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东北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东北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东北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摘要】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2月,不到一年东北全境沦陷。日本在东北扶持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中国东北长达14年的奴役和殖民统治。在这期间,日本侵略者不仅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掠夺,还对于广大东北民众实施了欺骗性的教育。伪满洲国在日本侵略者的授意之下,建立了完善的殖民奴化教育,妄图从思想上掌控东北人民。日本为了加强自身的殖民统治,肆意扭曲篡改历史。疯狂破坏原有的教学制度,通过制定“新学制”来强化对于东北学生的奴化教育。

【关键词】伪满时期;东北学校教育制度演变

在东北沦陷的14年间,日伪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学校教育制度,对于其自身的殖民统治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运用。本文主要从伪满时期的东北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特点进行讨论,为人们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于东北学生的奴化教育的本质。

一、伪满时期东北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东北教育情况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的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是处于领先的状态。据统计,当时东北地区共有中小学14660所,学生人数826000余人。同时,东北还有高等学校30余所,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基本上可以满足当时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伪满政府建立初期的东北教育情况

在伪满政权建立的初期日伪鼓吹的是“建国精神”,即要求利用教育来让东北的青少年认同所谓的新的国家意识以及深刻理解新国家和日本国之间的关系。由于教育制度的改革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所以伪满初期的学制基本上“继承了旧政权的体制”。日伪对于教育体系进行了“整顿”,对于东北的教育设施进行了大肆破坏,直接导致所有的学校停办6个月之久。接着是按照日本的殖民统治要求恢复东北的教育体系,截止1936年底,全伪满的恢复教学的学校数量只有“九一八”事变前的60%-70%,并且大多数的中小学都是民间出资自建的。高等教育学校仅有10所,且绝大多数是私立学校。日伪对于学校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了“部分之改正”,添加了大量的日伪课程和教材。“嗣后各学校课程着暂用四书孝经讲授,以崇礼教。凡有关党义教科书等一律废止之。”为了进一步的加强奴化教育,在1932年7月,伪满文教部开始进行专用教材的编纂。在教材完成之前一直使用的是“由南满教育会教科书编辑部编纂满洲国小学校用教科书,又由奉天省教育厅编纂小学校用教科书。”对于中学的教材进行大幅度的删改,同时禁用了很多的原教材书。仅在1935年1月至11月就禁用教材156种,对于不利于日伪统治的课程全部废除,大量的添加关于“建国精神”的课程,甚至还添加了日语教学。在高级小学的第一学年,日语是必修课。初高中和师范类学校,日语被列为各年级的必修课程,教学时间不能少于国语。日伪在进行学制“改良”的同时,还运用设置直辖教员讲习所的形式,进行原用教职员的“重新培训”。截止1937年6月,培训奴化教学达到1643名。在全伪满范围内指派日本人充当校长、学监以及教师,监视中国教师的一举一动。利用这样由上而下的监督机构,不断加强对于师生的思想控制,同时日伪对于私塾的控制也没有放松。总之,伪满初期的学制的“改良”,是为后续新学制的推行奠定基础。

(三)伪满政府新学制的推行

从1937年开始,日本全面侵华的野心暴露的更加明显,日本殖民侵略的重心向着扩军备战转移,培养更多的顺民和劳动后备军成为这一阶段的教育战略目标。因此,日伪提出了更加完整的奴化教育方针,即依据“遵照建国精神及访日宣诏之趣旨,以咸使体会日满一心不可分之关系及民族协和之精神,阐明东方道德,尤致意于忠孝之大义,涵养旺盛之国民精神,陶冶德性,并置重于国民生活安定上所必需之实学,授与知识技能,更图保护身体之健康,养成忠良之国民为教育方针。”相较于伪满初期的学制制定,1937年的“新学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明确的划分了教育阶段和教育部门,规定了13年的学习年限。中小学校都被冠以“国民”名称,例如“国民学校”、“国民高等学校”等。

二、伪满时期东北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伪满时期的东北学校教育制度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缩短了教学年限,降低了教育水平。“新学制”的中学教育缩短为十三年,比东北原有的年限缩短了三年,教学年限的缩短就是为了限制东北青年对科学文化的学习,为他们的殖民统治奠定基础。同时,日伪增加了初等教育学习年限,但这只是他们奴化儿童思想的低劣手段。2.中等教育职业化。“新学制”在中等教育阶段推行职业化教育,将国民高等学校分为农、商、工、水产、矿科等。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打响,相应的技术人才不能满足需要,所以日伪利用这种方式来培养技术管理人员。3.强化精神教育,奴化学生思想观念。“新学制”始终都在强调“国民精神”的教育,妄图用洗脑式的教育来奴化东北学生的思想观念。“国民精神”的教育内容有《中坚国民》、《学生之本分》、《报恩感谢》、《友邦之仗义援助》等,还有宣扬民族协和的《日满一德一心》等反人类的内容。

结束语

伪满洲国利用“新学制”的制定,将奴化教育强加在教育体制之中。由日方负责编撰的课本充满了颠倒黑白、推卸战争责任、美化殖民统治的描写,并且在教育中贯彻了奴化教育。不仅对于中国东北的学生精神层面进行摧残,还降低了东北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伪满时期的学校教育都是为了日本的殖民统治所服务的,给广大东北人民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家余.试析伪满时期东北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J].2012(02).

[2]杨家余.试析日据时期东北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J].2013(11).

作者:蔡言 单位:北华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