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论媒介融合下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论媒介融合下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论媒介融合下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

【摘要】在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全社会注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媒体行业的自我革新也相应在技术发展基础上完成。如今,在新土壤的培育下,传统媒体正在不断寻求生存和定位的基准点。在这场交融并错的发展过程中,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越来越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正在加快引导和催生更多样的新闻报道形式和新闻传播新格局。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报道;形式创新;中国新闻奖

从印刷术的发明到卫星的使用,从数字化的变革到多媒体的急速运行,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一直推进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新闻传播媒介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发展到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介,一直在不断寻找社会竞争力和社会立足点。事实上,当前互联网已迎来“下半场”发展的格局,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因此,信息和技术的绝对隔绝、互设藩篱不再是保持市场活力、保证新闻活力的明智选择,各媒介之间开放连接、合作共通才是永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媒介融合这一传播理念的产生和践行,传媒行业也相继改变了新闻报道的话语体系,尝试用更加优质的报道内容和多样的呈现形式为受众提供信息,以全新的角度俯瞰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一、媒介融合开启新闻传播业新局面

随着媒介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媒介的量变引起人们对其质变的思考。于是,传播学术界最早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探索“媒介融合”这一新的传媒业发展趋势。“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1983年,他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早期媒介融合谈论的事宜还停留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而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加快推动了多种传播形态的聚合,也就是各种媒介之间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其后,学术界的多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界定了媒介融合的意义,如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所有权融合、结构性融合等。在国内外对媒介融合的研究讨论中,由于各个国家、各个团体的媒介发展进程不等、形式不一、制度不同,大家并没有予以统一的界定和划分,但多个方向的出发点大致相同,即希冀开创多层级融合的全媒体业态,并借助媒介融合促进新闻传播业的良性发展。从广义来看,媒介融合是一切传播要素的分类整合,本意是将资源集中处理,并根据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使内容平台化,方便受众接收。这一整体发展趋势也正在引起新闻传播业的大变革。基于当前传播环境的全面考量,各个媒介都在借助媒介融合的理念,从运营制度、生产模式、编辑流程到内容互动,展现传媒行业发展的新活力。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最直观的体现形式便是新闻作品体验的不断升级,通过升级,同样的事件通过不同形式的打造将变得更新颖、更有趣、更亲民、更立体和更全面。这也充分证明了媒介融合不是对某一环节的片面操作,而是将形式和内容全面打通。就当前情况来看,媒介融合尚未完全成熟,未来需要更长时间进行探索和改进。因此,本文着重从新闻报道的呈现形式出发,以第二中国新闻奖设立的媒介融合奖项作品为例,分析获奖新闻作品的创新,探索媒介融合理念发展的合理路径。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形式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新闻奖(以下简称中新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的赋予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的最高奖项。2018年,根据《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评选办法》的要求,中新奖特设媒体融合奖项,共分为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品牌栏目、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报道界面、融合创新六个类别。从奖项设立类别可看出,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等新型传播形式和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报道界面等社会最热类别都被囊括其中,这也进一步体现我国权威组织对社会发展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媒介融合理念的精准扶植。1.新旧媒体的通力合作。中新奖媒体融合奖项设立的初衷是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通互融的发展趋势,以提高新闻舆论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2]。因此,在第二中新奖评选活动中,新旧媒体的通力合作成为一大亮点。其中,《我的青春在丝路》是由湖南卫视和芒果TV共同打造的“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其先后在国内媒体、中阿卫视、芒果TV国际版APP等媒体播出。其制播形式实现多媒体联动,借助电视的良好视觉效果和媒体的强大公信力,配合网络及时快捷的特点,运用先网后台、新老媒体融合、海内外媒体并用的手法,克服了媒体自身传播的单一性,达到了多个媒体深度合作的叠加效果。节目播出期间,湖南卫视收视率居全国前列,芒果TV网络点播量达6000多万次。随着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自媒体凭借强大的影响力成为新闻作品的重要阵地。融媒体新闻作品《东方风来》就充分利用权威媒体强大的社会话语权,首先在新华社客户端、移动手机报、腾讯视频等官方媒体平台,随后作品相继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两大阵营充分联动,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社会覆盖率。无论是在运营制作层面,还是在社会报道层面,传统媒体都在积极与新媒体交好,并衍生更加多样的新闻报道形式。2.动静虚实的呈现方式。媒介融合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利用多媒体形式推动故事叙述,加强新闻报道的呈现效果。第二中新奖一等奖作品《鼓岭!鼓岭!》以一件历史悠久的故事为框架,以沙画表演的虚拟镜头为独特的叙述视角,同时配合彰显社会主旋律的画外音,穿插相关人物采访和历史电视画面。作品利用多条线索同时对事件展开叙述,将沙画虚构场景的表演结合人物采访和电视画面等真实新闻资料,使新闻报道的新闻点更加鲜明,加强了新闻故事性的展开,有利于新闻背后深刻意义的体现。同为一等奖的新闻作品《改革开放40年,长沙有多“长”》则利用当下最为盛行的H5制作方式,将新闻制作成长篇幅的电子大图,利用鲜明的色彩搭配,展现长沙多年的历史巨变。电子作品内不仅有火车的呼啸、油井的摆动,还有详细的内容介绍和流畅的文字连接,读者无需操作便可边读文字边欣赏动画。此外,《讲习所》《点击“浙”字跳起来看浙江40年不凡之路》等也改变传统新闻的制作方法,利用跳跃的叙述和连贯的衔接让新闻成为可读可玩的多媒体作品。这一系列宜动宜静的新闻报道也充分证明,新闻绝不再是简单的图文或者音视频形式,而是在媒介融合的新闻理念和各种技术的加持下,任何形式的新闻都有可能存在。3.报道内容的广泛传播。以全媒体业态为依托,媒介融合让新闻呈现更加立体的传播矩阵,并发挥催化剂作用,推动社会议题的进一步升级。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针对社会参与度较高的ofo小黄车事件,推出短视频新闻《ofo迷途》,视频涉及全国11个城市ofo单车的使用和运营情况,并结合群众采访和可视化数据详细介绍事件进展。报道发出后迅速得到广泛传播,最先是在网络上发酵,针对#ofo迷途11城#和#ofo黄了么#等微博话题,新浪微博阅读量超600万次。在全媒融合的背景下,网络的热议也使该新闻事件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引起社会公众对消费者维权的重视。同时,这一融合新闻有效发挥舆论监督的社会作用,最终迫使ofo官方运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妥善的处理方法。讲述天津大学青年教师下乡故事的微视频《臊子书记》也通过津云客户端、“天津”等平台推出,视频还得到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官方新闻网站和今日头条、腾讯、凤凰等多家商业网站的转载,并有微信、微博等各类媒体的转发和评论。除了众多线上媒体的广泛传播,天津地铁的三条路线也用5000多块屏幕滚动播出此新闻,让网络外的社会成员尽知其事,最终视频的累计曝光量达到一亿次。在社会反响方面,《臊子书记》也让社会进一步了解到当代扶贫干部的精神面貌,引发公众对扶贫工作的高度肯定。4.受众参与的高度创新。在信息透明度极高的社会背景下,受众参与也被纳入创新新闻形式的重要范畴。中新奖作品《父亲•我们•时代》以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人物的叙述为主线,体现改革开放40年父辈与子辈之间感人的奋斗故事。该新闻不拘泥于新闻作品的单一呈现方式,其制作主体新华社联合全国多家分社,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推出“与时代同框”的主题互动活动,使受众在了解社会大人物的同时,参与到新闻报道中,以“滚雪球”的形式完成对报道重大意义的进一步升华。在网络互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直播这种互动形式广受大众青睐。直播新闻节目《直击7•5泰国普吉游船倾覆事故现场救援仍在进行》等获得新媒体创意互动的奖项。该报道以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为背景,记者亲临现场进行直播报道。为保障这一高难度直播报道的顺利进行,媒体工作人员在信号传输、受众互动等方面密切配合,全方位维护报道的及时有效性。同时,为保障直播的流畅性,编辑人员还穿插各种图文视频,以多种形式呈现新闻事件的全貌。在各方面的通力配合下,记者和现场人员还实时与受众进行现场互动,最大限度满足受众参与事实、知晓信息的需求,直播得到大量网友的认可。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发展

1.多平台合作的全媒报道形式。在探索新闻报道形式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媒体平台的融合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先决条件,这也是国内外学者对媒介融合中“生产融合”这一具体理念的具体实践。因此,新闻产品应以媒介之间的合作为基础,促进媒介进行全媒报道、全面报道、全景报道。在全媒体报道形式的践行中,人民日报2015年率先在“两会”中进行“中央厨房”全媒体报道试验。此后,“中央厨房”正式成为我国媒介融合的重要发展项目。所谓“中央厨房”,是指新旧媒体的全面联动,通过内容的集约化制作,实现信息的多级开发,以此节约成本,并达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3]。与“中央厨房”的新闻制作理念相似,各传媒行业也分别在全媒体转型中体现各自的特点。浙江日报与通信公司等合作创立数字报纸《浙江手机报》,并且开发跨媒体出版系统,使新闻报道充分吸收新媒体和传统出版行业的优质资源,从而得到多个平台的生产调整和广泛传播。同时,浙江日报以集团的官方总平台为中心,将集团资源进行分类,设立“浙报集团官方微信服务号”“浙江日报有风来”“浙江日报健康吧”“浙报公益”等微信公众平台。这些平台严格遵循专业新闻的生产流程,保留了传统媒体新闻采编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同时又强调报道内容的专业性,开发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产品。2.图文音视频共存的全息报道形式。媒介融合在新闻学意义上体现为新闻内容的融合,新旧媒体在消除边界之后,新闻作品就具备了更加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是图片、音频、视频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综合报道,受众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全息体验。以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写作”的获奖作品《雪崩》为例,《雪崩》一经问世便成为世界范围内媒介融合新闻报道的典型案例。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从雷达捕获的三维图像到数字模拟的地质形态,作品运用多种技术呈现雪崩发生时的动态效果,给受众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报道还获得大量现场图片和人物采访资料,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其巧妙穿插在文字和动画中,使受众在对文字、音频、视频的解读中了解事件的全貌。此外,作品还融入互动技术,根据受众移动鼠标的速度控制视频播放的速度,根据受众的反应同步播放新闻[4]。可以看出,在新闻传播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其媒介融合的践行已创作出较多高水平的作品,这也顺应世界范围内媒介融合转型的发展趋势。而在我国开设两年的中新奖媒体融合奖评选中,诸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媒体报道专题“海拔四千米之上”》等作品也在多种新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提供视、听、玩全方位体验。3.用户高度参与的互动报道形式。各种新媒介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大众传播原有的传播规律,使新闻的边缘性愈加模糊,大众传播媒介必须重新定位市场角色。特别是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主流媒体也应考虑将社交媒体纳入发展规划中,联合打造更具互动性的新闻。央视的《新闻联播》节目紧随媒介融合的时展步伐,打造“主播说联播”等网络节目。新闻主播以全新的话语形态与受众进行社会议题的互动,加深了受众参与社会话题讨论的责任感。基于新闻互动性的要求,中新奖也专门设立“新媒体创意互动”评选栏目。其中,《“点赞上合”大型线上互动活动》《苗寨“十八”变》《幸福照相馆》等互动作品,注重在新闻中为读者“留白”,读者上传作品或发表意见,都是参与的直观体现。另外,从其他新闻作品的评选中我们不难看出,短视频、现场直播等新闻传播形式已逐渐登上权威机构的领奖台,这也启示我们,传统媒体要打破固有的思维,积极开发顺应社交传播趋势的作品,全力拓展新闻传播入口和出口[5]。

四、结语

在全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是现代化发展对传媒行业提出的历史任务。传媒行业自身应寻求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新形式,在未来的发展中重新定位社会角色,寻求融合的新契机,转变生产理念,拓展报道形式,在全媒联合、全息制作、全民参与的思路中寻找突破口。同时,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提高新闻采编、内容传播和运用技术的水平,使新闻报道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以优质的融合新闻推进新闻传播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从而继续发挥媒体在社会监督和社会服务中的强大作用。

作者:洪少华 卢晓华 单位: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