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发挥学校教育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发挥学校教育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发挥学校教育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

摘要:本文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立足本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促进学生社团建设、推进学校教研成果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转化等方面阐述了学校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学校教育;文化传承;进校园;入课程;再创造管理艺术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小学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与保证。鼓励各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与审美教育及创造力培养相结合。如在美术、音乐、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由专职教师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学校开展持续性、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如劳动路小学的陶艺、观门街小学的版画已经先行一步,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在课题实施中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设置为校本课程,进一步丰富学校特色课程设置,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立足本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

青海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聚居,构成了民族特色深厚的河湟文化。青海河湟文化本身兼具艺术性、审美性、历史性、民族性,如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曲艺、技艺等。因此,应充分发挥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充满兴趣、易于接受的优势,以多种方式方法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种子,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长效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进校园,既是丰富课外知识的手段,也是放眼未来的方式;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必需,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所以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条件,向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拜师学艺,同时为学有所长的教师建立工作室,聘请传承人进校授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落户学校。

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促进学生社团建设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美术、音乐、体育、德育等课程有机融合,催生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社团建设。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室、展板,定期举办校内展示、展演、比赛等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又如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现场展演、实物展示、图片展览等活动。近年来,西宁市城中区加快了城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并以培养学生艺术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辅导、培训、活动”为途径,开展了艺术、文学、科技、体育等活动,打造出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在阳光小学的少年宫里,可以看到“民间小调”“舞狮”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活动;总寨镇逸夫小学的安塞腰鼓社团和民乐社团成为了少年宫的亮点和特色;南川东路小学乡村少年宫将河湟曲艺社团和河湟文化宣传相结合,开发了河湟文化课程,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南大街小学的河湟剪纸、西宁刺绣这两个极具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技艺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项技能,实现了传承,更为学生了解河湟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通过研究湟中塔尔寺酥油花,将其完美创设于欧克泥中,实现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再创造。

四、推进学校教研成果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转化

发挥各校特色课程优势,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基地,设计、研发新产品和衍生品,促进学校教研成果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转化。一是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拓宽思路,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做到常态化、多样化。带学生到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或基地参观,开阔视野,更直观地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因此,建议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班,请专家为教师授课,提高其业务素质,提升其教育水平。三是让一些推广性较强、在当地有群众基础的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创建标准化、系统化教案,根据不同学校的地域特点,重点推广、精准传授,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色学校。

作者:严慧娉 单位:西宁市总寨镇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