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闻传播专业年鉴个性化建构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闻传播专业年鉴个性化建构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闻传播专业年鉴个性化建构路径

摘要:中国记协组织编撰的《中国新媒体年鉴2018》是一套全面客观记录新媒体行业基本情况与发展的大型资料性年刊,填补了新闻传播类年鉴在新媒体领域的空白。其内容既有新媒体创新实践和媒体融合创新实践,又有典型案例分析,个性化的框架设计也为专业年鉴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年鉴;个性化建构

年鉴是以“年”为单位,记录和更新上一年度社会或者某一专业领域呈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变化的综合性资料。中文系列的“中国年鉴”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年鉴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大幅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鉴出版事业繁荣发展,综合年鉴和专业年鉴纷纷面世,内容覆盖面广,编排手段灵活,呈现方式不断创新,且信息量大,内容全面、数据权威,成为人民群众了解社会发展或专业领域变迁的重要工具书。新闻传播类年鉴是我国年鉴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09-1949年,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只有《新闻年鉴》一部。随着20世纪80年代“年鉴热”的到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告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出版年鉴》《中国新闻摄影年鉴》《中国互联网年鉴》《中国互联网发展年鉴》等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而今,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将“新媒体”单列一章,《中国地市新媒体年鉴》《中国政务新媒体(微博)年鉴》以“新媒体”命名的年鉴寥寥数本,这与我国新媒体行业锐意创新、积极探索、蓬勃发展的现状不匹配。可喜的是,《中国新媒体年鉴2018》填补了这一空白。《中国新媒体年鉴2018》高起点、高站位,从全国视野考察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实践创新和媒体融合创新,紧扣新闻主业、突出内容建设,汇聚国内专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展示新媒体创新案例、先进人物等。一经面世,便成为学界业界探讨新媒体行业发展及媒体融合创新的窗口、新媒体从业人员交流的平台。为壮大主流声音提供了切实入理的研究成果,为培养践行“四力”的全媒体人才队伍提供了可学可用的工具书,为各级宣传部门建好用好管好新媒体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宗旨明确,方针具体

编辑宗旨是衡量出版物价值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尺,也是出版物个性特点的彰显之地。《中国新媒体年鉴2018》在策划之初,一方面借鉴相关年鉴的编辑经验,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与其他年鉴、互联网发展年度报告等出版物的差异性,在承袭专业年鉴编排格局的基础上,着力挖掘特色和个性。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与年鉴编写组成员广泛探讨,达成共识。一是要导向正确,即以十八大以来关于新媒体特别是媒体融合重要论述统领年鉴编辑工作。二是要圈定核心,即紧紧抓住新媒体这个关键词,以中央新闻单位的新媒体创新和融媒体发展为引领,统筹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工作,充分展示传统媒体在新时代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全面反映我国新媒体事业的繁荣格局。三是要创新呈现方式,即突破文字和图片的传统呈现方式,更多采用数据化、视觉化表现符号,并通过二维码让读者借助手机有更加丰富的感官阅读。专业年鉴的宏观宗旨、理念和特点,必须由编撰人员主动建构。编撰人员须依托专业基础,通过设置框架结构,筛选材料稿件,整合加工素材,创立专业年鉴的特色和亮点,使其散发出独特的风格和品味。在具体化、可操作性强的编辑方针指挥下,由编撰人员确定年鉴内容和形式的组织搭配,在封面设计、目录编排、栏目设置、约稿组稿、排版装饰等方面做出详细安排,有步骤地打造专业特色,形成独特的媒介个性,从而赢得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地位。在编撰过程中,还须重视三大原则:一是对新媒体年鉴社会角色的正确理解和认知;二是把握全国范围内新媒体领域的整体发展面貌;三是了解社会需求,特别是对新媒体年鉴阅读对象需求的准确把握。为此,编辑组邀请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对“新媒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明确界定,框定了年鉴的对象主体,在此基础上规划具体类(栏)目和条目。

二、框架合理,编排有序

一部年鉴就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年鉴的框架设计是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只有搭建好框架才能有效承载各种信息材料,全书庞杂的内容才能有所依托和归属,有了好的框架设计才能把整本年鉴的编撰理念、思想、形式等组成元素有机地联结起来,更好地实现编撰规划和具体方案。《中国新媒体年鉴2018》的框架设计打破了同质化编排的思路,采用同类聚合,主次搭配的编排方法,使栏目之间既有区隔,又有关联。1.重点突出,兼顾全面。年鉴是对特定领域过去一年工作的全面反映和整体呈现,其内容繁杂,千头万绪,不仅要兼顾丰富的内容,还要恰如其分地选择、凸显和编排。这样的要求决定了年鉴的框架必须涵盖大事记、年度盘点、年度报告,同时还要设计几个经典栏目来展示其内容的独特性和范围的专有性,每个栏目都要有相对完整的主题,以此为统摄,各栏目相互关照、相互勾连,共同构成整本年鉴的宏观架构。《中国新媒体年鉴2018》共设置13个栏目,全景式地呈现了全国新媒体行业发展和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概况和亮点,剖析了媒体融合进展中的问题、趋势和规律,并对新媒体行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年度盘点》栏目按月编排,全方位梳理2018年新媒体行业的大事、新事、热点;《高端论坛研讨》《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大事记》《中国新媒体大会记事》等栏目集中收录了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中国新媒体大会等行业重大典型事件,力图获得主题突出,节奏感强,启发联想,井然有序的阅读效果。2.专业引领,聚焦精品。年鉴编辑组在中国记协的专业组织和指引下,先后三次向140多家委员单位和新媒体研究机构发出约稿通知,征集了300多万字的年鉴素材,以新媒体业务带头人、新媒体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为骨干,涵盖新闻宣传管理部门、新闻行业组织等领域人才,为年鉴的编写提供了专业保障。《中国新闻奖首次评选媒体融合奖项》是《中国新媒体年鉴2018》具有代表性的栏目之一。中国新闻奖在2018年首次评选融媒体奖项,获奖作品多是“爆款”产品、“刷屏”之作,涌现出一批导向正确、主题鲜明、有思想、有高度、有深度的产品。如新华社研发推出“点赞,中国强起来”系列融媒互动报道产品,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报道(广西日报:《柳州融水突围记》),艰险环境中的移动直播(新华社:《生死线上的青春绽放》),行业乱象的舆论监督(上海广播电视台:《网红店假排队现象调查》),时代精神的深度挖掘(《中国青年报》:《捅山工,这是一个你闻所未闻的职业》),都集中体现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进展与成效。独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融媒体案例,是技术引领下我国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创新。在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H5等方面的尝试,成为新媒体报道和融合创新的前沿做法。融合奖项获奖作品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在生产传播链条、技术赋能、要素塑造、平台活力、合作竞争等方面引领专业发展之先。经典案例抓住宣传重点、关注民生热点、叙事技巧做到“政治话题软做,民生话题巧做”,把握传播主导权和社会话语权,彰显媒体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这些作品引领风气之先,成为中国媒体融合产品的领头羊和风向标,为我国各层级新闻媒体机构提供可借鉴的范式。3.主体并行,强化媒体属性。《中国新媒体年鉴2018》突破了行政区划编排新闻媒体单位的单一标准,打破同质化的编撰框架,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基本划分原则,关注媒体自身属性的差异,形成既体现全国视野新媒体发展的实践创新和媒体融合创新,又呈现不同类型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积极探索。框架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双主体”特征,主要表现在《区域进展》和《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工作综述》两个栏目中。《区域进展》以地方记协为主要支撑,从全国各省的角度梳理全年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新举措、新机制和新进展。项目组深入调研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的媒体机构,基本覆盖全国范围新媒体领域的发展概况,资料详实、数据准确,为媒体融合实践中的全国各层级媒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规律总结。《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工作综述》把目光聚焦至140多家委员单位,呈现各新闻媒体在媒体融合道路上千姿百态的创新模式,以及实践中可资借鉴的典型案例。栏目以中央主要传统媒体为龙头,重点新闻网站、新媒体集团为骨干,地方传统媒体、新闻研究机构为抓手,创新结构规划,多层次、全方位呈现新媒体理论研究和媒体融合发展经验。在各委员单位综合陈述新媒体工作的同时,特别加入典型案例介绍,把具体工作中的亮点详细分析,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提供可学指导。

三、权威撰稿,跨界思维

 新媒体涉及内容庞杂,年鉴根据指导思想和编辑理念,划定了融媒体发展和新媒体内容生产两部分重要范畴,邀请专家通过针对性研究,从行业发展、内容、技术、人才建设等多方面探讨提升媒体融合的具体路径。这些专家有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成员,有全国知名新闻院校院系负责人,有新媒体权威专家,也有领先行业的实践者。年鉴收录的这些文章既有学理性,又有实践指导价值。《中国新媒体年鉴2018》组织各位专家学者紧跟媒体融合实践,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梳理实践发展规律,凝练观点,研判未来发展走向。《发展综述》栏目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对2018年中国新媒体行业进行整体概括和评价,分别从多个热点视角关注2018年新媒体发展的动态,梳理了重大舆情事件,分析火爆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不回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对新媒体未来更加多元化、场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年鉴打通学界、业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壁垒,平衡理论研究和一线实践,让两方的成果都呈现给读者。学界在新媒体领域的理论研究能更好地指导一线工作实践,同时新闻媒体的实操经验又能为学界的理论创新提供思路和分析样本。跨界思维构建更加融通、互动的良性循环局面。《人才建设》《年度报告》《重要论文》等板块聚焦新媒体学理研究,是新媒体领域重要的参照系,学术性更强,导向性更明确,与一线活动相互呼应,使得这本专业年鉴个性更为突出。与此同时,邀请领域相关专家、学者从新媒体和媒体融合发展的领域、关键环节出发,对创新案例进行剖析,分析融合策略、转型路径、发展规律和创新方法,为各级各类媒体融合发展提供范式和参考。

四、传播方式与时俱进

一直以来,年鉴的传播方式以纸质出版物为主,陆续出现纸质年鉴配光盘或U盘的方式,方便读者使用各种载体获取信息。单一的传播方式严重影响年鉴的使用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其作为实用工具书的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通讯网络的迭代更新,年鉴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性传播载体的更换,如何更快速传播内容,满足读者碎片化阅读要求成为年鉴传播方式更高的追求。目前,年鉴传播路径呈现两个转变:一是从单一方式发展到多元渠道。从纸质年鉴发展到网络、光盘、数据、微博、微信等多元化的传播载体和平台。二是图文传播到视频传播。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需求发生很大变化,年鉴增加了更多的呈现手段。通过PC端可以轻易观看年鉴网络版,实现文字、影像的全面展示,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二维码让年鉴的资料文献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实现了各类资料信息立体化、多元化。《中国新媒体年鉴2018》增加了二维码,读者在阅读纸质版年鉴的同时能够在手机上即时观看到相应的视频,实现不同传播介质无缝对接转换,这是传统媒体时代无法体会的阅读感受。这一新技术在年鉴中的运用不仅是《中国新媒体年鉴2018》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年鉴以人为本,适应读者新习惯和需求,实现其长久生命力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正强.专业年鉴个性化的建构及其路径——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为例[J].青年记者,2019(06).

[2]冯海青.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J].传媒,2020(03).

[3]曾庆江,陈国泉.把握好舆论引导中的“三个地带”[J].新东方,2019(12).

作者:王晨燕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研究生