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农业机械化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农业工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发展。中国“大国小农”的现实情况,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需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即结合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从大型农业定位转向精品型农业角度思考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乡村振兴;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
党的报告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以提高小农户的生产经营和生产效率。“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赋予小农户对接现代化的路径选择,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产业链的衔接是现代化的前提,纳入产业链的小农户亟待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其在亩产与大型农业的差距,小农户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在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基础上机械化的参与。本文在梳理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农业机械化的观点和实践进行初步阐述。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增长的重要来源
1.1马克思主义指出技术变革对农业增长的重要性
农业机械化是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性生产方式,导致农业中大量使用机械化的原因从经济角度来说是出于对生产力节省的需求。早在1866年,马克思在考察英国的工业革命后,分析了资本对工业和农业的渗透,指出资本积累和获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向农业运作的动力,租地农场主出于对利润的需求,不断提高生产力,引进大量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实现资本主义农业的工业化。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生产力和农业生产的论述上,指出了技术是农业变革转型的必由之路:“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1]从农业科技的角度来说,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增长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一是体现对劳动的节约,二是体现对土地的节约。马克思分析了农业技术在生产要素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资本论》第三卷指出农业化学和农业机械化等农业技术可以替代自然生产要素,提升农民的生产效率[2]。马克思分析了“肥力”“自然力”和技术的关系,认为“技术的发展又给大佃农带来许多好处”[3],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机械化的必要性,“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产品等,都应当广泛地用于农业进行耕作的技术手段,如机器等,只有在大规模耕种土地时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4]”马克思指出技术进步和大规模经营是农业结构性的重要变革,对农业乃至经济增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2我国农业机械化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机械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农业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近5年来,农业机械总动力在2018年为100371.74万kW,较2009年的52573.61万kW增长约1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其中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5]。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部)、农用排灌电动机数量(台)和联合收割机数量(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相对2000年占比分别提高63.03%、64.21%和89.45%,全国农机制造覆盖面不断提高,总量稳步增加,农机作业科学化程度持续增加。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呈现迅速上升状态,2018年补贴资金为174.1亿元,共补贴购置机具191.7万台[6],农机户4080万个,服务组织19万个,农机合作社7万个;从业人员4758万人[7]。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也不断从乡村部门投入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中,据统计,乡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不断下降,从2008年的283.64万人下降到2013年的266.32万人,占比从54%下降到49%,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积累、技术探索是分不开的。从1950年到1960年,我国农业技术发展进入技术推动时代。农业机械化明确作为农业现代化“四化”之一。1960—1970年,我国技术建设转向线性技术,转向了市场拉动型发展,农业技术从需求转向内延式发展,农业技术配置等13套大型化肥成套技术从国外引进,在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方面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对开启农业机械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意义。1980年开始,农业技术在市场经济下得到快速发展,进入农业机械化产业不断升级和技术创新阶段,切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实行除了土地集体所有以家庭经营替代集体的统一经营和统一分配的生产形势,不断推动农机装备设计和创新,切合农业生产的需要推进机械化的全覆盖。农业技术的内涵式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增长,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提升农业效率和农业发展水平。
2土地碎片化和小规模经营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定位的影响
“大国小农”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社会现实状况。目前,我国有2.6亿农民,基本是小农户,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符合农业结构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技术升级上,还表现对农业机械化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和形式的创新。小农户与农业机械化的融合发展,对继续激发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村的活力,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剩余劳动力有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农业市场化的发展,土地的碎片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不在制度本身,而是小规模、土地碎片化和农业机械化融合发展的路径问题。
2.1小规模经营方式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容易禁锢于自然经济条件,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不高,导致农机推广难,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益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非常薄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与小规模经营方式结合下的小农经济,一方面,无法充分发挥调动农民使用机械化模式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在农业机械化成本比家庭经营人工报酬高的情况下,农户仍然选择成本低的方式耕作;另一方面,农业机械技术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系列生产组织中人的因素,农业机械的利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从事机械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有关系,小规模的组织方式不利于农民专业化掌握生产技术,有专业技术的农民也不能充分发挥其所长,不利于改变生产结果单一的状况,同时小规模经营方式使农村中分散的剩余资金和劳动力难于集中地投到生产中去,影响合理利用中大型农用机械和水利设施及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2.2土地的碎片化是制约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多地少,为了解决人地矛盾和纠纷,从土地分配的公平合理原则出发,无限地细分、均分有限的土地资源,地块越分越小。这种土地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弱化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技术运用,例如动力技术、机械灵活化、机械利用率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土地碎片化程度非常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科技发展、资本金融、集约发展模式。土地的规模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机利用并未融合发展,土壤利用和肥力保持等农业技术推广不充分、不均衡,小户农民与大型农业的亩产差距正不断加剧,农业的机械化运用规模化发展遭到阻碍。此外,土地细分造成了劳动力富余,经济效益差,极大抑制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和热情,严重阻碍了技术变革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3农业机械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在“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中,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我国的发展情况,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1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增加,农业科技转型正在不断深化,但是对我国农业资源的稀缺(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为0.10hm2),农业机械化运用不能一味地考虑规模农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抓手,农业机械化如何提高对小农户的适用性,使之更好地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关键在于农业技术合理化运用,侧重于农机应用计划,提升机械化的社会服务功能和水平,同时加大对农民进行农业机械的教育和宣传推广力度,以提高现代化农业机械运用于农业的利用率。
3.1农业机械化是乡村均衡发展的必然趋势
乡村均衡发展体现在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分配和利用。目前,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耕作方式和市场化程度不一致,两者在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存在一定的差距,乡村的均衡发展亟须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应用,提高小农户的农业生产率,使其更好地对接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衔接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实质就是改变过去直接经验和手工工具,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机械装备发展新型农业,实现机械自动化,提高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机械装备和作业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利益联结体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从根本上帮助小农户实现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对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提供技术因素,进而不断提高两者的生产水平,实现乡村的共同富裕和和谐文明。
3.2农业机械化是乡村多样化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乡村的形态和地貌是多种多样的,资源禀赋差距也大,基于合理性推动农业机械的发展,需要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充分分析我国乡村地理情况。乡村的多样化使得不是所有的土地都可以使用大规模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特别是由大草原地区向丘陵山地地区推进机械化的时候,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机械化多样性。根据乡村资源条件,提供不同方式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相结合的模式,以替代土地的碎片化不足,例如改良品种、化肥供给的使用和耕作机械的综合运用。当前乡村多样化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需要充分考虑地形等生产要素的差异,又要满足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实现农业发展的集约化、现代化、产业化经营,实现机械化的内涵式发展。
3.3农业机械化是促进乡村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
乡村产业升级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实现农业机械化关键要靠科技带动,靠科技创新,靠科技进步。乡村经济转型过程中,也就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的过程,关键是要促进科技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包括利用现代科技条件装备农业机械,用现代技术改造耕作模式,用新的理念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乡村的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农机运用程度存在直接相关关系,农机技术在产业升级中,为经济效率提供有效途径。由外生动力转向内生动力过程中,农业机械化需提升农户对接现代农业方式的合理性,即采取社会化服务对接传统的农户的需求,并且为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研发农业装备。
4不断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溢出效应服务乡村振兴
4.1建立农业机械化标准的科学分类系统并推广
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农业机械化系统体系,我国目前主要的评价体系还处于不断构建的过程,主要是沿用2005年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和2011年试行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随着世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应注重科学的结构体系,做到既实现中国特色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又与国际接轨。建立科学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映规模经济下的机械化,切合我国机械化发展的程度,又要对机械化的社会化服务建立能真实地反映当前对农业合作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参与度情况,要能够全面反映系统的总体特征,符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目标内涵。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宣传不仅在技术的普及,还在对充分了解农户的生产需求,建立在充分了解农村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增强推广的效果和提升科技服务农户的便利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4.2走因地制宜的农业机械化绿色发展通道
党的报告指出,生态宜居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重点,农业工业化与农业机械化在乡村振兴的定位要考虑生态和谐的绿色发展的路径,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另一方面要进行农业生产清洁化、标准化,发展绿色机械化生产。我国农业的区域广阔、区域的差异性很大,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环境限制及地区经济文化因素,因地制宜实现农业机械化,促进当地绿色循环系统的发展,以农机的投入减少农药化肥、污染土地的生产方式,减少在农村的碳排放量,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农业机械化要兼顾绿色生态,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土地功能定位、发展前景等相关因素,因地制宜地探讨绿色生态的农机战略,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以注重保护环境为理念,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创新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符合低耗能、低排放和低维护的绿色定位。
4.3合理配置农业机械化的人力资本与农机资本投入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运用需要培养懂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配置相应的人力资本和农机资本。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富余,且农机资本相对人力资本的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小农户来说,农机运用通过社会化服务降低成本,促进人力资本一定程度少于农机资本,一方面是社会化服务的分工细化,催生了一批种植能手专门化提供机械服务;另一方面是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减少,以机械化替代劳力。因此,要科学谋划配置人力资本与农机资本,以培养创新型、综合型复合人才为重点,注重人才振兴战略,将培养综合型技术人才作为农业机械化的乡村人才战略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5:98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5:113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7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67.
[5]新华网.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EB/OL].
[6]知谷农机网.解读《2018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EB/OL].
[7]投促中国网.2019年我国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EB/OL].
作者:贺岚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