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展得比较晚却成绩显著,但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绝大部分民间文学、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远离人们生活,甚至有的已消亡。地方政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十分有限,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百色市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了大量工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这些措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了一些努力,为了延续民族古老文化的生命力并使之发扬光大,学校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筛选、整理、加工、保存、传递、交流、吸收、融合、更新、创造非物质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打造非物质文化品牌;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既了解和掌握本民族地方传统文化知识、自觉维护和宏扬民族文化,又能融合多民族文化创造现代文化能力的新人,培养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这不仅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大举措,还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二)有利于加强人文教育
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百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底蕴深厚,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文文化教育的内容,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心灵,提升民族凝聚力,构建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培养民族人才。
(三)有利于填补学校教育中地方民族文化的缺失
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地方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深入挖掘其内涵及发展价值,选择对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部分纳入课程体系,不仅能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还能推动该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然而,传统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传统文化这一瑰宝一直被排斥在学校课程之外,难登大雅之堂,使得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陌生,最终会倒致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因此,学校应加大地方传统文化引进力度,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不仅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得以长久保存并继续发扬光大,还能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实现课程三级管理,办出学校特色。
三、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一)传承与发展工作的现状
民族地区由于意识和能力问题,学校在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具体表现为: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意识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百色市的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工作也因意识和能力等问题难以进入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内容。目前只有少部分具有较强师资力量和设施完备的示范性学校,进行传承与发展工作。
2.教育内容单一,稳定性差,不能推动传承与发展工作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师资非常有限,主要由有这方面兴趣特长的教师和有一定技能的民间艺人承担,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因面教育内容显单一,不丰富,仅限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如黑衣壮民歌、马骨胡演奏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施过程中也会因师资问题难于维持,不利于推动传承与发展工作的开展。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把握不准,机械模仿有些学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学校课堂,但没有深入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及潜在因素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以技能模仿训练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接受性学习和简单的模仿性学习,体现不出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
(二)传承与发展工作现状原因分析
1.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们无力顾及传承与发展工作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很多学校出现了师资短缺、老化现象,面对简陋的教学条件、繁重的教学任务,新的课程改革、传统单一的评价机制,升学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教师们对于传承与发展工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教师参与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水平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进入学校,成为教育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较陈旧,对于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改革和创新意识缺乏,影响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3.经费短缺,缺乏指导,没有良好的传承与发展环境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种类齐全,但分布面积大且不均,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选择、整理、加工、保存、传递、交流、吸收、融合、更新、创造非物质文化资源需要时间与经费,由于经费短缺,缺乏专家指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涵把握不够,也只能依葫芦画瓢,机械模仿传授于学生。百色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意义深远。就目前看来,百色市的学校在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要走向较为成熟的阶段,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如何加快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程、走向成熟,体现其真正价值,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重要课题。
作者:张如静 单位:广西百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