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村牧区学校教育扶贫的责任及担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牧区学校教育扶贫的责任及担当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村牧区学校教育扶贫的责任及担当

摘要:以往的教育扶贫是扶持教育的贫困,如在贫困地区建设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改善教育教学条件,配备教师,稳定教师队伍,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等,也就是在精准扶贫中贫困地区的学校是被扶持的对象。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从农村牧区学校的视角探讨如何参与脱贫攻坚战,让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积极发挥“扶志”和“扶智”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扶贫;农村牧区学校;脱贫攻坚战;途径

我国计划于2020年贫困地区中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牧区学校是指嘎查村学校或乡镇中心学校。施行整合教育资源的政策以来,内蒙古东部地区中小学集中到乡镇办学,嘎查村基本上没有学校。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逐步落实,在教育扶贫方面主要是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孩子完成学业,包括义务教育、高中、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从而减轻贫困户教育方面的负担,为贫困户如期脱贫起到重要作用。要实现上述目标,教育扶贫是最基础性的,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途径。教育扶贫旨在通过教育投入,使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脱离贫困。而教育投入的重要内容包括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两个方面,物质资本投入是改善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人力资本投入是一种人力驱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旨在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优质教育来提高国民创造财富的能力,进而提升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农村牧区学校教育扶贫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一、提升思想认识,教育服务于地方文化发展

农村牧区学校是当地文化教育的基地,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人才聚集的架构,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学校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实为关键。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学校层面要组织全体教职工领会中央和各级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文件的重要精神,认真学习扶贫政策。笔者在扶贫工作实际及讲座、辅导中了解到,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脱贫攻坚战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显然也很难有效参与扶贫工作。学校领导应主动对接当地政府,了解政府脱贫工作特别是教育扶贫工作的计划和安排等,研究和部署参与教育扶贫工作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任务。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力度,才能让贫困地区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教育扶贫要保证教育资源质量,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校方应加强与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学交流,提高本校教学质量。可以主动联系周边地区教学质量好的学校,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启发和引导贫困地区农村牧区学校的教师改善和提高教育教学方法。如兴安盟扎赉特旗胡尔勒中心学校,通过通辽市教育局邀请到了通辽市蒙校的四位名师到学校讲课,对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之后,两个学校成为了友好学校,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机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些农村牧区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照搬照抄城镇学校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缺乏自己的特色。且农村牧区学校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会给教学带来极大危害。农村牧区学校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均有其特殊性,城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并不完全符合农牧区实际。照搬城镇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所谓“教育模式的现代化”,不一定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真正成功的教育,应在教学内容设计、素质培养、提高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调研,分类指导,不能完全按照对城镇学校的要求来检查和规划农村牧区学校。要注重挖掘潜力、发挥特色、突出优势,真正做到让教师们用心、用情和用力投入到教学中、投入到培养孩子身上,这样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二、突出素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目前,农村牧区学校都是寄宿制学校,招收本乡镇的学龄儿童,他们的教育对象是没有选择性的,学生入学时的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群体,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培养,显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农牧区学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此,在设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力求做到科学、有效、实事求是。要坚持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原则,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重视升学率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意志力锤炼和职业素养培养。事实上,农村牧区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比例不是很高,有一部分学生,限于条件,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往往选择了务农或自主择业。那么,学校所给予的能力和素质教育,必然会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如果素质和能力低下,极有可能成为潜在的贫困户。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应结合实际,逐步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农村牧区学校普遍存在管理制度简单化、评价制度单一化的现象,只注重教师的出勤考核,忽视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训,“出勤不出力”的现象普遍存在。鉴于此,学校应该着力于教学氛围的建设,给予教师们更多深入农村牧区社区、接触家长和农村社会大环境的机会。此外,学校可以协调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动员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构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地教育和管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亲子”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政教部门应关注如何发现特殊家庭孩子、如何与贫困家庭孩子进行对接、如何对有辍学危险的孩子进行引导教育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

三、发挥主导作用,提高教师参与教育扶贫工作的主动性

教师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直接责任人和实施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把握住三个主人公:自己、学生和家长。把这三个主人公作为切入点,同时应处理好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要突出地方特色、农村牧区特色,不能一味地模仿城市学校教育模式。一定要接地气,要面向广大农村牧区的农牧民及区域文化和经济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多引入“三农”主题的案例和实践。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深入农村牧区和学生家庭生活当中去,了解实际,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更丰富、有内涵,也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前所述,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规范化教学模式的要求下,目前农村牧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基本上与城镇学校一致,这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往往是学校下了很大功夫,最后效果不尽如人意。农村牧区存在特殊性,寄宿制学校决定了学生主要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教师应该采用多样教学模式,动静结合,借助农村牧区的环境优势,给予学生接触农村牧区实际的机会,从小培养他们从理性的角度充分认识和分析农村牧区现状,教育他们从小树立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远大理想。避免出现蔑视自己的家乡、不爱自己的家乡、嫌弃自己家乡的心理。教师要多关心贫困家庭的孩子,争当学生的良师益友。无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要格外关注、关心和关爱贫困家庭、特殊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农村牧区特殊家庭孩子、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有逐年加大趋势,长期的亲情缺失所造成他们成长中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家庭的不完美影响孩子的行为,导致孩子孤独、性格内向,不愿跟同学沟通交流,不敢接触教师,不跟教师说实话,极度不自信,部分留守儿童因在教育过程中无人或少有监管而产生了厌学甚至辍学的情况。所以,教师应多接近他们,给予这些学生以温暖和鼓励。要经常走访贫困家庭和特殊家庭了解情况,尤其是了解家庭的动态变化,对学生从感情上多投入、多关心、多关怀、多鼓励、多爱护,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那些学生可能会是莫大的鼓舞和安慰。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要求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踏实做人、诚实做事,把立德树人始终放在前面。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回乡务农创业,他们将来就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我们在教学中贯穿“小题大做”的做法,比如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洗自己的衣服,学习健康保健常识,回家当父母的监督员,学会勤俭节约,懂得计划消费等,珍惜劳动成果,要有感恩之心,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教师除了授好课,管理好学生以外,还要注入自己的爱心、热心和责任心,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从而达到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的最佳效果。

四、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充分激发家庭教育潜能

家长、学校和社会是教育孩子的三个重要环节,其中,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教育和培养学生中要注重家长的配合,培养与家长的良性互动。学校和教师应主动接触家长,用情、用心去跟他们沟通和交流。教师在学生和家长的眼中是文化人,除跟家长谈论如何培养孩子的事情以外,还可以帮助家长出谋划策,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学生是家长的希望,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好文化,长大后能有出息,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很高。因此,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能影响督促家长的作用,帮扶贫困家庭。比如,有的家长因懒惰、不思进取而贫困,有的家长因赌博、嗜酒等不良嗜好而导致家庭贫穷。教师就可以多设计与劳动、家庭、致富等有关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从小关心和参与家庭生活和生产活动,督促家长勤劳致富。学生回到学校以后鼓励他们大胆讲出家里的故事、邻居的变化、生产发展等情况,从小培养孩子对家乡、家庭的情感,开阔思路,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勤劳朴素、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农村牧区有着优秀的文化养分,这是孩子们一生中不可估量的财富,这一点也是城镇孩子所不具备的。教师可以设计以“三农”为题材的作文、练习、课外拓展训练等,让他们从小接触农业、农村和农民,学习农业知识,培养学生对农村、农民的感情。寄宿制学校教育实行后,学生一周五天在学校,回家后,大多数孩子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有的学生甚至连本村的人都不认识。这是我们的农村牧区教育的缺失。农牧民的后代是建设农村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意志、能力和智慧是农村牧区发展的潜在动力。家庭教育是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要责任人,那么如何在教育扶贫中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呢?首先,要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程度,帮助家长树立“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观念,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要努力改变有些家长“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无论怎么样都要重视孩子的学习问题,不能让孩子辍学。建议贫困家庭的家长跟孩子真诚交流,告诉家庭致贫的原因,教育孩子如何克服困难,勤俭节约、减轻家庭负担,刻苦学习,成就未来。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小时候经历一些困难,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好处,能磨炼意志、锻炼斗志、明确奋斗目标。但不能一味地教育,家长面对孩子的一些优点要给予表扬与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其次,要引导家长运用正确的理念教育子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注意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学习正面、积极的人物事迹,从中受到教育。由于亲子关系的特质:亲密距离和长时间的接触,家长要给子女树立榜样,让孩子身体力行,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应该让孩子适当参加劳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懂得勇于面对,坚持到底。另外,教师要引导部分家长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因为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能只看到眼前,要为孩子的未来铺路。再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培养和教育孩子中,每个教师都应主动联系家长进行沟通,坦诚交流,和家长达成统一认识和目标。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这样的目的促使父母对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集中精力学习,而忽视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使孩子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部分父母还会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子女身上,这样的目标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具有一定的理想化成分。教师要理解家长的这种心态,并在旁引导家长正确把握。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不理解教师对孩子的严厉教育,从而导致教师和家长之间认识不统一,甚至对立起来,进而影响了孩子教育,达不到培养目标。对于类似现象,教师要积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加深家长对教学理念以及目标制定原因的了解,互相适应、互相配合,家校联手培养学生,从而使家庭教育作用最大化。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消灭贫困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在反贫困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教育扶贫对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期巩固具有重要作用,一定要牢牢抓住农村牧区学校这个根据地,以教师为主要实施人和责任人,围绕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学生和留守儿童展开相关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扶贫计划,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努力做到素质提升、能力提高,摆脱绝对贫困,进一步减少相对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勇荣,吴宗约.地方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12).

[2]仲敏.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建构[J].民族教育研究,2019,(12).

[3]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证依据[J].经济研究,1999,(2).

[4]闵维方.教育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4).

[5]杜育红,赵冉.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要素积累、效率提升抑或资本互补[J].教育研究,2018,(5).

作者:葛越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