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校教育的传承广西民歌一体化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广西歌圩盛行,许多地方民歌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广西各民族地方民歌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把广西民歌合理的应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通过具体的措施与教育方案,形成学校教育广西民歌“一体化”的传承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意义
在被称为“歌海”的广西,多民族的地方民歌丰富多彩,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怎样把这些宝贵的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校教育被业内人士公认为最好的传承方式。民歌文化是广西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这里民歌丰富多彩,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民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侗族的“会期”,瑶族的“盘王节”,京族的“哈节”等等,其浓郁的歌圩氛围为广西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现今,广西着力打造的品牌民歌文化节,把传统的“歌圩”改造成交流、继承和宣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途径,如:南宁国际民歌节、“一生所爱”大地飞歌等晚会与节目,对广西民歌的现代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多渠道的,仅仅通过政府部门开展民歌传承活动是有限的,开展学校传承的活动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特别是怎样整合学校传承途径与方法,创新学校各个阶段的民歌教育课程,探讨学校传承广西民歌“一体化”模式,成为广西民歌深度传承的热门话题。通过学校传承广西民歌“一体化”模式研究与实践,有利于广西民歌系统、有序的在学校教育中传承与发展。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主要传承与发展的学习基地,其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是我国教育部《课标》所规定的重要音乐教育理念。现今,各学校开展了多种方式进行广西民歌的传承活动,但基本是各自为战,其碎片化的传承途径没有形成整体、宏观的布局,如果我们把对广西民歌的传承在学校教育上探索出一种适合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一体化”模式,将会大大改变这种民歌传承的窘境,它不仅能促进新的广西民歌特色教育课程的开发,也可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更能真正普及对广西民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
二、广西民歌传承的现状分析
本土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的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广西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有许多传统的地方民歌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广西民歌文化的传承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广西一些地方政府把传承本土民族音乐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在政策和制度上扶持地方歌圩的开展,组织地方民歌手开展艺术活动,开展广西特色的民歌比赛与展演活动。如每年组织开展的南宁民歌艺术节已经成为了南宁市的一张名片,广西政府部门结合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契机,进行广西民歌文化的展演,有利的推动了广西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学校教育对民歌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平果嘹歌传唱的地方中小学与高校开展的嘹歌教唱活动非常的成熟,平果一小还成立了专门的嘹歌组合参加广西的声乐比赛和重大演出。个别高校还把嘹歌传唱作为特色课程来打造,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和课程设置,聘请民间艺术家来校讲学,培养广西地方民歌在幼儿园、小学的师资,促进广西民歌在学校的传承。但大多数学校开展广西地方民歌的措施还不够积极主动,还需大力的进行引导。家庭传唱对广西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大多数长辈们对地方民歌的传唱活动还不够主动,在选择孩子们的音乐兴趣班时,大多是钢琴等西方乐器的课程,对广西民歌文化的重视明显缺乏,还应该引导家长们重视与鼓励孩子们学习广西民歌,支持与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歌唱比赛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家庭小范围的表演,再把成熟的表演形式在社区、甚至更多大舞台进行展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分析,相关广西民歌传承的途径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学校促进,家庭推动,其传承与发展的的途径与形式较多,学校教育起到了主要的促进作用。广西针对多民族地方民歌的学校传承主要集中在高校,中小学传承与应用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但还不是很丰富,特别是幼儿教育融入广西民歌的研究极度缺乏。
三、学校教育传承广西民歌的具体措施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国务院、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也相续出台了许多政策促进地方政府与部门开展各项保护与传承活动。在总结与分析国内外地方民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广西民歌三种演唱形式进行分类(原生唱法类、民族唱法类、流行唱法类),针对幼儿园与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中职与高校的学前教育与音乐专业课程,有效的整合广西民歌的资源,进行广西民歌的教育传承活动,既利于各教学阶段特色课程的开发,也能激发与提升学生对广西民歌的学习热情和演唱能力,其阶梯式的“一体化”传承模式对广西民歌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一)幼儿园传承——了解阶段
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形成人早期的心理价值取向,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广西地方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必须依靠对一代代幼儿教育,潜移默化的渲染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幼儿从小对本民族或自身居住地的地方民歌文化耳熟目染,这不仅有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对简单艺术形式的了解,更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及归属感,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在幼儿园的教育课程中,音乐课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了解孩子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孩子们对广西民歌的兴趣。该年龄段的小朋友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性强、思维具象、喜欢音乐表演,有针对性的制定合适他们了解广西民歌的教学方案。首先,从听觉能力入手,培养其节奏感和旋律感。广西民歌地域性风格很强,其中节奏和旋律差异也比较明显,通过老师带领孩子们先模仿各类广西民歌的节奏,然后加进旋律,让孩子们在玩乐游戏中熟悉广西民歌,不仅能增强幼儿对广西地方民歌的了解,还能提升他们对学唱广西民歌的兴趣。其次,从欣赏广西民歌入手,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音乐素材以本地民歌为主,孩子们了解本地方言,从小耳濡目染本土文化,更容易理解和学习本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同时也可以通过地方民歌文化让孩子们去认识家乡、理解家乡的生活方式,其人文教育意义甚至比民歌教育的作用更大。最后,根据幼儿演唱音域不宽、音准不强等特点,选择一些简单、旋律朗朗上口的流行唱法类为主的广西民歌,可以唱每首歌曲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几句旋律即可,这一阶段的曲目以选择简单、熟知的广西民歌为主,其目的是尽可能增加民歌学习的数量,让孩子们对这些广西民歌有一个演唱的记忆,保证与维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进入中小学深入开展广西民歌的传唱打下基础。
(二)中小学传承——熟悉阶段
中小学是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从进入小学,学生们就开始了正规的学习活动,比起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学习不仅有计划、有目的且系统性很强,整体上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开始逐渐被忽视,文化课程的地位逐渐被加强。针对这一情况,必须提高中小学音乐课的学习质量,重视其作用及发展,在中小学音乐实践中大力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与实践,才能夯实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石。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民歌的节奏、旋律和演唱特点,脑海里对广西地方民歌有了浅显的认识,中小学这一阶段的民族音乐教学目标则进一步让学生们熟悉广西民歌,其学制可与我国义务教育保持一致。首先,音乐教师应树立传承地方民歌的传承观念,明确作为教学主导的职责与义务,在教习的音乐教材可以选用本地自编的广西民歌特色音乐教材,尽可能的多进行广西地方民歌的教唱活动,为广西民歌长期、有序的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课程设置可以在音乐课基础上再细分,根据中小学生敢于表现且荣誉感强的心理特点,结合音乐欣赏课加入广西民歌的表演课程,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鼓励学生去民间地方民歌传承人那里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地方的民间音乐活动与歌圩活动,通过现场感受地方民歌的魅力,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习广西地方民歌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把学到的地方民歌进行小范围的实践,如鼓励参加一些社区、家庭聚会等形式的表演,如果有条件允许可以要加入广西各地方的民族服饰及民族语言,结合一些简单的舞蹈,通过一些比赛和文化活动表演,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们更乐于接受本土地方音乐,进一步加深对广西民歌的熟悉程度,既起到锻炼他们的演唱能力,又能真正的传承广西地方民歌。为中职与高校广西民歌的传唱提供一定广西民歌演唱能力的生源。这一阶段的曲目应以流行唱法类为主,原生态唱法类、民族唱法类为辅的广西民歌。
(三)中职传承——熟知阶段
广西近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还特别出台了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为广西民歌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独立的行为意识逐渐开始形成,学习的方向也有了分支,其目的是专门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专门人才。除了中等音乐类专业与学前教育开设音乐课程外,其他专业的音乐课程在这一阶段更加被削弱,甚至直接消失,根据以上情况,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与音乐专业声乐课进行广西民歌的课程安排。这一阶段传承的目标是进一步熟知广西地方民歌,在课程设置上开始增加音乐欣赏、演唱表演、乐理及视唱练耳,同时还加入广西民歌民俗介绍的内容,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感情。这一阶段不能以学生掌握得多少民歌和演唱的高低来衡量其广西民歌学习的好坏,主要看其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和投入程度,还有他们在参与广西民歌演唱活动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来评价。中职教育阶段想要有更好的民歌艺术表现,还需聘请专业的表演团体和专业的训练人员,可以在学校组建专门的表演团体来表演广西各地特色民歌,以此增加地方民歌的影响力和学校的知名度。相对于中小学而言,中职的学生对传统民歌的认知程度更高、更专业,他们演唱和表演的曲目要更加复杂多样,这些民歌传唱与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中职学生的演唱水平,而且能够创作一定的新作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又能传承与发展广西民歌,为高校广西民歌的传唱提供优质的生源,也为幼儿园广西民歌的教唱提供一定的师资。在曲目选择上,可以以流行唱法类、民族唱法类和原生唱法类民歌为基础,结合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与民族乐器进行表演唱,丰富演唱内容。
(四)高校传承——创新阶段
高等学校是我国教育的最高环节,它不仅是一个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的平台,更是文化的载体,社会化的场所,其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继承具有绝对优势。高校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也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汇集,各种文化活动在大学进行,在传承本土地方民歌方面,传统的民族音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在广西综合院校,少数的音乐表演与教育专业开设了一些相关广西民歌课程,但大多数高校基本没有针对性的开设,由于广西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课时量少,基本是关于音乐欣赏等知识,学生虽然接触了一部分民族音乐经典,但因系统性不强,让人印象不深,更谈不上对广西民歌的继承。针对这一现状,以高校音乐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为载体开展广西民歌的传承活动。广西各高校对广西民歌的传承应为最高的创新阶段,其课程设置在中职广西民歌传唱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不仅有音乐欣赏、演唱表演、民俗风情介绍课程,还要加入民歌采风课程,让学生们去山野田间寻求最原汁原味的民歌,并邀请民间歌者对本校的表演团队在语言、动作、表演风格、民俗文化上进行指导和编排。高校传承广西地方民歌应该是最主要的阵地,怎么进行创新与发展广西民歌是这一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因为高校的地方民歌研究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厚,强大的师资队伍和优质的学生为广西民歌的创新提供便利。各高校应积极鼓励老师与同学们对广西本土民歌进行再创作与发展,在创新中带动广西民歌的发展,丰富的社会与舞台艺术实践活动,也为广西民歌的传唱提供丰厚的发展土壤。这一阶段,学生们广西民歌的演唱水平最高,通过个人和小组的形式进行演唱,适当结合一些广西特有的民族乐器和简单的舞蹈,丰富整个演唱的表演形式,不仅为高校广西民歌的传唱提供高水平的人才,也为幼儿园、中小学、中职广西民歌的传唱提供高素质的师资。
结束语:
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研究现状,提出以学校传承广西民歌为目标,收集、整理广西民歌的演唱类别,整理与改编与之适合的三类广西民歌的演唱形式,根据幼儿园、中小学、中职、高校四个教学阶段,结合每个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专业发展等方面,确定利于学校传承广西民歌的各个专业与课程,形成学校教育传承对广西民歌“一体化”模式的理念与实践活动,为地方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姚艺君等.中国传统音乐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1
[2]杨红.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区域音乐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0.1
[3]范西姆.我的音乐人生[M].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7
[4]杨秀昭等.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广西卷[M].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5
[5]范西姆.壮族音乐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
[6]张声震.壮族通史[M].民族出版社,1997.5
[7]王军.教育民族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6.
作者:倪序 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