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时期,高校需承担起育人新使命,关注大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问题,凸显专业育人优势,为学生继续深造、未来发展夯实基础。其中,在大学艺术教学中,声乐是重要的专业课程,教师应具有教学整合意识,加强对审美教育的渗透,从而使专业教学更具吸引力与有效性,避免学生陷入枯燥的记忆型、训练型学习中,产生懈怠情绪。在此,本文立足于开展审美教育的意义,浅议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策略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应关注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1]”。在传统的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师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掌握演唱、发声、舞台表演等技巧,能够顺利通过考级、获得证书,以便学生更好地择业、就业。在新形势下,为了积极地响应新教改精神的号召,教师既需要创新教学意识、优化课堂授课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声乐学习体验,又需要注重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助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简析高校声乐教学开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各高校艺术专业录取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为了助力学生更好地发展与就业,高校声乐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教学工作开展质量的高低以及课堂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更需具备教学整合意识。只有促进审美教育渗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兼具学科素养、鉴赏力与艺术表现力。现实却是,很多教师已掌握对创新教学模式的运用,在声乐课堂中,能够结合知识要点,引入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合作、翻转课堂、思维导图等,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感受[3]。但却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导致其对声乐学习产生无趣、乏味的印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相对淡薄,导致课堂施教效率难及预期,学生审美水平亟待提升。因此,应使教师具备声乐教学的反思意识,认识到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的原因;重视教学拓展,使教学与欣赏有机结合;选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等。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过程中,使声乐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自主思考,及时解决教学问题。
二、浅议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意义
(一)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使声乐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效融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其在实践、分析、欣赏与体验中获得声乐知识,培养审美意识。传统的教师进行知识讲授,学生“被动聆听+反复练习”的授课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只有使声乐课堂具有创新活力,让学生感受到声乐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所流露出的情感,才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走进音乐世界,让他们在掌握演唱技巧、揣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使其对声乐学习抱以较高的热情。
(二)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感染力为了使学生具有艺术修养,丰富他们的个人学习感受,教师应加强对他们的审美教育。只有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升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获取多元化知识,才能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使其展开深入思考,关注教师或多媒体中的范唱,认真地聆听与感受,提高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这也将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声乐学习交流,在审美教育中实现分层引导,让学生领会难点、要点知识,使他们畅所欲言,积极地发表自我看法。通过美育渗透,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学习印象,助力他们发散思维,使其领会声乐教学的内涵。
(三)有助于构建高效声乐课堂在声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广泛参与、自主实践。在发现教学问题、优化施教策略的过程中,加强知识的渗透,密切多边教学互动。要知道,审美教育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的,只有使其与学科教育相融合,才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具有明晰的探究学习方向,助力他们的个性化欣赏与学习。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素材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声乐课程中的人文精神,提高自身的演绎水平,具有较好的音准,唱出歌曲的意境,让他们的声音更具辨识度,能够演绎不同风格、类型的歌曲。通过在声乐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打造高效、生动、和谐的课堂,助力大学生演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同步发展。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关注乐器应用,培养欣赏能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离不开乐器的伴奏。为了促进声乐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教师可以以丰富学生对乐器的认识作为教学切入点,使学生获取相应的乐理知识、感受不同的音色特点,从而掌握相应的演唱技巧,使他们在知识积累、乐曲赏析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实现教学熏陶,使学生提高艺术品位,形成欣赏音乐的意识。这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还能使声乐课堂更具有新意,使乐器演奏与演唱相融合,助力学生的个性学习与发展。例如:在《红豆词》的教学中,教师可分别播放钢琴、古筝伴奏,使学生先进行乐曲的欣赏。在师生探讨后,让学生跟随乐器伴奏,进行演唱,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之间的对抗作用[4]。在审美教育中,让学生注意声乐演唱中的气息,让其体会在不同乐器的伴奏下演唱者情绪的变化。通过乐器伴奏,使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感受头腔共鸣。
(二)促进创新教学,激发学习热情为了使学生具有声乐学习的热情,教师在引入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还需注重对创新教学模式的运用。譬如:可应用在线教学法、混合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多样化表演教学法等,加深学生的体验,使其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一著名陕北民歌的教学中,便可借助信息化教学方式,使学生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在对比教学中,感受民歌、美声、通俗等不同的唱法,促进审美教育。可通过慕课资源,推进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不同的演唱方法不同的演绎与艺术处理方式。在给予学生声乐学习新鲜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演唱热情,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
(三)引入探究学习,培养创编意识为了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形成创编能力,教师还应关注探究性教学,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审美教育的实施。例如:在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沂蒙山小调》《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彩云之南》的教学中,可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使其结组探讨,进行节目创编。在科学分工、有效配合中,让学生结合民歌特点,融入相应的舞蹈动作或运用乐器进行伴奏,使节目呈现更加完整。同时,应突出声乐演唱的技巧,在对各小组的节目进行综合性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自身表现的不足,助力他们取长补短,促进审美意识、创编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的发展,解决以往声乐课堂中小组合作教学无效的问题。在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竞合意识,使其通过组内成员的群策群力,使声乐课堂富有创新活力,使发声、气息、演唱等训练在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展开。另外,教师还可对不同小组的声乐学习、节目排演加以适当的指导,使学生避免过于拘谨或产生厌学情绪。在课堂交流、针对性引导中,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落实。
(四)渗透音乐文化,培养人文素养在声乐教学中,为了使审美教育高效落实,教师还需引入音乐文化。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其人文精神,使其感受声乐学习的魅力,具有艺术品位。因此,教师一方面应当具备终身学习意识,以防声乐教学局限于教材与课堂,深研多元音乐文化,使其与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还需关注因材施教问题,重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指导,触动学生的内心,使其掌握学习技巧与有效方法,提升其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应具有教学整合意识,使学生观看经典的音乐剧,可结合声乐教学进度,让学生加深对音乐文化、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任务驱动教学下,使学生感受中国民族音乐,让声乐教学内涵更加丰富。使学生在了解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审美意识,拥有人文精神。通过教学拓展与整合,使学生加深艺术理解,具有审美能力,拥有核心素养。
(五)组织实践活动,丰富学习感受在高校艺术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声乐学习感受,让其逐渐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为此,可以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文艺汇演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让他们积累舞台表演经验。例如:可结合校庆、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节日,鼓励艺术专业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编排相应的表演节目。应使其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多渠道了解相关节日的文化、代表性元素等。在促进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地拓宽自身的艺术视野,获取有益的声乐知识。在音乐表演中,可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服装、配饰等,使审美教育得到全方位的渗透。通过灵活教学、多样引导,让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用高标准要求自我,精心准备节目,提升自身审美。通过实践经验的积攒,使声乐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让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与演唱水平。
四、结语
综上,新时期既为高校艺术专业育人工作创造了更多便利性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教师授课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5]。为了帮学生夯实声乐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具有艺术表现力,教师应关注审美教育的渗透问题。只有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才能增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与表现美的能力,从而构建生动、活泼的声乐课堂,加强多元教学辅助工具的运用,使学生具有探究学习的热情,助力他们获取专业知识,培养艺术鉴赏力与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张京.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渗透[J].戏剧之家,2020,(3):30.
[2]薛涛.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戏剧之家,2018,(10):25.
[3]谢喜梅.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艺术评鉴,2017,(1):30.
[4]郭晓艳.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黄河之声,2017,(6):1.
[5]杜雪.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J].北方音乐,2020,(2):15.
作者:王晓艳 单位:九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