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育信息化下的西部教育生态重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受经济与历史的双重影响,西部技术教育存在教学理念陈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偏弱、内部运行管理不当等一系列问题,致使西部教育生态失衡。为缓解西部教育发展的失衡,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扶贫的使命,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教育信息化,重构教育生态,促进西部技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西部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生态;路径选择
引言
我国教育生态面临严重的失衡,广州、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是职业教育大省、强省,而西部教育发展迟缓,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生态平衡。对于技术教育来讲,西部技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育扶贫。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教育公平,达到资源的均衡分布,同时实现教育扶贫,就不能通过传统的政府转移支付方式,而是应该另起炉灶,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实现资源的共享、共融,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迅速沟通。
1、西部教育生态失衡的表征及归因
与东部、中部职业教育相比,西部职业教育存在一种教育失衡,而这种失衡的存在会引发教育的不公平,也会影响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影响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美好愿景的实现。具体来讲,西部职业教育在空间上出现生态失衡,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陈旧、地方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力度低、内部运行管理不当致使产教融合低这三个方面,使得西部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中处于弱势。
1.1办学理念陈旧致使办学质量较低
现代技术教育是培养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这就要求技术教育不仅具有“技术性”,还要具有“教育性”,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目前我国西部技术教育还存在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理念落后的问题,致使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较低,学生的竞争力不高。一方面,一部分院校的办学定位与高等教育重合,过分追求学生对“高深学问”的学习,忽视了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1]。一部分职业院校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忽视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造成院校学生素质不高的现象,使社会对职校学生产生误解[2]。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落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与企业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阶段,对素质与技能兼备的人才需求量巨大,而职业教育尚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长此以往,造成职业教育办学落后的循环,如果职业教育不能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那么它必将失去自身发展的倚靠。
1.2地方政府对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偏弱
由于历史与区位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低于我国平均水平,造成地方财政能力有限,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实行省级管理体制为主,因此,省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强度。省级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导致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中央政府形成“强依赖”。这种依赖首先表现在政策依赖方面,中央政府为了更好地支持西部职业教育发展,近十年来中央政府出台了多项支持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西部专项”政策,这种模式也会导致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政策制定方面逐步形成“等、靠、要”的心理,缺乏积极主动的“政策作为”,造成西部职业教育以“求稳”“不违规”作为发展目标,职业教育的创新型与进取心不足,地方职业教育政策缺乏新意,出台政策多与中央政府文件内容相似,依葫芦画瓢现象较多[3]。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对中央政府的“强依赖”还表现在财政依赖方面,地方政府由于本身财力不足导致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较少,加上西部产业结构更新慢,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匹配度较低,导致职业教育不得不面向对专业性人才要求不高的传统产业,对新型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4]。
1.3内部运行管理不当,产教融合度低
当前我国进入产业转型的新时期。首先,与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重视培养技能型人才,在科研创新方面产出较少,难以给企业带来创新思想。其次,职业院校通常是校企合作的主导者,企业是被动接受者,而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培养的专业性操作人才与企业最新生产用人需求不匹配,从而造成“职业院校热企业冷”的问题[5]。最后,目前大部分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为职校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但由于学生自身的追求与企业岗位有限,实习结束后留企业就职的学生较少,企业输入与输出不成正比,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不愿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造成校企双方难以实现共赢的循环。而西部职业院校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落后,使得当前企业更加不愿参与西部产教融合[6]。此外,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涉及的内容也逐渐多样,不仅包括人才培养,还包括企业产品创新与研发等,然而这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与东部相比,西部经济发展落后、政府财政收入不高,从而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也较少,造成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
2、西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生态平衡的重要工具。目前,学界尚未对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进行统一的界定,但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过程中突出教育信息化,这一类基本上是将教育信息化定义为系统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或者系统工程;另一类是从结果上突出教育信息化,强调教育信息化最终是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7]。无论是过程论还是结果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都在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层次融合。西部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平衡教育生态的有力抓手必然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2.1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业的发展势必会带来人才要求的变化。在古代,简单的手工业制作就可以满足人类的日常所需,因此以家庭传承为主的学徒制是当时主要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到工业化时期,工业革命使学徒制低效的弊端显露无疑,机械化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作坊,生产活动场所从家庭转移到工厂,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转变为掌握机械技能操作与科学原理,因此传授技能与科学原理的职业教育得到发展。然而,现在正处于以物理、数字、生物技术的融合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新变革的发生使得工厂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操作性人才,而是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8]。现代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较快,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能力与信息化操作能力,这就需要职业教育顺从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在知识的传送、知识的形态、知识内容、教学内容、操作培训上培养信息化技能型学生,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而西部职业教育与中东部职业教育相比,更加缺乏信息化办学理念,更加需要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
2.2缓解西部教育发展的失衡性,促进教育公平
与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较低,面向的群体范围更为宽泛多元,给广大民众提供了受教育的新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西部技术教育更是如此。要想消除教育失衡,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最终达到教育公平的理想选择。首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利用现代信息远程技术打破时空限制,使受教育者更为便利的接受教育;其次,职业教育信息化克服传统教育的局限性,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学规模,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再次,职业教育信息化可以通过网课平台,使学生接触到平时难以接触到的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与优质学科资源,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得以共享,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范围;最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不同的教学情境与交流平台,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点来开展选择性学习,并与异地学习伙伴进行实时交流讨论,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
2.3教育扶贫是技术教育的使命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贫困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而西部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贫困地区更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虽然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贫困率迅速下降,使得约7亿人口脱贫,但是我国贫困人口数量仍然较为庞大,截止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47万人,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597万人,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916万人[9]。西部地区要想走上富裕之路,就要把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路,让农民自身具有脱贫、就业与创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授鱼”不如“授渔”,“授鱼”是治标之术,“授渔”是治本之道。过去,国家“给予式”的扶贫方式导致了贫困地区对政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其自主发展的能力得不到提高,难以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全面脱贫,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生计教育,在“扶智”的同时“扶技”,提升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教育信息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两结合”的模式,对贫困地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实施远程指导,从而增强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教育扶贫精准化的新升级。此外,教育信息化利用教育市场与经济市场大数据,明确贫困对象的需求,制定个性化与精准化的脱贫方案,优化教育供给,实现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10]。
3、西部教育信息化的基本途径
3.1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代观念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优秀成果。但与高等教育信息化相比,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并没有统一。从社会现代化发展趋势来看,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扶贫与推动教育公平的手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应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代观念,顺应教育现代化的大趋势。首先,从宏观角度出发,职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的生计教育,而西部职业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此应培养信息化意识,增强西部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地方政府应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西部产业相关联,促使院校接收最新行业信息,动态适应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从微观角度出发,职业院校应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战略,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代观念,主动承担起培养现代化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一方面,职业院校管理层应转变观念,注重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学校整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应正确把握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技术技能为目标开展教学,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11]。最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能只靠院校管理层或者教师的努力,学生的参与也是十分必要的,即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
3.2构建“政-校-企-社”的多元投入机制
借鉴国际职业教育信息化成功经验,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政府、职业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共同配合投资。然而,从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投资现状来看,中央政府仍为西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主体,但仅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西部地区要想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就必须拓宽投入渠道,构建“政-校-企-社”的多元投入机制。首先,就中央政府而言,加大对西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确保投入规模与西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模相适应,用政策支持西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发展;就西部地方政府而言,加强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划分下级政府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职责,通力协作保证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运转。其次,就西部职业院校而言,增加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投资,发挥办学自主权,借鉴“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模式,联合各校推选“双一流”职业院校,发挥地区优势学科吸引力,吸引生源与外界投资,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普通高校而言,开展优质名师网络资源,参与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为西部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持[12]。然后,企业利用信息与技术服务参与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企业可利用相关行业信息与专业技术优势,联合职教中心以及高校等专业教育系统的力量,为职业院校提供高质、便利的信息与技术服务。最后,健全社会力量投资。政府可以制定一些特殊政策,形成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财政保障制度,如进行专项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政策,积极引导民间企业等社会力量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参与与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解决因政府投资不足而导致的供给难问题,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经费保障。
3.3构建“钻石型”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全国关心的热点问题,而职业教育作为生计教育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区域资源分配不均,区域差距日益增大等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推送与迁移,促使西部职业院校师生在起点、过程、结果三阶段获取东部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提升办学水平,缩小教育差距,最终实现教育公平[13]。然而,当前我国职业信息化资源区域配置不均,应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用户”的多棱化、多点连接的“钻石型”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首先,政府应发挥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统筹作用,制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平台搭建等措施,利用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流通。其次,各职业院校利用学科优势资源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似的院校可联合开发优质网络课程,以各学科为点,职业院校联合为线,区域院校联合为面,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然后,一方面教育资源开发型企业应完善资源供应链体系,以西部职业教育弱点出发,建立“线上-线下”双服务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工业服务型企业应与西部职业院校合作,提供最新企业需求信息与人才标准,使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与操作技能与企业所需对接,从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竞争力[14]。最后,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即在教育资源供给过程中,关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需求,建设多元的服务体系。不同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因关注校与校之间需求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满足职业院校师生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在以上四方面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以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的资源供给服务体系,实现从政府、院校、企业、用户为“点”,逐渐覆盖到以全国为“面”的“钻石型”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从而解决信息化资源配置问题,使东部地区的优质网络教学课程与西部职业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职业教育区域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
4、结论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到现在已取得成绩,但东、中、西部教育信息化仍然存在明显的鸿沟,而西部教育信息化更是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教育信息化可以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代观念、重构“政-校-企-社”的多元投资机制、构建“钻石型”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最终实我现国教育生态的平衡。
作者:刘颖 李峻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