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校网格化管理机制建构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网格化管理是推动教育管理机制革新优化的方法渠道,更是增强教育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的长效路径。研究从价值视域阐释网格化理念服务学校管理的适切性,从管理现状层面探讨网格化理念服务学校管理的需求点,最终提出建立学校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的方法论,形成学界研究借鉴经验。
关键词:学校管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全域管理;中共中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与重点要求。这体现了国家在支持与引导教育发展层面对现行教育机制体系的重新审视与全新布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管理仍处于传统管理意识理念与体制下,政策拟定、制度设计等都呈现粗放、随机特点,存在责任泛化或责任真空隐患。网格化管理提倡将管理范围、管理主体、管理责任落位,以服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心,推动精细化、科学化教育管理,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管理机制的长效建立。故而,新教育发展需求下,基于网格化管理对学校运行机制展开分析与重组,将为学校管理提供更为科学成熟的方法论,助推教育发展提速提质。
一、网格化理念服务学校管理的适切性
1.服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科学理念
教育网格化管理,是依据教育板块、教育主体及教育责任等对管理方式体系的科学诊视与重构。一是系统性特征。目前,网格化管理已在城市管理、社会治安、食品安全、司法行政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并建立相对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将教育管理网格化,在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建立起“一对一”“一对多”的管理关系,是将教育管理科学化、系统化的重要举措。二是整体性特征。教育网格化管理利用计算机网格管理思维,将管理对象细化为若干网格单元,并对分配于各网格单元的管理主体予以责任固化,形成了校长主管、教师细管、学生自管的整体管理格局。三是协同性特征。教育网格化管理格局中,不同网格单元之间既有管理信息交互、管理资源共享,又有管理决策与行为互联,在学校党建、学校安全、学校教育、学校卫生等管理层面实现了区域联动、整体协同,能持续提升教育发展稳定性。
2.推动教育精细化管理的机制保障
网格化管理,是教育由传统粗放型、碎片式向资源聚合化、管理精细化的推动理念。一是管理责任精确化。基于部门与小组、教师与学生等管理群体的建构,网格化管理为所有群体管理角色、管理责任、管理要求等做了准确定位,做到“凡区域有人盯”“凡事情有人管”的同时,更提升了管理时间效能。二是管理区域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是对全区域、全细节实现无死角管理的新模式。一方面聚焦学校课堂主阵地,在教与学的设计、组织及管理制度建设上强化管理深度,实现管理全覆盖;另一方面聚焦教育大格局,管理平台为“网”、管理板块为“格”,以点带面强化了管理广度,建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三是管理部位精准化。网格化管理体系中,各板块之间形成了相互钳制、相互协同的管理局面。只要某一板块、某一节点出现教育相关问题或隐患,学校都会有相关“事主”第一时间精确诊断、精准施策,最大可能限制隐患外显化、防止问题扩大化。同时管理资源的梳理整合共享、优势经验的主动交互借鉴,也为教育问题的快速精准消除提供信息与策略支援。
3.优化学校教育全域管理的关键要素
教育管理不仅要覆盖学习、生活等横向范围,更要从纵向视角追踪学生发展全过程,实施全域全时段管理。网格化管理,聚焦目标内涵与全域管理,要求围绕学生主体对其进行全覆盖式管理。一是管理主体全员化。网格化管理将教育者、教研者、教职工及学生等都纳入管理体系,对每个群体均进行了责任赋权,让其站定自身管理角色、明确管理职责,形成从上到下全员参与、全员协同的教育管理格局。二是管理追踪全程化。被管理者的认知思维与成长轨迹是动态的,网格化管理有利于管理责任主体对管理对象进行追踪式问题捕捉、隐患排查、矛盾化解,及时剔除影响管理对象成长的负面因子,保障教育优质发展。三是管理场域全方位。网格化管理瞄准教育重点对象、重点区域、关键节点,一方面推动所有管理主体的责任全覆盖,实现服务管理力量下沉、服务主体合力;同时瞄准课堂与课外、校园与校外等区域,建立“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管理网络,实现管理行为由“各守其职”到“联防联控”,从根本上杜绝管理盲区的产生。
二、网格化理念服务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责任和主体泛化
传统学校管理倚赖于教育政策执行,学校决策者“事必躬亲”,对管理者责任细化不足,管理效能不高。一是管理责任泛化。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教育教学到专项训练再到宿舍安全,学校教育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传统教育管理理念认为,所有教育者都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一旦发生教育问题,与之相关的群体都是责任的担负者,导致教育责任呈现“倒金字塔”分布。越是居于学校“要职”的角色,其教育责任越大;越是居于普通教师位置,其管理积极性越差,教育管理“冷热不均”,难以形成管理合力。二是管理主体泛化。任何教育管理层面,都应该有绝对的责任主体。部分学校为了集聚管理力量,将管理职责笼统地丢给“管理者”,同时,由于学校教育力量有限,分配于教育、教研与管理等领域更加造成投入人力的削弱。而管理主体泛化加重了教育者负担,教育管理可用精力不足,管理效率降低。三是管理要求泛化。问题处置策略的针对部署是教育管理决策成效的主体保障。当前学校管理环境下,一旦发生问题,不少学校都习惯大面布置处置问题,教学管理成了“一窝蜂”,问题处置反而增加难度,造成资源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浪费。
2.管理视域存在真空
系统论认为,教育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要素与系统间、不同要素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关联。关联一旦弱化将导致管理系统性与整体性下降。传统学校受到管理理念及机制的限制,在管理权限、管理范围及意识层面存在交叉,极易导致区域管理真空。一是等级式管理职权真空。现代学校大多采取行政化管理,即校长(党委书记)负责学校全面工作,中层领导分管学校教育、教研及管理等领域工作,一线教师各守其科、各管其班。三个不同层别要素渐已形成了对管理责任程度的直接影响。发生问题时,大多数管理者一旦涉及潜在重大责任,就会习惯性层层上交问题。本来应在源头解决的问题“反向流动”至顶层,问题解决不及时。二是扁平化管理领地真空。从扁平视角来看,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心所在。一些教育者管理范围较广,尤其班主任成了学生的全权管理者,而科任教师虽也是班级管理者,但二者在职责上共性与差异并存,极易导致关键问题处置责任向班任倾斜。同时相比线下,线上微信、钉钉等社交场域成为学生管理的新领地,如不能及时进行职责补位,极易产生管理盲区。三是碎片化管理意识真空。由于课外教学活动的随机性强,教育问题的产生大多呈现碎片化特征。很多管理者认为非课堂环境下拾起碎片才是问题,且一些学生问题并非个人责任之内,将问题发现寄望于他人,导致问题发生扩大化,解决难度增加。
3.管理信息通道隔阻
传统学校更加倾向于对学生即时问题信息的管理,对学生全域动态趋向关注不够,管理行为局限于应对,管理层次有限。一是信息获取通道闭塞。风险管理学认为,风险管理可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处理,处理行为越前置、处理效能越高。当前大多数学校管理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对事前、事中的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尤其是部分学生行为触及互联网等场域,线上问题线索的获取更为不易。二是信息交互通道狭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下,问题发现者、问题管理者与问题决策者之间存在沟通壁垒。一方面,三种角色同一化的几率不高,三者之间沟通存在意愿程度与责任层次的潜在障碍,另一方面问题报告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问题处理的时效性与难度系数。三是信息运用通道不畅。这里的信息所指为典型案例信息及管理处置经验资源。不少学生思想偏折造成的严重社会影响是强化学校管理意识的典型启迪,如校园欺凌事件等。同时,解决突发情况,尤其是公众舆论关切的问题,在经验上是可以共享的。然而囿于信息渠道等不畅,各学校管理存在“信息孤岛”表征,相互借鉴空间不足。
三、学校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的实施
1.激活管理主体,建构权责分明的网格化管理格局
实施网格化管理,必然要立足管理者这个主体,对其管理责任及策略予以预设。一是科学划分网格主体。要简化管理层级,缩进教育管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沟通距离,建立内网格为主、内外网格相互补位的教育网络,即:内网格以校长(决策者)为一级网格、中层领导(分管)为二级网格、管理实施者为三级网格的管理脉络,其中管理实施内容包含了教学、教研、安全等主板块;外网格以学校为单元网格,若干学校间建立网格管理网络,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新建网格联合组织统筹管理。二是准确定位网格责任。宏观层面,不同学校网格存在管理问题信息与经验信息的定期交互需求,校长(决策者)是信息交互的第一责任人。微观层面,校长是学校管理的总筹划、总协调,更是上下管理决策串联的核心角色;中层领导(分管)是教学、教研、住宿、安全等独立实施的责任主管,是问题发现到解决全过程的参与者与主导者;一线管理者大多为教职工,担负着教学、教研、管理等多重职责,是问题的直击者,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
2.链接管理平台,建设动态互动的网格化管理空间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系数。要克服不同管理主体之间易产生的管理真空问题,利用管理平台链接,建设全平台覆盖参与的网格化管理空间。一是开展全域管理平台数字化建设,鼓励教学、教研、宿管、安全等各领域管理平台由线下“随机性管理”到线上“动态化管理”转向,以大数据为支撑展开海量数据统计、分析与运用。二是探索专业管理平台信息化建设,针对学校内外管理网格,创立网格化管理中心,重点负责网格管理制度的拟定、网格管理人才的培养、网格管理评价的运用等;针对学校管理网格资源信息,创立网格管理信息站,建立校园网格管理信息数据库,全面掌握学生日常动态、网格内教学活动状态,捕捉重点群体行为动向,为精准监管、有效处置提供信息支持。三是开创线上沟通平台建设。常态利用微信或专有平台,结合家长委员会、信息化部门职能优势,在家校、师生或其他管理主体间搭建沟通平台。可依托平台,纾通管理矛盾、统一管理步调,及时完成管理问题信息、经验信息交互或共享,为学校网格间消除沟通壁垒、扫除管理真空提供平台支持。
3.拓展管理视野,建立高度互补的网格化管理机制
按风险管理学理论,唯有建立系统、整体、协同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学校管理才能实现由刚性管理转向柔性管理,实现自主化管理。一是从管理主体出发,建立问题管理联系机制。学生往往是教育问题的发生体,也是发现者。要重视学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特殊角色位置,与网格内特定学生个体建立随机联系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沟通。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处置中去,增强不同视角下问题处置的科学性。二是从管理过程出发,建立问题预警处置机制。首先是问题预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照管理处置流程,做好问题隐患排查与发现,重视问题信息与线索的即时传送,强化不同网格间的问题发现联动机制;对重点群体、关键区域发挥实时监控优势,发现问题能快速反应。其次是问题处置,要快速梳理学校问题事件的性质、表征,通过网格平台专家给策与综合论证,拟出处置预案;实施过程要根据事态及时调整策略优化方案,实现处置最优化。最后是问题善后,对事件展开清查定损,及时补给;对问题解决经验及时总结,要考量其纳入学校管理制度的可能性。三是从管理方式出发,建立问题督查激励机制。一方面要以督查推动管理进度,可在外部网格学校间建立联合督查制度,尤其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展开常态化巡查监督,提升问题事件处置成效;另一方面要以考核激发管理动力,秉持物质精神相结合的综合激励思路,将定量考核、定性考核、能力考核和实绩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结合起来,统一考核标准,注重结果运用,确保网格化管理取得长效进展。
参考文献
[1]李华颖.德育工作网格化管理中的“破窗效应”及修复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05):22-24.
[2]陈卫东.学校精准化管理呼唤校长的智慧管理[J].教学与管理,2017(05):12-14.
[3]陈宝生.教育系统:奋力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20-11-08(02).
作者:杨春林 单位:淮阴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