可操作性。首先,高校具备开设德育课程的条件和师资。现在高校普遍都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完全有能力和资质在本门课程中设置有关大学生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的相关专题,或者新开设一门课程。其次,大学生中存在很多德才兼备的学生党员。这些学生党员都是经过精心培养和严格筛选的,思想上具有先进性,行动上具有榜样作用,先对这些党员进行人格节制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节制自身的能力,进而依靠这部分力量去带动、影响和教育其他的普通学生,提高全体大学生的道德节制能力。再次,高校利用团日活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典型示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形式,对学生开展人格节制道德教育,不必拘泥于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这样更容易产生现实、有力的效果,也更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中开展人格节制道德教育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有着其优势和强大的可操作性。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现这一教育有以下几种有效途径。

(一)培养道德专项课程的教师

我们在前面探讨过可以由现在担任高校思政课的教师来讲授道德专项课程,或者在课程中开设道德节制专题。但是,这样可能也会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不能系统地进行讲授或者分配的课时有限等。因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设置专门的道德专项课程,培养可以教授道德专项课程的教师。这需要高校提供可以外出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并且联系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培训。具备基本思想政治素养的教师要积极参加培训,讲授道德节制的相关课程,从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节制教育。

(二)实施道德美誉奖惩制度

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但是,现行的高校管理制度更多地是针对智力方面的奖励,或者是违纪方面的惩处,也有部分条款与道德相关,但没有专门的针对道德美誉奖惩的规章制度。因此,高校需要制定关于道德美誉奖惩的专门制度,具体表现在对在校大学生道德行为进行细致规定,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节制能力。这里的奖惩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或者金钱上,更多的是从精神上、荣誉感上给予肯定或者惩戒。

(三)建立道德专项培训基地

在高校建立专门的道德培训基地,设置培训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分批次、分类型的培训,将道德培养作为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道德专项培训基地,除了定期开展道德教育培训工作,还可以邀请社会认可的道德典范人物来到培训基地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典范的力量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起到道德教育作用。这些正面典型往往都是人格节制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身体力行、亲身表率对学生的震撼和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有效的。

(四)树立人格节制道德的学生典型

高校学生管理更多地还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在大学生中树立人格节制道德典型,选拔一批政治素质过硬、自我约束能力够强、人格节制道德能力够高的学生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以“抓典型”“促典型”的形式,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提高自身道德节制能力,规范自身行为,降低校园犯罪概率,减少校园恶性案件的发生。

四、高校学生提高人格节制道德水平涉及的几个维度

(一)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维度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大部分是由行政管理部门学生处、教务处介入,利用规章制度强制管理学生行为,明确规定什么行为允许、什么行为禁止,以此树立学生人格道德节制意识,规避不良行为。这种方法确实很有成效,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一旦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作弊行为,并已经确认行为属实,即由监考老师填写考场作弊记录单,上报教务处。作弊学生会被取消本科学士学位,并给予留校察看处分。绝大部分学生面对如此严厉的处分条例,都会有所忌惮,对于严肃考风考纪起到了很明显的震慑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并未真正转化为学生内心对自我人格和道德的约束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管理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学生自我培养机制,将道德层面的惩戒内化为学生自我管理的约束力,对于学生的行为才是最根本的规范。学生经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养之后,自身对于真、善、美,对于行为导致的结果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将外界的结果转化为对自我行为的控制,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身的言行举止,控制其他欲望和行为到允许范围之内,从而有效减少校园恶性案件发生。

(二)提升学生节制水平的心理学维度

节制本身就是一种感情控制、约束行为,在心理学中可以定义为:生命哲学中意志力的自我提升,能为而不为;在某种事情的处理方法上,显示出自己的定力。在心理学范畴内,节制首先体现在对不良情绪的控制上,不良情绪有很多,除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愤怒、失望等情绪表现外,嫉妒、虚荣、压力等心理也是不良情绪的表现。节制自己的情感,有效控制和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防止不良情绪恶化而转变为不理智的行为,从而导致无法承担的后果。因此,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给学生讲解不良情绪的危害,对学生的不良情绪给予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还应设置心理咨询室,安排取得心理咨询资格的教师,免费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对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疏导,防患于未然,而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联系能够提供治疗的专业医院,有效减少学生因不懂节制道德造成的严重后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格节制道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现在的高校教育在学生的专业课程、应对就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都有了相对成熟、系统的构架,学生的专业能力被重视。但是,随着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品格中团队合作意识、敬业精神、对公司忠诚度等方面的能力越来越看重,学生道德品质成为顺利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团队合作意识、敬业精神、对公司忠诚度这些品质都需要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得以培养和训练。而且更好地节制自身人格、用道德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美誉水平等都有益于培养用人单位所重视的职业品格。总之,人格节制道德教育既能有效减少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又能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五、结语

在高校中设置专门的节制道德教育机构,培养专门的道德教育教师,在学生管理中进行人格节制道德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以上只是简单探讨了几个可以在学生管理中实现的途径,真正要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节制道德、规范行为,还需要更多部门的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仇腾飞.高校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途径探索[J].考试周刊,2016(52):167.

[2]杨康鑫.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3):93.

作者:张静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第六篇: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路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产业、企业都进入转型发展时期。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迎来全新的挑战。“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形式发生变化,不得不创新工作思路。本文首先分析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的问题并查找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然后尝试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最后探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会工作

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各层关注的热点,民办高校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需要查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工作思路创新,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服务学生针对性不够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体系自身建设没有与时俱进,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学生作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服务学生的理念没有形成,对于学生的指导、帮扶、关心不到位,服务学生的针对性不够,学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服务学生方式方法创新不足,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令学生满意的工会服务,无法有效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致使学生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的不信任。

2、服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新形势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政治素养,还需要更加专业化的业务能力。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人才队伍中高素质人才还比较缺乏,部分人员为学生服务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专业化的服务人才,存在比较明显的业务不对口情况,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民办高校改革与转型的需要哦。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

伴随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民办高校的工会工作不得不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作为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新情况,顺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找准学生管理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全新的服务视角、全新的工作理念,采取新的举措,将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相联。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路

1、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组织加强学生的政治引导和思想引领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加强政治与思想阵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工会报刊)和新媒体(微博、微信),开设各种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各种专栏,深入宣传供给侧改革的要义,广大学生群众深刻掌握供给侧改革的涵义,掌握供给侧改革的指导思想、主攻方向、政策要求、重点任务,将中央精神深入传播至民办高校广大学生心中,具体见表。举办多样化的活动,比如学生主题征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技能比拼等,聘请著名学者进行政策宣讲,有效地引导广大学生的政治和思想.

2、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组织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在推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民办高校需要激发广大学生的创造活力。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组织有必要立足有效供给,加强创新文化建设,通过改善工作环境与物质条件,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动力,不断焕发广大学生的工作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建设创新专项资助金,搭建创新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室,表彰“创新创业先进人物”,推动各项创新成果转化,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文化活动,鼓励广大学生主动创新,促进民办高校深度改革。

3、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注重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为了顺应供给侧改革的需要,民办高校学生队伍素养提升很关键。民办高校工作需积极构人才成长机制,创新学生管理模式,重视学生培训机制建设,形成工作竞争机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全面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学生队伍,以满足民办高校供给侧改革的人才需求,促使整个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民办高校学生满意、社会认可、党政放心的工会。

4、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构建开放式工作机制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要做到服务学生,加强服务意识,树立服务理念。工会组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做好本单位的学生安置、困难救助、政策托底等补短板工作,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让广大学生有更多获得感。学生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影响民办高校的组织绩效。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应该尊重学生需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切身利益,增进民主沟通机制,推动学生诉求机制形成,加强学生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以及监督权的保障,实现工会组织对于学生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尽量减少学生与单位之间的摩擦,从而提升工会工作效率,促进民办高校组织目标和学生目标的统一实现。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传统工作理念和做法无法满足新的要求。因此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要充分发挥其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为学生解忧解难,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成学生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增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J].时代风采,2016(16):28-29.

[2]张赣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呼唤工会工作改革创新[J].中国工人,2016(8).

[3]郑洪.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工会作用[J].工会信息,2016(25):10-11.

[4]李友钟.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工会工作的思考[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3):4-7.

[5]马丽.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探析[J].科教文汇旬刊,2014(5):223-224.

作者:包春萍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第七篇:高校学生管理精细化的思考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一种培养、发展和改造,尤其是在高校教育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在现代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是推动高校科学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精细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精细化

前言

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化,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而是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目标。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行精细化管理,取代传统的粗犷式管理,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变更管理理念

精细化管理属于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融合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精髓的责任意识。想要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行精细化管理,不仅需要正确理解精细化的内涵,还必须确保全体师生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一理念,对现有的管理理念进行变更。具体来讲,一是应该科学把握精细化的内涵,将精细化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种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二是应该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其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三是需要形成对精细化意义的共同认知,使得精细化管理的内容能够被全体师生所认同,只有这样,高校学生管理的精细化才能真正实现,取得应有的管理效果[1]。

二、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可以为精细化管理的推动提供良好的保障,在实际落实中,一是应该推动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立足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经验,做好进一步的整理和提炼工作,确保管理制度的制定能够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二是应该实现考核制度的精细化,以提升管理的有效性。不过,应该意识到,高校与企业不同,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与精细化的考核制度并不存在矛盾冲突;三是应该落实评价制度的精细化,认识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为了保证管理效果,必须针对管理的过程进行合理评价,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和完善。

三、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应该算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虽然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引入推动了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构建起了可靠的教育管理体系,对于各种细节做了全面的分析,但是其最终的管理效果需要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反映。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认识到无论是传统的粗犷式管理还是当前的精细化管理,高校学生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就业和创业。由此分析,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不是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不是严格的管理手段,更不是机械化的管理模式,而是应该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人文关怀,以确保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2]。

四、创新管理载体

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精细化的创新管理载体有几个,一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推动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学生管理的精细化关注细节管理,必然会导致工作量的增大和管理环节的增多,面对着越发庞大的数据量和越发复杂的管理流程,传统人工管理的方式必然难以满足需求,需要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支撑,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二是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起良好的数据共享系统。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管理工作部门之间必然需要进频繁的数据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管理效率,应该以服务器为基础,建立起相应的网络数据共享平台,通过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和共享;三是可以利用校园中存在的各种电子媒体,如校园广播、校园信息展示平台等,对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面进行拓展;四是可以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例如,可以利用手机和其他的通信终端设备,建立起点对点或者点对多点的现代通信系统,为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双向交流提供便利。

五、把握管理深度

应该意识到,精细化管理能够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但是过分的精细化则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管理成本的增加、管理难度的提高等,过多的干涉还可能导致学生失去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扼杀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因此,应该对精细化管理的深度进行合理把握,正确处理精细化管理与粗犷式管理的辩证关系,做到精细管理和粗放管理并存,该精细的地方精细,该粗放的地方粗放,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保证良好的管理效果[3]。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引入,可以进一步强化管理的质量,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管理价值,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应该立足实际,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促进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长贵,闫国华,刘宁.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精细化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4):47-48.

[2]陈建山,林建洪.高校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7):177.

[3]林艳,陈笑红,谢建国.关于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的几点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10):145-147.

作者:马杨利 单位:西京学院

第八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

【摘要】本文对人本管理伦理方式在高校管理学生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首先提出了人本管理伦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并指出了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人本管理 高校 学生管理 研究

一、前言

在20世纪60年代人本管理伦理理论出现了,它的出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尤其是管理领域,它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并快速应用在各领域的管理工作当中。当前,人本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管理中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让管理层认识到管理工作的关键还是在于人本管理,良好的管理手段能够充分调动被管理人的潜能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本管理伦理管理方式已经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高校作为知识性组织,人本管理伦理为其在管理学生方面提供了有利措施。但是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管理措施的实施和效果。

二、人本管理伦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

高校在长期管理学生的工作中,大多数都处于独自作战的局面,很多高校都与教育部门处于联系失衡的现象,让很多学生都感觉到管理十分严格,而教育部门则认为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学校则在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中占有大量教育资源。在管理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提出大多数学生学习不积极,基础知识差,而学生则提出管理措施过于严格。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反映都是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导致的。几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岗位竞争也十分严峻,导致一些高校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修养的提高,导致一些学生表面上学习成绩很高,但是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却十分坎坷,综合素质能力较差。教育管理工作是追求伦理精神价值的活动,伦理精神在教学中要得到有效体现。高校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可以使用人本管理伦理的方式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伦理精神和责任意识。

三、人本管理伦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人本管理伦理理念

当前很多教师缺乏人本管理伦理理念,对高校管理工作起到阻碍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人格缺失,道德人格的缺失导致在管理学生过程中的人性缺失,致使人本管理伦理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在管理过程中实施不到位,不能够实现管理效果,学生在被管理中出现厌烦情绪;教师的师道尊严的思想严重。在对学生开展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很难从自身查找原因,而更多的将问题指向政策,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师生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对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

(二)过分看重利益,无视人本管理伦理价值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管理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很多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忽视了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整体性。主要表现为:受到享乐主义影响,很多学生都过分注重物质享受,在目标设定中,物质财务定位过高,导致很多学生不注重自己的全面发展。受到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引导,很多高校在管理工作中也出现的偏差,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过分注重技能培养,忽视品德培养,只注重学生对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将一些市场规则引入到管理工作当中,导致一些管理工作只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忽视了伦理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四、如何运用人本管理伦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工作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要展现人性化

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不仅仅是管理制度的体现,还能够促进各项管理制度更好的发挥。在高校管理学生过程中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处分、教育、奖励,在具体开展工作的时候,尽量选择教育和奖励的管理措施,在管理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虽然学生出现问题需要使用处分的手段,但是尽量采取批评的措施进行,如果学生能够改正,尽量不要使用处分,即使使用处分的手段也要给学生一个改正的机会。所以,在高校管理学生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体现管理过程的人性化

在管理过程中要时刻体现人性化管理,虽然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但是在交流过程中要确保交流平等。在制定管理过程中,要为学生设置反馈渠道,便于了解学生情况,也为学生提供了发表意见的权利。同时,在制定有关学生的重大决策,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征求学生意见。在给予学生处分之前,学生可以进行申诉,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

五、结语

随着我国对教育领域投入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高,各大高校招生人数也逐年扩大,新一代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如果依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很难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效果很差。因此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人本管理伦理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提升高校管理学生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辛良.基于人本管理角度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文教资料,2014,7(25):201~202.

[2]韩蓉辉.基于人本管理理念探析高校学生管理[J].科技风,2013,9(25):174~175.

作者:黄涛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第九篇:以学生为本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自从我国实施新课改方针之后,高校管理工作上明显加大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贯彻力度,毕竟这也是为社会不同产业领域培养标准型人才的前提条件。由此,笔者决定针对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以及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贯穿沿用措施等内容,加以有序论证,希望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同步改善,做足贡献。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高校管理 内涵机理 应用措施

一、前言

高等院校之中,学生才是主体,在管理工作中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可以确保为他们今后学习进步,提供更加富有针对性的辅助服务,现实意义非凡。须知如今人才市场竞争趋势日渐严峻,为了避免今后高校毕业生面临更为深刻的就业和创业危机,激发他们探索全新发展路径的主观能动性,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改革工作,显然势在必行。

二、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性内涵机理和规范细节

如今高校教育管理里工作中的以学生为本理念,强调的就是要求教育管理主体时刻结合学生实际思考问题,力求在自身主导作用引领下,挖掘出高校专业教育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令学生谋求全面、主动和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机遇。至于具体的规范调试细节将表现为:第一,凸显学生个体的本位特征。第二,以学生全面化发展为本,令他们在接收和消化更多专业、人文课程内容的前提下,转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型的接班人。在此类背景影响下,有关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要做的,便是在规范教育教学流程之余,凭借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专业知识基础、实践技能和兴趣偏好等,协调化地设计阶段化教学规范指标、选取专业教学内容、沿用多元化且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高校不同专业学生得到健全化发展。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教师不单单要以学生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将主动权全部交还给他们,以期待教学管理目标和方式、结果和流程的统一性,同时更要在他们独立发展过程中给予精确化的指导牵引,避免他们在思维创新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出现任何滞后问题。长此以往,才能逐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念并创办切实高水准的高校。

三、日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深度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方法

(一)以学生为先

实际上就是将复合型人才培养视为高校一切教育管理工作的起点,不论是面对各类挑战困境,都要做到人才培养的优先安排并配置合理的辅助资源。在整个工作流程中,涉及学生和学者、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做的不单单是教学,还是要针对高校生思想,日常生活和就业技能等加以培训指导,同时给予可靠的资助条件。归结来讲,就是一切和学生进步相关的工作,高校都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考虑和处理。

(二)以学生为重

第一,不同层级机构主管人员和教学人员,都必须不断加大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态度。切勿盲目地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和师资团队构建等层面上,相反地对学生管理工作照顾不周。再就是重视绝非说说而已,有关教师要在实际中关心每个学生,保证依照他们身心发展特征、学习实力状况、进步需求等,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案。第二,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起服务本位思想,保证一切服务项目的设置和执行,都能够预先考虑维护学生基础性合法权益,顺势加大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融合效用,并且为学生提供尽量完善可靠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高校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时间或是空间条件选取上,都存在一定的自由性,无形之中对高校既有教学资源规划分配质量,提出更为深刻的规范诉求。

(三)以学生为主

其主张教学管理人员在全面性关注与迎合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令学生独立处理和学业相关的事务,确保他们在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之后,获得更高水准的自我教育、服务、管理和成长条件。毕竟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教师不能完全将他们视为孩子,应该鼓励他们独立承担相关职责并且接受较多的外部环境考验。

(四)以学生为荣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在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之余,还要针对当中表现十分优越的学生个体,给予妥善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使得他们建立起应对更多艰难学习挑战的自信心,包括各式各样的学术交流项目等。整个工作流程中,作为现代专业化管理人员,要保证以学生进步为荣,借此给予他们更加强劲的上进支持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想要紧紧把握时机并且克服一切挑战危机,就必修及时革新整改既有的管理模式,具体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透过适合他们的各类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设置,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朝着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目标持续迈进。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涉及以学生为先、为主、为重、为荣等理念的转变影响意义重大,希望有关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多加注意和灵活贯穿沿用。

参考文献:

[1]王乐相."以学生为中心"谈高校学生管理[J].价值工程,2011,11(07):88~96.

[2]王维民."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及其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启示[J].医学教育管理,2015,22(01):133~142.

作者:匡玉清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高校人性化学生管理研究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若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符合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的核心。目前的学生人性化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高校中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升学校管理质量的重要作用,学校学生人性化管理工作需要更加完善。本文浅析高效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并由此提出建立人性化学生管理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性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规模逐渐扩大,传统的管理模式亟待改进,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机制在高校管理系统中的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会达到40%,在校学生人数也将突破3550万。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等人才,培养人才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大学在校人数的增多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学生管理,探索高效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总体教学质量,还能促进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在高校实施人性化学生管理的重要性

人性化管理问题一直是管理的中心问题。大学生是我国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以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目的,也是推进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显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放任其发展,势必会阻碍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校学生人性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难点。究其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首先是从学生角度来说。高校学生数量庞大,对象特性复杂。高校学生一般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一时期的学生涉世未深,可塑性强,面对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压力时,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导致健康问题。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等也影响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对学生产生影响,也使一部分学生沉溺其中,导致学业荒废,严重的甚至导致犯罪。对于新一代的学生,传统的方式和手段很难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果采用强制硬性管理,反而会影响学生管理的质量,激化矛盾。其次是以往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存在弊端,理念落后,尚未得到改进。过去“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监督看管之下,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健全人格的新青年。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传统的管理也偏向空洞的说教和辅导,使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反而对学校管理工作产生反感。除此以外,现今采用的许多制度也都是千篇一律,遵循前人的路线或者直接引用制定。这样的制度脱离具体实情,在应用上也显得刻板。最后是管理者本身的素质有待提高。一些高校对管理者工作缺乏可行的管理和激励,导致管理者责任心缺乏,高校管理队伍中,许多管理人员同时关注自身科研教学以及高效管理,这导致他们花在管理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有时候一个管理者同时面对整个年级的学生,与单独的学生个体缺乏交流和沟通。

3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的策略

这些管理问题的出现,常常是由于高校本身对管理工作并不重视,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立足于专业教育方面,在思想工作和行政管理上一带而过。固定的管理模式一旦建立,就不再反思和更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因此我们在高校管理中有必要强化人性化管理。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把“人”,在高校就是“学生”作为管理的核心,旨在尊重和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总的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在高校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而友善的关系,提高管理效率。具体来说,在学生管理中,高校应当将学生看作独立的有个性的人,关心学生的个人发展,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充分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学生将成为高校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首先明确高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高校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将学生作为管理中心,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理解学生的需求和个性。真心实意的为学生解决困难。学生来高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教育。因此管理和教育可以互相结合,管理的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也是一种教育。高校管理者可以教书育人为主,建立符合现实需求的管理制度,而不是照搬前任的规矩方案。其次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校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高校管理对象多而复杂,不可能逐一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进行管理,使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正,使自己与学校要求的发展方向协调一致。此时的学生不仅仅是管理的对象,也成为管理的主题。高校为了达到此目的,应当充分引导学生,为学生的自我管理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在主观能动的自我管理中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具体来说有许多措施,比如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我管理和教育的体会,互相学习,学会和他人分享与合作,产生满足感。然后高校的管理者还可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性化管理机制。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机制是从学生本身的利益出发,以达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高校学生管理所面对的对象是人,因此人性化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高校要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非强制的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型,把管理的规范制度和纪律等真正变成学生行为处事的习惯。具体而言,可以在管理过程中采取民主的科学的决策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雪球,将管理同学生的自由、尊严、幸福等目标联系在一起,以人为本。结语:高效人性化管理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方式。我国传统的高效管理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强制学生服从既定规则,而当今学生管理则需要加入更多人文的关怀和措施,将学生管理同学生的人格特性等方面结合起来,建立新的管理机制,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加自由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玲,张惠瑀.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6.

[2]向凯.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

[3]夏韩辉,黄伟萍.论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J].高教探索,2012(6).

[4]常瑞飚.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前沿,2012(18).

作者:王春龙 郑慈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