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一带一路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一带一路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带一路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国家形象的建立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掌握国际新闻传播规律的人才成为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广西高校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的基础上,剖析广西该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高校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策略,即突出“国际型”,培养跨文化意识;培养“双师型”,打造复合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开展国内外实践项目,探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办“丝路学院”,为“一带一路”倡议输送人才,从而为广西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高校;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

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中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由此可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而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所谓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就是指具有国际视野和掌握国际新闻传播规律的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为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与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探究高校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有利于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与“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相融合,还可以提升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端和创新型人才。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更加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这一机遇,开辟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真实、准确、清晰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从这一角度而言,研究如何培养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提高他们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的能力,成为当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重要课题。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广西高校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一带一路”设想的提出和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需求之一是人才队伍建设,而新闻传播类院校在此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新闻传播类院校能运用其理论知识以及新闻实践的积累对该倡议中所涉及的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与碰撞现象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从而保障各国在经济交流的同时,能在文化的交流上取得更好的包容和理解度。这无疑给广西高校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也对广西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一)坚定的民族立场,为开展国际合作铸就魂魄“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指出,新闻工作要坚持人民性,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2]。国际新闻工作者,要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养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要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对党的信仰、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放在首位,主动了解中国的内政外交,才能代表中国发声。

(二)扎实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打下基础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队伍提出了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新要求[3]。作为国际新闻工作者,要以“四力”为根基,在练好采、写、编、评、论、摄、录等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提升运用新媒体传播的能力,主动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

(三)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为拓宽国际化视野提供语言支撑一名优秀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同时,在国际交往中,要保持大国公民的风范,不卑不亢,保持“中国心”,做好一名传播中外文明的友好使者。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必须至少掌握一门通用外语和一门非通用外语。从广西的实际来看,通用外语主要是英语、法语等,非通用语言主要是东盟国家语言中的一种语言诸如泰语、越南语等。通过亲自用外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媒体机构和人民沟通交流,提高于新闻报道的质量。

二、广西高校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西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还存在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及需求融合度不高、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一带一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体系亟待优化调整、没有和“一带一路”倡议有机结合等问题。

(一)服务社会责任感不强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广西高校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经济社会的定位、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未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对接有待加强,对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以及怎样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等根本问题上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服务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不够强烈,如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实到课程和具体的实践等方面思考得不够充分。此外,还存在新闻传播类的学生国际化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教师团队横向建设不足培养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拥有比较扎实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首先,任课教师中既有业界工作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据笔者调查,广西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有着传媒从业经验的教师比例不足30%,青年教师缺乏行业实岗锻炼,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的教师比例约占70%。其次,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跨文化跨语言授课能力不匹配。广西作为西部地区,因为自身的平台较弱或激励机制不足等原因难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外语水平较高又熟悉新闻传播业务的教师缺乏,尤其是广西对外服务对象大多为东盟小语种国家,而既有新闻专业知识,又会小语种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三)课程体系改革不够深化尽管广西不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开展了专业能力培养核心课程建设,但如何依据社会需求新变化建设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建立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实现目前新闻传播行业中急需的跨专业能力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改革空间,主要表现在:1.课程体系亟待优化调整。进入融媒体时代,传媒机构的组织结构、新闻信息的采集与制作过程、管理与经营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新闻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2.课程内容更新有待加快。部分课程内容与行业和岗位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滞后于行业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和适时修订专业教材,前沿性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3.教学方法方式改革还需深化。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方法运用较少,未能因课制宜,未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新型课程载体建设仍然不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改革力度不够。(四)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尽管不少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实践环节,走产教融合协调育人的道路,从调查访谈的情况来看,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这一环节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最多。一方面,实验教学设备和经费投入有限,导致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效果不够理想;文科类专业传统办学思维惯性的制约,对产教融合认识不到位,在共建专业、共建课程方面成效不够明显。另一方面,学生深度参与传媒机构实践、项目研究的机会不多,教师到传媒机构挂职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体现在学生实习见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甚至出现一些学生对新闻报道整体流程不熟悉的现象。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高校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下,培养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对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促进经济合作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从新闻传媒类人才的培养角度,高校除了需要在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外,还需要具备国际的视角。毕竟,新闻传播类专业是与时事政治以及国际社会动态紧密相连的动态专业,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紧贴国际社会的步伐,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不管是出于大背景还是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将目光立足于国际视野进行发展都是百利无害的。只有具备全球的视角,才能让包括我国在内的沿线国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更大意义的创新和进步。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广西高校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

(一)突出“国际型”,培养跨文化意识在对外开放大发展的背景下,对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使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主动掌握舆情规律,关注沿线国家民众舆论热点,在弘扬传播中华文化、增强舆论引导、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其次,要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文化的学习,建立“新闻专业+外语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依托学校外语优势,一是依据“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新闻专业+外语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懂新闻、会外语的地方性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二是注重东南亚相关文化的学习,开设东南亚国家语言交际课程和《东盟媒介概论》《东盟政治与经济》《跨文化传播》等专业限选模块课程;三是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办学以来,学院先后与泰国、越南等国家70多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派送含播音与主持专业在内的近5000名学生赴合作高校接受学分互认的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四是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实施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除了学习英语外,选修东南亚国家一门非通用语言。由此培养出一批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熟练的新闻传播专业技能,又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双师型”,打造复合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出适合“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背景下的急需人才,广西高校必须加快建设一支既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又有较高新闻传播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队伍。不断完善新闻传播教师到校政、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挂职实践的制度,在新闻传播教师中,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开展精准施策,支持他们走出校门,到传媒行业实践充电,加强教师与行业的沟通学习能力,并开展“优秀挂职锻炼教师”表彰活动等。同时,建立行业专家库,聘请新闻传播行业专家、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到新闻院系开设讲座或选修课程。仍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学校利用民办高校灵活机制的优势,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打造出新闻传播专业一支复合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是引进了几类新闻传播类特殊人才:一是具有高水平新闻传播理论的博士、教师,二是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应用型教学能力强的人才,三是高水平外籍教师,四是一批拥有较高理论学术水平的博士、教授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与此同时,利用外语优势拓宽海外培训渠道,采用与国外高校交换培养或联合培养的方式,资助青年骨干教师出国深造,如学校从2019年开始,与泰国梅州大学、泰国西北大学等泰国高校共建的国际学院硕博班,至今已输送近70名教师到合作高校进修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此不断深化合作,利用两校现有资源,为“一带一路”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三)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随着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持续向前推进,对于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要实现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上就必须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实现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整合[4]。为此,一是实施“课程思政”,厚植爱国情怀。将开设国情课、区情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必修课程管理,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应守好课堂主渠道,主动研究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新闻思想,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带领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引导认学生明方向、守立场。二是凸显应用型,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考虑采、写、编、评并重,建设合理的专业课程群,理论类课程减少,强化实践类课程教学;其次建议以独立实践课程、完成项目形式开展教学,以项目带动教学,紧跟目前新媒体的发展。广西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以“二融合”“三平台”“三协同”(二融合:外语+专业、专业+外语;三平台: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素质拓展平台;三协同:校企协同、校政协同、国际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实行模块化教学探索。如,学校结合“外语交际能力晨练工程”搭建外语实践平台,成立外语广播电台(FM87.0),开设“校园外语主播”栏目,组织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师生与英语、泰语、越语、法语等多个语种专业的师生共同采访、录制中外资讯中外文化等内容的节目,有效地提升了师生的国际传播综合能力。

(四)开展国内外实践项目,探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应该是能够适应国内外环境要求、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实践型人才:一是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扎实的外语基础技能、丰富的中外文化知识,有国际传播和品牌打造意识;二是培养学生会管理、懂策划、善经营、善评说、精采编、熟拍摄,能利用新技术完成网络新媒体制作;三是加大校内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力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类企事业传媒机构共设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5]。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广西外国语学院与广西新闻网、北海日报等区内传媒机构及印华日报、那米日报、星暹日报等国外国报社建立实习基地(见下表),为学生搭建了许多国内外实践实习、创业就业平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探索出了双语(中泰)模块“3.5+0.5”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国内完成本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学习基础泰语、泰国历史文化等课程;在学业的第三年分别赴泰国曼松德皇家师范大学、泰国博仁大学等学校合作院校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对泰国历史文化的了解,突出泰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运用。在初步的探索中,播音专业模块化创新人才培养以初现成效:双语主持(中泰方向)的学生通过国际校校合作的双向交流学习与实践,初步具备了中泰双语主持能力;传媒策划的学生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优势,加强学习实践,顺应新市场需求。

(五)拓宽海外国际合作领域,规划新闻传播类学生培养方向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类人才时,应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要求,对于传媒人才所需要的国际素质进行衡量和确认,针对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规则来制定培养方案。与此同时,还应深化与加大同海外高校的宽领域、深层次合作,在顶层设计层面全面规划传播类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与协同创新方向,加大国际传播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合作培养力度,有目的、有步骤地为“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各类应用型国际传播人才。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一带一路”倡议部署明确提出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而中国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建设也积极响应了这一政策的号召,各大高校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同类高校建立合作办学机制,通过确立学分互认制度,采用“2+2”“3+1”“共同培养研究生”等多种培养形式,协力打造高素质的传播人才。这就说明,各高校必须紧紧抓住“一带一路”这一机遇,对于新闻传播类学生进行国际视角和国际素质的培养,为各国输送合格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只有在国际社会的共同规则下对人才进行培养,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满足沿线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国家之间的共同进步。

(五)创办“丝路学院”,为“一带一路”输送人才“丝路学院”主要是为中亚各国培养各类急需人才,以学习实用先进技术比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为主要目标,同时在华生活学习期间,学生能够熟悉中国的风俗、人文知识,学业结束后能够直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6]。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说的丝路学院有别于孔子学院,是指招收丝路国家的学生,学习丝路现代化有关技术课程的学校。丝路课程包括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现代通讯技术等方面,以解决丝路国家当地的社会问题,促进其社会发展为目的。丝路学院的创办,一是可以吸引人才来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二是可以输出人才离华,促进沿线经济发展。而这些都与高校新闻传播类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综上,“一带一路”倡议为广西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广西高校必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去顺应这一新形势和新要求,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培养国际型新闻传播人才的新模式、新方法,承担好“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新使命与新要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

参考文献:

[1].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1).

[2]崔士鑫.勇担历史使命,当好新时代新闻工作者[J].新闻战线,2018(13):51-54.

[3].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4]陈海君.“一带一路”背景下行业特色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策略———以廊坊市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9):18-19.

[5]徐姗.薛洁.“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模式与路径[J].高教论坛,2019(10):66-70.

[6]黄林凤.“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探析[J].新闻传播,2017(13):19-20.

作者:邓丽艳 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