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校教育公平的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校教育公平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校教育公平的思考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如何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教育公平的战略思想,实施公平教育,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荐教育公平教育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最有效的手段,应该把教育公平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素。

[关键词]教育公平思考实践路径

一、学校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被提出,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可以使那些品行不好的学生向善,来求学的人一律招收,认为都是可教的。在等级森严的奴隶主贵族时代,孔子提出这种教育平等的思想,无疑是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发展。有教无类,其实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教育公平的理想。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教育公平的理念发展深化的过程。普及义务教育就是推进公平的伟大义举。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基本教育理念,也在社会的运动发展中不断发展、深化。今天倡导的教育公平,其主要内涵是:其一为力求教育起点公平,也就是人人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其二为力求教育过程公平,也就是用公平的教育手段来对待不同受教育对象的教育活动;其三为教育目标上的公平,也就是努力使教育效果得到公平。

二、学校教育公平的意义

从国家战略的层面看,发展教育公平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进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新时代以来,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这是新时期国家教育策略的重大转变。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国家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而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的根本举措,就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教育的机会平等,只有使受教育者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才能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越性,才能实现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伟大目标。从学校管理层面看,践行教育公平的战略思想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从这个“起点”来构思教育,才会具有教育的广阔视野。教育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主要路径,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把教育公平的理念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要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教好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校实施教育公平,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学校实施教育公平,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公正平等的核心素养。

三、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我曾在多所学校任职,也曾对数所学校进行过教育考察,结果发现,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依然非常严重。这里所说的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乃指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违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现象。据我近年来对多所学校的教育考察,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因应试之需的课程设置造成的不公平。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按规定应该开设的国家课程在一些学校被大大缩水,一些发展学生特长的副科常常因应试的需要而被删减,由此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其次,根据规定,应该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才能满足学生多元的发展需求。然而,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或者由于人力物力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素质教育在许多学校只是一句口号。学校如果不能创造性多渠道地开发校本课程,就难以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由此造成学校教育的不公平。(二)因应试之需的班级设置造成的不公平。目前,中学学校设立“重点班”“强化班”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并配置骨干教师,造成同轨年级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这势必会造成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和谐,使同样的学生不能受到相同的教育。另一种情况是,在同一班级或年级以同一尺度施教,让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都得不到适合自己的教育,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极。(三)因教育目标的定位不当造成的不公平。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根据中等程度以上甚至是前三分之一的优生来定位教育目标,根据这些被圈定的“优生”的学习情况,来设定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教学方法和步骤。而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的也是这些被圈定的“优生”的课堂反应,通过他们对教学内容理解的程度来反思、教学进度是否适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合理等。这种教育目标的不当定位对相对滞后的学生无疑是不公平的,因为它忽视了班级半数以上学生的发展需要。(四)因教学要求的制订失策造成的不公平。简单地说,教学要求主要是站在教师的层面,指出教师教学的重难点,描述教师通过怎样的教学之后学生所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中高考科目的科任教师在确定教学要求时,往往是基于那些在期中、期末考试或模拟考试的排名情况,并基本依据优生的情况来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样势必造成教学要求偏难偏深。如此,许多学生在教师制造的偏难偏深题海中,打乱了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焦虑不适,思维受阻,与优生的差距渐次拉大。(五)因课堂参与机会的不平等造成的不公平。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形式。在这样的授课制下,课堂师生交往往往由教师发起,教师往往根据教案的预设“牵引”学生课堂中的活动,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总是处于支配地位,而学生参与课堂交往大多是被动的。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习惯于更多地让自己认为满意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差生”偶尔被指定回答问题,也往往只是“陪衬”而已。(六)因班级管理的措施失当造成的不公平。学校设置班级干部的目的,主要是帮助班主任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但如果对于班级干部管理不当,同样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班级干部通常是由班主任指定产生,而不是通过班级民主选举产生。而班主任“指定”班级干部的主要依据就是学业成绩,这样产生班级干部的“制度”,会导致慢慢形成班级的“精英圈层”。这个“精英圈层”不但占有了比一般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受教优势,还更多地占有多元能力培养发展的机会。“指定”班干的深层危害是,阻遏了“优生”以外大多数学生的多元发展的机会,造成素质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四、学校教育公平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对习关于教育公平论述的学习,我们深感到学校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领导团队经过初步探索与实践,确定把教育公平的理念作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通过完善德育工作、课程重构和课堂教学改革来探索教育公平的路径,并取得初步成果。(一)通过均衡设置教育条件实现教育公平。要让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育教学中始终把每个学生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无论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业成绩方面存在差异,抑或是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差距,都要能够做到按班级学生成绩基本均衡的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地分班。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配置方面,学校应该统筹考虑,尽量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和青年教师合理搭班,把骨干教师和有待在实践中提高的教师合理搭班,把优质教师交叉分配到多个班级,尽量使师资水平保持相对均衡。(二)通过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公平。我们着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行了小班制教学。小班制教学,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关注到课堂中的全体学生,使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小班制有利于实施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关注到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以此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小班化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公平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三)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公平。体现在课堂的教育公平,与学生主体参与的广度与密度相关。优质的课堂,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能出彩的平台。由此,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行自主学习的“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做法是:让学生充分预习,引导学生研讨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感知,引导学生融进学习内容;让学生展示分享,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活动;让学生活动探究,引领学生优化学习方法;让学生质疑解惑,引发学生产生深度思考;让学生科学训练,引导学生自检学习效果;让学生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迁移拓展,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多元评价,引发学生反思学习历程;让学生主动交流,引领学生提高思维层次。“让学引思”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提升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有出彩的机会。(四)通过“个别化辅导”实现教育公平。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即使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但差异无疑会有所存在。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但均衡发展只能是相对的,因为在同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侧重于优生或侧重于差生,都可能造成教育的不公平。侧重优生,差生学习会更加困难;侧重差生,优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这两者都是不“适合自己”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的对策是,通过“个别化辅导”实现教育公平。具体做法是,利用周末开设小型辅导班,其类型有落后生补基班、中等生提优班和优生发展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报辅导班的类型和科目。周末辅导班教师加班,学生免费学习,这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个别化辅导,使基础目标、较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三个层次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助推了教育公平。(五)通过“共享优质师资”实现教育公平。目前我国是一个全民重视教育国家,学生和家长都期望能够享受优质教师的教育。但事实上这种愿望很难完全满足,虽然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整体提升教师素质,但无论如何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都会存在梯度。教师资源的占有情况,隐含着教育的公平与否。我们采取“共享优质师资”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具体做法:一是要均衡各班的师资配置;二是组织骨干教师跨班跨年级上示范课,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分享优师优课;三是开设周末选修课,让学生选老师选科目,走班上课,达到“共享优质师资”;四是开设年级大讲堂,聘请大学教授校内外名教师做讲座,实现“优师共享”。(六)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实现教育公平。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是隐于课程实践中的。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我们坚持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坚持依托校情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着力开发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通过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全面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点指向“三自能力”即品德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多渠道拓展学生成功出彩的平台。目前我校成熟的社团有40多个。其中有体育类,如球类、拳术等;美育类,如器乐、声乐、油画、素描、电脑绘画、剪纸等;益智类,如围棋、象棋等;主科辅助类,如文学社、数学挑战营、天文观察等。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社团活动,使每个孩子都有在课程活动中出彩的机会。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推进学校教育公平,必须基于教育者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己任的博爱情怀。唯有如此,才能使教育尽可能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一个学生沐浴教育公平的阳光,让每一片绿叶都舒展风姿,让每一朵花蕾都尽情绽放。

作者:周静忠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