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校体育管理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初中体育教学作为学生体能和身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国民身体素质情况报告》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初中生的身体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时期,教师在进行体育管理的过程中,就不能仅仅通过严苛的管理逼迫学生参与体育训练,而是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入手借助优质的校园管理,来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运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本文从初中体育管理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的现状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初中体育管理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路径作出了一些探究总结。
关键词:初中体育;管理模式;体育教学;方法探究
学校体育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应当从多个角度进行学校整体体育教学的管理,即关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场地管理以及学生身体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管理体系[1]。相比传统初中体育管理模式而言,现阶段体育教育管理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管理能够真正的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不断成长,让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运动训练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体能的重要活动,但是初中体育教学难以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仅仅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基础的训练,忽略学生的训练主动性。
一、初中体育管理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的现状
1.管理教育思维陈旧
管理思想是学校体育管理的总纲领。只有具备良好的体育管理思维,才能使初中体育管理更加有效。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初中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训练方法,只把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唯一评价标准,而不知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的不同[2]。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体育运动也会一味地以中考为目标,认为自己只要达到了中考考试标准,那么就不需要努力训练与参加体育运动了,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体育训练没有持续性。并且还有些学生会因为中考有体育考试,所以对中考怀有一丝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加上教师枯燥的训练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反感体育运动。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反感后,就会处于更加被动状态,也会出现不听从教师的管理和教育的现象。这样就形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过分强调学生的体育成绩,就会忽视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这与素质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相悖的。
2.管理教育模式单一,不符合学生兴趣
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堂与小学有所不同。小学生只要不上正常的文化课就会非常开心,并且小学阶段的体育训练也相对简单。但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往往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思维和锻炼意识。这时学生就会出现偏爱某一项运动,讨厌某一项运动的倾向。并且针对不同的教师以及教师不同的体育训练管理过程,学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态度。有时候教师偶尔开展一次活动,学生就会特别兴奋,能积极地投入到训练中。但目前很多初中体育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只是通过不断地练习让学生形成肌肉记忆,这种机械、枯燥、重复的练习形式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疲惫,同时也使学生很难理解相关动作练习的原理[3]。教师只注重学生体育学习水平,而忽视了对学生内在体育热情的激发。这就导致初中体育训练教学枯燥无味,很难激活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动机。单一的教学训练形式不仅极大地侵蚀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且会使学生逐渐忽视体育锻炼,忽视身体素质对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性。单一的体育管理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而且会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更大的抵触情绪。尤其是在手机娱乐的冲击下,学生更不愿意走出去锻炼身体。所以很多情况下,对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体育训练更多的还是在体育课堂中开展,在其他时候,学生是不会进行体育锻炼的。从而导致体育锻炼也变成了初中生的一项任务。学生只有在体育课堂,在中考的压力之下,才会被迫地开展体育运动,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运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3.管理教育内容枯燥,不尊重学生差异
对初中教师来说,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这时教师就很难将自己的精力平均的分给每一位学生[4]。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身体存在个体差异性有人自身身体素质就好,对于体育运动而言,能够驾轻就熟,有的学生自身体质不好,因此不能参与过于激烈的运动,还有的学生就是是因为自身的惰性,不愿意参加训练,从而产生逃避体育课的行为。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而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辅导,这也就导致了一些教育内容并不适合所有学生的体育学习。体育管理教学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创新,但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不仅可以在课上学到体育技能,还可以在网上接触到一些体育技能的教学资料,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学习到这些体育技能。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仍然预设学生对体育知识一窍不通地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初中体育管理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路径
1.完善创新管理教学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初中体育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训练。教师要摒弃过去压迫学生训练的传统教学思维,既能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主动性,又能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通过体育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也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充分的营造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首先,在教学之前笔者会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调查,了解到学生大概的体育锻炼方向,然后在教学中笔者会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技巧进行教学,例如篮球的上篮教学等,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主动性,更是能够让体育课堂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体育锻炼的魅力所在。其次笔者还根据具体的训练项目开展了不同的游戏活动,例如在进行短跑的训练过程当中加入对对碰的游戏,将每个学生身上贴上贴纸,大家跑到指定的位置,找到和自己相同贴纸的同学,把自己的贴纸,贴到对方身上。通过这样的游戏更加能够调动学生在体育活动当中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训练的过程当中。
2.完善创新管理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
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体育教学,可以给教师带来全新的教学形式,并且真正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来活化体育训练,也应让学生充分参加教师课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进行训练,可以得到有效的效果。初中体育训练的教学形式不仅是单一的体育技能训练,教师更应该拓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首先,笔者将一些体育技能教学视频发到学生网上,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和练习。并且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好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暂停,然后反复观看,直到自己看懂为止。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技术动作,而且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内容上。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了解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为学生进行统一的讲解,这使教师在课堂当中讲解的内容就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也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其次,在教学形式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例如,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笔者首先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对于具有一定体育基础的学生来说,笔者将让他们能够接触到一些比较难的运动技能。根据学生的身高、体重等特点,对体育技能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引导学生的不同个性,实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体育发展。
3.灵活创新管理教学内容,实现学生综合成长
教学内容的创新一直是初中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有的体育教师认为训练内容只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这是错误的。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身体等方面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初中体育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更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会注重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体育锻炼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学习的魅力和体育锻炼的乐趣。例如,笔者将通过团体对抗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团体对抗的形式不仅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新的运动技能,还能使学生在对抗过程中锻炼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体育精神,将德育融入体育训练过程,丰富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首位,而只注重学生的运动成绩,这不仅压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使学生很难真正融入运动训练,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运动训练促进了自身运动能力的增长。因此,教师应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思想,将新的教育思想融入体育教学中,从而深化体育教学的深度。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因素的不同。如果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难以满足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的需要,而且很难使学生学习掌握基础性的体育技能,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来增强运动训练的吸引力,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运动训练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兰香.学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与管理模式研究———评《当代体育教学管理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3):481.
[2]胡蒙蒙.初中体育中长跑教学特点及训练方法初探[J].学苑教育,2021(7):45-46.
[3]郑超.初中体育教学的中长跑训练教学方法[J].教育界,2021(7):64-65.
[4]马洪涛.学校体育管理方法与教学模式探究———评《学校体育教学与管理》[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4):641.
作者:余晓平 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练市镇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