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导向的学校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导向的学校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导向的学校教育

【摘要】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德性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思想的个体,学校教育改革要取得实效,落到实处,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面向学生的成长需要。课堂教学只有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导向,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预设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成长需要教育改革学生

一、认识学生的成长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以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等理论为学生的成长需要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生的成长需要理论是人的需要理论与教育的结合,是从“成长”与“需要”双重视角下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成长需要指的是在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产生并与成长相关的需要。成长需要是每个生命体最本真的需要。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需要,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有某些共同的成长需要,但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成长背景、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成长需要也有其特殊性。学生的成长需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兴趣爱好、行为表现也会发生变化,又由于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的不同,在不同成长阶段表现出来的需要也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状态、成长背景分析其发展的可能性。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学生的需要并不等于学生的成长需要,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自身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会有一种强烈的享乐本能,会出现很多这样那样的不利于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这时候就需要家长、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

(一)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整个人生发展的起点,由于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都还未定型,处于习惯培养、性格养成以及兴趣爱好培育的关键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龄初期的儿童,带着学前教育阶段所学到的知识、所培养的兴趣爱好,带着对小学生活的好奇与期待,升入小学学习,开始进入不同的角色。升入小学之后,学生开始接触到很多新的事物,学生可以明显地体会到班级规则的存在。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中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学习可能会遭遇瓶颈期,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对学生多加关爱与呵护,帮助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心态,发展学习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大多都活泼、开朗,具有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他们的自控能力、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待提高,他们的生活习惯、做事风格和兴趣爱好等也需要培养。这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作息,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交往能力,观察学生是否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在日常交往过程中是否有礼貌。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在自身的要求无法满足时经常会出现情绪崩溃的情况,家长和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在需要的时候做出恰当的引导。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的启蒙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交往能力、自控能力、做事风格以及学习能力等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都需要在小学阶段得到培育和发展。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现他们的JICHUJIAOYUYANJIU•陈庆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改革性格特点,发掘他们的潜能,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

学生带着小学阶段形成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认识进入初中,对初中生活充满着期待。升入初中,学生的身心都在迅速成长,生理的发展使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学生的情感开始变得敏感、细腻,情绪波动比较大,面对困难时意志力比较薄弱,容易消沉。随着学生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独立意识增强,开始彰显自己的个性,无论是穿着还是言行举止都追求个性化,急于摆脱家长的控制,开始出现逆反心理。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养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初中阶段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个阶段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与他们平等地沟通交流,更多地倾听和欣赏他们,帮助他们解答遇到的困惑,引导他们全面地思考问题,进而作出正确的选择,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初中阶段学生所学科目增多,难度也变大,学科的独特吸引力开始突显,学生对科目的学习开始出现倾向化,会对一些科目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对一些不喜欢的学科过于冷漠。这时需要教师思考如何通过学科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也更加便捷,各种各样信息进入学生的视野,这个阶段的学生没有形成独立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没有很好的自控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甚至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

升入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进一步成熟,随着身心的发展,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开始变得丰富,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更深层次分析问题。在逻辑思维发展方面,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知识面得到了拓展,视野也变得开阔,对一些问题能够发表独特的见解,但是也容易出现思想过于偏激和片面性、主观性的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对同学关系尤其与异性之间的关系看得比较重要,他们喜欢交朋友,也渴望得到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在学习方面,随着自身智力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开始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更深的认识,逐渐表现出对某些学科独特的学习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科教师的影响。在高中时期积累的知识,形成的学科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很有可能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和规划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学生未来一生的发展方向。进入高中阶段,知识难度加深,大量的试卷、作业占满了学生的时间,学业负担变重,休息、活动时间相对变少,学习压力急剧增大。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合理地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教师和家长需要细心地观察学生,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关心和鼓励,让学生在为前途、为未来拼搏努力的时候,感受到来自家人与学习的关心与支持。

三、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是丰富的个体,每个成长中的个人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成长中的学生也不例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这些看似不尽如人意的表现,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因此,怎么在尊重差异、尊重个性的基础上改革学校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茁壮成长,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付诸努力的事情。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每一个学生由于出生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的不同,即便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成长也需要有所侧重。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被充分满足而引起的,这些因素很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所以,学校教育改革应该始终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导向,避免陷入为了改革而改革和功利主义的误区。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日常的学习,而且更需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关心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以排除一切影响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

(二)实施多元化教学活动

每一个学生都是丰富的个体,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现状以及教学实施条件来设计教学活动。使丰富的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个人的聪明智慧和个性潜能得到很好的释放。

(三)让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呵护下成长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其余时间大都是在家里度过,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道德水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家庭的影响。教育也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和家庭合作,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辛勤付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除了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家长的培养。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往往会遭遇一些挫折,也会因为调皮、叛逆等犯下一些错误,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者犯了错误时,他们本来内心就承担着很大的压力,这时候批评和指责取得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此时他们更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与支持,家长的鼓励与信任会给茫然无措的孩子信心与希望,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脾气秉性等都不同,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可复制的,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这就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摸索,找到适合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针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学习压力,及时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放松心情。只有真正面向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教育才能取得实效,落到实处。只有以学生的成长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让学生更容易吸收课堂知识,健康成长。在学校教育改革工作的实施中,只有将学生的成长需要当作重点问题,才能对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满足了成长需要,学生才会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大更多的支持与信任,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后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为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更多的是要看到学生逐渐成长为独立个体的内在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发现学生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学校教育改革只有认识到学生的需要,并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设计与学生成长阶段相适应的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

作者:陈庆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