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技术主义是新闻传播的新生之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技术主义是新闻传播的新生之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技术主义是新闻传播的新生之路

摘要:在新闻传播内容几乎未发生变化的今天,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甚至是迫使新闻传播工作跟随时代的变化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本应是新闻传播工作作为主体主动发出的。本文在肯定了技术对新闻传播影响的前提下,提出重视技术本身或可为新闻传播工作在这个传媒业急剧变化的时代找到焕发新生的动力。

关键词:技术主义新闻传播技术变革

一、技术改变新闻传播的固有方式

哈贝马斯曾在其《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谈及:“今天的统治是技术统治,是以技术和科学为合法性基础的统治。”①新技术层出不穷地被研发和推广,冲击和影响着新闻传播的生产模式。

1.多元化的生产主体

在传统媒体占据主导地位,新媒体尚在襁褓中时,新闻内容的生产主体主要是媒体自身。各大专业、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新闻专业人才,而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主流媒体,则吸纳了大量的新闻从业者,通过循环往复的理论学习和总结、实践探索与尝试,中国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新闻媒体工作者。这一批专业人才,因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当新媒体超越以往所有媒体的发展速度,异军突起时,新闻的生产也开始发生极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就是新闻生产者,即信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借助新技术的便捷、平价、智能和简单易操作等特性,给更多人提供了可以参与到新闻生产中的可能性。观念的开放和技术的发展普及以及受背后重大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越来越多的年龄、身份、背景等各不相同的人,不再受技术限制,可以张开怀抱、热情地拥抱新闻生产活动。正如魏然提出的“市民新闻”的概念,其实就是建立在技术主义的路线之上,过去来自于媒体自身、占据强势地位的信源,受到了巨大地冲击,过去传统的新闻内容接受者和消费者,已经有很多蠢蠢欲动,正跃跃欲试,准备或已经投身于新闻生产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信源的数量规模。而技术发展对传统新闻生产带来的最大冲击,是人工智能的到来。人工智能、电脑技术已经替代过去职业的新闻生产者,开始从事一些比较简单的新闻生产工作,并且这项技术还在不断地研发和提升。

2.缤纷异彩的技术支撑

如果说新闻生产主体的变化,还受国家法令等条件的限制(这里指国家广电总局禁止在网络直播制作新闻节目等),因而其发展必然受限。但AI人工智能新技术已开始强势地进军新闻生产行业。VR技术带来了新闻内容呈现形式的全新视角。在VR技术的支持下,新闻的生产和呈现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既可以穿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也可以上天入地或360度的完全突破人眼视觉的限制,全方位地记录和呈现方式,让新闻变得精彩绝伦。广泛普及的无人机航拍技术,实现了普通人的飞翔梦,也在新闻呈现时,提供了一种完全异于传统新闻的观察记录方式。航拍虽然是低空飞行,但是这种高度像飞翔的鸟儿,也更接近上帝视角。在运动与静止之间,既呈现了辽阔的影像,也传达了旷达的精神气质。而被戏称为人类“器官”的手机,更是让普通人能够随时、随地、随心地进行新闻的拍摄制作。在今天,几乎呈现了至少人手一部手机的盛况。同时,不论是何种品牌,只要是一部智能手机,只要电量足够,随时都可以开机摄影。

3.优质网络和多平台实现新闻传播的新途径

喻国明教授曾指出,手机成为第一媒体,社会关系成为传播渠道的“最后一公里”。互联网转型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巨大的流量优势。当手机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更好更优质的网络,让人感觉自己和世界更接近,从而可以更便捷地进行新闻生产。除去移动网络的迅速升级,百兆光纤入户的逐步普及,不论是媒体还是个体,在新闻内容的分发阶段,不论是上传还是下载或是在线观看,都变成眨眼之间的事。而“互联网+”时代,快速成长起来的一大批网站,通过设置专门网站(如网页版土豆、优酷)、单独制作品牌APP(如今日头条等)或者借由第三方软件来推广和“吸睛”(如微信公众号、服务号等)的方式,为新闻内容的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不论是从网站的入口进入,还是从社交网络(如微信)等接口进入,个人的力量被无限放大,成为关注者的同时也成了被关注者。在这场变革中,个人的资源被最大化利用,也得到了最大化回馈。在信息传播的同时,不仅实现了新闻内容的推送,还实现了人际互动、人际交往,意见趋同者更容易结成联盟。借由这一切便利的条件、先进的技术,使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不再囿于传统媒体的传统生产模式之中,而转变成了一件综合运用多种技法、全媒体形式下,信手拈来、不费工夫的事情。

二、技术主义倒逼新闻传播语态的改变

基于技术的不断变革发展,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大量的受众流失,转而成为新媒体的庞大用户群体。因此,新闻传播不能仅限于报纸、广播和电视的视角,必须要主动拥抱新媒体,在与新媒体相融合的过程中,将有价值、有态度、有意义的东西传播出去。

1.技术带来对等的关系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海量的信息中,既包含了正确、积极、正面的东西,也有很多错误、消极、负面的东西。谈到新闻舆论工作时曾提到:“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这样的要求并不是对具体工作的指导,而是为新闻传播工作指明了应走的道路和要求。而达到这个效果并不是简单照搬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思维和工作方式,而应面对当下的现实状况,细致地分析新闻传播的新环境,既不丢掉新闻工作的本质规律,也能响应时代召唤。但现实问题是,新媒体发展态势迅猛到没有丝毫思考和准备的时间,新闻传播者就不得不“被推着”去接受和面对新闻传播工作的新挑战和新局面。在这千头万绪的现实状况面前,首先看到的就是传统新闻传播显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大量的受众流入新媒体,他们在接受信息、参与娱乐的同时,更是可以随时参与制作、传递信息、分享文明。用户突然发现,自己可以跳脱出传统媒体固有的“中心化”式的新闻传播模式,与去中心化的新媒体环境又有着天生的区别。因此,新闻传播工作需要针对受众需求的变化、媒介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规律。梵•迪克曾说过:“话语是一种思考权力、知识和语言之间关系的方式。”②而对于新闻传播而言,新闻语态就是一种通过媒介实现的话语方式。“它是一种特殊的媒体表达方式,是将新闻信息与语言这门学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能够提高传播效率的语言形态。”③但是这种语言形态,通常伴随着对象和平台的变化。纵观如火如荼的新媒体掀起的层层巨浪,都体现了一些类似的特征,如:共享、交流、沟通、服务等。这些词语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对等或带有强烈服务意识的关系,这种关系应当通过对话来建立。“我在说,你在听”或者是“你在说,我在听”,这是两条并行不悖的网络沟通方式,极具去中心化特色。因此,理论上来说,新闻传播要想面对这个新情况,就需要放下身段,一改过去中心化的话语方式,将新闻的生产传播过程,在不违背新闻制作原则的前提下,选择性地通过加入互动、点播、直播等方式,改变过去做新闻节目所裹挟的强势媒体的强势话语权,降低身段,回归到地面甚至是泥土里,改变新闻节目的语态,完成一次积极探索,也是有必要的尝试。

2.“平等对话”的前提

现阶段,在媒体融合、“互联网+”等席卷大江南北的现实状况下,我国媒体属于国有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是我国媒体尤其是新闻媒体必须肩负的职责使命。同时,新媒体的准入门槛低,用户素质千差万别,因此造成了百态众生相,既有面目可憎的,也有真实可信的,真假新闻充斥其中。正如阿尔都塞所言:“在意识形态中被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不是左右个体生存的现实关系系统,而是这些个体与他们身处其中的现实关系的想象关系。”因此,网络看似平等的、去中心化的主要特征越发明显,人人被调动起来,从荧屏前走到幕后,充分参与到制播的环节中,海量资源就愈加爆发,那么湮没在信息中的用户就越无暇顾及去明辨是非,攫取真相和知识。也因为这种平等和自主感,往往遮蔽掉了辨别真伪、美丑、善恶的欲望和意识。指导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应“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也就意味着,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更需要有人能够站出来,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荡涤那些虚假、消极、负面、丑陋的东西。在新媒体环境中,每一个个体都很难同时具备强大的辨析力、公信力以及非同一般的传播力。而传统媒体几乎是天生就具备了这几个特征,所以大量的求证类节目出现。传统媒体更应紧紧抓住新兴技术的切口,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化身国家和社会的定音鼓。

三、坚守新闻传播原理下的技术把控

赵月枝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科学技术本身并非中立的,而是主体意识形态的外化表现。霍克海默在思索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时,曾经做出论断“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像启蒙精神所承诺的那样,是人可以自由选择的中性的工具;它可以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普遍自由;是注定要为人类造福的善的力量。相反,科学技术成为自律的、总体性的统治力量,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政治统治力量更为强大的力量,甚至成为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④这段话也充分说明,科学技术并不能成为某一种独立于社会体制之外、独立于世的存在,正如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一样,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决定的。因此,新闻传播工作不能脱离对技术的把握和引领。内容的传播、技术的支持,都是在同一思想意识形态的统领之下保持思想性的统一。但是技术的应用、研发、完善,并不能脱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革,也不能逾越技术自身的规律。

1.充分利用现有技术

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种新技术的深入研究,新闻传播也作出了积极回应。如针对大数据和算法而言,有人说“谁拥有算法,谁就拥有未来”。虽然过分夸大了算法的作用,但是在算法与新闻相结合的同时,的确开辟出了新闻的一片新天地,如:数据新闻。当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的数据新闻肯定有其自身的问题,包括数据的可信度、偶尔的算法失灵等。但是,大数据与算法的强大力量,的确打开了一条全新的通道,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观照和理解生活的新方式,也描绘了一个全新的图景。然而,算法或大数据开始受到关注并被充分利用也不过是很短的时日,尚有更多潜在信息并未被完全发现。算法和大数据如此,其他技术亦如此。新闻传播与技术的融合,都需要打破原有的疆域,找到彼此适宜交叉的部分,不断深入研究和发掘。

2.开辟新的技术运用环境

新媒体的强势发展的确带来了太多的启示,从语态的转变到平等对话的社交氛围,一次次变革,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都是技术运用环境的不断更新和突破。喻国明教授将这个运用环境称之为场景。这种场景既包含了内容的发生环境,也包含了具体的内容。跟随着观念和创意的不断提出和实践,互联网的场景也迅速地发生转变。然而新闻传播的场景,除了“中央厨房”做了一次积极地尝试,掀起了些许波澜之外,似乎再无建树。于是,现有的场景几乎被娱乐化、泛娱乐化的内容完全占据,没有给新闻传播留下太多发展空间。因此,结合新闻传播的特性,如何更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场景,开发出符合新闻传播特质与新媒体特性的新场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新闻传播工作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我们需要变革的是如何顺应时代的呼声找到合适的生存方式将新闻传播工作做好,使之在媒体融合的初探阶段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模式。因此,必须把握好技术,既不丢掉自己的特质,也能从形式上进行创新和变革,才能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龚诗尧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