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路径浅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路径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路径浅谈

摘要: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多是基础性的,是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基础。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看清数学本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数学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学习能力作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解决知识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必备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该以核心素养作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掌握数学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形成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教师需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自信心与创造力,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教师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从而让学生经历数学产生、思维发展的学习过程,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一、结合生活创设具体情境,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显著的抽象逻辑思维特征,对于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会出现“竭尽全力”讲解知识,但是学生依旧“不知所云”,或者是当时明白了,在做题的时候出现各种错误。究其原因,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比较差,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匹配,因此导致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数学知识。为此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教育策略,立足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一概念,倘若教师直接将分数的内涵讲解给学生,学生必定会出现“云里雾里”的情况,甚至不知道“分数”应该用在哪里。为此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首先教师拿出一个真实的小蛋糕作为教具,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教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个蛋糕,老师把它分为三个小蛋糕,再把这三个小蛋糕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多少个呢?”学生回答:“每个小朋友一个小蛋糕,但是还剩下一个。”教师:“那么剩下的这个要怎么分呢?”学生:“可以把剩下的这个再分成一模一样的两个,然后分给这两个小朋友,这样就是一人一个半。”教师:“大家说得非常正确,把剩下的这个蛋糕分成一模一样的两个,我们在数学的世界里,将它称之为平均分。”紧接着教师再问学生:“那么这两个小朋友手中现在一人一个半,一个我们知道是用1来表示,那么半个呢?”学生沉默不语,此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引出分数“二分之一”。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分数”中一定要“平均”,否则便不能使用“分数”。总之,教师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错题分析养成验算习惯,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与学生本身十分关注计算能力的发展,要求不仅要算得对,还要算得快。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算理之后,便会直接让学生进行“题海”训练,虽然能够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的计算速度变快,但是也会造成学生的计算态度变得消极,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受到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开展错题分析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计算训练进行总结,使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得到有效提高,也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数学算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需要学生掌握口算乘法:整十、整百乘一位数,可以先用整十、整百“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结果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加几个“0”。同时学生也要掌握笔算乘法在进位与不进位时要注意的事项。当教师讲解完相关的算理之后,便让学生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假如教师在课堂之中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便可以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进行观察,然后再让得出错误答案的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结果与过程。假如教师是布置的课后练习,则需要在判断对错之后,抽出课堂的一点时间进行讲解。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时出现500×5=250的错误现象,此时教师可以让大家进行讨论:“答案是否正确?为什么?”然后挑选出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分享,最后发现这名学生少补了一个“0”。又如123×5=615,但是有的学生得出了605的结果,教师让学生进行分析,最终发现原来是忘记加上十位制上进的“1”。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推理,专门挑选出一个错误答案,以错误答案作为终点进行反向推理,既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能够让学生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三、信息技术打造完美空间,增强学生的立体空间感

小学生在最初接触数学知识时,看到的图形大多是平面的,但是当立体图形的知识出现之后,学生的数学知识呈现立体化发展,需要记忆的知识越来越多,需要理解的空间越多越复杂。再加上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的立体图形不太明显,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不到位。此时教师便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打造一个完美的立体空间,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立体图形,既能够加深学生的数学理解,也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一个完整的立体空间图形,使学生的立体空间感得到增强。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课时,教师需要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长方形与正方形为基础经验,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一个立体空间,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更多地了解。首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中的电子白板软件,直接拖曳出一个长方体与正方体,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有的学生说:“正方体的各个边长都相等,长方体的各个边长不相等,只有相对的两条边是相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然后再让学生将这两个图形记在脑海中,并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绘制这两个立体图形,加深学生对立体空间的认识。当学生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后,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长方体面积相关知识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长方体的各个面进行展示,并为其标注前面、后面、顶面、底面、左侧面、右侧面,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到长方体的各个面。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确定长方体各个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此时教师便可以直接旋转长方体,帮助学生进行确定。最后,再计算出各个面的面积,并标注在长方体的每个面之上,最后将每个面上的面积得数进行相加,便可以得出长方体的总面积。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将立体空间的结构进行展示,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空间,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高。

四、图形结合展示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路比较单一,想法比较单纯,因此在辅导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时,很多学生并不能一眼找到有效信息,将数量关系进行处理,甚至会出现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的掺杂,导致学生并不能顺利开始解题。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图形结合的方式,将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图直接用图形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分区分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完整地掌握某一知识点,从而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综合性的数学难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教师为小学生展示了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甲港开往乙港,行驶了20分钟后,又行驶了1小时,这时未行路程与已行路程的比是3:1。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千米?如果学生只是在脑海中建立数量关系,很容易出现混乱的情况,此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以图形结合的方式进行解题,首先根据数量关系绘制相应的图形,此时学生很容易便可以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即先算出行驶了1小时20分钟之后,轮船总共走了多少千米,然后再通过1:3的关系,得出没有行驶的路程,最后将已经行使的路程与未行驶的路程相加,便可以得出甲、乙两港的距离。当学生确定解题思路之后便可以进行计算。教师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之后,可以直接带领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串联该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各项内容,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各项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在解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例如,当“分数”的相关知识讲解完毕,教师便可以将“分数”作为关键词,引导学生复习初步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的加减法、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等,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进行完整地认知,并在解题中发挥出串联知识的优势,更好地解答。综上所述,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对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感、解题能力进行积极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还能够让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最后,希望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能够关注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探索更多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上是笔者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人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思思.聚焦核心素养——打造具有“创新性学习力”价值的小学数学课堂[J].考试周刊,2021(10):53—54.

[2]徐子文.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学习力提高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9):91—92.

[3]李倩.整体性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力的有效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21(2):35—36.

作者:田思霖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城关镇东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