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代学校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代学校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代学校教育论文

一、古代也有“教辅书”——丰富多彩的教材与学科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以文科为主,而文科的主要科目,在汉代以后,就是儒家学说。“四书五经”是古代学校最常用的教材。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3),学者蔡邕等人将儒学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刻石建于太学,相当于对教材进行统一规范,被后人称为《熹平石经》。有教材,自然就有“教学辅导用书”。历代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注释解读,其实就是一种教辅。在明代“八股文”兴起后,更有很多应运而生的“作文辅导资料”——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个人物“马二先生”,就是以“选文”为业,即编选优秀的八股文作品出版,是今天“高考满分作文”之类书籍的鼻祖。古代的学校教育内容广泛,并不限于儒学一门。官办的学校培养人才并不单一,而是各学科平衡发展。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开设儒、玄、史、文四个学馆;到了唐代,学科设置更加丰富,除了儒学、文学之外,还包括律学(法学)、算学(数学)、书学(书法学)、历法学(天文学)、医学、乐学、工艺学等,涵盖文理工多方面。而武学,作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在历朝历代都不曾欠缺。一些实用性强的学科如律学、医学,还不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往往还有实践操作课程。如著名的针灸铜人,就是北宋医学家王惟一为提高针灸教学效果而主持设计制造的,既是针灸教学的教具,又是考核针灸医生的模型。

二、巾帼不让须眉——古代的女教师

史书记载的最早一位女教师,大概要算秦汉之交儒家学者伏生的女儿。《汉书》记载:由于经历秦朝焚书及战乱,很多典籍都因此丧失。伏生将儒家经典《尚书》悄悄藏在自家墙壁中,躲过了战火,使学术得以传承。汉文帝于是派大臣晁错拜师伏生学习,但当时伏生年事已高,说话含糊不清,只有女儿羲娥才能听懂。于是伏生先把学问给羲娥讲解,再由羲娥转述给晁错。由此来说,羲娥可以算是最早的女教师了。东汉时期的女文学家班昭,是古代第一位正式收徒授业的女教师。班昭家学渊源,父亲班彪和兄长班固都是大学者、历史学家,她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皇帝赏识她的学问才华,让后宫的皇后妃子都拜班昭为老师,学习女子品德、文化知识等。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苻坚邀请太常官韦逞的母亲宋氏讲授《周礼》。当时宋氏已经八十高龄,在家中开设讲堂,用一层红色的帷纱隔开,120名学生坐在纱帘后认真听讲。苻坚特地封宋氏“宣文君”的称号,以褒奖她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而宋氏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政府官学的女教师。

三、“义学”是古代的“希望小学”——放假与助学

《礼记》有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学习讲究张弛有度,古代的学校也有放假制度。汉武帝创立太学,规定太学生有休假制。隋唐时期,国子监的学生有“常假”“田假”“援衣假”三个假期,“常假”每隔十日放假一天,“田假”和“援衣假”则放假一个月左右。放假的目的,一来是让家远的学生回家探亲,二来也是让学生在繁忙的功课之余有所休息调剂。对于家境贫寒的穷苦学生,中国古代同样有比较完善的救济援助制度。今天有“希望小学”,古代也有“义学”。义学产生于北宋时期,始于名臣范仲淹。这一公益行为逐渐得到社会认可,越来越多的富人甚至官方也参与到兴办义学的事业中。清康熙五十一年(1713),康熙皇帝下旨:“令各省府州县多立义学,聚集孤寒,延师教读。”教育,永远是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进步。近代以后,中国的学校教育已走上现代教育体系之路,与古代学校模式有了很大区别。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与塑造健康的身心,在这一点上,无论什么时代都是一致的。古人的智慧,自有可资借鉴之处。学校存在的价值与所能发挥的意义,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实践去探寻。今时今日,也正有许多人,积极地做着这项工作。

作者:萧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